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闹市火宫殿 苏宗润 黄志立
长沙市老城区中心,黄兴南路(原红牌楼)西侧有一条由东向西,通向小西门(德润门)的街道,叫坡子街。这条街大都是一些经营银行钱庄、金银首饰、名贵药材、铜锡制品的殷实户。街的腰中间,北边有一座火神庙,名曰火宫殿,又名乾元宫。清乾隆《长沙府志》卷十五第十页载:“火宫殿在小西门坡子街。’清道光六年(1826年)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重建。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财神殿),供有神像。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标为“乾元宫”。 火宫殿的庙产富裕。在河西谷山冲、双眼塘、中华岭、孙家冲、菠萝山、象鼻坝、莲花桥、黑油沟等地共有田10余庄。田租达1600余担。房产成片,靠火宫殿一边,左起师古斋(今省商业职工医院),右止三王街口都有铺面,三王巷南北是庙边丽泽小学(今火后街小学)的地盘,还有衣铺街、黎家坡7个门面;伍家岭(今粮食一仓库)一块地作房租收钱。20世纪20年代以前,火宫殿长期由叶德辉主持,丽泽小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8月,也由叶德辉担任校长。1927年,叶德辉被镇压,由老八董(董事)掌管(这“八董”是:余太华金号、李文玉金号、叶公和酱园,及东协盛、西协盛、九芝堂、福芝堂、寿芝堂药号)。40年代由新八董主持(他们是詹恒太、詹彦文笔墨铺;杨正泰、杨振兴锡铺;老公和、王福鸣铜铺;阜昌参茸号、朱义新金银首饰号)。旧城西区区长程前鸩任董事长,叶德辉的儿子叶尚农任副董事长,设有秘书1人,由李仰贤担任,文书2人,跑庄的1人。下面还有打更的管伙食的勤杂、泥木工等,庙产收入后的开支用于小学、救火会、祭祀3部分。其比例为6成(小学),3成(救火会),1成(祭祀)。救火会下面设有救火队,救火队设有司号、司机各1人。 坡子街街面上的铺路麻石厚、宽1尺多,长有4尺余,比其他巷的麻石要厚一倍,由于神庙与官府相通,因此这条街有“官街”之称。热天,从中和街口起至三王街口止,由庙董事会搭成竹木凉棚,行人走进凉棚下,脚踏平整无缝隙的麻石路面,头上有遮阴凉棚,顿感凉爽。 火宫殿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长沙市内较大的庙宇,建筑雄伟。庙的屋脊上安了7个(中间1个大的,两连各3个小的)用九火铜铸造的大葫芦,金光耀眼,古庙增辉。庙内装饰古朴,雕梁画栋,颇具民族风格。正殿有丈余高的泥塑神像一尊,两边挂有“肃静”、“回避”的木质禁牌。神像前是砖砌成的神案,神案下方摆着一个长方形的铁铸香炉,香炉前用麻石凿成的石栏杆把正殿隔开,栏杆前又有一个扮桶的圆香炉,两边站立四大金刚,墙壁上面有八仙飘海的泥塑浮雕,并挂着黑漆金字“有求必应”、“佛法无边”等许多的还愿牌。中间是佛殿,东边有一架撞钟。钟上面铸有“皇图巩固,计重八百斤”的字样。西边有一面大鼓。正殿两旁厢房,左为弥陀菩萨,右为财神菩萨神像。走廊檐上悬挂竖刻的“火宫殿”木质金字牌。檐前石阶下是庙坪,坪内栽有两棵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开花,香气袭人。宫坪内左右各有一个一丈多高的五层宝塔形化字炉。清道光六年(1826年)神庙重建时,在前坪搭一个戏台,面对火宫殿,背靠“乾元宫”牌坊。戏台两边的台柱上雕刻有清代大书法家撰写的一副楹联。戏台上方有“一曲熏风”横匾。台口有腰圆形匾,何绍基写“静观”二字,并盖有何的图章。 由于人们迷信火神,因此民国年间,长沙哪家失火,哪怕是烧了一个刷把,都要到火宫殿谢火神。正如市民说的一句迷信话,叫做“遭雷打,谢雷神,遭火烧,谢火神”。穷人家失火,少则点三根香,跪在火神爷面前磕几个头,以表虔诚;富豪人家失火,点盘香,烧架香,杀猪设祭,请湘戏班子唱庙戏。这恐怕就是戏台柱子上对联中所说“虚中求实”、“苦里回甘”之意吧。除了敬香谢火神的,还有那些穿长袍马褂的、穿开襟子衣的、穿大衣的、着学生装的、卸了戎装穿便装的、梳巴巴头的、放大了脚的妇女到火宫殿求财求寿。求神保佑的人川流不息,所以火宫殿的香火十分旺盛。 与此同时,在火宫殿前坪,各行各业的小买小卖、三教九流的人应时而至。如送水烟袋的(一种长杆水烟袋管,这边为你装烟点火,隔着桌子,你在那边可以抽烟)、卖零纸烟的、卖扯麻糖、盐水鸡蛋、猪血、豆腐脑、乙合莲、刮凉粉、荷兰粉、糯米饭、猪脚粉丝、油豆腐、糖肉团子、水果、杏仁茶、唱卖梨膏糖的、炸油豆腐、牛角饺子、糖油巴、葱油巴巴;还有剃头、修脚、看相算命、摆课棚测字、抽采头兼代写书信、说书、卖唱、敲锣招揽看西洋镜、摆地摊卖假药、摆棋打把势、出皮生意(诈骗)和球子生意(赌博)、摆挡路虎(又叫摆红绿巴巴)、乞讨、耍猴把戏的,真是五花八门,龙蛇群集。