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油、盐、茶业 陈先枢
油业 油业是指经营植物油的行业,植物油又分为食用油和桐油。湖南素称产油大省, 民国时期湖南75县中,有茶籽出产者凡33县,茶树栽培面积,共计102万亩,其中以永顺为最多,计30万亩。汉寿、芷江、永兴、道县、靖县、会同次之。全省常年产量,共计220万担。湖南桐树,以湘西与川黔交界一带为最多,湘南亦有出产,惟洞庭沿岸及湘中则因地势平坦,产者极鲜。民国时期全省75县中,产桐籽者凡32县。桐树栽培面积共达1023万亩,桐籽常年产量约1765万担。桐树栽培面积,亦以永顺为最大,计500万亩,保靖、泸溪、会同、道县、靖县、芷江、永绥、会同、大庸次之。茶籽油以省内居民消费为主,外销极少。桐油广泛用于建筑、造船、手工业,需求量极大。湖南各县所产桐籽,先销于县内,榨成桐油后,复运销省外及国外。32个产桐之县中,只有安化部分销至长沙,湘潭、新田、宜章、蓝山有部分销至毗邻之广东连州。总数仅占产量2%。其他桐油通过油行悉数外销。 长沙自清嘉庆年间开始岀现油料市场,农村油脂油料的收购主要靠油籽贩。此外,有的挑贩、油庄、榨坊、洋行、油厂也从事油脂油料的收购。光绪年间(1875—1908),长沙经营油脂的大户有启太和、晋昌、福昌美等商号。宣统元年(1909年)又增加裕丰盈一家。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埠以后,洋商蜂拥而至。自长沙开埠到1935年,在湘江沿江一带经营植物油的洋行有英商安利英,德商瑞成、加百、礼和,日商三井、三菱、三本等7家。国人资力较强的油行有6家,油盐花纱号有l6家,其中以美记油行最为有名。l936年,官商合办的中国植物油料厂在长沙设办事处,参与植物油和桐油市场的角逐。l939年国民政府颁布全国桐油统购统销办法后,桐油由复兴商业公司独家统一收购运销。但其他油脂油料仍为自由贸易。 但桐油的主要集散地并不在长沙,而在常徳、津市和洪江。经营桐油的商号分为几类:一是代庄,受产区贩户或油行委托,代售代购桐油,以常德为多,达数十家,有的为贩户将货脱售后,还为之代办棉纱、布匹、南货等交原船运回,故常德之代庄,多为布号兼营;民国二十三年(1934),津市也有代庄数十家。二是油行,为居间商人,一方面从代庄购进,同时,复向当地油盐号及本省各埠售出或径运汉口。民国二十三年(1934),常德有油行l0家,均在大河街近水一带,津市、洪江也各有8家。三是油庄,专事收买桐油,以洪江最多,较大的有七八家,主要是江西帮和江苏镇江帮所设。四是汉庄,系各集中市场驻汉口的经理,为各处油行探看行情,代卖运汉之桐油,计有常德、津市、洪江3帮。五是油盐号,为零售桐油之商店,各市场均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油均实行统购包销,并实行计划供应。
盐业 清代湖南盐业承袭“引岸制”,由户部执掌盐务政令,在销盐省设盐法道,主管盐务。湖南为湘、鄂、赣、皖四岸最大销区,主销淮盐,原为官督商运,道光四年(1824)改为官运官销。道光三十年(1850),改行票盐,纳税领票,无论官绅商民,都可承运,在销界内转卖流通。同治二年(1863)实行“官督、商销,保价、整轮(即轮档)”办法。湖南设督销局,办理售盐、定价、扣厘、缉私等事宜。盐船到岸,依次发售,不准随意涨跌、抢卖。同治五年,李鸿章为筹款,令票商以白银30万两,买得专利权,垄断运销。从此,盐商即据盐票为永业,可以买卖、转让。湖南淮盐运销商均在扬州设分号,多时有三四十家。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汉铁路通车后,天津芦盐开始入湘,淮盐销势日滞。宣统元年(1909),设督办盐政处,湖广总督兼会办盐运大臣,同时废盐法道,改设扬子四岸,湖南设督销局。民国元年(1912),财政部设盐务筹备处及稽核造报所,两淮改名盐运局,湖南改设盐政处。晚清至民初,湖南有淮盐运商二三十家,分成五帮。本帮(湖南)大户,首推朱昌琳所开乾顺泰盐号,自有盐票34张,租用45张,最多时达百张,约占全省盐票1/5,南县一带为其专岸;次为魏鹤林开的德裕盐号,自有及租用盐票20余张,汉口、扬州均设分庄。本帮后起之秀有利生盐号等。江西帮又分吉安、泰和、抚州三帮。吉安帮大户周扶九有多家盐号,招牌均嵌“裕”字。