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四章 长沙近代商业的繁荣

2020-10-4 20: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480| 评论: 0|原作者: 编纂: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国长沙三大茶馆

汤青峰

 

德园茶馆

德园茶馆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德园”。民国初年,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起色的德园,迁址于南正街(今黄兴南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招徕食客。其他茶馆做肉包子,都是加放水发闽笋作配料,德园却用水发香蕈,糖包子用土白糖,加肥肉及玫瑰糖,又因菜肴制作总是海味鲜货等,留下大量上乘余料。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拌入包点馅料中,不料竟使其包点风味特异,倍受食客喜爱,从此德园包子名声鹊起,有“出笼热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鲜嫩”之赞语,有人还将之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相提并论。1938年“文夕大火”后,原班部分厨师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的玫瑰白糖、冬菇鲜肉、白糖盐菜、水晶白糖、麻蓉、金钩鲜肉、瑶柱鲜肉、叉烧等“八大名包”。

据当时市井流传,德园有四大特色:茶味香浓、包点精美、佐食雅致、招待热情。茶客一走进雅座,便有舒适之感,窗明几净,锃亮的黑漆桌凳一尘不染。桌上摆着一壶四杯,两盘两碟。客人落座,堂倌先用开水冲洗茶杯,然后向壶内“冲开”,令人顿觉茶香扑鼻。据说用的茶叶,系多种绿茶混合,再窨以茉莉香花,故香味异常。两盘是花生米和黑西瓜子,花生米颗粒均匀,五香燥脆;瓜子壳薄肉实,一嗑即开。据店主云:花生米非安化籽不收,瓜子非江西樟树的不买。两碟是冰糖梅苏和玉醋嫩姜片,爽口开胃,最宜佐茶。尤妙的是小碟均盖小竹笠,望去清洁卫生,典雅宜人,使食者放心。喝茶间隙上包点,一碟四个,花色配搭,品种有香菇鲜肉、玫瑰、水晶、冰糖盐菜、麻蓉、洗沙、枣泥、瑶柱、金钩等,面白丰满,皮薄馅足,含油欲滴,落口消溶,别饶风味。除包子外,还供应季节点心,春季有春卷,夏季有千层糕、凉发糕,秋季有脑髓卷,冬季有萝卜饼。还经常供应蒸饺、锅饺、蝴蝶卷、银丝卷、馒头等,花色繁多,适合各类顾客需要。

政界及教育界人士喜欢到德园,但百工杂役、城市贫民等各阶层人士也都有,且多属健谈之客,上下古今,天南地北,高谈阔论,眉飞色舞,也有搞调解的,谈交易的。但大家都注意到墙上贴的4个大字:“莫谈国事”。民国时曾任湖南大学校长和湖南省代主席,1949年后曾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曹典球(18771960,长沙人)曾撰一嵌字联赠德园茶馆:

 

德必有邻邀陆羽;

园经涉足学卢仝。

 

此联用了陆羽撰《茶经》和卢仝七碗生风两个典故,嵌字自然,对仗风趣,虽往事如烟,但仍使人回味。

民国时德园茶馆内还悬有一联,也与卢仝之典有关,系清康熙间进士、岳麓书院山长车万育(16321705,邵阳人)所撰,联曰: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

偶擎桐叶,啜卢仝七碗之茶。

 

    21世纪初,德园茶馆由于黄兴南路改建步行街而被拆迁。

 

    徐松泉茶馆

    清同治年间,长沙人徐松泉亲自去上海茶馆学手艺,回长沙后在老照壁开了一家“松泉茶室”,并请人题写一副门联,把“松泉茶室”四字嵌入联内,联云:

 

松号大夫,泉名甘醴;

茶称博士,室结香山。

 

徐松泉茶室开业后,聚集了不少手艺工人,成为了当地不少手艺工人交流技艺行情的重要场所。清末改名为徐松泉茶馆,其茶点以烧卖、春卷和火烧饼子最著名。烧卖米糯油透,如食珍珠;春卷松脆鲜嫩。当时流传一则轶事:一日,一位老茶客到徐松泉买春卷,见茶馆座无虚席,只好到隔壁小茶馆买春卷。因徐松泉茶馆的春卷太著名,那家小茶馆自知竞争不过徐松泉,因此并不做春卷。因这位茶客要买春卷,店员只好从后门出去,到徐松泉买回来卖给这位茶客。待茶客品吃完碟中春卷,小茶馆老板便问茶客:您老觉得本店春卷如何?茶客认真地答道:味道还可以,但比起徐松泉茶馆的来,那还是要差些。由此可见顾客对徐松泉茶馆的认同和迷恋。

