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知名品牌之舌尖美味

2020-10-15 19: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09| 评论: 0|原作者: 品读长沙|来自: 掌上长沙

火宫殿:三个故事中品火庙文化的推陈出新

  有的风流,被雨打风吹去。有的风流,是真名士,历岁月而风华悠哉,火宫殿属于后者。

  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被称为"长沙老字号第一品牌"的火宫殿,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从场面来看,走在坡子街的青石板路上,整条街游客最扎堆的地方就是火宫殿。从经营业绩来看,一个品牌每年带来的营业额一个多亿,便是明证。

  人们会把可口可乐、肯德基的发展史作为百年品牌企业的教科书,大谈它们是怎样做到"老"并"年轻"着的。其实,听听火宫殿的这三个故事,你会发现,中外品牌缔造自有共通之处,即都能不断刷新自己的经营方式,以贴合时代的变化,向现代品牌看齐,不断超越自己。

  第一个故事来自长沙晚报的一篇报道。1979年,《长沙晚报》推出题为《"火宫殿"恢复传统小吃顾客赞好》的报道,文章写道:“火宫殿饮食店恢复了传统小吃,诸如臭豆腐、姊妹团子、猪血、油炸馓子、红烧猪脚、清炖牛杂、神仙钵饭、 原汤罐子鸡、墨鱼罐子肉、东坡肉等的供应,恢复传统经营后,冷落多年的"火宫殿"顿时热闹起来!店里楼上楼下,顾客熙熙攘攘,小吃部从早晨八点营业至晚上九点,座无虚席。人们啧啧称赞:"传统小吃恢复了,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长沙的餐饮文化和形态尚未从因陈守制的年代中跳脱出来,但民间对传统美食却有着无限渴望。出于企业发展的需求,火宫殿以小吃多样化作为变革的切入口,将传统再次带回了百姓消费视野,让经典在新的时代复活。

  如果要追溯火宫殿的来历,得上溯至明代。当时民众在火宫殿现址附近建了一小庙,供奉火神祝融君。庙聚人气,这里很快集聚了一批贩卖民间传统小吃的摊点。火庙文化渐渐伴生出美食文化,形成"八大小吃"系列食品,流传至今。

  如今,火宫殿经历过公私合营、国有专营、所有制改制等体制变化,发展成为湖湘民间美食的头号招牌,还将湖湘美食传到了北京、澳门等地方。它的历久弥新的品牌秘诀正是在坚守中变革、在传统中更新。

      第二个故事与它革新经营方式有关。不少老长沙至今还对火宫殿的推车早茶和夜宵印象深刻。在20个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经营方式在长沙是极具创新的。火宫殿当时是长沙市商业局下属的一个二级机构。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人员、场地等费用有相当一部分由国家负担,不变革照样能过安稳日子。当时的负责人认为,企业革新才有活力。于是,火宫殿借用广式早茶的方式,由营业员用手推车移动售卖各种食品,且员工的收入与手推车食品的销售量挂钩。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年销售量达到了四五百万。

  进入21世纪,人们对美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火宫殿将发展的方向确定为"湖南风味+美食文化",在加大产品创意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战略,深度挖掘了餐饮品牌的文化内涵。外地游客到长沙必游火宫殿,便是其品牌影响力的有力佐证。


玉楼东:湘菜江湖的“带头大哥”

  "集湘菜之大成,传湖湘之文化,品名师之技艺,掀美食之新潮。"这句话出自《玉楼东志》。玉楼东凭什么味绝三湘、自负"集湘菜大成"之名呢?在湘菜的江湖里,这家百年老店的出身就意味着正统、主流。

  这还得从长沙开埠说起。1904年,长沙城允许外国人在长沙设租界。就在这个当口,长沙人饶智元在老长沙青石桥的东茅巷口开了一家酒楼。饶智元取白居易《长恨歌》中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之意,为酒楼命名为"玉楼东"。

  当时, 长沙城里有大大小小各种馆子,但放在今天来看, 基本上属于小餐馆——只有大厅,没有包厢;只能随堂点菜,不能预订座位;环境也一般。

  也不是没有餐馆走高上大的路线,贾太傅祠、曾文正祠、左文襄祠及各处会馆,也可以请客请饭。但是,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据史料记载,这些高档场所,"请客一次,给看守祠人钱400,作打扫及烧茶费",而一般餐馆"小费随给,不限堂彩"。