泰和帮萧怡丰家族开设的盐号,招牌均嵌“丰”字,盛时有盐票百余张,还租有盐票。抚州帮祥记较大。上海帮大业、怡生盐号等,结成帮口,经营盐业。 民国二十二年(1933),稽核、行政合并,食盐买卖一度试行有限自由制。同年底,长沙成立售盐处,“凡在岸内,无论何地,准许民贩向售盐所购盐,任其贩卖,自由竞销。”同时废止按盐船到岸先后依次发售的办法。抗日战争初期,谁盐运销受阻,产、运、销都置于官督之下,实行官民并办,以官运为主,民运为辅,或招商代运。民国二十九年食盐紧缺,改为官运官销,由政府设机构直接售盐。先在宁乡,泸溪试办官销零盐所,接着于长沙、衡阳、宝庆、沅陵、常德设立模范官销所,后又于湘乡、衡山设立完全官销所,其他各县亦逐步设立,依照湖南计口购盐办法开始售盐。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政府正式公布《战时食盐专卖条例》,所有过去专商引岸及其他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一律废除,全面推行官收、官运、官销制度。至民国32年5月底止,全省有公卖店1300余家。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盐源恢复,11月,废除战时专卖制,实行自由贸易制,以商运为主,官运为辅。商运盐,由盐务机关发给执照,自由行销。 1949年8月,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接管部贸易处,接管湘鄂盐务办事处、长沙盐务处和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办事处,成立湖南省盐务处,办理盐务运销及商盐征税工作。年底增设湘潭、岳阳盐务分处。1950年初,成立中国盐业公司长沙分公司与省盐务处合署办公,将盐商运销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
茶业 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唐代长沙高桥就广种茶叶。湖南茶叶的贸易,有据可查的历史也在唐代(618—907)。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有“潭州茶中益阳团茶、渠江薄片,唯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五代(907—960)马楚时期,茶叶为马楚政权的重要经济作物,茶商号“八床主人”将长沙及湖南茶叶销人中原腹地,年获利百万贯,形成长沙茶叶省外销售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960—1279)沿习唐贞元九年(793)建立的“榷茶”制度,茶叶由政府专买专卖,在湖南实行按茶株纳税的政策。至嘉佑四年(1059),改为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产地收购茶叶,运往北方销售。北宋政府以两湖茶叶在张家口与东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元代(1279—1368),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设榷茶都转运司,总收江淮荆湖福广的茶税,茶商必须在转运司纳税领引,持引购运茶叶。明代(1368—1644)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轻茶税,税额均不及元代的十分之一,湖南茶叶销售数量增加,品种由团饼茶发展到烘青绿茶和黑毛茶等。长沙、岳州、常德等府茶叶行销北方各省。到明末清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边销茶,主要依靠在16世纪初就已开始生产的安化黑茶,每年约三万担。形成湖南茶省外销售第二高峰时期,长沙成为中国四大茶市之一。 清代(1644—1911)茶法沿袭明代旧制,茶叶由茶商自陕西领引纳税,带引赴湖南采购,每引正茶100斤,准带附茶14斤。咸丰五年(1855)湖南设立厘金局,正税外加征茶叶厘金税,税赋在百货中最重。