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盐茶业老商号 经营米粮的行业,过去统称米业,包括碾米(碓坊、米厂)、粮栈(仓库、堆栈)、粮行(花粮牙行)、米店(零售米店)等4个部份。它们相互依存,而又各自独立。油业是指经营植物油的行业,植物油又分为食用油和桐油。清代湖南盐业承袭“引岸制”,由户部执掌盐务政令,在销盐省设盐法道,主管盐务。1942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战时食盐专卖条例》,所有过去专商引岸及其他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一律废除,全面推行官收、官运、官销制度。清同治后,边销茶以票代引。朱昌琳在长沙太平街设有乾益升茶庄,在安化设有分庄收购茶叶,在新疆、青海、甘肃等省设有分庄,销售茶叶达60余年。 朱乾升总栈 “朱乾升”是晚清富商朱昌琳所设商号的总称,下设粮、盐、茶分栈。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长沙县安沙人,清末实业家,长沙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曾任阜南官钱局总办,是湖南近代工矿业和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功授候补道员赠内阁学士。朱昌琳系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祖籍安徽南陵县,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先辈来湘,落籍长沙。朱昌琳本系儒生,小试落第,27岁那年在唐荫云(曾任湖北按察使)家教书。唐家广有田地,是年初谷生芽,佃户多以芽谷送租,谷价千钱三石,求售无主。有人劝朱囤之,商之于父,父以无钱未允。唐笑曰:“只要先生承受,明年卖出再付款。”朱遂将几千石芽谷囤积。次年,即咸丰元年(1851年)湖南发生大水灾,农业歉收,谷价骤涨10倍,朱昌琳由此一夜而富。随后在长沙太平街开“乾益升”粮栈,又叫“朱云谷堂”,今遗址犹存。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如不对称的房间布局,而山墙做法又具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色。进门有一条很深的运粮通道,直通后门,后门离湘江河运码头很近。粮栈粮食容量为10余万石,自储自营,不寄客货。“乾益升”兼营淮盐和茶叶,渐积巨资,总栈名通称“朱乾升”,朱昌琳遂成为长沙著名富商。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事息,全国航路畅通,清政府恢复淮盐运销,朱昌琳开设“乾泰顺”盐号,领得盐票多时达100张,约占湖南全省盐票的1/5,在湘北南县乌嘴一带辟有专用盐运码头,转销盐于洞庭湖滨各县,成为湖南盐商首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朱昌琳开始大步涉足茶业。其时清政府征商颁领茶引,恢复贩茶于甘肃、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清代西北广大地区销售的茯砖茶,都集中于兰州后分销。兰州原有东、西二柜的商业组织,东柜由晋、陕商人经营,西柜由回民充任。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甘回民起义被平息后,陕甘总督左宗棠为充实税课,奏请在兰州添设南柜,准许南方各省茶商经销。朱昌琳出资领得茶引200多张,在长沙坡子街开设“乾益升”茶庄,成为南柜总商,又在新疆乌鲁木齐设立分庄,派员到安化采购茶叶,到陕西泾阳加工为茯砖,然后分销陕、甘、青、新、蒙各地,并部分转口俄罗斯。朱昌琳科学地按茶叶产销流转方向,在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等地设置分庄,分段负责茶叶收购、转运、加工、销售工作,使各分庄各司其职,责有攸归。对人员管理亦十分讲究,分庄办事人员预先在总庄工作一年以上,工作是书写各处往来号信。