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玩龙灯、六月二十三日(一说为六月二十四日)火神爷寿辰,办庙会、唱大戏,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1938年“文夕大火”,除“乾元宫”牌坊外,庙和神像付之一炬。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铸造的大葫芦从屋脊上掉下来,尔后捡起回炉重制未成(一说被铜匠私分了),至今回忆,殊为惋惜。 1940年,在长沙市民的强烈要求下,市政当局,不得不拨款再建。但只建了火宫殿庙宇,泥塑神像没有恢复,改用一块樟木厚板雕刻了“赤皇上品三无火宫洞阳大帝南丹纪寿天尊神”的神位,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被坡子街办事处收去做了一张条桌的面子(但背面雕刻神牌的字样尚存),神牌座子如今(按,指1987年)还在坡子街卫生院做凳子坐。 火宫殿闻名于国内外,并非火神爷的神威。特别是新时代的长沙人民不再相信木雕火神牌位了。但是俗话说“神灵庙主肥”。庙主因神招来了人,而绝大多数人到庙里来,主要是品尝小吃。也就肥了庙主和云集于坪里的饮食商贩。 火宫殿的小吃久负盛名,是有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 开始是提篮子、挑担子赶庙会卖各种各样小吃,随后形成了摊位。“文夕”大火后火宫殿救火队开救火机的徐菊生,征得董事会首先是秘书李仰贤的同意,第一个在庙坪内搭了2个棚子,开一片小饭铺,生意做得挺活,因此,其他商贩也纷纷要求在坪内搭棚建屋经营。庙主适应当时的形势,答应由商贩集的东成、西就、南通、北达4张门匾转为棚屋的名字,每个棚子3米见方,每线12个门面,共48家,后又增添了2个打更的、2个讲书的棚子,总共52个棚子。除打更的2个棚子外,其余每个棚子每月向火宫殿交纳一箩米(五斗)的租金。经营条件的改善,改变了露天煮食不卫生的状况,更加吸引了顾客。有的正式打出了招牌,如李合记饭馆,陈益祥卤味店,各种小吃也为之更名。如油炸豆腐改为油炸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糯米饭改成八宝珍珠果饭,荷兰粉改成十景荷兰粉,钵子饭改成神仙钵饭,猪血改成龙脂猪血,并挂起了各自食品名的木牌,以招揽顾客。由于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因此在制作方面精益求精,以质量取胜,风味别具一格。所以火宫殿小吃很出名。长沙市人民流行一首歌谣:“火宫殿,样样有,有饭有菜有甜酒,还有白糖盐醋藕。”这首歌谣既赞火宫殿小吃品种的多样,又赞美小吃别具风味。人们吃了还想吃,直至连口袋里的钱花光了也在所不惜。所以又有一句口头禅传至今,叫做:进去火宫殿,出来钱圆工(乾元宫的谐音,长沙方言“圆”是“完”的意思)。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推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并拨款修缮木架棚屋,安置了一些失业的饮食商贩,小吃风味不减当年,生意经久不衰,特别是李子泉一家就有23个棚子做饭馆,1956年国家实行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成立了公私合营李合记饭馆,设饭、小吃两个门市部,有职工40余人。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参观了火宫殿。他老人家向公方经理何炳炎详细询向了营业情况,毛主席还品尝了精制的臭豆腐、东安鸡等小吃,给全店职工极大的鼓舞。 1959年和1960年先后兴建了700平方米薄壳式新楼一栋和1200平方米的两层具有民族风格的楼房一栋,定名为火宫殿饮食店,辟为对外开放单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中外知名人士的赞誉。彭德怀、叶剑英、王震、王首道等老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亲临火宫殿品尝过具有湖南特色的小吃,并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以及回来观光的港澳同胞。(本文作于1987年) 原载:《长沙老字号》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9月 主笔、特邀编辑:陈先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18:48 , Processed in 0.1004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