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百货业老字号 百货业从苏广业演化而来,随近现代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之变化,以及手工业、轻工业之发展,洋货之倾销而兴起,为近现代湖南商业之一大行业。据1925年《长沙市工商业及救济事业的沿革》载:“前清咸丰、同治时轮船、火车均无,只有广货店。广货之来路系由广东韶关转运郴州,由郴州民船直达湘潭,省城商人办广货由湘潭批发而来。”前清时有丝线、颜料店兼营日用品,卖针、线、扣、夹、花边等,以苏、浙、粤货为主,后卖洋货,生意日兴。继后有专营苏广货店铺开业,或摆摊点,多挑货担,摇鼓叫卖。江苏扬州又名广陵,出产座钟、胭脂、水粉,苏州产顾绣、花边、妇女用品,上海出镜箱、首饰、文具、梳篦、漆器、苏席,百货俱全,品种繁多,故昔名苏广业。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日、英、德、美等国外商来长设行开店,外货由沪进口,轮运长沙倾销。苏广业扩营洋货,占购销十之七八。故有专营苏广洋货之店铺,称洋货号,继分批发、零售商。清宣统年间,省城有苏广洋货批零店共40余家,其中经营批发有永安福、恒昌福、福源祥、瑞和、祥记、黄合兴、恒昌阜、厚德恒广货号等。到民国时百货店日增,大店号多设今坡子街地区八角亭、红牌楼一带,如太平洋、大德昌等。小店二三百银元资本,如雨后春笋,遍布街头巷尾,货物日益翻新。 太平洋百货庄 太平洋百货庄开设于长沙市中心八角亭(今黄兴中路),1929年正月开张,由原大五洲百货店般东张子法、徐岂岭、周馥泉、伍经文等集资14000银元创办,推周馥泉为经理。次年增设新药房,1931年增设批发。1936年又在南正街增设一个较大的门市部。营业额开业的第一年25万元,到1937年包括批发共计3个店的营业年总额150万元,其中两个门市70万,批发80万。 1938年上半年,日机不断空袭长沙,下半年一次更甚一次的疯狂滥炸,人心十分惶恐。市面渐成混乱状态,店中同仁的紧张情绪也难例外。股东集议,决定疏散部分货物到沅陵。同时派去20多人进行营业。并倡议按愿意疏散回乡。同年11月12日午夜,国民党当局实行“焦土抗战”,焚毁了整个长沙市。火前两天中抢运部分货物到南郊新开铺。长沙3栋铺屋及存货焚为灰烬,损失无法估计,所幸人员没有伤亡。 大火后,周、伍两经理又召集部分职工将新开铺的货物运到邵阳,在西长街租佃一栋铺屋进行营业。在途商品则运衡阳,在道前街租佃一栋铺屋,招牌“大而康”, 1940年开业,专营批发。结束在邵阳的营业,拼入衡店,约30多人,向广东惠阳、梅县抢运由上海、经香港转运的货物,并有经浙江宁波“偷运”到诸暨、金华的货物。衡阳跃居西南门户,因此批发业务尚好。法币已贬值,除银行的少数抵押贷款外,钱庄完全停止活动,交易变为现金。是年底为保存长沙店铺产权,在原地搭建简单棚屋营业。牌名新太平百货店,伍经文任经理,周镇华任副经理,合计股金3600元(光洋),人员17人,都是原店人员,股份原老板占60%,在职人员占40%。长沙濒临前线,敌机轰炸频繁。白天疏散,夜晚营业。在职人员有股是安定其心以资鼓励的作法。 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长沙。“新太平洋”逃迁溆浦营业。6月中旬长沙陷落,衡阳紧张。周将衡店人货逃离,经柳州、贵阳到重庆。1945年8月日寇投降,八年抗战结束。周从重庆回长,沅陵、溆浦两店结束回长,周、伍经理组织原班人马筹备复业,股份有所变更,原股东占70%,店员占30%。内部加了“新记”。于年底在原址开业,仍营门市和批发,恢复申、汉、粤的进货,人员60多人。 太平洋百货庄从1929年开业一直能延续到1956年公私合营,与其独到的经营特点及经营作风不无关系。 一、“注意商品陈列,品种齐全 “太平洋”大橱窗宝笼陈列十分讲究艺术性,新产品陈列都要写明用途特点和质量说明,以吸引路过的人伫立观看。竖宝笼、平宝笼分门别类,插花间色,清新醒目,一目了然,显示满架丰盈,琳琅满目,顾客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随卖随补整理,始终保持整洁。 高档商品少而不缺,大众化商品备货充足,薄利多销,门售商品分段分工负责添补整理。货房仓库由业务水平高、记忆力强、勤谨肯干的专人负责,走销旺的商品随时向主管进货的人反映,用电报或电话向上海或广州采购,急需的用邮包寄长。 二、注重广告宣传 如发传单、登报纸、糊海报、打电影广告、节日扎彩牌,每逢商店周年纪念,举行盛大的宣传,扎大彩龙一条,用彩色空心大字写上“太平洋百货庄×周年纪念”。依次饰在龙柄上,作游行前导,又以各种商品扎一个光彩夺目的锣鼓亭,饰以海船形状。两旁缀饰深浅蓝色绸,状如海涛。其亭如航行太平洋的巨轮,油画广告牌、彩旗、管乐、国乐组成一个游行队伍。大街小巷城乡内外游行,随发传单。 赠送纪念品:印制美术日历、美术画片、毛巾、手帕印上“纪念赠品”搪瓷茶杯、茶壶、茶盘委托厂商烧制“纪念赠品”字,按营业大小赠送给顾客。 纪念期间名牌商品减价,如箭鼓、双钱套鞋、墨菊、狗头线袜、皇后毛巾降价招徕顾客,增加纪念节日气氛。在此期间营业倍增。一次搞3—5天,从此“货真价实”在顾客中取得诚信,给城乡广大顾客印象很深。包货纸分大小都是用美术彩印,标明经营范围,商店地址,电报电话号码,顾客便于函电联系。 利用大批业务做广告扩大影响:1937年,某军需处要1万条军毯。当时同行争做这批生意,本店竟以赚钱抢先做了,提货时由东站排成长行送到臬后街仓库(当时是板车50车)。交货也是排长行整队送去,用以显示力量,扩大影响,扩大宣传。 三、注重接待顾客 态度和蔼主动迎接顾客,一笔业务从头到尾做完,店员业务熟练。一般能够体会顾客心理,赢得各路顾客的信任。见面嘘寒问暖,亲如家人。做一两次生意后,就成为当年主顾,例如店员陈适宜、王伯维、赵昌炽等手里生意很多,顾客进门热情地请他坐下,互相问好,先话家常,了解顾客要什么后,如实推介,帮助挑选,捆扎稳妥,交待清楚,顾客非常满意,辗转介绍并以其做事过强,顾客也喊他陈婆婆、赵娭毑,说明顾客对他们的亲昵,他们也就格外忙,常有顾客硬要等着他们买。在接待上有近20人这样过得硬的榜样。店员中蔚然成风,构成了顾客对太平洋的卓越声誉。 重视农村业务。长沙是湖南土特品的集散地,农业丰歉息息相关的农村市场。因此农村对路的商品,视当年农产品的丰歉组织货源。接待方法也特具一格。滨湖农民一来五六个一路,头裹白毛巾,肩挑罩皮篓,店员都能识别,迎进内厅营业间请坐。学徒泡茶递烟,先问收成话家常,顾客即将购物单交出,店员把样品各式花色拿来供其选择。并帮他划算挑选,视其经济条件做得很贴心。货物多,其他店员主动帮助核对,成包交点给顾客,时间过长就备上点心或面条,这样的业务一笔至少五六十元,多到二三百元。 店员分成一、二、三排伫立等候顾客,不管如何忙,顾客进门有人接待。营业长随时调度,管货的,搞外勤的,都能随时补充到柜上,学徒跟着先生检场,并做小额的生意。如果接了大生意,先生主动来帮忙。做到不放走一笔生意,不怠慢一个顾客,诸如电话要货,送货上门的是其常事,外县函,如果有不是本店经营的东西,尽量代顾客配齐,不取代价,满足顾客要求,一切从方便顾客出发。 