一年后经过考察再行选派。其薪酬待遇,按业绩大小分等支付,三年来回换班一次,凡在分号、分庄办事者,无不获利而归,因此人人效力,尽职尽责。“乾益升”还在长沙东乡麻林、高桥、金井等地设有规模可观的茶场,制成绿茶、红茶和砖茶,用一色朱漆木匣盛装,上盖“乾益升”牌记,成为享誉一时的名牌。 粮食、淮盐、茶叶历来是古、近代湖南的三大商业贸易,也是政府的主要税源,朱昌琳倾力经营,呼风唤雨长达50余年,终成一代巨富。朱昌琳在湖南购有田租1.8万余石,在安徽南陵购有田租万余石,在长沙太平街、金线巷、高井巷、孚嘉巷、伍家井等有房产数十栋,在长沙县安沙棠坡房屋田产绵亘几坡几岭,后发展到自设钱庄,发行朱乾升号市票、银饼。他将一个儒生因未考取功名而实现的治国梦做到商业中,把治国之才略用于经商兴业,实现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他总结自己的商业成功之道时说:“务审时,如治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维新运动勃起,朱昌琳成为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的经济支柱。湖南矿务总局成立之初,遇到了“无款可筹”的极大困难,“长沙各殷实钱号,亦因矿务经营伊始,成败未定,不肯借贷,故与矿务局银钱往来者,只阜南官钱局一处”。阜南官钱局曾发行“省平足纹壹两”银币,每枚重35.92克,信用良好。朱昌琳从开辟利源、救济桑梓出发,以阜南官钱局总办身份之便对矿务局借款之事拍胸担保,同时还从他本人开的乾益升号钱庄另借银一万两给矿务局。他还入股兴办了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并成功发行钱票。又与汪诒书、杨巩等人合作,在长沙灵官渡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的先河;随后,他又在长沙暮云市独资创办了阜湘红砖公司。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发轫,朱昌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昌琳乐善好施,热心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对于育婴、施药、办义学、发年米、送寒衣等等,都辟有专项资金,保证常年支付。朱家有田租2.5万余石,其中1万石直接用于慈善。光绪三年(1877年),朱昌琳应山西巡抚曾国荃(长沙府湘乡人)、陕西巡抚谭钟麟(长沙府茶陵人)的嘱托,捐献大批粮食、布匹赈济两省灾民,功授候补道员。粮袋均用大白布缝制,粮卸后,其布又制成寒衣。他对地方大型市政建设也十分热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倡议疏浚新河,开辟新河船埠,振兴浏阳河——湘江的航运,历时10年竣工,先后捐资13万银元之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又捐资修建湖南平江县长寿街麻石路面。朱昌琳的儒商风范广被世人称赞。宣统三年(1911年),年近九十的朱昌琳被举耆贤,特授内阁学士衔。次年病逝,经学大师王闿运挽朱昌琳联云: 荷衣徒步记相从,喜卅年平揖公卿,豪情吐尽英雄气; 花径玉缸频把酒,看诸子满床簪笏,里社仍祠积善翁。 长沙市今存“朱家花园”之地名。朱家花园又称馀园,旧址在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丝茅冲一带。今国防科大干休所所在地是当时馀园的一部分。馀园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朱昌琳为休养馀年而建,故名“馀园”。园址占地400余亩,园内兰堂、宜春馆、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轩、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环绕,假山嶙峋;奇花斗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亭台内悬挂联匾均出自郑板桥、左宗棠、王文治、黄自元、曾熙等名家手笔。