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电信:城市近代化的通讯网络

2008-10-9 23: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91|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是人类18世纪未至19世纪70年代的伟大发明。1877年(光绪三年)我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电报线路在台湾竣工,全长仅95里;1882年12月投入使用的天津电报总局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电报企业;1882年,中国第一个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开放通话。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从此诞生。
  早在1890年(光绪十六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湖南湖北两省中隔重湖,交报往来,遇有阻风,动淹旬日,平时已觉呼应不灵,设遇地方紧要案件尤虞迟误。”奏请清廷架设湘鄂电报线路,将荆州商局电线由沙市过江,接至湖南澧州,经武陵、龙阳、益阳、沅江、宁乡、长沙直抵湘潭。澧州地方绅民疑电线为洋人所设,群起反对,声称:“电线设后必引洋人来湘。”乡民一怒之下,将电报干线全数拆毁,工程被迫中止,从而推迟了长沙第一条电报线路的架设。其时全国“除湖南一省外,其余十九省遍行设有电线”,这就使本来已稍落后于全国各发达省份的湖南,在近代通讯设施的建设上又拉开了距离,成为全国最后架设电线的省份。
  由于湖南境内不通电报,消息闭塞,上报中央的紧要文件不得不由驿道以600里加急递至武昌拍发,这对政令的推行,带来很大困难。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旧事重议,再度奏请朝廷:“再查电线为方今要政,最为有益于地方民生商务之举,湖北沿江二干余里,久已兴办多年……惟湖南一省未能接通,不免尚有阻碍。”1895年,湖南发生严重旱灾,外省赈济协款银两,仅能电汇汉口,湖南巡抚得派专人去汉口取款,往返长达月余,适款到湖南时,已远水不救近火。巡抚陈宝箴即以此为契机,强调安设电报线路的重要性,因而“湘省绅民感知电线之便,为事势所必需。”经陈宝箴与张之洞商议,为避免纠纷,接设湘鄂两省间电线改变原订之线路,自长沙省城起,沿湘阴、临湘、岳州一带驿道安设,直至湖北蒲圻县境,全长计程880华里,其中湖南省境内为450华里。由于工程是在湖北、湖南两省分头进行,从而加快了工程速度,自1897年元月4日正式开工,4月底即全线合拢。1897年4月29日试通电路之时,电报督办盛宣怀即电贺湖南巡抚陈宝箴“湘线得通,使22行省电工告竣,诚公勋德”。这是湘鄂电报干线开通电路后的第一份电报,从此结束了湖南与外省“文报往来,动淹旬日”的落后状况。
  1897年5月,湖南省内第一个电报通讯枢纽----官督商办长沙电报分局正式成立,与湖北武昌开放直达通报,从而为长沙电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1898年始,以省城长沙为中心通讯枢纽的电报网络,陆续向省内各重要城镇辐射延伸,继1898年长沙---湘潭、长沙---江西萍乡支线架通之后,1903年,一条联接西南的重要省际干线动工架设,该线起自湘潭,经衡州、永州入广西全州,直达广西首府桂林;1904年,长沙通往湘西重镇常德的电线竣工。同年,又从常德展线,经由辰州、沅州至洪江,延伸进入黔境与贵阳电线对接。这几条联结省内外重要干线的建成,使湖南与毗邻的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数省先后衔接而互通声气,大体形成一个以长沙为通讯枢纽的湖南电区网路,不仅使湖南消息闭塞的落后面貌大为改观,而且对促进西南各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改变电报体制,直接将电报系统纳入湖南省的建制,由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将原长沙电报分局升设为“长沙电报总局”,县以下各局,改称电报分局,统受都督府交通司之节制。
  1931年5月、交通部令长沙等15处电信局开始办理国际电报。
    八年抗日战争,长沙至省内各干线线路损失极为惨重:长沙至湘潭报话线全毁;长沙经株州至衡阳,原有线路破坏殆尽;长沙至常德、军山铺至长沙约120公里杆线全无;长沙至岳阳,原有线路荡然无存。
  1947年,根据交通部电信总局的规划,扩展长沙地区电信线路,使之成为湘、鄂、川、滇、黔、粤、桂等省之电信中心,长沙电信局呈奉总局暨汉口三区电信管理局核准,陆续兴修和恢复了长沙至衡阳以通粤、桂,长沙至岳阳以通汉口,长沙至浏阳以通南昌,长沙经益阳至常德以通贵州的通信网络,至1948年底,长沙的电报通讯基本上已恢复到战前规模。
    电话传入长沙的时间比电报晚了将近10年的时间,1905年6月,湖南巡抚端方为便于署衙内部联系,在巡抚署内设立电话公所,装有磁石式电话43部,此为长沙电话之始。初期电话装用者多为省城内各衙门、军队防营和官立学堂。因地方上绅商铺户为及时掌握商情,纷纷申请装设电话,原有门号不敷需要,乃于1910年正式创设“湖南电话总局”于今长沙市中山路,装配300门磁石磨电机l部,长沙的电话事业由此而日渐发展。
  辛亥革命后,湖南都督府以振兴湘省实业相标榜,将湖南电话总局原有之平房拆除,在原址兴建了一幢西式3层大楼,并安装了l台价值12.5万元的全新共电式交换机1000门,以取代300门的磁石总机。市话线路,除架空电线外,还敷设了当时先进的婆罗暗线(即地下铠装电缆)300对和100对,并在湘江敷设了水线,使市区与河西联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通讯网络。整个工程于1913年夏全部竣工,至此,长沙市的电话事业初具规模。
