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讲究经营之道的绸布业

2008-10-8 23: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从长沙楚墓、汉墓中出士的大量丝麻织物可以看出长沙手工丝、麻织技艺在公元前已达到较高水平。五代马楚时,植棉术传人湖南,长沙有了棉纺织品的生产和交换。到清代中叶,长沙经营纺织品的商号增多,但多系前店后坊,一口染锅,两条踩石,规凌甚小,经营商品主要是当地土布和南京、苏州等地的绸缎。长沙开埠后,“洋布”才逐渐增多。那时商品售价均由店铺与顾客当面议定,时人谓之“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九章绸布店谢英香首创明码实价的“一言堂”,随后各店仿照,称之为绸布业的“戊戌改革”。讲究经营之道,坚持信誉取胜开始成为长沙绸布业的优良传统。
  清末,南京人杨寿芝来长开设“杨寿记”绸布庄,主营批发,获利颇丰,致使苏州、南京商户接踵而来。苏州帮大户有“协泰样”、“沈天成”、“罗元兴”等,多设在大西门正街。南京帮有“聚锦祥”、“吴玉记”、“祥生”、“麻寿记”、“沙昌记”等,多设在臬后街、福源巷。长沙本帮有“九章”、“万生”、“聚生泰”等,多设在坡子街。绸布业同业公会始建于清光绪末年,会址设在白马巷。绸布公会又叫“天孙富”,取“天孙织锦”之意,奉祀“天孙娘娘”。公会推举正副总管及值年6人,3年—换。清未长沙绸布店已有50多家,业主虽来自各帮,但在公会的组织下,尚能友好相处。
  民国初期,本帮绸布店由陈萼泉资助,集20余家小店财力,在八角亭新建楼房,占地面积达 l100平方米,取名“介福昌”(后改名为日新昌、介昌),声势显赫,直接从沪、汉进货,开长沙大型绸布店之先河,打破了南京、苏州帮独资大户的垄断。陈萼泉系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功授提督的陈德隆之子。陈曾受维新派影响,立志经商,以实业救国。陈尊泉重视培养经营人才,1914年当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增设夜班商科时,他马上送两名青年店员入学。“介福昌”鼎盛时期,年营业额曾达300余万银元,资金由10万银元增至30万银元。“介福昌”的经营作风颇具文化色彩。门前竖一“时钟楼”,指针到点,当当鸣响,行人争相观赏。店堂按新式商场布置,顶端装饰中外风景画,店堂中设立玻璃橱窗、陈列高档商品,使人一进店便有琳琅满目之感。店员均着长衫戴瓜皮帽,是当时别开生面的装束。店内设有客厅,专供接待大户,壁上挂有名人宇画。“介福昌”对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意也热情招揽。旧时长沙人时兴自己做布鞋,于是就有裁好的直贡呢、毛毕叽鞋面料出售。
  长沙绸布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广告也就别出心裁。1921年,位于八角亭的华丰绸布庄在临街橱窗内装饰一个“鬼”宇,声称谁能猜中这个字谜,橱内的商品就送给谁。引来众多围观者,某日一大汉猛击一拳,砸破玻璃,取走陈列的商品。老板见状连声称赞,并设宴款待猛汉。众人问其意,老板解释说,字谜他猜中了,他就是我要找的“冒失鬼”。“华丰”绸庄从此声名大振,营业日盛。
  其他绸布业大户,经营也各具特色,尤以“天申福”和“大盛”值得称道。侯博泉、张甫华开设于新街口对面的“天申福”,以稳健著称,视商品质量为生命,进货检验的把关十分严格。该店上海庄聘请了一位老行家吴鉴堂鉴别商品质量。吴对纺绸、线春一类织品可从生坯中看出好坏,能一眼报出缎类的等级和规格。他经手进货非常认真,假冒伪劣绝不会从他手下溜过。“天申福”的营销策略可谓无微不至,如对生病顾客赠送仙鹤草等治病良药,对爱好书法的顾客赠送曹广帧所书宇贴《太上感应篇》,以此来感动“上帝”。该店底子雄厚,资金运用自如,季节产品提早进货,经营部署周密,稳打稳扎,因而得以在数十年的竞争中保持业务兴隆。
  李溪亭、魏韵篁等人设在白马巷口(今科文商厦旧址)的大盛绸庄则以开拓进取令同行折服。“备货齐全,货真价实,珍视商誉,服务周到,专人经手,分地包干”,是“大盛”陕速发展的要诀。魏韵望亲自站柜,对顾客不分生意大小、成交与否,都是“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和颜悦色,迎进送出。对经常往来的顾客固定专人接待,以便于了解顾客心理,建立信任。对往来大户的婚丧嫁娶,由经手人员前去应酬,费用由店开支。顾客买错了商品,或发现买去的商品有毛病,都可以退换。批发业务按地区固定专人分管,各路批发大户来长时,分管人须作礼节性拜访。以致批发业务遍及全省,外省如江西之萍乡、莲花,广西之桂林,贵州之铜仁、镇远等市县亦有批发往来,年营业额最高时达200万银元。“大盛”年年有盈余,年终分红接16.6%分配,股东红利占10%,员工分红占6.6%。员工分红不搞平均主义,成绩突出者由经理批给特红或加薪,乃至提为红股股东。因而大多数员工都爱店如家,“不轻易放走一笔生意”,成为大盛绸庄全体员工一致努力的目标。
  1938年“文夕”大火,长沙绸布业是损失最大的行业,“日新昌”(介昌)几乎全部焚毁,“大盛”损失将近100万余元,“天申福”虽运出部分货物,损失仍在70万元以上。抗战胜利后,长沙绸布业逐渐恢复元气,当时沪、杭货价便宜,大量来长推销,市场转为活跃。到1947年,长沙绸布业已有批发号13家,批零兼营的大型店号13家,中小零售店19家,合计45家,从业人员720余人。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1 21:41 , Processed in 0.0952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