朱昌琳曾用48株罗汉松扎成七层大园景,并置多种名花异卉,供人游览。1935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把朱家花园列为长沙园林之首。书中说:“斯园虽系私有,然已完全开放,任人自由游览,园丁备有茶水,茶资听给,有小贩卖糖点,取买亦便。” 今德雅路“朱家花园”旧址所在处立有纪念性标志碑刻,太平街“乾益升粮栈”旧址则列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 魏德裕总栈 长沙人无不知有朱雨田,亦无不知有魏鹤林;无不知有朱乾升,亦无不知有魏德裕。魏德裕总栈设立在长沙朝阳巷,主人即魏鹤林。魏鹤林祖籍直隶柏乡,于元朝时迁移湖南,世居长沙大贤镇八甲竹坡地方。世代豪富,传至魏鹤林,系三代单传,祖遗田租4000余石。19岁时,因家请之账房是年亏欠8万余金,遂将该账房开除,自理家政,井井有条。因见当时做盐做茶发财者多,遂前往扬州、淮南—带调查盐务,编成《盐法小志》6卷,又亲往陕西泾阳—带调查黑茶销路,编成《茶法小志》4卷。 返湘后,在省城朝阳巷购置房屋创办粮栈,专做谷米生意,颇为顺手,以粮栈之余利,足供家中岁用之开支。遂将祖遗田租卖去3000余石转买盐票10张、黑茶票300余张,专事盐茶生意,将德裕栈改为盐茶粮食栈,除自有盐票外,又租他人盐票200余张,做德裕盐号,汉口、扬州一带均设有号庄,获利甚厚。又在安化设立茶庄,专办粗茶叶运往陕西泾阳,就泾阳县之水做成茶砖,运销甘肃、新疆、蒙古、西藏以及俄国等处,沿途于汉口、泾阳、兰州、迪化、蒙古等处均设茶号,用人不下千百名,贸易与朱乾升栈并驾齐驱,北五省一带无不知有朱乾升、魏德裕两巨商之名号。 在陕甘一带坐庄号大都捐有功名,与该地督抚司道通往来。当时省城有官盐行八家者须请有官牙帖方能开设,魏德裕做盐行六家半,营业之大,获利之巨,当时惟朱乾升可与抗衡,而朱魏两人性情各有不同,亦各有见地。朱昌琳对于所用执事人等,喜诚朴,不喜奢华。魏鹤林则待己异常俭朴,对于执事人等穿着奢华、用度扩大者,在所不忌,凡往来往事人等无不衣冠楚楚,势利惊人。魏鹤林的夫人,见之私相告语曰:我家执事人等皆如此侈张,恐于我家不利。魏答曰:彼等侈张,正为我家扩大门面,何惧之有。不数十年获利数千百万,在兰州买田租一万余石,在长沙买田租一万余石,从前卖去之田业一概收回,省城所置房屋不下数十栋。捐一花翎候补道,发分广西,却未赴任。 魏鹤林生有四子,长名文斐,次名笛峰,三名渠初,四名舜庸。均捐候补道,但未出任。有人总结魏鹤林生平,长处是慎言语,有信实,精明过人,遇事默算,不欺人亦不受人欺。对于慈善业亦甚慷慨,于育婴捐助三四千金以为之倡,于卹釐捐谷一百五六十石作为基金,于童媳捐银一千余两。凡贫家小户童养媳者,他都给以补助。种种善事举,受惠者长久称道勿衰。自魏鹤林卒后,生意渐渐收束,家中用途扩大,四子分析,合计尚有租七八千石,朝阳巷德裕栈一带房屋提作四房公有,每年佃钱收入犹不少。 美记油行 美记油行,1927年创建于长沙市小西门。经理陶伏生,长沙县沙坪乡人,独资开设,素以经营有方,资金雄厚著称。是当时植物油业中的大户,历经20余年,1938年“文夕大火”,因受灾惨重而停业。1945年8月,长沙光复后在茨山街复业。在尔后4年多的时间里,重整旧业。美记油行经营植物油(桐、茶、菜、棉等),以出口桐油为主。为开创与扩大湖南植物油出口业务,作出了较大贡献。1945—1949年上半年为鼎盛时期,业务发达,吞吐量为行业之最。桐油出口,远销美国和欧洲,年销桐油五六万担,约占全省产量9%,获利甚多,几年间,积累资金达银元约100万元。 “美记”设总行于长沙,附设有储油仓库、炼油厂,检验工具成套。上海、广州,省内常德、津市、大庸等地以及香港,均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机构设置面广,经济信息灵通,经营得心应手。总行遂另辟途径,倾全力于港、穗、沪、长的汇兑业务,牟取巨大汇率差额利润。每天成交汇兑头寸(资金),不亚于一家中等银行的出入。同时与中国、交通两家银行,建立往来关系,作为支柱。中国银行与之订立特约仓库合同,允许油行出仓单可作抵押70%的现款。交通银行则给予透支,条件尤显优越。时值货币恶性贬值,往往借款1月,还款时不到3成,更可以从中渔利。