民国元年(1912年),徐松泉茶馆因业务发展需要,又在南阳街口开设姊妹店“双品香茶馆”。当时没有黄兴路,南阳街是交通要道。“双品香”当时是一栋三层楼房,二楼经营茶水,三楼经营酒宴堂菜。因其母店徐松泉茶馆是烧卖、春卷和火烧饼子最出名,“双品香”也以此出了名。

1922年,毛泽东、郭亮等组织长沙泥木工人开展罢工运动。其时,老照壁徐松泉茶馆的老板徐亮彩是中共地下党员。徐亮彩与郭亮等利用茶馆雅座,召集地下党组织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据当时在徐松泉茶馆工作的老店员周汉初回忆,毛泽东当时也常来徐松泉茶馆长会见徐老板。周汉初当年并不认识毛译东,“文革”中看到“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后,才恍然大悟:当年看到的一个常常来徐松泉茶馆的年轻先生就是毛泽东。

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郭亮、徐亮彩先后被捕,被杀害于长沙司门口。

1949年后,徐亮彩的两个儿子被送到北京培养,其兄留在北京,其弟不习惯北方饮食,思念家乡,又回到长沙,被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在长沙肉食水产公司工作。

老照壁的徐松泉茶馆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南阳街口的“双品香”也烧毁一空,就在原地搭了个棚子,从此便只开茶馆了。但过去的烧卖、春卷、火烧饼子等名点,也还是继承了下来。“双品香”一直经营到1949年后。据朱振国1957616日在《长沙日报》(今(长沙晚报))上登的《茶馆一朝》所载,当年“双品香”还有16张方桌,店经理是徐松泉的侄孙媳妇,到此喝茶的大多仍是手工业工人和摊贩。

    

    洞庭春茶馆

    洞庭春茶馆是旧长沙四大茶馆中惟一在原址经营、以原有建筑为店铺延续至今的茶馆,也是长沙仅存的老式茶馆。洞庭春茶馆位于今天心区西牌楼82号,为二层旧式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歇山顶,红砖清水墙,窗为圆拱式、木扇格,内部空间精巧,分前后两进,二楼木楼梯、木地板仍保存完整,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为长沙地区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商业建筑,有长沙老茶馆的“活化石”之称,2005年被列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之一。

洞庭春的茶点以油饼最为出名,号称香甜松脆,油而不腻。另有珍珠烧卖、水饺及枣泥、盐菜包子。因地处行栈集聚之地的太平街旁,故其顾客以行栈老板、经纪人为主。洞庭春茶馆与道门口的德园、老照壁的徐松泉、八角亭的大华斋,号称旧长沙四大茶馆。这4家茶馆基本分布在四门繁华地段,客源各有偏重。如政界及教育界人士喜欢惠顾德园;工商界人士习惯聚集在大华斋;手艺工人喜欢到徐松泉交流技艺行情;行栈老板及上街先生、经纪人则爱到洞庭春相会。

    洞庭春茶馆等长沙老式茶馆与今天许多装修极尽豪华、文雅的现代茶馆不同,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一把茶壶,4个杯子,泡一壶茶可供四客饮用,时间不限,独饮一壶或二三人对饮一壶均可。饮茶数杯后,即上点心,主要是包子、油饼类的东西,以作早餐。茶客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喝早茶后上班,或碰头谈生意,约8点钟后即离席而去;另一类为有闲人士,如退休老人、休假和休业人员,以饮茶消磨时间。少则二三小时,多则四五小时。由于洞庭春茶馆靠近西牌楼百合戏院,邻近的太平街上又有楚南、湘春园等戏院,因而洞庭春茶馆还专设有以应女伶会面配戏之需的“雅座”,消费一般由商号老板买单。茶馆每天有专人送戏码单子,戏迷们在戏院售票窗口难买到的票,在茶馆一经疏通,都能弄到。

 