出售商品一律包斢包退,接待斢退商品的人员一定要业务熟练,并耐心周到,这样做更加取得顾客的信任,巩固了信誉,成为长期往来。品种齐全,接待周到,任凭挑选,斢退自由,价格公道,这是“太平洋”获得顾客称誉、生意兴隆的基础。 四、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1.明确分工:组店之初,在职股东进行分工。周馥泉任经理。张子法兼申庄进货,黄佩林任营业长兼商品划码及营业间其他事务工作,伍经文负责对外交涉,和大批业务的出进接洽。随着业务的发展,情况的变更及时作出调整,开业后两年,业务发展很快,张子法不能兼申庄,从“大五洲”要回徐岂岑任经理。周馥泉带一个业务熟悉的店员,一个学徒建立申庄采购组,黄佩林专管营业现场。店员张凤皋划码。店员沈顺钦任药房主任。沈病,由店员朱本立继任。店员陈辉庭任批发主任。店员曾练敷管理培训学徒。制定学徒作习时间,规定每周收市后一、三、五写大小字,二、四、六学珠算,不能请假缺席。言传身教,亲自督促,不稍松懈。曾并于息灯前察看门户,检查火烛,督促学徒就寝,最后亲自熄灯。 账务、银钱、跑街、生活庶务各设专人,清洁卫生学徒中进行分工。黄佩林、张凤皋、曾炼敷等都是起早睡晚,事事带头,随时检查督促。业务人员进行排队,资历老业务熟练的排头,每人每日营业多少。专人累计逐日登记在册。业务第一个没有做好,第二个主动去接替。学徒做生意,先生做助手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分工明细,团结互助。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有人抓。 2.订立制度:设有签到簿,分季节规定上下班时间,迟到5分钟以上扣日工资的25%,2小时半以上扣50%,4小时半以上扣75%,6小时半以上就要加扣一天。由营业长负责检查逐日登记,一月累计发薪时扣工资。当时实际工时达11小时,每月4天例假,无事假迟到补发本人工资4天。成文法规较少,行规惯例如不偷盗,不营私舞弊,不做小货。这是包括股东及全体人员必须遵守的。 工资标准:8元(一般是出师学徒)、10、12、16、20,最高30元。五、八、腊夹薪,外埠乡下回家的店员一月不扣工资伙食由店供给。学徒3年无工资,供吃饭剃头、学习用文具纸张。年节时视进店时间长短,工作情况发4、6、8元的零用钱,用于买鞋袜做衣服不准乱花。全店开一种伙食。 每届年终分红一次,学徒也有一份。同样按时间长短,工作能力,划分红利多少的差异,新学徒最少。学徒不要写投师字,不办什么进师酒和出师酒。这是区别于手工行业的一个进步,经理是师傅,先生是房师,师兄弟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很团结。两三年后多数成为经理倚赖的店中骨干力量。 3.学徒来源及培训:总的办法是言传身教。专人辅导,自学为主。学徒大都是股东的亲友介绍、钱庄和其他往来上的老板介绍、同行老板和大先生的介绍,并要能够为之担保的,但不具担保的文书手续。经理要先看人,问话写名字住址来看他的口齿和吐字如何。中意了约定进店日期,不中意假辞推托。进店时交待要三稳,嘴稳—不乱说,身稳—不乱动,手稳—不偷盗,及通常的礼貌。说明学徒的艰苦,应注意的规矩。要本人表态能够遵守才能进店。初进店安排搞清洁卫生。顾客来了拿烟泡茶。先生做生意在旁边看,拿货样检场。这就叫学。要看事做事,要靠自己钻。一般商品都印有使用说明保管方法,有的还标明主要原料、产地厂址等,要你自己去看熟记牢。收市后规定的学习一定要参加,3年内无特殊事不能回家,后来的学徒接替先来的清洁卫生工作。几月半年后,便下河交货,兑期票,清货打包等。学做营业,只要你肯学,样样让你搞,徒弟比新来的先生还要放手,还要信任些。不到3年就能掌握进销情况,有专搞进货的,到申庄搞账。除一般教育外,因人施教、因事施教。药房缺乏药剂师,送2名学徒到上海学药剂,2年后回来能配拉丁文处方。按才使用。自开业到1949年20年中,学徒不下80人,其中不少人都成为行业和本店的中坚骨干。 4.预测市场,订定季节商品合同:热季商品端阳节前后进行检查,存货情况,订出推销或补货措施,研究下年度订货计划。厂方来签合同按照确定计划签约,限定名厂名牌。杂牌不要定约,只作将近脱销商品的补充。冬季商品冬至前后进行检查和预测,同样定出合同计划。对季节性商品上市前吃足。高峰时检查本店库存,了解市场情况,估计取舍。农业丰歉对农村普销商品也要作预测。对进货安排,历史资料作参考,不作唯一的进货依据。以时局、货源、商品比值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变化来确定大批进,少进或不进。四季畅销品保证一定库存,新产品打样试销,不盲目猛进。 1949年8月后商店本应有所发展,无奈股东思想不能统一。外股要求拆股,原在职股东黄佩林、徐岂岑、张子法相继逝世。伍经文重病卧床。因此拆出一部分股本,又发一部分遣散费,资金无法周转,只能将前一阶段结束。除少数离职外尚有40来人,因此集议解决办法。决定采取“生产自救”。周馥泉等提议原太平洋铺屋可资使用。另筹凑资金人民币1亿元(旧币),分为20股,每股500万元,由在店职工共同筹凑。铺屋在外,推周馥泉任经理,内加“复记”。于1950年继续营业。在职人员多数有股。有两人三人拼成一股,仍有40余人。1956年周馥泉代表股东将铺屋等全部资财敲锣打鼓进入公私合营企业。 20世纪60年代后,太平洋百货商场改为国营。1993年太平洋百货商场被原国内贸易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1998年停业,其旧址拆建为今美兴大酒店。 大德昌百货批发号 长沙大德昌百货批发号,是民国时期省内百货批发名店,由林绍元兄弟等集资银元1.2万元,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业。林氏兄弟7人均为百货业学徒出身,有“跑街”的,有“驻庄”的,有管账的,业务都是内行,懂门道,熟客路,知行情。1929年,林绍元发起创办百货批发号,并邀同业中声望较高的陈福生、莫德怀参股,取名大德昌。林绍元任经理,林绍安管营业,林绍钧、林绍奇驻沪坐庄进货,林绍文掌柜,林竹安管货兼写号信,另雇店员、学徒、厨工10人。大小百货分店批发,臬后街设店经营大百货,朝阳巷设店经营小百货。商品分针织品、棉织品、搪瓷制品、钢精制品、玻璃制品、日用化妆品、钟表、胶鞋、五金、热水瓶、小百货等类,花色品种多达数千。现金交易,大小并重。邻县四乡,挑脚商贩,降低起点,拆零供货,按批价优待。小百货价格略低,按九八折供货,招徕省内各县、本城同业,店铺摊贩各路生意。 进货地区以沪为主,汉、穗次之。店庄信息灵通,每天将长沙走销、银根松紧、汇水涨跌、来货批号以及添单要货等情况,通报沪庄。沪庄每日将市场动态、赊销期口、新品采样、厂商变化等各情回报。各方预测,看准行情,适时批进。与沪厂商建立信誉,凡所要之货,不论品种、数量、价格,时间均按承诺(口头或合同)执行,从不失信。名牌产品,承揽经销,如箭鼓胶鞋、冀鲁衣针、五羊电池等商品,享有包销优惠。一般货物由沪联运,水运汉口,火车转长。笨重、量大、值小者,如搪瓷、玻璃制品等,帆船运输,费用减半。