  饶智元开办的酒楼面向大众消费者,既让人吃得起,又让人吃得有面子。定位准确,品牌就成功了一半,"玉楼东"为长沙人带来了新的餐饮消费体验。

  "麻辣仔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这是曾国藩之孙曾广均在玉楼东用餐之后留下的名句。这说明一家品牌餐馆即使环境再好、形式再新,还是得靠产品来安身立命、用味道积聚吸引力。

  除麻辣子鸡和汤泡肚尖两味菜之外,当年玉楼东的菜肴加煨小刺参等"各类海味生鲜,均称可口"。从菜品来看,玉楼东显然不是走的"亲民路线",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号称"湖南第一厨"的谭奚庭掌勺主理后,将达官贵人家宴形式借鉴到大众餐饮中来,与湘菜风味融合,进一步树立了玉楼东在湘菜行业的领军地位,被认为是正宗湘菜的发源地、"湘菜大师的摇篮"。

  当下,玉楼东在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连锁经营,朝着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迈进。


杨裕兴:神仙难吃刀下面

  “建百年基业,造百年品牌。"胸怀这样志向的企业家们,都希望基业长青。对真正走过百年岁月的企业来说,时光就是一块炼金石,只有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事物才能生存,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才能成为品牌。拥有122年的杨裕兴在坚守中变革,让自己"老"并"年轻"着。

  杨裕兴面馆的创办人为杨心田,为图吉利,给面馆取名杨裕兴。杨裕兴最开始主要卖米粉,1937年杨菊村任老板时,增设的汤面艳冠全长沙城,特别是首创的手工鸡蛋面条,均匀柔软,味道鲜美,经10多种工序而成,被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为食客所称道。

       在消费者看来,增设面条只是丰富经营品种。杨裕兴的此举实则体现了它的企业理念:不断创新工艺,追求将营养与口味相结合的最高境界。以手工鸡蛋面为例,用精选优质面粉、新鲜鸡蛋和食用碱作为原料,通过弱碱性面食,中和消费者胃中过多的酸性物质,有益于食客的健康。油码就有四十多种,仅鸡肉就分为生炒、滑炒、清炒、干炒等种类,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

  再从杨裕兴的品牌文化营销来看,为了传递企业的文化精神,杨裕兴将该井企业服务整合至企业宣传中来。"面面俱到,条条顺心"、"百年一面,只为卓越一面"等广告语,有效地向顾客传递了企业服务的高标准、高要求。为了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诠释企业文化,杨裕兴规范员工服务标准,从每天问候和订餐开始,实践其精细做面、服务大众的企业理念。其高标准的服务还体现在服务员的端面技术上,在两手相托的长条板上,放着一个个面碗,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面,有的服务员能一口气端23碗面,并在两分钟之内送达,堪称一绝。

  历时百年,杨裕兴坚持本味同时,总能随顾客的需求变化加以变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杨裕兴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目前,杨裕兴已走出湖南在北上广等城市建立起了配送中心,发展起了加盟店, 走向了现代化的品牌发展之路。


甘长顺:宠辱不惊的百年老店

  老地方、老味道、老字号。每每走过芙蓉区藩后街这家挂着"甘长顺"烫金招牌的面馆,看着这间不是很大的门店,令人觉得它的气质与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有着那么几份神似:我自静心修炼,淡看云卷云舒。

  甘长顺现在的掌门人吕望国,从小在甘长顺学徒。当时,甘长顺在黄兴南路的黄金位置上。他对这个品牌一往情深,曾看它弱、看它兴,看它更名为"东方面馆",也看它恢复老字号"甘长顺"。在20世纪90年代,应政府的建设要求,甘长顺撤离黄兴路步行街,面临去留的选择。他不舍百年品牌湮灭于时代的洪流中,接盘经营。在吕望国看来,正是有这样的情缘,甘长顺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才能延续,并揉进每一团面中。  

  时光追溯到1883年,甘长林创立了"甘长顺"这个品牌。据史料记载,创立之初,邻居一先生办寿,订购寿面千碗。甘长林亲自制好面、盖好码,寿面备受称道。甘长顺因此一战成名,慕名前来品尝者众多。

  几经时代变迁,甘长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但不变的是一代代手口相传留下来的技艺和经营品质。关于品质,坊间有个这样的故事。话说,甘氏第二代传人甘寿鹏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悄悄地请消费者用嘴投票。如果哪天看到某位顾客没有将碗里的面吃个精光, 他就会将这碗剩面端来,让煮面的师傅也吃一口,分析分析顾客吃不完的原因,是浓淡不适宜,还是面条筋度不够,还是油码有问题。