此税直至1930年方止。这一时期的茶叶贸易比明代还要发达,国内销售数量大幅度增加,形成湖南茶叶外销第三个高峰时期。品种增加了砖茶(包括茯砖、黑砖、青砖),茶卷(百两茶、千两茶),天尖、贡尖、生尖茶,红茶等。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陕甘回民抗清起义,前后长达十余年,西北地区茶运交通阻塞,东西柜茶商逃散,加上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商来华设厂大量加工砖茶运回本国销售。因此西北各省边销茶奇缺。 清同治间平定回民起义后,陕甘总督左宗棠于1873年奏请另订边销茶章程,改为以票代引制度。复票40引,正附茶51.2担,并在原陕、甘、晋、以及回民茶商经营的兰州东、西柜之外,添设南柜,允许南方各省茶商经营,选派长沙朱昌琳为南柜总管。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在兰州发放引票,所发引票都由茶商特持赴长沙府安化等地采购黑毛茶,然后运陕西泾阳加工成茯砖茶销售西北边疆地区。朱昌琳在长沙太平街设有乾益升茶庄,在安化设有分庄收购茶叶,在新疆、青海、甘肃等省设有分庄,销售茶叶达60余年。“乾益升”还在长沙东乡麻林、高桥、金井等地设有规模可观的茶场,制成绿茶、红茶和砖茶,用一色朱漆木匣盛装,上盖“乾益升”牌记,成为享誉一时的名牌。今存安化永巨茶行的茶砖压模板上还可见到“永巨”字样。 民国(1912——1949)初,湖南茶叶运销情况与晚清大致相同。至抗日战争爆发,茶路交通阻塞,引茶体积大,运输困难。1938年10至11月,武汉、岳阳先后沦陷,茶叶外贸又受重大影响,加上货币贬值,茶商经营艰难,致使湖南黑茶积压,边销砖茶供应紧张。为压缩体积,便于运输,1939年试压黑砖茶成功,1940年就地设立国营砖茶厂,产品除运销香港、前苏联外,全部运兰州转销西北各省。另有公私合营的华湘茶厂,以及安化茶叶公司制茶厂,湖南省农业改良所安化茶场(省营)等厂亦生产黑砖茶供应市场。抗战胜利后,晋、陕、甘及湖南茶商恢复和扩大黑砖茶,花卷茶,以及天尖、贡尖、生尖茶生产,并采购引茶至泾阳加工茯砖茶运销西北。在湖南采购、加工茶叶的茶商,每年有20多家,茶叶盛销时,全省茶号多达200多家。东西柜茶商在湖南设的茶号较多。 从清末至民国,经营年限长,资金雄厚的茶号有长沙的乾益升、恒兴祥、徳日新、晋丰泰、春鑫,安化江南的魁泰通、天泰运、合盛西、裕兴福、合盛行,安化小淹镇的晋福隆、豫亨、吉盛昶,安化黄沙坪的永泰褔、民生、聚兴顺、天顺长、大涌钰和湘潭的兴和福等,其中就地设厂加工砖茶较多的有安泰、华安、天泰庆和两仪等茶厂。省城长沙城内的茶叶店则多设在坡子街和太平街一带,除乾益升外,著名者还有德裕茶庄、詹恒大茶叶号、段永春茶叶号、吴中和茶叶号等。 湖南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肇始于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现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大概始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以黑茶为主,运销内外蒙古,有一部分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由俄商购进运销俄国内。清雍正五年(1727),沙俄女皇派使臣来华,协商通商,订立了《恰克图互市条约》,中俄贸易迁至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位于中俄边界(今蒙俄边界)的俄罗斯一侧,与恰克图相对的外蒙一侧形成中国茶商聚集的茶叶买卖城,其中不少是湖南长沙、安化两地的茶商。贸易商品大多以中国的茶叶,换取俄国的皮毛。清乾隆年间(1736—1796),山西茶号三玉川、巨盛川在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羊楼洞设庄(成为今湖北赵李桥茶厂的前身)收购制造帽盒茶(即青砖茶的雏形)。羊楼洞的青砖茶与临近的湖南临湘县(今临湘市)羊楼司制造的青砖茶,因此统称“川字砖”、“洞砖”、“洞茶”。 