长沙商业的精粹——中药业

陈先

 

长沙中药业历史悠久。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5种中医、中药竹帛书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中医、中药专著,约作于春秋中期,抄刻于秦汉之际,距今已2200余年。其中《五十二病方》、《杂疗方》、《杂禁方》等药书以及汉墓中保存完好的辛夷花、桂枝等9种药材足可证实秦汉年间长沙已有中医药流传。中药经营也始于秦汉,《后汉书》中曾记载了“壶公”卖药的传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民间俗语也源于此时。

据考证,现今中药店多称“堂”,如“达仁堂”、“同仁堂”、“庆余堂”、“同济堂”等,起源于名医张仲景在长沙“坐堂应诊”。东汉献帝建安(196—219)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长沙连年疫情流行,为拯救百姓,时称“经方大师”的张太守,视功名于不顾,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医生”4字为病人诊脉处方。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公堂上,让民众就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药治疗学基础,是我国四大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后来,中医药人士效法张仲景的医德医风,在药店门前挂牌行医,坐堂应诊。从此乃把中医生称为“坐堂医生”,中药店的牌号也多称为“堂”了。长沙的坐堂行医方式,从东汉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不少名医在药店设诊,病人看病买药两方便,药店也借名医招揽生意。唐代名医孙思邈相传隐居长沙浏阳,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有“药王”之称,浏阳城东至今尚存孙隐山、洗药桥胜迹。长沙中药店铺常以此引为荣耀。为此长沙建有张仲景祠。张仲景祠又名张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善化县志》载: “张公祠在北门贤良祠,祀汉长沙太守张机。祠宇久圮,光绪二年(1876)奉宪清复改修。”查20世纪初《湖南省城内外详细图》,贤良祠街在今开福区蔡锷北路至巡道街之间。抗日战争时,该祠毁于战火。1947年,长沙中医界又捐款重建新祠3间,改名仲景堂。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医学伟人及他对长沙的源源遗泽。

宋代长沙官府设有“卖药所”,商业药房多为官营。清代废除了官药制,民营中药业得到大力发展。清初就有“劳九芝堂”、“南协盛”等药号创立。此时的中药已有向膏、丹、丸、散成药发展的趋势。

到民国时期长沙中药店发展到百余家,从业人员千余人,成为一个大行业。著名的药店有:“劳九芝堂”、“李四怡堂”、“达仁堂”、“西协盛”、“北协盛”、“养天和”、“宏济堂”、“吴济堂”、“湖南商药局”、“中华国药局”以及教会办的“谦善”药店等。较具特色的中成药有:“陈力新”的力曲、“鄢复兴”的膏药、“马应龙”的眼药、“两相堂”的疮药等。有的中成药还颇有名气,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陈力新研制出的力曲,祛寒化食有奇效,取名“神曲”,一时间,长沙城就冒出十数种仿制冒牌“神曲”,构成诉讼。官司打到衙署,最后长沙知县判决并布告“理问街剃头铺对门为真正陈力新神曲店”。陈因势造势,遂将布告印在包装纸上,成为省城有名的包装广告。又如“鄢复兴”膏药相传能治百病,湖南巡抚赵申乔、岳麓书院山长罗典都曾为其题匾,道光十八年(1838),湖广总督林则徐饬令鄢复兴研制戒烟丸成功,林亲书“鄢复兴”3字招牌相赐。

中药业批发号以湘潭最为集中,故湘潭历有“药都”之称,陇,川、滇、黔、粤、桂、鄂、冀、晋等省巨商,各将当地药材运集湘潭,或自立字号经营,或委托代购代销。大户有安吉、大德、永昌、聚成、生泰等33家药材行。另有协盛西、太真知、松鹤龄等中药大店,膏丹丸散,道地药材,一应俱全。