  在长沙市内电话新机投付使用后,1914年,电话总局将旧有之磁石电话机分出100门,移装于湘潭县,设立湘潭电话分局,并在长潭之间架设杆线90华里,从此长潭之间可以互通电话。这在当时,除京、津及济、青可以互通电话外(京、津为丹商投资创设,济、青为德人经营),国人自办长途电话,当以长沙最早。从1933年夏开始组设湖南长途电话工程处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长沙市的长途电话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时开办的长途电话业务通话地点可达宁乡、浏阳、益阳、湘乡、岳州、株洲、醴陵、湘潭、衡山、永丰、津市、澧县、宝庆、常德、平江等地。1936年,九省长途电话干线竣工,长沙至南昌、汉口开通长途电话,同年12月10日,河南许昌至长沙长途电话正式营业。1937年,长贵(贵州)、长川(四川)、长粤(广东)、长桂(广西)、长闽(福建)等长途电话干线先后开通,至此,长沙与全国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连的长途电话通讯网络。
  1924年6月,鉴于省城地方经常发生杀伤劫夺案件,当警察闻讯赶来时,盗匪早已逃去,省会警察厅商请湖南电话总局,在市区装设报警电话,及时传递匪警讯息,不久,4部报警电话被安装于各巡警分所辖区地段,距警察岗哨稍近地方,这是长沙使用报警电话之始,也是长沙市公用电话的前身。
  1936年元月,交通部正式接办长沙市内电话,将原省会电话总局更名为“交通部长沙电话局”,委托湖南电政管理局代管。
  由于原来安装的电话机线设施早已超过保险期限5载有余,机件腐蚀老化,备用户电话不能通话者日有数起。加之九省长途电话已次第竣工,长沙市内电话将成为连接黔、川、鄂、赣、粤五省长途电话之总枢,故更新扩建长纱的市内电话已迫不容缓。扩建工程始于1937年5月,仅历时3月,2000门共电总机工程安装即全部竣工。据1948年《电信大厦落成特刊》记载:至1938年“文夕大火”前,全部装机容量,实装2700号,按当时长沙市3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90人拥有1部电话机,相当于美国本世纪初的水平。
  1938年至1945年的抗战期间,长沙经四战一火之浩劫,市内电话线路杆木全部破坏无遗,经湖南电政管理局决定,2000门共电设备被拆卸后运往贵阳装用。抗战胜利后,在三尊里临时机房仅有以各种型号的零件装配成的旧式磁石交换机暂时维持通讯,装机总容量为280门。鉴于长沙市内电话设备极端落后,公众反应强烈,报请电信总局拨济材料,决定自1948年12月起扩充500门市话工程,连同商会捐献的百门总机1部与原有之280门总共800余门,以缓和省会电话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然至长沙和平解放时为止,全部工程尚未竣工。
  长沙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当推1916年在湖南督军府和巡按使署架设的小型无线电收发报机。其时湖南督军汤芗铭担心反袁志士掐断长沙至武昌的有线电报干线,便不惜重金购置无线电收发报机各两部,以沟通长沙至外埠的信息。
  1926年7月,北伐军进入长沙,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第六通讯队,奉令在长沙架设无线电台。电台设教育会坪,并于9月5日与汉口正式通报,从而保障了北伐军两湖通讯的畅通。
  1929年12月,“交通部长沙无线电台”正式成立,台址设青石桥29号(即现在的解放路多佛寺右侧),发讯台设肇家坪1号。
  1935年3月,长沙无线电台与长沙电报局合并,从此结束了长沙电报局一直依靠有线电报为其主要通讯手段的单一局面,组成了有线报房与无线报房两大通讯支柱的通讯网络体系,为长沙电报、电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无线电台先后全部撤离长沙。1945年9月29日,长沙电信局正式复局后,无线发讯台迁往小吴门外中山大马路第2号民房,装有发讯机6部;收讯台则设中山西路营业处西侧,装有超外差式收报机6部。同时在保安里设立无线二台,在宝南街设立无线三台与省内各地通报。1948年3月,侯家塘发讯台新屋落成,发讯台迁往新址。同年8月25日,无线报房迁往中山路有线报房隔壁。 
  1949年5月,长沙电信局局长王钩秘密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策反人员刘梦夕、张大平两人关于架设地下电台与武汉通报的任务。王钩以加强业务监察为由,在局关词第一村2号装设收讯机1部,在刘忠壮祠本局宿舍设立临时发讯台,与武汉台秘密会晤。秘密电台于6月2日正式通报,虽仅工作了2个月零2天,但却为长沙的和平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邮政电信业是一个社会化的产业,其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在国弱民穷的旧中国,因长年的军伐混战和“四战一火”的破坏,长沙市的邮政电信业一直在步履艰难中生存与发展。1949年,当五星红旗在这片古老的三湘大地上升起时,长沙市区仅设有邮政自办服务点13处,平均每处服务面积为8.6平方公里,长沙县农村只有2所自办邮局,电报线路(包括无线)仅20条,长途交换机7台,长途电话29条,市内电话(磁石式)门号300门,而全市公用电话公24部。新中国的长沙邮政电信事业就是从这堆烂摊子上艰难起步的。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2:09 , Processed in 0.0957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