据《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前,有湖南青砖茶运往恰克图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销往俄国西伯利亚,这种贸易到道光四年(1824)达到巅峰。创立于道光九年(1929)的安化永泰褔茶号便主营这种贸易,其招牌由安化籍著名书法家黄自元题写,该茶号至今犹存,仍在产销千两茶、茯砖茶、黑砖茶、天尖、贡尖等黑茶。 湖南茶叶外贸的另一条通道是销往南洋和欧美。嘉庆五年(1800)前后,广东商人来到湖南郴县收购烘青毛茶,每年约430吨,运回广东清远茶厂与广东乐昌白毛茶同时精制装箱,再由广州运到南洋各地销售。直到20世纪初,爪哇(印尼)各华侨茶店仍主要销售湖南郴县绿茶。光绪年间,长沙有绿茶约120吨运至上海,由茶商再行加工与产于安徽休宁等地的屯绿拼配后售与美国洋行。 鸦片战争后湖南始有红茶出口。为适应外商需要,扩大红茶出口,外省茶商纷纷派员来湖南茶区倡导生产红茶,设庄精制。江西茶商(赣商)于清道光年间来平江、邵阳示范;广东茶商(粤商)由湘潭至安化设点;晋商、鄂商等也接踵来到安化。随后不断传入邻近各产茶县。从此,湖南省增加了一大宗出口茶类——工夫红茶。统称“湖红”。这些成箱红茶主要运往广州,供应英商洋行出口。咸丰五年(1855),英国伦敦市场已有“湖红”名称。红茶绝大多数运集汉口售与英、美、俄、德等国洋行,只有少数粤商仍运广州,晋商运往恰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茶业总公司对内地与口岸分工的规定,湖南茶叶对外贸易以组织货源调拨口岸出口为主。
长沙百货业小史 李兆明 张甫之
百货业随手工业、轻工业之发展及洋货倾销而兴起,为现代商业之一大行业。据《长沙市工商业及救济事业的沿革》载:“前清咸丰、同治时轮船、火车均无,只有广货店。广货之来路系由广东韶关转运郴州,由郴州民船直达湘潭,省城商人办广货由湘潭批发而来。”前清时有丝线、颜料店兼营日用品,卖针、线、扣、夹、花边等,以苏、浙、粤货为主,后卖洋货,生意日兴。继后有专营苏广货店铺开业,或摆摊点,多挑货担,摇鼓叫卖。江苏扬州又名广陵,出产座钟、胭脂、水粉,苏州产顾绣、花边、妇女用品,上海出镜箱、首饰、文具、梳篦、漆器、苏席,百货俱全,品种繁多,故昔名苏广业。 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埠,日、英、德、美等国外商来长设行开店,外货由沪进口,轮运长沙倾销。苏广业扩营洋货,占购销十之七八。故有专营苏广洋货之店铺,称洋货号,继分批发、零售商。清宣统年间,省城有苏广洋货批零店共40余家,其中经营批发有永安福、恒昌福、福源祥、瑞和、祥记、黄合兴、恒昌阜、厚德恒广货号等。店铺因洋货倾销日增,大店号多设八角亭、红牌楼一带,如天自福、逢源长广货店等扩大门面,大肆装修,仿上海时新,安装大型玻璃宝笼橱窗,陈列样品,五光十色,造成闹市。小店二三百银元资本,如雨后春笋,遍布街头巷尾,货物日益翻新。 行会始见于清末,同业有魏桂松等人首倡集资购置房产(今青石井街),立同业公所,办财神会及供行业内联谊聚会。民国元年(1912),裕兴祥洋货号与日商大石洋行因退货纠葛,大石行打伤裕兴祥号店伙。同业公愤,报都督署与日领事交涉,断大石行赔偿医药费用,罚酒席60桌,鸣鞭炮20万响道歉。公所初创即露锋芒,威信颇高。惟公所房小,借江西会馆万寿宫摆席鸣炮,因万寿宫会首不允,沿街鸣炮而去。同人不悦,共议按店捐募款项,另购药王街三进房屋一栋,改名苏广业公会,设会长、总管、执事各一人。同业开会,联谊团结,融洽感情。分批零设议价组织,价格划一,不得烂价。各店按月缴捐、入会费由会掌管使用。 洋货输入,外商悉有调查。据民国二年(1913)6月《实业丛报》4期载:日农商省委员太田外世雄对长沙市场有详细调查报告,谓“长沙为本省商业中心,复为消费焦点,凡外国输入品,多先输卸于此,然后散销于他市镇”。历述长沙市销、商情、外货等实况,力主输入布伞、肥皂、牙刷、袜子、卫生衣、汗衫褂、被面布、帽子、毛巾、香水、灯具及罩、玻璃器、玩具、装饰品、镜、花边16种日用品,垄断市场。经营洋货者均牟利多,如永安福洋广货号老板梅景福,因卖洋货成巨富。梅与德商韩礼生甚密。民国四年(1915)欧战爆发,德商撤离,全部货物降价一二成由梅收进。