湖南中药业非常注重营造“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创造一个文明经营的环境。大多数中药店的厅堂内都设置有假山水池,饲养金鱼,培植花草,陈列老虎标本和各种名贵药材,悬挂名人字画,装饰古雅,使顾客一踏入店堂便有“药到病除”之感;而且聘请名医坐堂,推选道地药材,备货齐全,炒、研、烘、灸,炮制认真细致,故商誉日著,生意日增。如创立于1919年的湖南商药局,经理郭厚坤精明干练,敢于创新,颇有抱负。他认为道守古方,固所应该,但不能墨守陈规,食古不化,而应在“遵古”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有所创造和发展,他请名医郑守谦、曾觉叟、吴汉仙、彭韵伯等处方,经过反复试验,制成腽肭补肾丸、当归补血精、人参补脑汁、参桂鹿茸丸等成药,还引进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上允堂”、北京“同仁堂”等名店所保存的皇宫秘方,推陈出新,经名医审定并加增减,制成各种成药,对其主治病症卓有疗效,一经问世,不胫而走,把经济效益寓于社会效益之中。湖南商药局的广告宣传也走在同行的前列,招牌系谭延闿所题,石库型门面上绘砌着“韩康卖药图”;从上海定做的大型霓虹灯,每当夜幕降临便红光闪烁,格外引人注目;还特制大批印有湖南商药局牌名的彩印铁皮日历牌,赠与顾客与茶楼、旅社四处悬挂,使商药局名传遐迩。

 其他各中药店也各具特色。创立最早的“九芝堂”虽几度兴衰,但一直注重保持“为民除病,济世救人”的传统风范,积累了大量独特处方,精制成“大活络丸”、“参苏丸”、“生龙活虎精”、“松鹤补酒”等许多市场走俏药品。创立于清光绪元年(1875)的百年老店“北协盛”药店以备货齐全,药采道地,切片质精形美;明码实价,诚实待人而得到“品重万金”的盛誉。创立于1913年的中华国药局,以制作经营龟、鹿、驴胶,参茸、虎骨等各种滋补药品而闻名。李氏四兄弟经营的“四怡堂”药铺虽开业较晚(1934),但独辟蹊径,用纯金锅炼制紫雪丹,并着力改进药品包装,因而名声大振。“达仁堂”药店是天津“达仁堂”于1935年在长沙设立的分店,专售天津达仁堂生产的中成药,尤以小儿科、妇科用膏、丹、丸、散药品最为齐全。常德聂振茂药号自制膏丹丸散,坚持“遵古炮制,一丝不苟。参茸丸配方系用“高丽野参“关东鹿茸”,比其他药店用“石柱参“西党参”和“南茸”、“西茸”配制的参茸丸,原料价格要高出5倍左右,但疗效大不相同。衡阳盛协西中药店在药物加工过程中,该炒的炒到黄而不焦,该炙的炙到润而不燥,当泡的泡到酥松,当煅的煅得透熟。凡炒、炙、泡、煅不到功的,一律不准入屉上柜。在切片方面,十分注意质量和美观。如天麻一定要切出明亮如镜;黄芪、甘草等要切成片似柳叶;怀山药片,要切成粉白如雪。务使药片摊在纸上,黑白分明,令人产生欣慰感和信赖感。 

 

药真不假的劳九芝堂

常克

 

长沙劳九芝堂药号与北京同仁堂药号,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数百年。业界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的说法,足见其声名显赫,影响之大。

今天的上市公司九芝堂其前身就是长沙劳九芝堂药号,劳氏后人回忆起抗战后的复业史,总会提到劳氏四大功臣和劳绍矶(即劳安父亲、前总理朱基岳父)在资金上的支持。

2008年,笔者采访了劳九芝堂后人。“永”字辈劳建勋(派名劳永康)、“绍”字辈劳绍杰以及“先”字辈劳先进祖孙三代人,从他们娓娓道来的回忆中,笔者仿佛也在三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中遨游了一番。

 

“一条街全是劳九芝堂的”

说到劳九芝堂药铺创始人,当追溯到清顺治甲申年(1644)出生的劳氏第十一世先祖劳澂16441699,《苏州府志》作徵)。

劳澂是文人,工诗画,通医道。据劳氏族谱记载,劳清初幕游湖南,退职后一度隐居长沙岳麓山,后来迁居坡子街关圣殿对面一所小民房内(即劳九芝堂旧址)。闲居中曾行医卖药。

清康熙初年(大约在1663年)劳澂向江西蔡姓人借到300两银子做资本,在大门内用土砖砌了一个简陋柜台,开起了无名号的小药铺。

康熙末年(1722年),劳澂次子劳楫(16871779年)也举家迁来长沙定居,劳澂于是将药铺交付劳楫经营,自己回苏州颐养天年去了。

在劳楫的经营下,药铺渐有发展,但仍然无招牌名号。乾隆四十年(1775年),当时负责经营的劳澂重孙、劳楫的孙子劳禄久(17551795年,第十四世)苦于药铺经营数代之久尚无店名,踌躇间,某日观曾祖父劳晚年回苏州后绘的一幅《天香书屋图》,见画中有“植双桂,桂生九芝”之语,顿生灵感,取“九芝”二字,冠以劳姓,名“劳九芝堂”。全称是“苏州劳九芝堂国药店”。