少数急件,邮包交运,以争好价。 销货蓄往来,争主顾,按行情灵活订价。以“拿起生意做硬要赚钱”为宗旨,订立暗码,“手已牛立古石女目戈”代表数字一至九,货到验收,暗码标明,熟记各货运杂费、厘金税等费用及成本,按对象、货品不同,面议价格。一般毛利一成左右,批量大,存货多的适当降低,概由经手人按沪、汉放货期口、折息大小、货源余缺、市面销售情况定价,每日早餐时管事(经理)将上述各节通报周知,对“跑街”尤为详尽。本城外县,明确分工。分管外县的,应对往来店铺的股金、经理、营业、信用等详加考察,摸清底细,分别对待。业务大和信用好的,以优价赊销争为主顾;一般店铺则提供方便,蓄好往来;对不守信用的少事应酬,更不赊给。因而该店很少吃“倒账”。成交发货,首先是开出毛单,照单清点数量及花色品种,准确无误后再登账、开票,装箱时(或成包)再核对一次,尔后办理纳税及托运手续或派专人分送,以上事项均当日事当日毕。如遇本店暂缺商品,尽力为客代配。老户往来,函购即办,从不推辞。 仓库保管以安全第一。货房开高窗,外铁皮,中栏杆,内玻璃,通风蔽阴;地下抽沟,铺沙沥水,楼板厚,码架高,安全牢固。商品进仓凭单验收、分类标记清楚,整齐堆放,并经常清理,发现残损则剔出另存。散装货物堆放专架。滞销货及时报告、降价拍卖。总之进出有凭证,入库有码单,销货有专薄,送货有脚折,手续完备,管理有序。 严店规,重培养。帮伙学徒,以礼相待,遇事商量,很少训斥。帮伙月薪低的银元8元,高的30元,逢五、八、腊三月夹薪,三年分红一次,当年不分,发夹薪6个月。招学徒以16岁为限,重根底,讲才智,看长像并健康结实,概经林绍元亲试审定。指定房师,头年学打包,熟商品,夜操写算,二年当助手,学谈生意,摸清客路。三年出师。该店先后带徒20余人,大都成为百货业中的业务行家。 1936年盈利颇丰,股金增值10多倍,购置铺屋房产多处,修建两个门面、批发增至30人。并有铺屋租给永安药房,另20余人设大丰昌百货门市店,经销高档商品,如上海时装、鞋帽;百代公司唱机、唱片;结婚礼服等。1937年,抗日军兴,上海厂商对湘倾销,该店利用老关系,现进赊批,大量进货,由沪轮运广州,转运韶关,自备汽车2辆运长。上海沦陷,内地沪品奇缺,云、贵、川、陕客商涌来长沙采办,营业大增,盈利更巨。“文夕大火”,损失惨重。火后回城,陈、莫2人拆股,重定股金法币1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林氏一家班。派林绍安去衡阳筹店;1940年初,人货重点转至衡阳继续营业。1944年,长沙沦陷,全部迁衡,8个月后,又迁柳州,转贵阳,年底达重庆、成都。存货脱手,得储黄金美钞。次年抗战胜利后回长,改名大新昌在朝阳巷复业,重建臬后街批发号。1947年,在司门口建新式宽敞门面,改牌大新商场,沿袭大丰昌之经营。并在汉口民权路设批发分号,重庆仍留少数几人运销。至此,7个兄弟,4个店铺,一个运销点,乃该店业务之全盛时期。 1950年林绍元病故,林绍安继任经理。长沙两个批发店,于1951年3月并入湖南企业公司,人员大都转入省百货公司工作。同年8月,大新商场并入长沙企业公司,汉口民权路批发号,于1953年全部转入上海金门手帕厂。 吴大茂针店 吴大茂针店创于清代中叶。主营钢针,兼营线扣,清末时还经营过百货业,是长沙最早创办的百货店之一。吴大茂的钢针,货销省内外,信誉遍城乡,素有“老牌钢针,货真价实”之誉。这个店从创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家传五代经理人,大体经历了5个不同的经营时期。 第一代(1844—1877),磨针创业。清嘉庆年间,江西人刘大茂来长沙,在育婴街(今育英街)开了一个针作坊。刘氏无子,带徒弟吴为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刘死,作坊即由徒弟吴为祥经营,改牌吴大茂针店。开始作坊做土针,主要品种有“行针”(做棉衣用)、“绷针”(无孔针)、“渡针”(做油鞋木屐用)、“钉针”(做帽子用)、“扎针”(农村扎鱼用)等各类,以后才做衣针。前店后厂,产销结合,坚持质量第一,货真价实的经营方针,号称“老一言堂”。 这个店对产品质量要求很严格。首先是用料讲究,主要原材料如铁丝要进口的或国内优质的,钻杆要用毫竹,钻花要从九江买来,连见火的耐火缸都是湘潭产的。做针有5道工序,即敲罗、搓直、磨尖、打眼、淬火,达到光滑、竖直、锋利、笔直、均匀5条质量标准。第一是掌握火色:红色过火易折,蓝色软火欠成,黄色钢火恰到,黑色枯火报废。第二是工多出细艺,一般店家磨一贯针(五千口)要花一个多小时,而吴大茂却要三小时,真是“用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二代(1872—1902),注重购销。同治十年(1871年)第二代店主吴子发(吴为祥之子)接手经营时,继承了吴为祥创店的传统,坚持产品质量第一,严格把好进销环节的商品质量关。对门市出售的商品,实行质量检验制度,作坊上货,不合格的不收。自己不熟悉生产技术,乃从作坊调师傅到门市工作,负责检验。同时,为了扩大业务,在搞好作坊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了商品购销,增辟外地货源,扩大花色品种。对外地进货,经择优选定上海锦章行经营的“礼和”牌手针和协昌号经营的机针,质量最佳。由于吴大茂的销量大,关系老,在价格上得到“九五”回扣优待;在货源上,充分满足进货计划;在品种上,分配适量的“提号”(即在整包12个联号中,挑给一部分俏销品种),并仍按联号作价;在交通不便时,即设法交航空,使吴大茂针店的货源在数量、质量、时间、价格诸方面,都得到保证,从而取得竞争能力。 对门市零售,吴子发采取了若干创名牌、扩大推销的措施:一是不卖杂牌针。除本厂出品外,对外地进货,专售上海进口的礼和手针和胜家机针,实行定点进货与定名销售,在顾客中形成吴大茂老牌钢针的印象。二是不卖残损货。发现稍有生锈的钢针,即行剔出,也不削价处理,以维信誉。三是不讲价钱,明码实价,一言堂。四是不限营业时间,整天营业。早晚买针的不少,白天更是顾客盈门,柜房经常是几层人。有人把钱(穿眼钱)挂在伞柄递上去买针。从此打下了名牌基础,商店信誉经久不衰。当时机械不发达,城乡缝纫刺绣等活,普遍手工操作,商业流通渠道也不畅通,零售网点不普及,四乡都集中来吴大茂购买。因而,生意虽小销场广,金额不大利润高。民国前期(1911—1930),该店日销各色钢针约4000口,每月为12万口左右,每口针售价铜元二枚(40文),每万针银元100元。当时上海进价为每万针48元(银元),仅针一项(当时经营品种共有100余种)每月毛利即达银元600元左右。 第三代(1903—1918),兼营百货。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洋货进口,手工针市场逐渐缩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第三代店主吴宝珊接手经营,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根据资金能力,在针店对门租一铺面,增设吴大茂小百货店,专业经营各种小商品,尤以各种灯器品种齐全。