不久,战事吃紧,外货断绝,德货价涨几十倍,梅成富商,永安福号资本增值银元20余万,后改营颜料业。其他店铺因营洋货盈利亦巨。 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后,以营洋货为耻。省城学生联合各界提倡国货,严禁外货买卖。同年7月7日在教育会坪举行焚毁日货示威,万民称快。行业员工纷起成立国货维持会、锄奸团,登记日货在途库存数,有暗地买卖者罚款封门,致数月后日货绝迹于市。因有国货之振兴,沪搪瓷、水瓶、胶鞋、日用化妆、针棉织品等轻纺工业相继建立,产品质量不次外货,如“五洲”固本肥皂、三星牙膏、碟霜、大中华胶鞋等,均比洋货好。此后苏广店号批零均以国货为主。民国九年(1920)张敬尧督湘时,兵痞横行,强赊勒买,营业维艰。据民国10年2月23日《生计志》载:“苏广业原267家,现仅存136家。”无奈市面骚扰,店铺关门,另谋生路。至民国十五1年(1926)北伐军进长沙,秋毫无犯,商民称庆。商会改组,名商民协会,同业公会改选会长。次年(1927)初成立苏广业店员联合会,隶市总工会领导。该会成立后,即向资方提出店员八小时工作制,并呼吁救济安插事业同人。得总工会及各行业支援,几经谈判,达成协议:同意店员日工作8小时,轮流上班,分批休息;确定同业工会集资1万银元,交店员联合公会经营管理,租赁两歇业铺面做门市,全部安插失业人员。谈判告胜,同人鼓舞。“马日事变”后,工运遭禁,店员会亦解散,但店员八小时制、例假轮休、学徒出师工资待遇等沿袭至今。 民国十九年(1930)后,时局乱后趋稳,沪、汉、穗、津等市轻手工业复兴,品种质量日新月异,粤汉、湘赣铁路通车,公路河运成网,长沙货运畅达。不久,国货陈列馆开幕,上海国货公司长沙分公司营业,苏广业全部经营国货,遂改名百货业。继后有上海中国化学社及家庭工业社,华丰、益丰、铸丰搪瓷厂来长设发行所;广生行设双妹花露水门市部,致长沙百货店铺日增。民国二十三年(1934),百货店260余家,批发集中臬后街、朝阳巷,大店铺多在八角亭、司门口、红牌楼,中小店集于中山路一带。 据民国24年3月《湖南国货月刊》27期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长沙百货业极形发达”,批发号24家营业额600万银元,380余人;门市店235家(夫妻小店未计)营业额1141万银元,1730余人。为扩生意,多揽经销。五大洲百货店与上海三友实业社签约,改牌特约经销处,经销西湖牌毛巾、被单、抬布,三角牌药品及混纺条花呢等产品;太平洋百货庄与天津毛纺厂签约经销抵羊牌毛线,名“湘记经理处”。次年(1936),大德昌、太平洋百货号均设分店,扩大营业。因沪品北运阻滞,厂商延期付款向长推销;穗产胶鞋、电筒、布伞、电池等大量涌到,致长沙百货业买卖活跃。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吃紧,厂商脱货求现,长沙大德昌、大五洲、裕阜长、太平洋、人和昌百货号大批收进,各进货10—30万银元,赶运长沙。不久沪、宁沦陷,物价暴涨,沪品奇缺,西南黔、滇、川、陕等客商云集长沙采购,故长沙百货批发业务极盛,各大店均在百万银元以上,盈利亦巨。次年(1938)初中国内衣公司开业,与上海内衣公司特约经销,三层大楼,耗资7万,独揽内衣生意,尤以纹皮、麂皮大衣、茄克走销俏,日营业额2—3千银元。大五洲百货店同期开张,集资银元5万,日营业额上千。此为长沙百货业之鼎盛时期。 “文夕”(1938)一炬,各店均焚。国货陈列馆关闭,上海设长国货分公司迁重庆,新世界商店货运株洲,大德昌、大五洲号庄撤至沅陵,太平洋店分迁衡、邵,裕阜长、人和昌、正义昌、公信昌、谦信等批发号均撤离长沙,损失十之八九。火后,部分店号回城搭棚营业,国货陈列馆经修缮后,附设商场亦先后开张。民国二十九年(1940)4月,省政府饬令恢复百货业公会,登记注册,抽捐征税。批发大店如大德昌、大而康、大兴长、裕丰长、同兴昌、大达、谦信、新昌隆、汪建记、振湘、大公永批发号,陆续在衡阳复业,业务占该市十之六七,几年独成一帮。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军侵长,长、衡百货业均外迁他地,多撤至贵阳、重庆。 抗日战争胜利(1945)后,各业待兴,百货业各店纷筹恢复。10月同业开会,改组同业公会理监事会机构。