劳九芝堂最后一位经理劳端生在湖南省《各县市氏族源流调查表》中有这样的记述:“劳(禄久)名亭,号诚斋,国学生。乾隆四十七年创设劳九芝堂国药店于长沙坡子街,俾子孙世其业。”

劳九芝堂药铺招牌正式产生,劳禄久也就成了江苏洞庭劳氏长沙支族人公认的劳九芝堂第一任经理。而将劳九芝堂药铺做大、做成品牌者,当数劳氏第十五世“克”字辈的几房兄弟及其后人,即“克、存、祖、志、永、绍、先、声”等辈。特别是第二任经理“克”字辈的劳克敬,主持业务达50年之久。他既有中医药知识,又能听取职工和顾客意见,为了改进经营,往往打躬作揖地向提意见者道谢。

劳克敬晚年选拔培养的第三任经理劳德扬继承衣钵,戒奢从简,对店务作了进一步整顿,而且订出了一套经营方针和管理制度,代代相传。从此,劳九芝堂逐渐成为长沙药业中的大户,到同治年间,每月平均营业额高达白银4000两。

1930年前后,劳九芝堂年营业额已达18万银元,有员工60多人。长沙东山还有几百亩田地,几百平方房屋土地,年收益银元近万元。至193811月长沙“文夕大火”之前,劳九芝堂累积资产达40万银元。劳氏后人说,“文夕”大火前,劳九芝堂店铺从坡子街顺着衣铺街一直延伸至樊西巷,一条街全是劳九芝堂的。

 

“恤苦济贫,优待同业”

    劳九芝堂能从一个小小的无牌药铺逐步壮大到鹤立江南药业半壁江山的局面,立300多年不倒,虽然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讲诚信、重质量”的经营理念有关。

用劳建勋的话说,就是4个字:药真,不假。

劳建勋举了个例子:有一年做“十全大补丸”,当时缺一味中药,端哥(劳端生)不做。门市上已经脱销很久了,有人说可以用别的药代替或是缺一味也没有多大关系,不能眼看着生意流走。但是,端哥坚决不糊弄顾客,不搞假冒伪劣,硬是顶了几个月,直到缺的那味中药材到了,才开始生产。

正因为药真不假,所以药效奇特。劳建勋说,他单位有位司机嘴边生了个“饭疔”,痛得一边脸都歪了。他曾经留有三粒“麝香蟾蜍丸”,还是“文夕大火”前生产的。这种丸子一粒只有苋菜籽大小,他给这位司机敷了一粒,很快就好了。

劳先进的父亲劳绍谔是负责技术的,据他介绍,劳九芝堂生产的“膏、丹、丸、散”,用药都很有讲究。像当归、黄芪这类药材,一般只取中间一段药性强的,头尾去掉不入药。

选料认真是劳九芝堂进货的特点。生产原料通常是挑选上等的,不用次货。如:制参桂鹿茸丸和附桂紫金膏用的上桂,总是购买中越边境或北越产的肉桂,比普通货要好两倍。鹿茸用细茸、锯茸。麝香用云南产黄色有油润的,色枯无油的不用。

所有进货,必须经过制药部员工验收,发现品质低劣,货不对样板的,有权拒收。有时,为了疗效显著,还特意加重某味药的分量。如号称“儿科圣药”的灵宝如意丹,就加重了麝香分量。

劳九芝堂的紫金锭是将古方紫金锭与玉枢丹合二为一制造的,这样既提高了疗效,同业又难于仿制。

在中成药的制作工艺上更是有讲究,如生产眼药用的炉甘石要反复研细,珍珠用豆腐合煮,使之易于研碎。退翳障用的荸荠粉要过水飞等,这样加工出来的眼药,患者使用时不仅眼膜不受刺激,而且有清凉舒适感。

