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之野,孕育中华远古文明的温床 ——湖南永州上古史略 李花蕾 杨锡贵 远古时代,又叫上古时代、传说时代,其时间范围大约距今300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有两个引人无限暇想的区域,即云梦之泽和苍梧之野。先秦时期的云梦之野,地域范围相当广阔,其主体约当江汉平原。古老而神奇的苍梧之野,与今湖南省的永州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此繁衍生息的远古先民,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苍梧之野,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着眼花瞭乱的记载。梳理这些记载后,我们可以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理形态,区域较广,大略涵盖岭南、岭北,跨越今湖南、广西两省。《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既有“丘”,又有“渊”,表明这是一片包括山林、川泽等各种地理形态的十分广阔的地理区域,九疑山不过是此一区域内的众多山峰之一。这一广阔的区域,当即为南岭地区。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座比较庞大的山体。其西古称苍梧。今南岭地区原是一个巨大的古海槽,距今4亿年前,古南岭开始隆起;中生代侏罗纪的燕山构造运动,奠定了该区域地形的基本骨架;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地貌特征。今永州地域即在苍梧之野内,即南岭之阳。二是指具体山峰,专指今永州境内的九疑山。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更是俯拾皆是。如《山海经》关于苍梧之山,郭璞注云:“即九疑山也。”《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载:“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出。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清嘉庆吴玉山重编《九疑山志》卷一《山水》载:“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汉书》作九嶷山,亦曰苍梧山。《汉志》注:九疑在营道南。梁任昉云:九疑山隔湘江,跨苍梧野,连营道县界。”原注:“按营道即今道州,六朝时并冷道入营道,属永州。”又载:“文颖曰:九疑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朱子云:九疑山在苍梧、零陵之间。”原注:“按今宁远在汉曰冷道,隶零陵郡。九疑自属零陵。汉武置苍梧郡,其地与九疑接壤,九疑名苍梧郡因以名。文颖、朱子所谓零陵、苍梧,皆郡名也。九疑向分隶两郡,今则统归宁远。”九疑山、九嶷山、苍梧山,系同一座山的不同名称,在今永州辖境之内。三是指古三苗国统治区域的一部分,其范围亦较广大。三苗即华夏集团的南支,据《战国策》记载,其统治区域,“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文中所说“衡山”,不是后来的湖南衡山,是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南)界的雉衡山。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州郡典十三》中记载,古苍梧之野属于古三苗国南部的管辖疆域,“巴陵郡、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巴陵郡、岳州、青草、洞庭湖均在其内。四是指郡望名称,具体是指战国时期楚国的苍梧郡。据《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今里耶秦简J1(16)5简中,洞庭、苍梧与内史、巴郡、南郡并列,后三个都是郡名,则洞庭、苍梧亦当是郡名,且当是沿用楚国旧郡之名。这些记载表明,此时的苍梧是楚国郡一级行政区划名称,而且是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后在开疆拓土方面的重大功业,至秦朝时仍存在。今永州地域即属楚国及秦朝时的苍梧郡。由上可知,除作为古三苗国之地的苍梧之野与今永州无关外,无论是作为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苍梧之野、苍梧山,还是作为人文地理意义上的苍梧郡,均与今永州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或就在其辖境之内。苍梧之野地貌复杂多变,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多样,为永州文明的肇创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远古人类的起源问题是一个超级学术难题,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成果来进行研究,即按照人类制造工具的精细程度来研究人类的生产力状况,将人类上古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大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今永州境内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存,有道县福岩洞古人类遗址、永州零陵区境内人类活动遗迹石棚和道县玉蟾岩古稻作遗址等,道县境内的两大遗址尤为著名。道县地处湖南、广西和广东接壤地带,南岭北麓,湘江支流潇水自南向北穿过。