本市聚兴诚、亚西、和诚等银行,以及大小钱庄,无不趋之若鹜,以能与“美记”搭桥为荣,因之油行业务盛极一时。 该行职工最盛时达60余人,其中多属业务能人,文化程度较高,有大学程度的3人,通晓外语,精于外贸。总店业务浩繁,陶伏生总揽全盘,其余分工细致,协同一致,各自发挥所长。 陶伏生,为人精明强干,富有远见。童年时期,即来长沙市,首先在西长街人和福油盐花纱店当学徒、店员。由于多年营运,对于油业的经营有较丰富的经验。“美记”曾果断以行业名义,投资银元2万元,加入官营湖南省植物油厂,陶受任为董事。陶伏生在经营管理上有一些独特之处。 一、诚信不欺,注重质量 陶伏生常言:“人无信不立,信誉是活资金。”陶在多年的经营中,总以诚信待人,凡业务不分大小和得失,一言为定,从不反悔。出口商品,精益求精,炼油力求纯净,符合海关标准,做到不返工,不退货。内销市场,各种油脂质量要求不掺杂,不短斤少两,赢得社会的赞赏。 1938年“文夕大火”之后,长沙企业财产被毁,陶伏生重信用,将在途商品及各分店的财产变卖,了清债务及作为职工遣散费用。而自己退居农村,生活十分艰苦。1945年复业时,在火烧坪仅有一间棚屋,职工5人和少量生产工具,每天收入,难以糊口。时长沙市场由于对外交通阻塞,而产地桐油蜂拥来长,求售无主。陶伏生有见于此,立即派长子陶镜清至上海与旧日往来户联系,深得沪商恒和、大来等4家油行的支持,汇来大量资金、收购桐油运沪出口。从此美记油行东山再起,声誉日上。1946年粤汉路通车后,自营出口,生意越做越旺,场面越来越大。 二、产销衔接,重视信息 陶伏生对于经济信息特别重视。光复后,币值极不稳定,一日数变,企业成败端赖金融信息灵通。油行吞吐量较大,一笔交易动辄万金,产销必需衔接,结汇必须恰当,汇兑必须及时,才能操其胜算。陶伏生每天日间处理繁忙的交易,晚间辄深夜不眠,处理各分庄往来函电,稍有疑难即以电话联系,作出记录,稳稳当当,以定决策。为争取出口结汇的时间,有时港穗之间派人乘飞机,一日往返4次之多。 三、尊重人才,用人有度 陶伏生视人才若珍宝,爱护备至,对于关键人物,优礼有加,促使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以发展企业为目标。1948年,招收一批学徒,品貌要求端正,学历要求高中,进店后给予时间学习业务,以提高工作能力。年终对职工论功行赏,奖金优厚。 四、管理有方,服务第一 油行视顾客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订出为顾客服务和若干优惠措施,热情待客,对产油区的自销客人,作价、寄存均予方便。滞销时不压级、不压价,还允许卖给同行商店。经济上帮助出仓库抵借款项等等。这样使油源不竭,近悦远来。 1949年下半年陶伏生全家迁居香港,长沙店务委托陶景宏负责,独立核算。1954年公私合营,合并于建湘瓷厂。1972年,陶伏生于香港逝世,终年82岁,业绩至今尚为商界所乐道。 久大精盐公司长沙经销部 久大精盐公司长沙经销部设在长沙太平街,是久大精盐公司全国分销网的重要据点。民国时期湖南各地盐商所岀售的精盐大多岀自“久大”。 久大精盐公司是长沙籍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总公司于1914年设立于天津。范旭东(1883--1945),原名源让,字旭东,1883年10月25日出生于长沙县东乡,是著名维新派人物范源濂的弟弟。他祖籍湘阴,父早逝。兄弟二人靠母亲在长沙乡下做针线活养大。母亲希望源让成材,曾送他到长沙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学八股试帖。但小源让对八股文很是反感,他语出惊人:“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发挥,我决不伪装圣贤来说假话。” 1898年,15岁的范源让随兄往梁启超任教的长沙时务学堂求学。梁启超的变法图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900年他和兄一道去日本,1908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确立了他的终生志向——化学工业。遂改名范锐,字旭东,谓“锐意救国,以期旭日东升”也。1911年,范旭东胸怀“工业救国”之志回国。