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井古桥白沙井 白沙井又名星泉,位于今天心区白沙路旁。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岭、白沙里、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 明《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白沙井在锡山与回龙山之间的山谷。有四口井,由东而西排列,每口井长约6.7米,宽深约0.3米,泉自沙石中涌出。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长年累月地下水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后,在白沙井处露出,形成所含杂质极少、清香甘美、长饮不竭的泉水。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可见,此地质形成时代早在明代之前。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洌次之。”古时星象家认为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有“星泉溥润”之说。 民谚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毛泽东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的“长沙水”亦指白沙井水。清初白沙井就与山东济南趵突泉、贵州贵阳漏趵泉、江苏惠山陆子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学者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明末《苟芨》云:“各种水款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称之,轻者为土。”清乾隆皇帝很赏识这一理论,他无论出巡到哪里,都要随从带上一个银斗,去称量各地泉水的比重。乾隆皇帝以水的轻重,评出了全国七大名泉,白沙井就名列其中。其他6泉为: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及杭州虎跑泉、平山泉。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作诗曰: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泉嘶井 泉嘶井今为街名,南起西文庙坪,北止上黎家坡。此地原有古井,传说晚间井中发出嘶鸣之声,故名泉嘶井。 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雍正八年(1730年)长沙府学博段海生掘泉嘶井,得一鼎,鼎系“范铜为之,高四尺馀,三足两耳,质素无款识,重二百馀肋”。 原彭六安公馆位于此街。彭六安(1912—1991),长沙航运业巨头,创办长湘轮船公司。1944年长沙沦陷,为防止船只落入敌手,毅然将所有船驳沉于江底。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振旗鼓,创办复华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省工商联名誉主席。有副街名趣对,把“泉嘶”嵌入联内,下联仅11字,就道出了6口井。联曰:
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 彭左陈洪伍家井,井内泉嘶。 古井巷(遐龄古井) 遐龄井位于下黎家坡德厚里附近古井巷口,双眼,原为古遐龄庵水井。遐龄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盐道熊某重修。庙外有铺屋3间,均以庙墙为界。遐龄庵在麻子霸有香火田5石,册名僧惠先。遐龄井至今水质尚好,古井巷居民仍用作洗涤用水。2004年天心区政府将井修复,护栏泐石,井四周重铺旧麻石,百姓无不叫好。 遐龄,高龄、长寿之意。梁朝慧皎著《高僧传》载《释慧远答王谧书》日:“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檀越既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长沙星是颗寿星,遐龄井是口寿井,故星沙又称“寿沙”。 路边井 1938年长沙大火前,小西门内有“李忠祠”,其遗址在今天心区路边井。路边井南起铜铺街,北止坡子街。昔街边有一井,水质清冽,为城区九大名井之一。 李忠祠祀南宋末潭州知州李芾。溯其源,李忠祠为宋代露仙观旧址。宋代长沙先后遭金兵和元军的屠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潭州军民的民族精神为之振奋,露仙观乃改名为熊湘阁。“熊”即楚国始祖熊绎。熊绎率领楚人“筚路蓝缕”,曾辟道长沙。到熊渠时,楚国势力已完全控制了整个长沙地区。古长沙亦有了“熊湘”的雅称。 南宋末,路边井熊湘阁上演了长沙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德祐元年(1257年)衡州人李芾出任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时元军压境,潭州危急,李芾召集兵民,储备粮草,自己饮食起居均在路边井附近的潭州州署内,并把全家老小都接到州署居住,誓与长沙共存亡。九月元军围攻长沙,芾坚守3个月,直至矢尽粮绝,守城兵民罗雀掘鼠为食。除夕,城陷,李芾在熊湘阁堆薪举火,全家19口从容自尽。尹谷、杨霆等部将亦举家自焚。 明成化五年(1469),长沙府知府钱澍建“李忠烈公祠”于熊湘阁旧址,户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为之作记。并作《长沙竹枝词》以称颂李芾的气节:
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 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
2011,路边井街西侧由华远房地产项目征地。2016年,路边井街拓宽为马路。 陈家井 位于今天心区,南起南墙湾,北止学院街,旧有陈姓水井。此井历史久远,清光绪《善化县志》即有记载,载明“陈家井在天妃宫右。”天妃宫正位于南墙湾下的登瀛桥(今名登仁桥)。陈家井早已不存,但建于明初的天妃官却奇迹般地延存至2004年9月,直至易地新开铺重建。
洪家井 位于今天心区,西起衣铺街,东止中和街,此地原有洪姓水井。洪家井靠近坡子街,清代时便形成商业街,民国时有德日新盐号、乾顺泰盐号、协成永纸庄、协庆长纸号、云成隆纸号、万利春餐馆、一支香餐馆等店铺,还有钱庄12家。清末曾公馆在此街,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居此。1906年公馆尚存,日本学者宇野哲人于当年拜谒过曾公馆,亲眼所见厅堂上高悬同治帝御书“勋高柱石”匾额。 21世纪初,洪家井街因扩建黄兴南路步行街而被拆除大半。
黄道桥 黄道桥旧名金鸡桥,也为这一地带的街名和地片名,位于今天心区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南端。 黄道桥古为长沙城南门口外护城河上的石桥,民国初修环城马路时,连同城墙一道拆除。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金鸡桥为明万历(1573—1620)间长沙知府吴道行鼎建,石质、郡人周之屏作记。崇祯十年(1637年),“临蓝贼”(指临武、蓝山矿工起义军)直逼城下,兵道高斗枢下令毁石易木。清康熙间邑人宁思明捐资重建石桥。咸丰二年(1852)再次兵毁,居民架木为梁。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分为左中右三桥,甚为壮观。 登仁桥 登仁桥位于西文庙坪东侧,南起南墙湾,北止学院街。原名登瀛桥,因此街有小石桥从长沙府学宫通往湖南学政衙门,故仿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取名为登瀛桥。据考古专家推断,此桥原为唐代护城河上的桥。1971年将天妃宫街并入,并改名登仁桥。登仁桥原有西山先生祠,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2001年因扩建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登仁桥东侧房屋已拆除,但西侧房屋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7:03 , Processed in 0.0979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