该区域处于华南板块腹地,北亚热带南部,上古生界灰岩地层广泛发育,受新生代构造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内发育多处岩溶洞穴。福岩洞古人类遗址位于道县西北乐福堂乡塘碑村,福岩洞洞体通透,1984年进行考古试掘,首先发现了一些动物牙齿化石。2011年9-10月、2012年9月和2013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此先后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分别取得了重大收获。第一次发掘,发现了4颗人牙化石,以及大量动物牙齿、骨骼化石,其中动物牙齿化石1000余件,含30多个动物种类,包括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食虫目、长鼻目、奇蹄目和偶蹄目。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组成推断,遗址年代属于南方地区第四纪;从包含巨貘、鬣狗等绝灭物种推断,可能在晚更新世的晚期阶段。第二发掘,发现了8颗人类牙齿化石,并推断其年代为距今3万年。第三次发掘,发现20颗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动物群主要为中小型哺乳动物,大型及特大型动物很少。动物群中灵长类化石较多,有猕猴、叶猴及长臂猿,尤其是猴类牙齿较多。大中型哺乳动物以鹿类占主导,并且属种较为多样,包括水鹿、梅花鹿、麝及麂等。小哺乳动物以巨鼠和豪猪为主。南方第四纪动物群中的剑齿象、亚洲象、犀牛、貘及水牛等都较少。灭绝物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研究显示,道县人类牙齿尺寸较小,明显小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更新世中、晚期人类,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道县人牙齿齿冠和齿根呈现典型现代智人特征,如简单的咬合面和齿冠侧面形态、短而纤细的齿根等。道县人牙齿特征与晚更新世中、后期,甚至现代人类更为接近。2015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多位研究员将其研究成果撰成论文《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现代人》,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宣布47枚人类牙齿化石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表明12万-8万年前,现代人已经在该地区出现,并且是东亚大陆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石棚位于零陵区黄田铺镇老街口。整个石棚由四块硕大的天然巨型石灰岩石堆垒架构而成,包括一块顶石、三块墙石。顶面形似山峰,顶石九棱九面,面面光滑,留有人类加工痕迹。顶石高2.9米,厚3.4米;墙石高1.2米,为不规则棱形石柱,重约10吨。棚口坐北朝南,前后口相通,其间可以过人。棚底前后槽,前槽内嵌有一小石块,形式别致。据考证,石棚距今两万余年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考古学者称为“世石文化”。对石棚的作用,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古人类居住的洞穴;有的认为是世石坟墓,意义如同埃及金字塔;有的认为是一种宗教祭祀建筑物;有的认为是古代氏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整个石棚基于天然岩石构成不规则梯形分层石台,反映了原始永州人择居的聪明才智。黄田铺石棚是我国历史上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用天然巨石构建的棚式敞洞穴遗址,对于探求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宗教、思想观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玉蟾岩古稻作遗址,位于道县西北寿雁镇白石寨村,是一处天然岩洞,俗称“蛤蟆洞”。1993年和1995年,农业考古专家先后两次在玉蟾岩遗址考察,发现了4粒最原始的水稻谷壳,以及打制石器和最原始的陶器,动物遗骸,骨、角、牙、蚌制品。水稻谷壳粒长与普通野稻相近,粒宽介于粳稻和籼稻之间,长宽比、稃毛长度、稃肩角度等特征介于普通野稻和籼稻之间,稃面双峰乳突属“钝型”,与粳稻相似,外稃顶端无芒。这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演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2004年11月,中美组成联合考古队,第三次对玉蟾岩遗址进行考察、发掘,通过采样、浮选等手段,发现5粒已经炭化的古稻谷,以及动物的骨头、螺壳、木炭等物件。研究表明,玉蟾岩发现的古栽培稻,其年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古栽培稻,表明永州本土居住的先民已经从从采集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玉蟾岩遗址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县位于南岭以北的狭长平川,今日仍是永州盛产优质农产品的“粮仓”,“万亩稻田”“十里稻花香”是这里的传统景观。玉蟾岩遗址为人们了解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及早期陶器、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望子岗遗址位于零陵区凼底乡凼底村,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是一处文化性质丰富、文化内涵多样的文化遗址。