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乔) 文丨于鹏远 因为自己是长沙人,每每读到有关长沙的文字,就会特别留意一点。最近购得《蒋维乔游记》,今人薛冰编,内有一篇名“南岳衡山游”,除开重点介绍南岳衡山之游外,文章开头还提及了蒋维乔的一次长沙岳麓之旅,文字简洁而古雅,读来有趣。 蒋维乔(1873-1958年),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县人,是知名的教育家、佛学家。他于民国四年(1915年)六月六日抵达长沙,当时同行者尚有袁观澜先生。袁观澜(1866-1930),名希涛,江苏宝山(今上海市)人,清光绪举人,知名教育家。 在六月九日早晨,蒋氏与袁氏往游岳麓。他们是从河东的小西门坐船,“渡河二道,乘兜子入山”。先到了山脚下,参观岳麓书院(当时叫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半日,下午三时开始登山。蒋的文字对岳麓书院并没有太多描述,让人觉得遗憾。但从他另外一篇文字《钟观光先生传》中可以得知,他在湖南高等学校考察时,学校方委托蒋寻找一位博物学教授,蒋推荐的人选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植物学家钟观光(1868-1940)先生。蒋的文字也没有提及他们在岳麓山下的何处或以何种方式解决的午餐,或许是当时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的宴请。但这种文字缺失对属于吃货的我来说是非常可惜的,有仿佛买到一本旧书却缺少版权页的遗憾。 (郑振铎、顾毓琇、蒋维乔等) 蒋维乔并没有觉得岳麓山难爬,用他的话说是“自麓至顶,不过五里”。他的爬山路线是从山之东,先至万寿寺,到寺旁的白鹤泉,再上过印心石和陈作新墓,到半山腰的云麓宫,在望湘亭小憩后,行至山巅,看岣嵝碑,再往西至岳麓山最高处云麓峰,东望长沙城后,自山之西面而下。“印心石”为两江总督陶澍书屋名。1834年12月,陶澍进京面见天子时,告诉皇帝,他年少时曾于“印心石屋”读书。皇帝于是以亲笔匾额“印心石屋”赐之。 由于刚下过雨,爬雨后的岳麓山,别有一番风味。蒋维乔写道:“由山之东,迤逦而上,路径曲折,大雨之后,涧水潺潺,声如瀑布,山鸟时鸣,与之相和答。秧针簇水,高及尺馀,而老树森林,掩蔽路径,益觉幽深”。对于万寿寺旁的白鹤泉,蒋维乔显然有尝试,认为“水甚清冽”。 在云麓宫,蒋维乔“遥望湘江,眼界豁然,中有牛头、水陆二沙洲,隔江为二,即入山时所渡之二河也”。 对于山顶的岣嵝碑,蒋维乔认为是赝品,口气非常坚决,他写道:“岣嵝本赝物,是即明嘉靖间长沙守摩崖勒于此者,年久风霜剥蚀,字迹模糊,不能辨矣”。 (蒋维乔信札) 在山顶最高的云麓峰,蒋对鸟瞰的景观也做了一番描述,“东望长沙城,屋宇栉比,江畔山峦重叠,皆在足底。西望诸峰绵亘,亦皆奔赴岳下,山泉崩泻,下潴为溪,或圆或方,与秧田相间”。可见岳麓山的山顶景观直到今天还与蒋乔维的描述有部分相一致处,除开河东天际线越来越多拔地而起的高楼,以及西边越来越少的秧田外。 回程蒋氏选择从山的西面而下,对这一段路途的印象是“道路皆砾石,比登山时难行。乃舍兜子而步,约六里馀,至潆湾寺,已及山麓矣”。蒋氏渡河而归,回头看看西边,发现“夕阳尚在山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蒋维乔到长沙,并非普通的游览。他和袁观澜还重点考察了包括长沙明德、周南、修业,衡山中立工学校,湘潭昭潭工学校在内的学校,并在1916年的《教育杂志》上曾发表《湘省教育观察记》。如果仅看杂志的年份,容易让人误以为蒋维乔是1916年来的长沙,但其实他在长沙的时间非常明确是1915年的6月6日到6月14日之间。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4 16:59 , Processed in 0.0997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