熬制膏药的黄丹与麻油则按季节下料,夏季多用丹少用油,冬季反之。膏药熬制时须注意火候,药料必须在油熬到“滴水成珠”的程度再趁热拌入。收膏时趁热洒水入锅,让水蒸气把油烟带走。因此,劳九芝堂熬制的膏药“明如镜,黑如漆,热天不漫不流,冬季不硬不脱”,香味浓,无油烟气,很受用户欢迎。

制丸药、膏药渗兑的大葱、白蜜等料都预先熬炼成油备用。大葱选用长达两尺以上将要开花的老葱,熬成黑色膏状油汁,白蜜则用上等蜂蜜熬成黄色液汁。这些讲究的加工方式和操作工艺,有助于提高质量。

生产与储存方面,则根据每种成药在一定季节的销量和有效存放期长短,分期分批安排生产,避免成品积压或脱销。需要连续生产的畅销货,如附桂紫金膏,则每天熬一锅,每锅下料一百斤左右,做到当天熬出当天就揩好,不使过夜。在成品包装上,做到畅销品事先装罐,冷背品临时装罐,使成品出货时味足色鲜,不受潮,不发生霉变。

据劳氏后人介绍,以前民间号称专治疑难杂症的江湖游医,所用丸、丹、膏、散,很多都是从劳九芝堂进的货,因为他们知道劳九芝堂的药靠得住,药效奇特,见效快。

“药真,不假”以外,劳九芝堂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也是使其闻名遐迩的重要原因。从清咸丰年间起,劳九芝堂就有一个“恤苦济贫,优待同业”的活动。外地往来户,价格都以八折优待。每逢初一、十五,附桂紫金膏便半价优待顾客。此举吸引了众多外地顾客赶集似的集中在这两天来采购。每月这两天的营业额十倍于平日。这样做既带活了全盘业务,还扶植了大批中小商贩,扩大了推销网点,也培养了许多义务宣传员,提高了商业信誉,节省了业务费用。

每逢生产参桂鹿茸丸时,药号总要先将养得膘肥体壮的雄鹿在店门外展示一两天,然后敲锣打鼓当众将鹿茸割下,以示货真价实。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总是热情招待,邀请参观工场,介绍所用原料的优异。

平日,对穷苦百姓无偿散发“万应膏”、“时疫散”等常备小药品,年三十夜,派人给露宿街头的穷人发米票等,市民有口皆碑。既是善举,也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声誉。

此外,劳九芝堂还是丽泽小学(今火后街小学)股东、火宫殿救火会股东。经理劳端生就曾兼任过金庭小学与火后街小学校长,会计劳绍谔就曾任过火宫殿义勇消防队队长。

在人员管理上,劳九芝堂也有其独到之处。

劳九芝堂从不轻易辞退员工,员工只要没有大的过失,都可以在店里干一辈子。员工子侄,经过经理同意,可以入店学徒。因此,有的员工几代人都在劳九芝堂做事,对劳九芝堂怀有“店即是家”的归属感。这样不但稳定了人心,还能避免劳九芝堂的秘方、古方泄密外流。

由于工作固定,分工细致,员工也就有可能深入钻研生产技术,提高业务水平。

此外,劳九芝堂的工资福利也比同业高。据劳氏后人说,劳九芝堂员工工资除了比绸缎庄低一点以外,比其他行业员工工资都要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法币和金圆券贬值,为使员工收入不受影响,而将工资改为“按日分项提成制”。在每日营业额中提出15%做工资,当日即发给职工。年终再从盈余中提出20%以红包形式奖给员工,每人所得大概相当于全年工资总额。工资额同营业额挂钩,大大调动了员工的销售积极性。

此外,劳九芝堂还有很多福利。员工有理发费、伙食费、加菜津贴,并发放香烟、草纸、茶叶、肥皂,还有压岁钱、医药费等等。一个月内没有请假者有全勤奖。在店内工作时间满3年,可以一次给假3个月回乡探亲,工资照发。因此,当年市井有传言说,能去劳九芝堂做事,等于端了个“金饭碗”。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5 02:58 , Processed in 0.0985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