一年后各店铺修葺重建一新,先后开业。八年离乱后,人心思定,市需增多,加之沪品价落,厂商仍以赊销延付办法扩大业务,货源丰富,生意兴隆。次年(1946)同业登记,共百货批零大店61家,中小店未计,年底增至118户。时美货大批涌人,充斥市场,摊担骤增,店铺营业下降。加之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国三十七年(1948)6月,有31家店号申请歇业,实则有的店铺裁人减支,营业未停。 昔百货业进货多自产地厂商,以沪、穗为主。批发号按其业务大小各派1—3人驻沪,聚居一新客栈,结成一帮,互通消息。店庄电传行情,讯息灵通。国货直接向厂商购进,外货通过经纪向洋行采办。厂商、洋行均设“跑街”至客栈主动与庄客做买卖、谈生意。粤货购自广州、韶关,铁路、公路通车前,多肩挑土车由郴州入湘,民船转运;大批则由穗轮运到上海转长,海上往来。北京绒球、京花、装饰品,多由丝绒铺北上推销湘绣后捎回;天津毛绒多订店经销;苏州卧席、福州漆器、温州折席等货,每年由沪庄派人专程采购。大件笨重商品如搪瓷、胶鞋、玻璃制品、蛤蜊油等,均木箱包装,每箱三四十打,多用帆船运输,历20天,后改联运。胶鞋10打一箱,搪瓷盆5打改木架麻包,绒袜改用牛皮纸,每包由500改50打,轮运武汉,火车运长。批发销货外县约占十之六七,运及南、华、澧、安、益、沅、津等城镇,设专人分管各县客商,日必联系,沟通情报,洽谈交易。零售大店均各自向产地进货,中型门市亦多派人直接采购,仅小店从本埠批发号购进。抗战中物资匮乏,货源困难,沪品多经浙宁波、金华中转,或经杭州、萧山、嵊县、诸暨,甚至绕香港走海陆丰、沙鱼冲、东莞转运。间常派人至广东芦包、梅县,福建漳州、建瓯、南平,浙江金华、兰骆等地进货,“有货是宝,到手即财”。 批发店号多合伙集股,推能者经理管事,统管购销业务和用人。时批发进货赊销为多,一月两比,一年三比,十二月初放45天开期,比期付款。因信誉紧要,自清末长沙百货业驻沪设庄后,几十年无一家倒账。偶有一两户银根紧,到期付不了现的,行业以莫怀德、苏寿嵩为首组织大户支援,代兑到期庄票,以维持行业信誉,因而上海厂商对长放手赊结,多给延期优待,每年派人来长探行情,签订购销合同。该店日必通报,随时掌握商品俏滞、价格涨落、银根紧松、折息高低等变化,看准大胆批进,有时一次进货达资本一二十倍。对市场消费、年成丰歉、时局变化等亦时加体察,以图看准拿中,如欧战爆发外商撤走时,有大量收进颜料、人造丝、毛线、开士米、穿扣等货;抗日战争中多方抢运上海货物,结果大赚一笔,均预测远见之功。销货求快,脱货求财,惜售蚀本,微利保本甚至有时亏钱也卖。 零售经营重推介接待。店堂装饰,商品陈列,经常翻新。橱窗陈列有专人设计,按商品花色、外型、图案折叠摆布,美观大方,清新醒目。行人路过,无不一拭。同时影院报纸广告,贴海报,发传单,举行纪念活动招徕生意。顾客进店,主动笑迎,耐心推介,和气议价,大小买卖,一视同仁。自国货陈列馆商场开业统一划价后,行业推广明码实价“一言堂”,改昔行业陋习。 1949年人民政府成立后,重建百货业公会筹委会,对行业普查登记,共329家(包括夫妻小店)。次年元月审查发证,批发店57家,零兼批18家,纯零售256家,合资本旧人民币121亿元,1446人。同年振湘源批发号转入利华橡胶厂,另12家批发店转入电珠、织染业和棉织业。零售店按区分14小组,成立店员工会。1951年大德昌、大新昌批发号转入湖南企业公司,8月转入长沙企业公司的有民生厚、大新、新世界、和济、启记、五丰、衡湘、群康福。批零统一划价,日用品降价一二成,如:黑人、三星牙膏各降25—26%,毛线、绿宝香皂各降20%,皇后毛巾降10%,金杯男袜、箭皮套鞋各降9%。继后,美丰、三友实业社转入五一、百达肥皂厂(后转湖南日化厂),慎丰转入机械厂,至此批发大店全部公私合营。1955年实行联购代销,计13个联组191户。下半年并点,设19个大店,19个合作组,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属市百货公司领导管理。 (本文作于1982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3:09 , Processed in 0.1001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