1914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为中国生产精盐之始。1918年又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所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22年建立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黄海化工社,接着在南京建造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铵厂。1945年,他积劳成疾,病逝于重庆。11月3日,陪都召开隆重追悼大会,沈均儒、郭沫若、章乃器等著名人士都参加了大会。毛泽东、蒋介石送了挽幛。毛泽东送的挽幛上书:“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1913年,范旭东借助其兄在民国政府担任教育总长之便,被派到欧洲考察盐政和制盐工业,深感德、比等国人民食用的精盐,洁白卫生,有利健康。回国后,他几经筹措,在梁启超、张謇、蔡锷、李思浩、王家襄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集资5万元,于l914年7月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以期永远为广大国民造福,不断发达昌盛。该公司由担任中国盐务署的顾问景学钤担任董事长,范旭东担任总经理。 久大精盐公司于1915年12月7日正式投产,所制精盐3万担均品质纯净,色泽洁白,以海王星牌为商标,面市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久大的精盐冲击了旧盐商的市场,也招致了旧盐商的多方抵制。他们利用传统势力挟制长芦的盐民灶户,不准长芦的灶户卖给久大原盐,并通过盐务稽核所限制久大的生产数量和销售地区。但久大毫不退缩,通过多方努力首先在1916年购入灶首张文洲的6副盐滩,又先后与其他l9副盐滩的业主签订了长期供给久大原盐的合同,打破了中国盐政沿袭了近千年的“引岸制”。从此,久大自有盐田2000余亩,基本上保证了所需原盐的供应。与此同时,久大公司的赞助人梁启超,又在1916年利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之机,帮助久大争取到袁世凯的支持,打破了销售禁区,将精盐打进了长江流域的湘、鄂、皖、赣各口岸。到1918年,范旭东联络汉口18家精盐商号,组成汉口精盐公会,实行联销联营,既缓解了当时两湖地区的盐荒,又开辟了新的市场。由此,久大声名大振,不仅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为中国精盐工业的崛起立下了开创之功。 为了进一步推动精盐的生产和销售,久大于1920年在江西九江组成了精盐公会,通过与旧盐商和地方势力的激烈竞争,占领了九江地区的精盐市场。到1922年,久大又借北洋政府收回日本在青岛的盐田并公开招商的机会,以80万元中标,与山东盐商联合组建了永裕盐业公司,下设永大、裕大两厂,分别经营收回的日本盐田和制盐工厂。 经过l0年的努力,到l924年,久大精盐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精盐企业,年产量由最初的3万担增至500万担,资本由原来的5万元增至250万元。盐厂设于塘沽,公司设于天津,分销店遍布全国南北各省。设于长沙的经销部基本上占领了湖南的精盐市场。 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新盐法,实行变相的引岸专商制度。久大公司购得两淮盐商的引岸盐票,在汉口成立鼎昌盐号,取得粗盐的承销权利。范旭东决定扩大公司营业范围,除精盐外,还兼营粗盐。将久大精盐公司改名为“久大盐业公司”,并将总公司从天津迁到上海。董事长改由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存力量,支持抗战,久大公司经理李烛尘(湖南永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第一轻工业部部长)率领一部分人员转往四川自流井,重新建立精盐工厂,到l938年9月开始出盐。