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五金制品业简史 宓相琪
长沙五金制品业始于清代中期。清乾隆五年(1740),长沙学院街有董同兴刀剪铺,经销捞刀河刀剪。清咸丰年间(1853年左右),长沙太平街有宝庆(今邵东县)人杨长贤兄弟开设杨仁泰(后改名杨隆泰)钉子铺。经营各种手工锻造铁钉、木屐钉、雨鞋钉等。当时广西太平军起义,丁忧在籍侍郎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为营造船只,需用大量铁钉,杨仁泰开张逢时,生意兴隆,获利颇丰。随后,杨氏戚族、同乡亦相继来长开设杨义茂、杨长茂、老仁和等店铺,除主营土钉外,并兼营铁锅、瓮缸等铁铸品。至民国初年,太平街、西长街一带钉子铺已增至9家,多为父子、兄弟独资经营,世代相传。 长沙经营五金商品较早的店铺,还有清光绪六年(1880)藩城堤龙万胜铁铺,自制泥刀、烫子等泥工工具。民国元年(1912)东长路(今蔡锷路)宋宏兴铁店,前店后坊,专营斧头、刨铁等木工工具,均系自产自销,小本经营,尚未形成行业。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湖南年鉴》记载:“民国初年,五金尚属洋广货业之附业。” 民国以后,湖南地方工业逐渐兴起,军械、冶炼、纺织等现代工业相继创办,急需购置机器设备、工具配件以及钢条、钢板等金属原材料,均仰赖进口,帝国主义各国洋行乃趁机竞相来长倾销,洋货输入,导致五金商品购销增加,国内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客商亦相继来长开店经营,五金商业遂日益兴旺。 民国四年(1915),美商汉口保太洋行首家来长倾销元钉等五金商品,称曰“洋钉”。民国九年(1920)安徽人王逊安在小西门下河街开设怡生(后改名老怡记)五金号,专营进口五金工具和钢材,货源多来自上海、汉口等地,转销省内厂矿企业。民国十一年(1922),浙江人陈克卿集资白银5万两在小西门开设镇泰庆五金号。民国十二年(1923)美商上海慎昌洋行雇江苏人潘伯士为经理,在潮宗门河街开设慎昌五金行,除经营大、小五金外,并兼营电器材料,以批发为主,购销旺盛。不久,江浙商人接踵而来,先后在沿江小西门一带开有镇泰隆、乾泰、源昌、元大、兴华实业公司等五金行号,均实力雄厚,较具规模。继之又有原经营盐业的江西人陈瀛洲在药王街开设裕新公司,开业资金3万银元,后增资至6万元,除向上海、汉口等地进货外,并有部分五金工具和钢材直接由国外进口,对同行业小量批发。此外三王街、三兴街、臬后街一带还开有符振兴、金聚泰、裕厚长、方记,杨义兴等五金号。长沙人周西波等集股在药王街开设美华丽五金号,张弼臣在坡子街开设协丰五金店,均经营大小五金、玻璃、电料等。五金店铺日益增多,行业逐渐形成,遂于民国十二年(1923)正式成立长沙五金业同业公会,时有大小五金及钉铁店铺20余户,公推老怡记店主王逊安任公会理事长,乾泰五金号店主吴伯勋任常务理事,会址设在小西门老怡记五金号内。 民国十二年行业形成以后,五金市场购销日盛,据民国十五年(1926)《生计志》记载:“本埠五金业专营大小机件及建筑材料、钢铁、电料等大宗贸易……去年生意均有盈余,多者盈利三四千元,少者亦在千元以上。”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金业同业公会会员已增至48人。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长沙五金行号(不含钉铁铺)达26户,从业人员283人,是为长沙五金行业的兴盛发展时期。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入侵,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战,长沙“文夕大火”,全城毁于一炬。所有五金行号,店货俱焚,损失惨重,如裕新公司除自有资金6万元全部亏损外,还欠债3万元而被迫倒闭。火后,部分大户从废墟中整理未被全毁之商品器材,疏散外迁,元大五金号迁沅陵,兴华实业公司搬重庆,慎泰隆五金号转桂林,美华丽、裕丰五金号等走衡阳。其他半数店号无力维持而停业。战前17家颇具规模的大户,3家因店主死亡而歇业,7家因资财耗尽而关闭。一些中小户利用残存物资疏散四乡,摆摊营业,以维生计。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业待兴。特别是建筑用的大小五金和机电配件需用甚急,给五金市场又带来了复苏。战后,除原有外迁五金行号陆续返长复业外,新开店铺相继创立,其中以浙江人屠租年、屠延年兄弟所开协大祥玻璃五金号,王凯成、王凯才兄弟所开瑞昌五金店,戚鹤庭、戚跃庭兄弟所开华利五金号,江西人宋光前等合伙所开大光五金号规模较大。长沙本地人亦先后新开有源泰、华懋、公和、益泰、华源、祥泰、中元、协和、昌记、同和等五金行号10多家。民国三十五年(1946)与电料业合并,成立“长沙五金电料业同业公会”,推选金城电器公司经理沈金鉴任公会理事长,伟安五金号经理刘佩文、美华丽五金号李润棠任常务理事,会址迁伯陵路(今蔡锷路)金城电器公司内,有会员51户。民国三十七年(1948)同业公会改选,沈留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改由元大五金号经理汤永刚继任,会址再迁三兴街。