该店经销的各种玻璃灯罩都有吴大茂百货店的牌名商标,以广招徕。与对门吴大茂针店遥相照应,业务开展尚称顺利。 第四代(1919—1937),由盛到衰。民国8年(1919年),吴宝珊去世,针店由其妻主持,百货店由其子吴应南(第四代店主)负责经营。吴大茂针店由于多年来经营得法,业务日益兴旺,积累不断增加,乡下置田产,城里买房屋,湘潭设分店,南门外修起吴家花园,小西门衣铺街有半边街都是吴家产业。吴应南少年好胜,习诗文,爱字画,捐官买爵,结交官绅,性好铺张。他接手经营后,购置毗邻的几家铺屋,修建三层楼房,扩大装饰门面,使吴大茂百货店成为当时长沙市规模最大的百货店。但由于场面拉得太宽,开支浩繁,经营不善,加之当时美日舶来品充斥市场,国货削价求售,该店存货遭受了严重的削价损失。省外来货又遇到了翻船事故,损失不小。百货店开张不到两年,于民国13年(1924年)被迫关闭。两年以后,民国15年(1926年),吴应南不甘心失败,又将隔壁原来租出的铺屋收回半边门面,重新恢复百货店。并把百货店与针店分开核算,以经营针线扣夹及其他小百货。但又因政局不稳,市场萧条,存货过多,周转失灵,背不起银行、钱庄的折息,终因负债于民国21年(1932年)百货店两次破产停业,将存货交与同行天赐福百货号折价抵还债务,经理吴应南同时出走他乡。 第五代(1938—1956),艰难维持。民国27年(1938年)长沙大火,吴大茂针店房屋被毁,全店人员和幸存商品均疏散长沙西乡。次年即筹集资金、人力,搭棚复业。吴应南亦于1940年回长,接管吴大茂针店经营业务,并继续保持原来的经营特色与经营作风。 1944年,日军侵占长沙,全店一度迁往湘潭,后又折转河西,利用部分存货挑货郎担,还是靠吴大茂老牌钢针的生意,赖以维持。次年长沙光复,吴大茂针店同时复业,吴应南的侄子吴先兆(第五代店主)在店协助业务管理,继续经营针钱扣夹业务,直到1949年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吴大茂针店公私合营,不久成为国营商业的零售店。1969年吴大茂针店改名为国营鞋料针扣专店。“文革”后恢复“吴大茂”店名。 1993年,定名为吴大茂小商品公司,同年被原国内贸易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21世纪初黄兴南路改建步行街,“吴大茂”搬迁至解放路定王台下,勉力维持至今。 美利长鞋店 美利长鞋店创建于1924年,位置在药王街33号,由朱海涛、吴云生、朱玉林3人合伙经营(朱海涛、吴云生2人原受雇于李桂记鞋店),股金朱海涛400元,吴云生300元,朱玉林200元,共计股金900元(银元)。这就是“美利长”名为“九成堂”的由来。朱海涛为经理,吴云生为营业长。该厂创立时,以做毛呢布面鞋为主,门市部兼营百货、帽子,故其最初的招牌叫美利长鞋帽百货店。抗日战争以前,由于皮鞋业务兴起,除生产布鞋外又增产皮鞋。该店创建初期规模很小,由于经营得法,发展很快,于是购进了毗连该店的3个小门面和后进房屋,扩大了厂房和门市部的面积,业务更加兴旺、发展。1931年,该店因车间烤鞋烘箱于夜间引起火灾,厂房物料全部烧光,并烧死一名厨工。因该店事先投了保险,得到赔偿。后来该店又于1938年“文夕大火”中全部烧毁。在两次遭受火灾后,该店又重新复了业。 “美利长”的毛呢鞋、南光鞋,花色品种多而全,有男式中元口、尖口,各式女球带、缎面锈花、挖云女球带、拉链、舌式、蚌式男女棉鞋,以及各式各样时新高跟女鞋;底分烤皮底、布底、胶底3种,向以做工精致、式样新时、舒适耐穿而闻名。产品质量实行三包,即包换、包退、包修,做工讲究,紧针密线。所用毛呢多系礼和、鲁林、大康的进口毛呢,上海造的章华呢。鞋里一律采用上等帆布,皮底采用进口烤皮和汉口驼皮、本市岳岚公司驼皮,布底一律采用全新布。原料大多直接来源于上海、广州和本市各大批发商店,大批进货,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大有保证。 该店曾与“马洪记”竞争。“马洪记”在销售价格上,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以求打开销路,毛呢鞋只卖2元一双。美利长闻讯,就只卖1元八角,从而使美利长在同行业中能够长期地处于优势。门市部接待顾客,极为注意服务态度。每当顾客进出店门时,立即就有人提醒,其目的,一是要营业员迅速响应,注意与顾客打招呼;二是表示对顾客的欢迎与送出,并经常告诉营业员应视顾客为衣食父母。经理朱海涛在门市部顾客拥挤时,还经常高高地坐在店堂内的高凳上,巡视和监督每一个营业员,如何接待顾客,如何发挥生意经的本领,对每个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了如指掌。遇有营业员与顾客周旋时间过长,生意难以成交,立即由营业长出面协助接待,必要时朱海涛亲自出马。即使遇到来看看货、问问价的顾客,不但不能有丝毫冷淡和厌烦的表示,而且还要热情的接待。目的是给予这些所谓精明的顾客以好的感受,以求下次再来。对于生意没有成交而走掉顾客,还经常召集营业员开会,分析原因,以资从花色品种和服务态度上加以改进。同时用本厂产品所具有的一切特点广为宣传,大造舆论。 该店讲究产品装潢,产品注册以地球为商标,采用高级纸张印刷;注意门市部的装璜布置,经常粉刷一新,并请名人书写招牌,扩大影响。由于“美利长”的生意做得活,产品质量过得硬,无形之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交口称赞,互为传诵,为之抬捧,因此信誉日隆,声名大振。“美利长”在当年的“鞋铺街”上,大有鹤立鸡群的气势,傲然挺立于十余家鞋铺之中。“美利长”的毛呢鞋是当时长沙的几大名牌产品之一。现在爱穿毛呢鞋的人虽然少了,但美利长的这块牌子在老一辈的人民群众中,仍享有极高的信誉。 旧时,一般人民群众主要是以自己做鞋穿为主,完全买鞋穿的人不是很多。但鞋子毕竟是每个人少不了的,毛呢鞋、冲毛呢鞋每双售价1—2元不等,比较大众化,人们逢年节或外出作客,还是少不了要买双鞋子。加上发行礼券,用毛呢鞋作为馈赠亲友礼品的风气也颇为盛行。每到秋季新谷登场之后,农民上街买鞋者甚多,即所谓“谷大少爷上街”。离长沙远道的城乡,托人并指定到“美利长”买鞋的人也不少。也还有少数海外华侨转托亲友,到长沙购求的。所以,“美利长”的毛呢鞋畅销省内外。 “美利长”创立初期,工人仅8人,年产布鞋不过数千双,由于狠抓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在宣传舆论方面下功夫,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到1929年,工人已增到近百人,年产布鞋上升到5万双。1930—1937年,为“美利长”鼎盛时期,人员发展到近200人,单门市部营业员就有40人之多,年产布鞋近10万双。由于信誉日隆,门市部销售量越来越旺,每逢年节拥挤不堪。这时本厂生产的产品远不能满足供应本厂门市部的销售,于是一方面以商业方式向其他鞋作坊批进皮布鞋,另方面采取大量发贷货(即将本厂下好料的半成品发给厂外个人加工)的方式,扩充货源,每年用批发商品和厂外加工产品充作本厂产品的销售量20万双。