抗战胜利后,久大由四川迁至上海,所属盐厂相继恢复了生产,各地销盐经理处也相继恢复营业。1949年秋,将总管理处由上海迁回了天津。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又在同年秋季与范旭东在塘沽创办的永利碱厂合并,改称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成为生产精盐、纯碱的大型企业。1966年改名为“天津碱厂”,所产“海王星牌”精盐和“红三角牌”纯碱一直畅销国内外,声振中华,享誉海外。 利生盐号 长沙利生盐号创业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因经营有道,管理有方,营业鼎盛,百年不衰。利生盐号是胡自成与陈晓吾合资白银1500两(胡占2/3,由胡负责经理)开设于长沙下太平街永丰仓口,经营油盐杂货,本小利微,每年略有盈余。胡自成病故之后,由其长子胡翰江继续经营,壬午年(1882年)其子胡茂春入店学徒,迨胡翰江去世,由胡茂春继承父业,独揽店务,锐意经营,旋即扩大业务范围,以油盐为主,兼营花纱。利生盐号曾请宿儒撰一联,悬之店门,围观者多不解。但越是不解,越要探个究竟,因而“利生”之名广为传开。联云: 胶鬲生涯,桓宽名论; 夷吾煮海,傅说和羹。 此联取材于古籍中4个与盐有关的名人。胶鬲是商时人,避纣王暴虐,做贩卖鱼盐的商人,后被周文王启用,佐周武王成大业;桓宽,汉人,著有《盐铁论》;管仲,号夷吾,春秋齐人,佐齐桓公为相,为富国强民,曾大举煮海水熬盐;傅说,商时人,曾为名相,后世用盐梅调和鼎鼐,就是指他的故事。 胡茂春取同业经营管理之长,结合本店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具有“利生”特色的经营管理制度。自此,业务日益发展,到民国20年左右,资金增至银元2万元,职工和学徒达到70人左右,每日营业额银元1000余元,每逢旺季如农历腊月,日营业额达2000余元,平均月营业额约3万元左右,年获纯利一般在1万元以上。 后来,经“文夕大火”,长沙沦陷,抗战胜利复业,公私合营几个阶段,经理人员,迭有变更,但利生盐号,始终充满企业活力,实得力于胡茂春的苦心经营及其所制订的一套经营管理制度。 一、面向农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利生盐号是以销售食盐、茶油为主,兼营棉花、棉纱以及桐油、煤油等,着重门市零售,辅以批发。它的主营兼营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利生”认为盐油为人民生活所必需,其兼营多属季节性商品。利生的食盐、茶油顾客,主要来自农村,特别是河西一带的油、盐零售生意,几为利生所独占。(胡茂春是河西人,其店员、学徒亦多来自河西)还有平江、浏阳、湘阴等县亦多在利生购买油盐。每到冬季,农民添置棉衣棉被,而平江、浏阳、湘阴等地春冬农闲季节,多以纺纱织布为副业,亦需棉花为原料。“利生”乃在津市、常德购买棉花加工弹制,以利于农民在购买油盐的同时可以购去棉花,有的购买棉花又顺便买去油盐,群众称便,“利生”也做活了生意,从中获利。 “利生”还经营桐油。每年夏秋两季由津市、常德购进,供应各地船民为修船之用,并间或做点桐油出口生意,主要是为了换取煤油进口,此项生意利润虽微但煤油另售,可以方便群众,热闹门市,并带来其他生意。至于棉纱,系成件买进抛出,占用资金较多,且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利生不经常做此生意。而是看准行情,做则必盈,一年仅做一两次而已。 二、信誉第一,以信为本 利生盐号在顾客中享有很好的信誉。其信誉的取得,一是货真价实,不少斤短两,二是与客户往来遵守信约。 1.货真价实,不少斤短两。食盐当时是以上淮白盐为主,销农村;次淮盐稍含溶沙,销湖区作腌鱼之用。精盐和鱼子川盐销城市商店、住户及饮食店。分类划价,毫不含混。对盐的质量,要求极严。零售的各种盐,有专人负责筛选,要求色洁质纯,并将筛出之泥屑杂物,用木桶装陈于盐桶之傍,使往来顾客,有目共睹。农民托人进城买盐,指名要买利生的盐,他们说;“利生的盐咸些。”