至1949年底,全市有五金号24家,电器安装40余家,无线电修理8家,汽车材料行1家。其中大户有元大、瑞昌、美华丽、华利、复盛、金城等6家,均设在中正路(今解放路)、伯陵路(今蔡锷路)一带。 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大力宣传国家工商政策,鼓励和扶植私商积极经营,五金电料业迅速发展。1950年全市大小五金电料商店多达134户,其中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者29户;纯零售105户。合计资金折合人民币43.4万元,其中资金万元以上大户7户,全行业从业人员637人,堪称长沙五金电料行业的鼎盛时期。同年,同业公会再度改选,改由汤永刚任公会理事长。 随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1年首先引导私营批发企业走公私合营道路,五金批发大户分别投资公私合营湖南企业公司和长沙企业公司,后又转入公私合营长沙建湘瓷厂和长沙电机厂等工业企业。1953年长沙市工商普查登记时,五金业尚有中小五金店47户,其中中户32户,小户15户,共有资金13.1万元;从业人员158人,其中资方103人,职工55人。同年,长沙市工商业联合会将五金电料、钉铁、锅冶、缝纫、刀剪、玻璃、汽车材料、石油等各自然行业合并成立“长沙市五金器材业同业公会,”选倪有才为主任,会员共291户。1954年6月行业分类换证登记时,私营五金、钉铁业共50户,其中:五金10户,钉铁40户,共有资金18.38万元;从业人员170人,其中资方101人,职工69人。 按专业归口,该两行业由湖南省五金公司负责进行改造。但至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时,部分商店因经营不善,亏损甚巨,其中9户已宣告歇业,1户转入汽车材料业,4户投资公私合营建湘瓷厂,最后实际归口长沙市五金公司仅36户,核实定股资金为33442元。 (本文作于1987年)
长沙化工原料业简史 宓相琪
长沙化工行业原有染料、化工两个自然行业,其中染料形成行业较早,化工开发较迟。历史上土产化工原料,属其他行业兼营。 染料业旧名颜料业,清嘉庆年间即有靛行。旧时民间染料主要是土靛、土朱、姜黄、茜草素等植物染料,有“靛出于兰”,“惟靛是赖”的说法。湖南省土靛产量丰富,产区“上出洞口,下达三湘”遍布全省10余县,当时“长宝两府,贩靛之人,络绎不绝”,形成土靛市场的盛况。另外,有用土法提炼的红丹、银朱、土红、赭石、石黄、佛青等,多归土杂行业和药材行业兼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海禁开放后,外商输入洋靛、铜金粉、德产银朱、西绿等染(颜)料属苏广业兼营。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埠后,进口染料(颜料)品种激增,苏广业中兼营染料的商号迅速发展。民国初期,有江西客帮的欧阳树德来长沙开德茂长号,经营黑靛粉及杂色染料。另外有梅景福开永安福号于福胜街。梅初以苏广杂货为业,兼营德孚、拜耳等厂德产杂色染料。由于经营染料利润丰厚,后改为专营染料。 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大战爆发,德商机构,奉命撤离。行前染料库存,全部降价一二成,由梅收进,后来战争吃紧,货源断绝,德货价涨几十倍,梅因此成为富商,永安福一店,增值银元20余万元,其染(颜)料支店,遍及常德、衡阳、永丰、南昌、贵阳等地。战后,世界化学工业,已有进展,化学合成染料,在中国推广使用,德货输入减少,日货乘虚而入,美、法、瑞等国亦相继将各种牌号染料输入长沙。据《长沙关进口物资表》记载;民国八年(1919)进口洋靛382担,民国九年(1920)激增到3700担,各色染化料商品进口值42447关平两。由于进口化工染料逐年增加,民国十年(1921)长沙专营店号已扩展为湛广兴、德茂长、永安福、万隆祥、谦和、永和正、鑫记、协利和、彭恒升、祥丰厚十大户。民国十五年(1926)北伐战争前一段时期,因军阀混战,金融紊乱,工商业处于停顿状态。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政局稍安,工业复苏,省城需用化工染料的行业,逐渐增多。如当时的华丰纸厂、纺纱厂及200多户针织手工作坊、61户旧式染坊,相继恢复正常生产,所需染料迅速增加。据《长沙关大宗进口各色染化料表》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进口靛青3685担,硫化青10508担。民国二十年(1931)分别增加为13549担和20523担。当时,苏广业中经营染料的商号迅速发展,形成了专营染(颜)料的行业基础。民国十九年(1930)第一届颜料业同业公会在朝阳巷40号的附1号成立,理事长崔伯鸿,常任理事梅建雨、厚家祥、邹念春。 清末民初,尚无化工原料专店,土产化工原料如:硝、磺、强水(三酸)等,当时属“硝磺局”统销。明矾、红土、青矾、五子、松香、石蜡、牛胶等10多个产品,属土杂行业兼营,零售又分属“拆货铺”兼营。进口化工原料方面:英输入卜内门公司纯碱,属颜料店经营。大批漂粉及制革工业原料如栲胶、红矾等,均由厂户自沪汉采办。