据说,当时有为“美利长”间接生产的鞋作坊工人和接做贷货的个人不下600人之多。这样,门市销售额更加扩大,获利更多。“美利长”3个股东老板都置有田地数百亩,并且还投资其他行业。 1952年,朱海涛对五反运动的政策不理解跳楼自杀。 大捷鞋庄 大捷鞋庄创建于1941年,位置在药王街27号,由吴云生、胡炳乾、陈松筠、陈世昌、杨学臣、朱勋特、朱海涛、朱玉林、李孟松、刘生柱、伍子青、张铭西、周荫庭等20余人合资经营。股金72万元(法币),分为36股,吴云生占7股,任经理,胡炳乾、陈松筠为副经理,陈世昌任董事长。吴云生是“美利长”的营业长,对门市业务有一套经验。胡炳乾为营业长,年轻,是当时行业后起之秀,擅长于钻研门市业务和迎合顾客心理,注重改进门市服务态度。陈松筠管财会和作坊。还有在厂股东杨学臣、朱勋特,直接参加作坊生产和技术。陈松筠、朱勋特、杨学臣3人是原天益皮鞋作坊股东,是老做“美利长”的皮鞋作坊,对皮鞋生产是专行专业,并有相当的经验和技术,对于产品质量益加重视,精益求精。 “大捷”的皮鞋是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式样经常翻新,实行包换、包退、包修,负责到底;主要花色齐全,有捷克式、素面、三接头,大小相巾、马靴、舞蹈靴,各式钻花高中跟女鞋,尤以捷克式、素面、三接头最为著名。选用材料多为各地名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次劣材料决不采用。使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有长沙各皮坊利用当地血皮生产的纹皮、底皮,广州纹皮、进口西纹皮、温州虎皮、汉口的伏水羊皮、上海红星牌栲皮、上海蜜峰牌松紧布等。对于做工,讲究精致结构,严合齐整,针码稀密,均有严格规定、标准要求。当时大捷皮鞋庄首创采用桐油、松香和黄腊熬制混合填充,制作皮鞋填蕊;同时将木制填蕊改为铁的填蕊,因此大捷的皮鞋素以不走样变形、不透水、式样时新和结实耐穿而驰名全省。“大捷”除毛呢、布面鞋的产销量稍逊于“美利长”外,皮鞋的产销量在长沙同行业中占第一位,并经常为当时的显贵要人划脚,定制皮鞋,为畸形脚、大脚和各种脚形配制皮鞋。 1953年长沙私营鞋业成立代表户,集体承接市面加工贷货。“大捷”代表户,包括美利长、五福、四明等10家鞋店。1956年一道公私合营,定名大捷制鞋厂,1966年改为囯营长沙制鞋厂。 五福鞋庄 五福鞋庄是药王街的大店之一,创建于1935年,附设百货戏装,也叫五福鞋帽百货庄,股东为胡桂三、周赓雅、王菊林、于义发,开业时就是“美利长”的竞争对手。在未开业前,“美利长”经理朱海涛就千方百计阻拦五福租佃易氏嗣堂房屋,运动易姓内族人,阻止租房给五福开鞋铺。但当时五福的股东周赓雅(叫大老壳)也是行业中著名人物,他找易书竹(何键主湘时的秘书长),因此战胜了朱海涛,把房屋租到手了。“五福”经理胡桂三是原北正街开胡桂记鞋店的老板,是行业中做批发的能手。“美利长”在“五福”开业时,牌楼外边扎的戏是“清河桥比箭”,而“五福”就在外边扎一“黄魏降汉”回敬。当时“五福”生意做得不错,在长沙“文夕大火”后,“五福”做昆明丝毛呢布底鞋的生意,还派人在昆明设庄,二人常驻昆明。 1956年五福等10家鞋店一道公私合营,定名大捷制鞋厂,1966年改为囯营长沙制鞋厂。 四明鞋庄 四明鞋庄在药王街39号,前身为胡桂生的胡顺兴鞋店,创立于1919年。胡桂生为鞋业帮工出身,清末自创小店,由于为人忠厚,喜帮忙,被长沙鞋业本帮公会选为大爷。1933年,胡桂生与他人合伙,将房屋重新建造,创立四明鞋庄。因年老多病,由胡炳乾子承父业,进入“四明”工作。当时开业,生意很好,次于“美利长”等大店,是中等鞋店,亦属药王街鞋业一条街上的招牌店之一。 1941年,吴云生、陈世昌等要创建“大捷”时,硬胡炳乾要入股,进“大捷”任副经理兼营业主任。因胡炳乾年轻,对门市业务比较有经验,是行业中后起之秀,经他们劝说,便进入了“大捷”。到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沙光复,胡炳乾才离开“大捷”,回到“四明”。因原股东李金生等拆伙,由胡炳乾一人独自经营到1945年。胡将房屋重新建筑,业务很好,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合并于大捷制鞋厂,1966年改名长沙制鞋厂。 爵禄斋、盛锡福帽店 省城爵禄斋帽店系光绪初年一王姓商人所开设,店址位于青石桥(今解放西路)。当时省城各帽店只知制造旧式男女缎帽,不知改良办法。而该店主王胖子为扩展市场专往北京调查北京一切时新帽子,并带各种式样回湘仿造,改修门面,扩张营业。当时浙江人庄赓良任湖南粮道(后迁湖南布使,1910年发生抢米风潮,被革职),长沙最爱京式装束,省城各店均无京式官帽,惟爵禄斋有之,庄赓良遂向爵禄斋定购各种帽品,在官场中极力提倡。湘省各官僚从前购买官帽须往北京,而爵禄斋仿造后,托买者皆就近在爵禄斋定买。一唱百和,长沙绅商各界均趋之若鹜。不数年,该店大获利益。爵禄斋的帽子因而被誉为“桥上十子”之一。光绪末年,王胖子去世,生意日渐衰落,有周姓者,出资顶牌接做,又随时改良品种,翻新式样,生意复为之一振。及至民国初,周姓歇业,又转顶与黄姓,牌名仍系爵禄斋,店主已易三姓。1917年,上海伟成鞋帽庄来长沙八角亭开业。1925年,天津“盛锡福”来长沙开店,店址亦设于青石桥,初名“三帽”帽店,生意超过“伟成”。不几年“盛锡福”名声盖过“爵禄斋”。“爵禄斋”不得已而停业。 盛锡福的正根在天津,1911年山东人刘锡三在天津沽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帽庄。1925年盛聚福迁址到法租界新址(今和平路盛锡福帽店所在地)时,才改名为“盛锡福”,同时以“三帽”为商标,向国民政府工商部登记注册。此后,盛锡福生产的“三帽”牌各式帽子行销海内外,成为中国著名产品之一。盛锡福不论制作哪种帽子,都讲究货真价实,从选料到推销各个环节,都要求高质量,加之它能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推出新品种,式样比较齐全,因此生意兴旺发达,不仅成为天津,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老字号企业。1956年盛锡福帽店公私合营后,业务更加发展,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长沙分店,迁至黄兴南路,后归并于长沙制帽厂,门市部仍打“盛锡福”的牌子。几十年间,长沙人购帽必到“盛锡福”,赢得良好口碑。但终因长沙销量有限,市场潜力远不如北方,于20世纪90年代初停业。 2006年,天冿“盛锡福”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寸阴金钟表店 寸阴金钟表店正式名称为“寸阴金钟表公司”,位于长沙八角亭,成立于1915年,创始人曹瑞明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他在美国朋友德慕登、饶自师以及衡山友人聂其焜的鼓励和支持下,创办了长沙这家罕见的公司,命名为“寸阴金钟表店”。