其中甲字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在湘南地尚属首次发现。21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早期墓葬,具有明显的古越族人墓葬的特征。出土的青铜铖、玉环残件和陶器与石制品,反映了洞庭湖区石家河文化的南下趋势,为探索古秦越文化的来源与历史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资料。从福岩洞遗址、黄田铺石棚、玉蟾岩遗址至望子岗遗址,串连成永州远古先民迁徙与发展的足迹。此外,1985年在祁阳下马渡镇寨子脑、书家铺和肖家村镇的晒禾坪等地发现打制、打制与磨制相间的石器。今永州境内的祁阳、东安、芝山、冷水滩、双牌、道县、江永、江华等县区,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因尚未有被确认的文字及其记载,今人对于远古文明除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研究描述外,还可根据后人所记载的远古传说来进行补充说明。人类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靠世世代口耳相传的描述才得以流传,并被后人用文字加以记录,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今永州地区的古史传说中的代表性人物有羲叔、舜及其妃子娥皇与女英。据《帝王世纪》记载:“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时方岳之职,故名曰四岳也。”意为羲和有4个儿子,分别为掌管东、南、西、北四方天文星历。“申命羲叔,宅南交”,“南交,言夏与春交”。作为老二的羲叔,在尧那个时代,奉申之命,居治南方,确定夏至的时间,并据当地的情况,劝导百姓从事农耕。如前所述,今永州在远古时代属苍梧之野,苍梧在南方,故今永州亦在羲叔统管的范围之内。据《山海经》记载,羲叔的母亲羲和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是“日母”,即太阳的母亲。在屈原的《离骚》中,她又成了“日御”,也就是为太阳驾车的神。《尚书》孔传则认为,羲和是“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并解释说“重即羲,黎即和”,其身份已由人们顶礼膜拜的太阳神变成为了掌管天地四时之官,上古神话人物化为了世间的官宦人物。再后来,羲和又被描述为了时间神,是时间的控制者。传说中的舜帝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形象为后世所敬仰。在经过尧的严格考验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改国号为虞,后人因此又叫他虞舜。舜继大位后,大封诸侯,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因德行不佳,不封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只好把他安排到远离中原、地处荒服的有庳(今双牌县江村镇一带)。获封后的象,痛改前非,为促进中原同三苗部落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并将与三苗相处之道演绎为象棋,成为中国象棋之祖。晚年禅位于大禹后,舜到各个方国和氏族部落去巡视,从此再也没有回国都蒲阪。舜先是巡游了西戎、北狄、东夷,后又南巡,过云梦(今洞庭湖),溯湘江一路南下,今韶峰、衡山、舜皇山、虞山(今桂林境内)均留下过他的活动足迹,其中有些地名即因有过他的活动而得名。从桂林返回后,舜帝一行顺湘而下,逆潇水而上,达到弟象的封地有庳。最后,舜帝来到今九疑山一带,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推行五常之教;又南到今广东韶关一带,演奏韶乐而留下“韶石”遗迹,韶关即因此得名;还到了今蓝山县的南风㘭,感受着温暖的南风,弹起了五弦琴,高吟“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㘭之名即由此而来。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因年老体衰,最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又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位贤内助娥皇、女英闻此噩耗,强忍悲痛,远途跋涉,来到江南九疑山一带寻找舜帝墓葬。抵达后,她们但见群峰相似,而舜陵既无封土又未树立墓碑,怎么也找不到。由于实在找不到舜帝陵墓,两人只好离开九疑山。一路哭泣而行,眼泪都哭干了,流出来的都泪血,悲痛欲绝的娥皇、女英最后投洞庭湖水,殉夫而去。那些荆竹因被洒上泪血而为之生斑,后人称之为斑竹,也被叫做“湘妃竹”。二女殉夫之举,感天动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作赋的不朽题材。总之,今永州市所在的苍梧之野,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远古时代文明的肇始之地,是孕育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温床。 (说明:本文系截取湖南省社科院李斌主编《永州:不到潇湘岂有诗》一书中的有关内容,笔者参与了其中第一、二章的写作。该书已于2020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系湖湘文化区域精粹之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