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一)彼时彼地(3)

2021-3-15 15:5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29| 评论: 0|原作者: 陈书良

《辛亥前夜的细节长沙》陈书良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第一章 

彼时彼地——“前十年”的以前



回顾辛丑以前长沙时世的异象,重要变化之一,是湖南长沙出现了资产阶级。

由于湖南经济的落后和地方官吏、士绅的顽固保守,使得轰动一时的洋务运动在湖南波澜不惊,从而使湖南近代工业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诸省。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湖南士人才幡然醒悟,开始致力于创办民族工业,湖南近代工业才起步、发展。其荦荦大者如下:


189510月陈宝箴担任湖南巡抚,他在办实业新政中将目光首先投向了矿业。第二年春天,矿务总局成立,从此,湖南矿业走上有规模开采的轨道;

1897年,湘鄂两省联手办起了“两湖轮船局”,取消官办,两省各招股银五万两,各购火轮一艘、小轮两艘,火轮行驶往返湘潭至汉口航线,小轮各在本省境内航行,客货兼载,营业极为兴盛;

1896年,湖南士绅王先谦、黄自元、张雨珊等,在湘抚陈宝箴的支持下,自筹资金创办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于长沙,开辟了湖南机器制造工业之先河。公司初为官督商办,王先谦任经理,因开办一年后亏损颇大,只得交由官办。巡抚院委派裕庆负责,加办了纺织、舂米、榨油及制造洋烛等项目。同时,一些民营企业也有所发展;

1897年裕庆分别于省城南北两地设厂发电,两厂开灯达八百多盏,到厂登记挂号定灯的不下一千六七百盏,这是湖南最早的电厂;

有工商业,有较有规模的工厂和商号,当然也就有了资本家,如王先谦、黄自元、张雨珊等,尽管这些资本家有的亦官亦商,有的亦学亦商,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且表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则是确然无疑的。例如长沙北乡的朱昌琳。

长沙市德雅路530号,现为总参兵种部长沙干休所,东临湖渍渡,波光涟涟,古树蔽空,鸟鸣啾啾,地气颇佳。父老指点告曰:这是朱家花园旧址。


图片

有人问过朱昌琳的聚财妙谛,他答曰:“务审时,如治国。”他从一个小商人,发展为长沙首富,又获三品卿衔,特授内阁学士衔,人称“阁学公”,堪称长沙的“红顶商人”。他80大寿时,有人赠联云:宰相山中新内阁,寿星天上古长沙。


当年朱家花园的主人朱昌琳(18221912),既是富甲一方的巨贾,又是衣冠磊落的名士。朱昌琳天姿聪敏,从小书读得很好;科举失意后谋划生计,起初是一家富绅的账房,后借资开设杂货店。道光二十五年(1845)丰收谷贱,他大量收购;次年水旱交作,谷价腾贵,他伺机抛出,因而致富。随后经营淮盐,又获厚利。左宗棠西征,他见机开设茶庄,随湘军将湘茶销往西北,利国利民,“朱乾升号”也更加兴旺。光绪三年(1877年),晋陕大旱,他应山西巡抚曾国荃、陕西巡抚谭钟麟之请,运米救灾。从来装米都用麻袋,朱昌琳却用心良苦,改用布袋。吃完米后可用袋布改制棉衣,使灾民受益。“朱乾升号”还兼营钱业,发行市票和庄票(巨额汇票)。光绪三十年湖南官钱局发生挤兑风潮,当局不可开交之际,就是请朱老板借给市票兑付,才度过危机的。一些现当代实业家的商战行为当年朱昌琳即已采用,可见其眼光之超越、手段之果敢。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坐拥巨资的朱昌琳不失胸怀天下的书生本色,他热心公益事业。光绪二十三年,朱昌琳捐资13万之巨,将湘江、碧浪湖和浏阳河凿通,历时10年竣工,这就是现今尚清波不减的新河。新河成为当年长沙北门外一个货运、商旅集中的码头。朱昌琳还建造了占地27公顷的私家园林——朱家花园。他本是一个性情风雅的读书人,所以园林布置得十分雅致,园内松苞竹茂,游丝袅空,平湖碧浪,叠翠成荫,成为长沙城北一个绝佳的去处。朱昌琳原本是个慈善家,好园子当然不愿一人独享,因此朱家花园是免费对游人开放的。这一点在当时绝无仅有,同时也可为现代城市管理者鉴。


图片

朱家花园,当年是长沙市民的一个免票公园。


民族资本家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出现了,才能有以后的立宪派,才能有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

然而,辛亥是一场暴力革命,以后又延绵一场接一场的国内战争,立宪派最后成了看客,暴力革命似乎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展的“华山一条路”,这难道不是立宪派的悲剧吗?

以上所叙,作为“辛亥前十年”的楔子,是辛丑以前的长沙的大事掠影。说是掠影,我在写法上还是注重细节的。我认为,现时有一种读史的愚顽,有意无意地低调处理历史细节,一遍遍重复那些自我合法化的逻辑,叫自己有意无意地相信那些以为应该相信的东西。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盖棺论定”。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然而,细细想来也不尽然。辛亥人物谭延闿已经死去了八十多年,各种鞭挞批判冷嘲热讽哄闹了半个多世纪,“论定”了没有呢?历史人物如此,历史事件又如何呢?如果让奸恶窃取令誉,让贤良背负恶名,天理何在?天道何存?于是,我试图避开那些高深莫测、千篇一律的教科书,转而注意父老口耳相传的佚事,注意那些没有让理论规范的细节。细节,就是历史的血肉。历史有细节才能鲜活起来。

可惜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历史论著及历史教科书,已经遗失了太多的细节。

清人袁枚说得好: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作者:陈书良

以上图文均由作者提供并授权同意名城长沙网发布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1:15 , Processed in 0.0984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