“一寸光阴一寸金”,唤醒人们对时间的重视,用现代语言就是“时间就是金钱”。 那时,长沙市民家里有钟表的不多。殷实人家才有座钟、挂钟;戴手表、怀表的人是富贵、高官高知等,成了一种奢侈品。所以寸阴金钟表公司出现,给长沙市民一个惊喜。公司广告称:“钟表为文明国所最要之冲,从前中国不独,绝少制造。”当时长沙一些贵重钟表需要修理,也是寄到其它大城市,或托人外埠修理。 公司创始人曹瑞明就“精习机械各业,深具巧思,远游其它城市,并学习他人之长。”曹不仅热心精工机械,且能深入研究,他成立公司的目的是:“务达制造修理,挽回利权。”当时要修理名表就不容易,何况还要进行制造。曹氏勇于求实创新,通过公司努力,成绩昭著,自己生产鱼尾、日光亭式座钟,受到市民称赞,并为实业家们折服。该公司成员大都为曹氏家族,当时除出售钟表外,还经营眼镜配镜、配架,以及“花素流行的各式金银钢镍等质的钩链。许多钟表配件来自外国名厂,机械精良,钟表式样奇特精巧。“寸阴金”还经营日晷、航海罗盘等,“凡贵重钟表、普通钟表、打字机、洋琴、风琴、八音琴、学校绘图器及各类仪器、照相机、缝纫机、留声机、风雨表,凡须修理或添配及电镀,以及承造天文钟及楼图四面大钟均可刻日成功……”这在当时“均为社会所观售’,其中仅“承造天文钟’一项,足见其技术精良,声誉俱进。到抗日战争前,寸阴金钟表公司如日中天,名气家喻户晓。 抗日战争爆发后,寸阴金钟表公司遭受两次劫难:一次是长沙“文夕大火”,全城皆成废墟,曹氏亦受其难。另一次是1944年日寇占领长沙,曹氏携家眷逃至河西黄金园朱氏大屋避难并保存许多贵重钟表、眼镜及配件,以便日后重整旗鼓。日寇下乡打掳,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这次朱家大屋难逃厄运,曹氏一家再次受劫,许多贵重钟表被日军掠夺一空,钟表配件撒满一地,这次劫难使寸阴金钟表公司元气大伤。 日寇投降后,曹氏举家重返长沙,仍坚持寸阴金钟表眼镜经营,那几年内战频繁,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艰难,直到1949年8月,“寸阴金”才重现光明。以后几十年来虽苦心经营,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老技师离散去世,这昔日“百年老店”光环已失,仅存招牌。 亨得利钟表店 长沙亨得利钟表店由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办的“张桂记”钟表修理店演化而成。“张桂记”钟表修理店创办人张桂阳,初设店于长沙市东牌楼。1905年,张桂阳去世,其徒弟孙润泉承办,改名为“日新恒”。民国初年,钟表行业渐趋发展,“日新恒”钟表修理店规模也逐渐扩大,1920年与上海亨得利钟表总行联号,购置长沙司门口地段房宅开业。取名为“长沙亨得利钟表店”。 长沙亨得利钟表店因与上海总行联号,参加了全国72家钟表店联号保险,在社会上信誉很高。经营者又十分重视产品的服务质量,规定商店所售钟表一律保用6个月(此前只保用4个月)。此期还兼营批发上海钟表零件,故生意很红火。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亨得利钟表店毁于一旦。旋后重建,由张家斌、范碧君负责经营,规模有所缩减。至l949年钟表店处于维持的局面。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长沙市钟表行业组织合作社。以药王街、东牌楼为界线,其南边地带的40余家钟表店组成钟表修配一社。亨得利、寸阴金等钟表店划归二社,有职工百余人,共设有11个门市部,资金l万余元,包括个人所带桌、椅、工具等,无流动资金,设备落后,生产纯靠手工操作。后经有关部门提供贷款3000元并实行免税,一社生产逐步走上正常。 1958年4月,钟表一社、二社合并成为长沙钟表仪器厂,先后试制生产了麓山牌闹钟、打字机、手表、照相机等,填补了湘省轻工业的空白。同时,在蔡锷路、中山路、黄兴路、五一路、北正街、浏阳门等处设有11个钟表修理门市部。后门市部不断撤销,l959年以制造为主,成立闹钟、打字机车间,职工达500人。 1983年5月恢复了钟表经营业务。同时,进行房屋改建,营业面积扩大,经济效益上升。1984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名为“华通工商贸易公司”,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电子仪器、仪表、交通配件、文化用品等经营项目。 1986年初,从长沙钟表仪器厂分岀,恢复“亨得利”老招牌,称“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同年,调整产品结构,在沈阳消防科研所、长沙二轻科研所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攻关,试制生产出火灾自动报警设备,产品正式通过公安部沈阳消防检测中心鉴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被列为长沙市星火计划项目。不久批准成立长沙报警设备厂,对内一套人马,统一核算,对外两块招牌。 亨得利充分利用参加全国两亨(亨得利、亨达利)联保有利条件,在全国建立起一个保修网络,规定凡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全国36个城市的亨得利、亨达利购买的钟表,持出售单位凭证可在上述36个城市的任何一个联保单位,在保修期内免费修理。该公司严格执行联保制度,发扬亨得利的特长和传统,维护了商品信誉,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到20世纪90年代长沙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拥有资产200多万元,职工2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0人。公司有一个钟表批发部,一个眼镜批发部,5个商店(全部设在长沙最繁华的黄兴路上),一个报警设备厂。公司主要经营钟表、眼镜、钟表零件,修理钟表和生产火灾报警系统。钟表方面成为“英纳格”和“双狮”“表的特约维修中心,而火灾自动报警系列产品已进入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集生产、经营和修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裕湘厚广伞庄 民国初年,长沙人李茂棠听说湘莲等土产品在广东俏销,又看见有人从广州带来的广伞好看好用,拟去广州探索业务情况。但其时铁路未通,走水路要经过武汉、上海等地,绕上一个大圈子,辗转行程,费用太大,于是决定步行入广。李邀同伙伴,随带湘莲及现金等,爬山越岭到了广州。湘莲脱售后,购了几打“布遮”(广东人称伞为“遮”),挑运回长,销路很好。