此虽言过其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利生盐号的信任。 茶油系采购自津市、平江、浏阳等地,只要油清质纯,即令进价稍高,亦所不计。“利生”有大油仓两个,每个可贮油80担,小油仓4个,每个可贮油30担。对油质的优劣,派有专人负责检验。茶油入仓,要贮半个月以上,待其澄清,再取样装入玻璃瓶内,通明透亮,才准在门市出售,并将油样陈列于柜台,供顾客与所购之油对照检验。 由于油质较好,四乡农民乐于购买,长沙炸油货的摊担、菜馆和大商号亦喜食用。餐馆如李合盛、徐长兴、李万春,大商号如余太华、李文玉、文元楼、梁宝兴等均为利生的基本顾客,因此,“利生”的茶油零售量在同业中首屈一指。 “利生”油盐价格均划一不二。凡购食盐在30斤以上者,按批发算价,货真价实,老少无欺。 利生盐号零售商品的斤两力求准确,并稍带“笑脸”。“利生”派有专人负责校量衡器,店中置有一套砝码,正常天气3天一校,回潮和收潮天气,一天一校。每天收店之后,由学徒用热水将秤盘,秤杆抹洗干净,如秤有不灵活处,即送秤店修复。如有学徒上柜执秤称盐,店员要注意学徒是否持秤平稳,如不平稳,便抢秤复称。 卖油是用竹筒(又名油吊子)提油。竹筒容量分为一斤、半斤、四两、二两、一两等,学徒进店,必先练习提油技术,即一筒油从油缸提出灌入顾客装油的器皿之中,正好适量,既不能多,多则店中吃亏,又不能少,少则欺了顾客。利生盐号由于坚持了货真价实和不少斤短两,取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因之营业日盛。 2.对来往客户,遵守信约。当时有许多殷实住户和商号,在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将钱存入利生盐号,按存钱的当日价格换算成茶油,由“利生”出具存油凭证,存户随时可以持证提油,从不爽约。 1938年“文夕大火”,利生盐号亦遭此劫,此非人力所能抗拒者,于法于理,均可取得存油户之谅解。但利生盐号不此之图,而在火后多方筹措现金,将存油按时价折成现金,挨户送上门去。事出各存户意料之外,皆大欢喜,从此利生盐号信誉益著。 三、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着想 利生盐号极为尊重顾客,顾客进店,不管生意大小,都要热情接待。具体规定,凡在柜上成交金额在1元以上者,即由学徒送烟倒茶,凡挑担购盐者,即请到内堂招待茶烟,店员洽谈生意,如对农民,应先询问农事,以示关心,使其有亲切之感,再谈生意,即易于成交。顾客中倘是用箩筐装食盐,先为他将箩扫净,再以荷叶铺底,装盐之后,面上还要用荷叶盖好,如买零包盐,用黄草纸包紧,要求落地不散,雨天草纸之外加包荷叶。如用瓶装油,要用荷叶将瓶口塞实,即使瓶倒而油不漏出。故学徒进店先必练习打包、塞瓶的基本功。有一次一位农民在利生买了食盐和茶油,归途中遇到大雨,泥泞路滑,人被摔倒,盐包油瓶亦被摔落,但盐未散包,油未漏出。那位农民庆幸地说:“搭帮是在利生买的油盐。” 利生盐号对于肩挑小贩,以及拖人力车的小生意,亦不忽视。如炸臭豆腐的摊担,他们购买茶油一斤、八两,人力车所买照明用的煤油也只是一两、二两,象这样的小生意,即使是深夜叫门,亦开门售给,一无烦言。“利生”认为生意虽小,但人数较多,而且他们都是走街串巷,接触面甚为广泛,对于一个店铺的褒贬,在市民中颇有影响。 对于用油大户,如余太华、李文玉等金号,定期送油上门,送油时必带抹布,将油缸内残存油脚取出,再用抹布将油缸抹净,再倒新油,这样客户甚感满意。 四、严格管理,奖惩分明 利生盐号的管理,极为严格,无论亲疏,一视同仁。即令亲如子侄,亦不例外。 1.银钱货物的管理:店中银钱货物出进和库存等,均指定专人负责。负责人要做到账物相符,心中有数,随问随答,不能含糊。店中购入的包装用品,如草纸、荷叶、绳索、席草以及伙食方面的食品等无论巨细,都要过秤验收,专人负责保管,不准稍有差错。 2.严格的店规:学徒入店先剃光头(店员亦不准蓄发,至1930年以后才准蓄平头),每10天剃头一次,钱由店中支付。还要拆去外衣口袋,磕头拜师,在进店的一二年中白天做些勤杂事情和为顾客送烟倒茶。晚上向师兄(先进店的学徒)学习称秤、提油、包纸包、塞瓶塞等基本功,不准进入柜房,参与营业,只能在“青龙牌”后按进店年序依次站立,听候呼唤。3年满师,再据其所长,分配工作。 1932年胡茂春之孙胡奉饴及1940年胡跨釜进店学徒,与其他学徒一样,从头学起,毫无照顾。