石碳酸、小苏打、硼酸、阿母尼亚(氨水)等,因能用于医药,故历史上属西药业兼营。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才有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在长设分发行所,继后又有上海大丰工业原料公司在长设立分公司,专营化工成品商品,并设厂于本市留芳岭,生产小批硫酸锰、氯化汞等几个产品。 化学漆又名机制油漆,输入我国最早是英国,后是日本。民国十一年(1922),英商首批运入长沙的有哈白克牌油漆,随后有铅油(厚漆)、磁漆、凡立水等品种,由颜料店、五金号兼营。 民国十八年(1929)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内民族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全国已有上海、天津、浦口等十大城市建立13家制酸厂。出生于长沙东乡的范旭东有“中国化学工业之父”之称,1917年他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座碱厂—永利公司,1922年又建立黄海化工社,是旧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上海、塘沽、广州建起了年生产纯碱72000吨,烧碱9460吨的碱厂。染料厂也逐年兴起。民国十七年(1928)中国上海第一家中孚染料厂成立,生产硫化青等,接着中华、华安、华元、国华等染料厂,相继成立开工。化学油漆工业,自上海开林油漆厂设厂以后,到抗日战争时,全国已有正规化学漆工厂11家。在这时期中,长沙化工、染料、化学油漆市场,变化较大,除上海大丰、中孚、华元,天津永明等厂户企业,在长设分支机构,推销产品外,长沙亦有本地产化工原料投入市场,如氧化锌、锑白粉、硝酸钾、立德粉等。染料行业,几家大户,如德茂长、和康福,永安福、诚丰和、鑫记、协利和、万源恒等,家家货物满仓,英、美、德各种杂色染料齐备。当时市场上,历年仰给舶来品,年销量达600吨以上的硫化青染料,已大部分为国产品取代。长沙化工商业处于繁荣兴旺时期,兼营化工的行业,如西药业已发展为15家,五金电料业68家,均兼营各种化工成品及化学油漆;专营染(颜)料店号也由民国十年(1921)的10家,发展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19家。 民国二十七年(1938)长沙“文夕大火”,化工行业商店全毁于火。火后,疏散近郊先后回长营业者有12户,如安徽客商孙哲仙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首先进城,在太平街废墟上,开设兆丰染料号。不久皖人汪中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太平街46号设道生染料号。其余小店均属战时失业职工合夥开设,小本经营,随时局进退,以维生计。抗日战争胜利后,外迁行业店户,陆续带货回长。由于战后复苏,太平街一带,开张营业的店铺如雨后春笋,直到1949年,大小染料业店铺发展到44户。 20世纪50年代初期,染料(颜料)业尚存34户,其中独资10户,合伙24户,资金总额为87.62亿元(旧人民币),从业人员263人。1951年10月6日国家控制外汇,紧缩进口签证,进口染料相应减少,因而市场进口染料价格上升。此时,部份私商,乘机偷税漏税,掺杂使假,哄抬物价,与国营争夺市场,获取暴利。1951年11月起至1952年6月止开展“五反”(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窃取国家经济情报、反行贿)运动,长沙染料行业查出基本守法3户,半守法半违法30户,严重违法1户。“五反”以后,长沙市人民政府一方面调整公私关系,对私营化工业的货源、营业额进行合理安排;另一方面,逐步实施对私营化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起,国营化工原料公司逐步代替私营化工染料批发业务,一部份原经营批发为主的店号陆续转为零售。染料业除华元迁上海,新利丰歇业,太昌合并外,尚有31户从业人员229人。1954年6月,长沙化工原料公司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批发大户第一批转去工业的有11户。计有利丰永转汉口利丰永五金厂,渝和转上海庆丰化工厂,永和正转长沙新联五金厂,道生、益新、和康、永丰祥转长沙协裕织布厂,正兴隆、同昌、万元恒、永兴转长沙湘中五金厂,剩下20户,合并组成批发代理店2个,专业经销店6个。1955年上半年,计有同福兴、益丰、诚康、长丰和、恒记、复泰等6户转入长沙建湘瓷厂。1956年1月,政府批准了长沙市染(颜)料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调整为3个零售网点,即,黄兴南路新大化工店、太平街协盛隆染料店,坡子街万隆祥油漆颜料店。 (本文作于1987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10:45 , Processed in 0.097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