接着往返二三次,赚了一点钱,乃正式邀集股伙李菊初、黄菊阶等,在下坡子街开设“裕湘广伞号”。向广东伞店购进由国外进口的伞骨及布面、伞柄和其他附件,重金聘来一位广东技师,仿照广东伞的式样,加工组装,名曰“广伞”。这种伞坚固耐用,晴雨咸宜,深受市场欢迎。 1917年,裕湘股东黄菊阶邀集李早贵(李茂棠之子)李蚧卿、徐伯恒等,组成裕湘厚广伞庄,开设于下太平街,黄菊阶任经理。此店临近大、小西门水运码头,地域很好,加以经常注意改进质量,业务日益兴旺。其所用的青布,从来不购用染好的成品,而是购用名牌“龙头”细布,或万年青白细布,送染坊加工定染。染时须经两道工序,即先染成蓝底子,再加染成青布,以防止褪色。其他各个部件无不注意选用坚实的材料。此外,还作了些小改革,如原形广伞是一字柄,但“一字”横木柄易断,乃改为杉木勾柄,也易折裂;再改用杂木做杆子,接插杉木勾,既美观又坚牢。自“菲菲伞”问世后,又仿照菲菲伞改用直柄(即现在用的直柄伞)。总之,重视改进质量,从而增加了伞的寿命,赢得用户的信任。这时裕湘厚布伞比广东的“布遮”,已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该店的另一特点,是采取合理的价格,实行“真一言堂”。对伞的小修理,仅收工本费,属质量事故,则不收费。由于此店能从多方面争取主顾,是以生意越做越好,每年都有盈余。20世纪3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太平街小殷实户之一。 1938年“文夕大火”,裕湘厚损失惨重,但还有疏散下乡的几百匹布和储存安乡农村的2000多担谷子及现金等,如恢复做广伞,并非难事,唯因当时没有外国伞骨进口,裕湘厚因此结束,而改营其他业务去了。 儿童用品商店 儿童用品商店建于1957年5月,初建时属公私合营性质,归市百货公司管理。公司派公方代表钟勤培与私方人员陶运陆共同负责店务。商店坐落在繁华的黄兴中路(八角亭),有职工62人,营业面积400平方米。主要经营儿童服装(约占全店销售的一半),其次是童鞋、童帽、玩具,糕点,针棉织品、婴儿用品、儿童文具等计500多个品种,是省、市内第一家专营儿童用品的商店,年销售额为60—70万元,后逐年增加,到1964年巳增至112.3万元。 1966年商店改为国营性质。“十年动乱”,发展缓慢,年销售额徘徊在120—130万元之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1971年4月以分散商业网点为由,儿童商店被撤销,店堂改作仓库,人全部调往新建的韶山路百货商场,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纷纷反映购买儿童用品难,要求恢复儿童用品商店。为此,长沙市百货公司于1972年下半年,将邻近的太平洋百货店改为“劲松童服店”,以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劲松商店以经营童服为主(约占70%),兼营童鞋、童帽和玩具,童服品种、款式、数量都较前有所增加。销售逐年上升,但终因条件所限,仍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长沙市百货公司于1980年4月恢复“儿童用品商店”并在原址翻新店堂,装修门面,商店规模也比过去大,有职工141人,设服装、鞋帽、玩具、针棉、文具5个柜组,全面经营儿童用品,经营品种达3000多个。 为安置集体职工,恢复后的儿童用品商店改为集体性质,派国家干部蔡修琪任商店经理。商店为组织好童服加工,促进成本下降、产品更新,1982年改订购包销为选样招标,先由商店提出式样、规格、用料、工艺、数量、时间等具体要求,公开招标。这样促使了工厂之间相互竞争,成本下降,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并且保证了服装款式新颖,走销加快。 20世纪80年代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倍受钟爱,加之职工收入增多,因而对儿童用品的要求越来越多,且质量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1980年商店销售各类童车4667辆,其他如绸呢童服、电动玩具。电子乐器、儿童体育器材等高档商品也很畅销,1983年商店销售总额突破400万元,创利润24万元。 1984年10月,商店实行经理负责制,集体干部舒晓雨当选为经理,舒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商店的经营承包落到实处,指标分割到柜组、个人,使每个职工干有目标,身有责任。在奖金分配上,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克服平均主义,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打下了基础。 商店除积极搞好零售经营外,还根据儿童用品专业性强的特点,积极发展批发业务,并大胆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先后与上海、广州、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50多家厂商建立了经销、联销、代销等业务往来关系。保证了商店货源充足,购销畅通。1984年全年外地购进占进货总额的53.87%,花色品种都较前增加。商店本着“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立足本业,开拓经营,在全省同行业中品种最齐,销量最大,在规格、式样、品种、数量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商店经营的童服,从刚出生婴儿的内衣裤、婴儿包、抱裙、披风、鞋帽直到16岁以内各龄儿童所需的四季服装、鞋帽以及其他各种玩具、乐器、积木、拼图、识字本和儿童体育器械等都是品种齐全。 1985年商店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首届儿童用品供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家厂商在会上展示出样品3560余个和引进国外的现代玩具3000余个,成交额达68.5万元。接着商店又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举办了国外现代玩具展玩表演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父母、儿童和幼教工作者,扩大了商店的影响,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5年商店销售总额跃为554万元,获利润41万元,创建店28年来最高纪录,分别比“文革”期间的1969年增长2.7倍和7.1倍,比1958年建店初期增长9.6倍和19.5倍。年人均劳效达4万元,比建店初期增长3倍。 