  吕望国说,今天对于产品的质量把关,相比老一辈来说,要宽容一些,但质量生产上依然注重薄利多销、用料讲究。

  以他所用的面粉为例,据介绍,在20世纪40年代,店里制作面条的面粉都是用的上好的精白面,每袋45斤,规定要打入50个鸡蛋,一个也不能少。揉面的师傅先手工揉制,再用压面杠子反复碾压,最后才铺平切成细面条。经过这些工艺制作的面条,有劲道,有嚼头,也不容易粘锅。

  2016年,猪肉价格猛涨,但吕望国还是遵师传,肉价再贵,也要买最新鲜、最好的。 每天买回最新鲜的肉,瘦肉做码,肥膘炼油,骨头炖汤,一碗肉丝面的瘦肉按足秤一两制码,不差分厘。

  经营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品牌,吕望国很珍惜,他也清楚地知道,只有产品质量不动摇,始终将最正宗的味道传递给消费者,品牌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被时代的洪流湮灭。


百年德园:在曲线自救中重生

  《左传》 云:"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德园名出此处。

  "德园"是"百年德园"的前世。时光要追溯到清光绪四年(1878年)。谭盛德的夫妇在长沙臬司衙门(后名司门口,现黄兴中路王府井所在地)创立了 "德园小吃店",以经营大包点和茶水为主业。谭氏夫妇勤劳致富,童叟不欺,名声鹊起,他们的店铺逐渐成为长沙首屈一指的茶馆,初显品牌效应。

  创业难,守业更难。品牌亦如此。谭氏后人无力继续继续辉煌,德园在民国初年间被转让给官厨。

  草根厨房到殿堂膳房,德园开始了全新的蜕变,接任者在保持包点上佳品质的同时, 创立了"八大名包"; 在保持茶馆特色的同时,创新经营范围,将官厨的湘菜引入德园。 一时间,"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 德园包子真好呷"传诵, "德园包子" 成为长沙的一张名片,成了省城其它茶馆再也无法超越的标杆, 德园的品牌地位已然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公私合营和被国有化,德园被并入长沙市商业局饮食集团,搬迁至黄兴南路樊西巷口 (现人民路与黄兴路步行街交界处),但德园的品牌效应仍在影响着长沙人的生活习惯。端午节时,到德园排队买几个包子过节,已然成为长沙人的习惯行为。

  为什么百年老店的名字成了"百年德园",而不是 "德园"? 今天的德园正宗传人们说起这段历史了满是艰守与传承的泪与痛。故事要从1946年、德园86岁那年说起。"发面郎中" 王卓云师傅门下收了个新徒弟--潘业纪,二十好几,瘦骨嶙峋,小学肄业。1979年,德园百岁,潘业纪凭勤奋,从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担任德园总经理。说起他的勤奋,德园的师傅们还记得,青年时的他每天半夜2点到店开门发面,这个习惯一直到他古稀之年还在坚持。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变革,企业,尤其是餐饮企业,成为最先完全放开市场化经营的行业之一,"国"字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显示拙劣的"游泳"技能,呛水的呛水,淹死的淹死,很多长沙有名的老字号倒闭了。1993年7月,带领德园团队稳步发展的潘业纪,却因为客观原因不得不离开德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德园由于效率低下,生意难以为继。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德园店铺必须拆迁。德园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德园品牌可能旦夕尽毁。在这危急关头, 已然视德园为家的潘业纪,虽年近六旬,却毅然接过坚守老字号百年品牌的大旗,于1999年4月1日,率领不愿放弃的"德园"品牌的员工们,在原黄土岭路(现芙蓉路)侯家塘天剑路口择址重新开业至今,挽救德园的声名于不堕。

  然而,20世纪90年代,"德园"商标被重庆一家公司抢注。但该品牌持有人却不对品牌的使用进行监管,以致各种假冒 "德园" 层出不穷, 给"德园包子" 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保护百年品牌的声名,规避经营风险,为品牌重续辉煌打基础,2007年, 德园新一代传人--潘业纪的儿子潘壬子在工商总局注册 "百年德园"商标, 并于2013年成立"湖南百年德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百年德园",  "百年" 二字, 不但代表 "德园"辉煌的历史,更代表着要继续传承百年,成为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的期盼。


123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5 09:04 , Processed in 0.0990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