柜台内不准置凳,职工、学徒只准面对外站立,不准在店堂互相嘻闹,高声谈笑。顾客进店要热情接待,如顾客有不满之处,须和颜悦色,耐心解释,在任何情况下,不准与顾客发生口角。职工、学徒身上都不准有钱,如有钱须交账房保管,支用时由别人取钱并在水牌上将支钱的数目记入自己名下,每10天或半月结算一次,转入账簿。如发现某人身上有钱,一定彻底追查,搞清情况并须有人证明方可免予处分,但仍应负违反店规之责。 “利生”职工多来自农村,学徒亦然,均应住宿店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宿,须事先向经理请假。因事外出,要晚饭之后才能出去,出去时要在一本名为“一刻值千金”的条簿上记明到何处去,何时去,何时回,每晚只限二至三人,多则不准。 “利生”的所有人员都不准有赌博行为,如被发现,轻则批评,重则开除。如罗惠如是利生的老店员而且是胡茂春的得意徒弟,有次端午节在外赌钱,一宵未归,经理于次日得悉,即将其开除,多人讲情,均遭拒绝。 利生盐号店规既严,要求又高,但职工、学徒均乐于在“利生”工作。其原因: 1.关心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胡茂春对于职工家庭情况均甚了解,如缺口粮户,当新谷登场,粮价较低时,即让职工多借支一些工资,多购粮食,以备青黄不接之需。职工家庭中遇有婚丧以及疾病或重大事故,店中均有所馈赠,还可以借支工资。如店员郑运鸿家住洪山庙,遭了火灾,郑已在店中支钱搭了房屋。到了冬天,胡茂春见郑衣被单薄,即问明情况,要郑再向店中透支,为他及其家属添置御寒衣物。 利生盐号对职工的休假和伤病等有明确的规定。职工每年有40天假期,按序轮休,每次限2—3人,原规定40天分两次休息,迨据职工意见改为3—4次,休假期间,工资照发。职工及学徒的家属来城,由店招待一宿两餐,如因事要多住几天,亦予照顾。 职工、学徒倘属因公致伤、致病者,由店负担医药费和治伤(病)时的工资。如学徒邹茂源用人字楼梯开煤汽灯,不慎将头部跌伤,店里随即请名骨科医生张梓庚为之诊治,一切费用都由店负担,并给以营养品。又如店员郑运鸿两次因脚痛病回乡休养,轿费及医药等费都由店支付。 2.职工待遇较他店为优。利生盐号不轻易辞退职工,除非是违反了店规。以故职工工作安心,而把店务当作自已的事情干。职工待遇除工资外并免费供给伙食一日三餐,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打两次牙祭,改善生活。每年端午、中秋以及春节均以丰盛酒肴,招待职工。 年终盈利按比例分红,职工所得,为数可观。利生盐号以零售为主,获利颇丰,同时因其资金雄厚,运用灵活,从不向银行借款,无利息负担。而每日的营业收入存入银行,还有利息收入。故利生盐号年年盈利。于年终结算,按比例分红,股东占60%,经理、营业长及职工、学徒等共占40%,由经理根据各人表现划等分配。 学徒虽无工资,除年终分红之外,春节还有压岁钱,第一年银元8元,第二年16元,第三年24元,如做事勤奋,其压岁钱还不只此数。 利生盐号年年分红,生意越好,盈利愈多,职工亦随之可以多得。所以利生盐号的职工均能恪守店规,勤勤恳恳,做好生意。 五、用人唯贤,用而不疑 利生盐号的经理和营业长,都是从学徒中物色而加以培养任用。宁兆永、危棣荪、萧栋材等都是利生的学徒升任经理的,对于店中的主要职员亦是经过长期考验和慎重考虑,认为诚实可靠方予任用。一经委任,即让其在职能范围内放手工作,不加牵制。如派驻外地采购人员可以拍案成交,对于出差人员的旅差或洽谈业务应酬等费均凭出差人员的一纸账单,实报实销,不稍怀疑。店给职工以信任,职工则对店感知己之恩,而全力为店效力。 据其后人记忆,胡茂春生前常说:“待人要将心比心,铺子是靠人做起来的,只要你推心置腹,诚实相待,奖罚分明,不存私心,人家会做你的贴心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胡茂春当年制订经营管理制度的思想所在。 1956年利生盐号公私合营,转入长沙盐业公司。太平街营业旧址尚存,被列为保护建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5:54 , Processed in 0.0929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