1985年4月,儿童用品商店划归长沙市日用工业品公司管理,有职工144人,自有流动资金49.95万元。随着商店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个人收入也随之增加,1985年商店职工人均收入为1280元(包括工资、补贴、奖金),比1980年的492元增加1.6倍,约高于同行业国营职工平均收入10%。由于经营有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1985年商店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经理舒晓雨被评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 为适应长沙市对儿童用品的需要,1986年11月商店将旧店房拆除重建,1988年元月竣工开业,全国妇联主席、全国儿童福利基金会会长康克清为商店题写了店名,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为商店题了词。改建后的儿童商店,房屋造型别致。能吸引儿童兴趣;店堂内装有电梯,墙上悬挂巨幅童话壁画,富有儿童特色。营业面积由原来的377平方米扩大到1700平方米,经营品种从原来3000多种扩大到7000多种,二楼设置了儿童游艺场、摄影服务等项目。三楼开设了一个现代化高档次儿童乐园,深受儿童和家长欢迎。 妇女用品商店 妇女用品商店是专营妇女用品的,于1956年开设于长沙市最繁华地段——司门口,营业面积700平方米,分设两层楼营业,经常保持的妇女用品有3000种左右。 为了满足广大妇女的需求,主要以经营服装、化妆用品、妇女特需用品为重点。这家商店除了在本市多家服装、鞋、帽工厂特约加工妇女的服装、鞋帽外,并与上海、京津、江浙一带有关生产妇女用品的工厂挂勾,举办时装和化妆用品的展销,对扩大经营品种,满足广大妇女的需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体现妇女用品的经营特色,美化人民生活,该店还根据妇女消费的新要求,经常地、及时地从省内外组织享有盛名的优质名牌产品和新产品。对妇女卫生保健用品也十分重视,设有专柜经营,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体型和爱好,配齐各色式样和规格,仅乳罩就有20多个品种。特别是四期用品(怀孕期、临产期、哺乳期、月经期),都与工厂特约加工,均有供应。 该店对于广大女顾客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进行研究和改进,增设了中老年妇女需要的颜色素净、式样大方、规格较大的内衣和服装供应市场。对于妇女们普遍需要的清洁洗涤用品、冬季护肤用品和美容化妆用品,不仅供应的品种多,高中低档齐全,而且还实行了部份商品的退与拆零。 南门口百货商店 南门口百货商店是长沙较早的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地处老繁华区南门口(黄兴南路),是在原联成百货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来只经营针棉、百杂、鞋帽等商品,营业面积不上100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扩大经营,增加了五金、文具等商品。1965年新建营业大楼,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营业面积有1500平方米,分两层营业。第一层经营绸毛、棉布、化纤织品、针棉织品、搪瓷、日化用品、小百货以及钟表、缝纫机;二楼经营五金、交电、文具纸张、鞋帽等商品;此外还特辟具有竞争优势的毛线、钟表、玩具、家用电器等4个专柜,品种经常保持5000—7000种,经营上具有全而专的特色,高档、中档、低档商品走销均畅。20世纪80年代后为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该店开始了3400平方米的扩建工程,竣工后以更宽敞的店堂和更新的姿态迎接顾客。 这家商店努力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经营上重视对地区消费需要及商品走销情况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新的需要、新的变化、新的产销状况,进行经常的分析和预测。1978年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很快,县郊农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对载重自行车、摩托车有了迫切要求,他们重点组织了这些商品的供应,是全市最早经营和销售这类商品最好的一家。自行车销量在长沙百货系统也居第一位。 人民鞋店 人民鞋店,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在人民鞋店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成为专业鞋帽商店。位于黄兴南路。新建的营业大厅富丽堂皇,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式样型号、规格、色泽、质料的鞋帽,款式新颖,造型大方,工艺精湛,琳琅满目,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原人民鞋店专业经销男、女全皮鞋、胶鞋、塑料鞋和布鞋,由于备货足,品种多,花色新,规格齐,经营业务有很大的发展。80年代后又扩大了货源渠道,直接向工厂进货,并协助工厂改进式样,提高质量,进一步扩大了运销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皮鞋的销量为“文革”前的10多倍;男、女全皮鞋的花色式样规格,也由过去的几十个发展到900多个。例如女皮鞋原来仅有海棠平跟等几个品种,到80年代初已有高跟、半高、细跟、拖跟、舌式、边带、中扣、长短鞋各式各样。胶鞋通过半产品革新也有发展,销量也较前增长3倍。布鞋、塑底布鞋、各色塑料凉鞋,以及塑底化纤鞋,则日新月异,成为人们喜爱的新产品。帽子经营是这家商店新设的,有100多个品种,经营品种逐步扩大。为了解决顾客的特殊需要,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他们就与湖南橡胶厂结合,特约加工一些特大、特小、特肥、特瘦以及畸型、异型鞋,残废脚则采取量足特制,得到许多顾客的来信表扬。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5:32 , Processed in 0.1001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