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山水园林
妙高峰巷 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今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海拔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南起第一师范,北至青山祠的一条曲折老街,名为妙高峰巷。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 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陶澍《长沙竹枝词》云:
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 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
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在此创城南书院,建有纳湖、卷云楼等十景,明末荒废,善化禀生俞仪《九日集妙高峰》诗曰:
道脉开南楚,朱张仰昔贤。 往来同讲席,沿革又荒烟。 石断苔痕古,碑残绿字悬。 来游重九日,怀古意茫然。
后在城南书院废址上建起了高峰寺,登临者渐多。直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湘抚左辅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至妙高峰,这里才又是一片弦诵之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书院,改办城南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曾就读和任教于此。1914年著名教育家又在妙高峰创妙高峰中学,1926年建南轩图书馆,藏书达1.7万册。 民国中期妙高峰仍是长沙一游览胜地,据1936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载:“妙高峰为本市最高峰,其顶有平地,方可2丈,青草平铺,宛如绿褥。夏间近晚之际,坐憩其地,清风徐来,胸襟顿爽,残阳自麓山反映天际,云霞与江面烟波,互相照耀,往来风帆,悠扬掩映,诚可观也,今建亭于南峰,以供游人休息。 清乾隆年间,有好事者把会元朱文翰题镇江金山寺联的最后三字“妙高台”改为“妙高峰”,以作妙高峰联,甚为贴切,联云: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 灵官渡 灵官渡为渡口名,亦为街名,位于今天心区劳动西路至湘江路口。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为何此处无风波险,《图书集成·职方典》解释说:“惟此处江心中有洲,虽大风,无浪。”大概有人便以为有灵官相佑,故命名为灵官渡了吧。“灵官”是古代楚国王权与神权合一而形成的官僚系统。楚王是“灵官”系统的最高领导核心,称为“灵修”。该书又说:“于此过渡至洲,横行百步,江心一带有浮桥,在岳麓书院登岸,里人最称便焉。” 清乾隆八年(1743年),两任湖南巡抚阿里衮、蒋溥,为“力济巨川”,先后大修古渡口。正在湖南办案的御史胡定还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俸禄以支持这一善举。乾隆十年(1745年),善化县知县明英重建碑亭,并作《重建灵官古渡碑记》。碑记对两任湘抚整修灵官渡之义举大加吹捧,赞辞虽过,骈对颇工。记曰:“士民感激于浩荡恩漪,诗删匏叶;泳游于澄清化日,歌满桃花。峰峰传弦诵之声,八百孤寒此日,中流自在;脉脉绘文章之状,三千锦绣之朝,济胜何多。” 1896年,长沙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朱昌琳与汪诒书等在灵官渡合力创建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先河。1908年梁焕奎又在附近创建华昌炼锑公司。灵官渡因之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灵官渡价格一度成为锑矿行情的晴雨表。1920年,谭延闿三次督湘时,辛亥革命志士刘昆涛自株洲迁葬于岳麓山,因执绋之便,灵柩从灵官渡下河直达岸的牌楼口。 2001年,因修建劳动西路,灵官渡老街被拆除。 西湖路 西湖桥 今天心区湘江风光带杜甫江阁一带,旧称西湖桥。沿河码头称西湖码头。 从西湖桥至书院路口,原为环城马路的一段,名西湖路。明崇祯《长沙府志》载,西湖桥为碧湘门外便河(即护城河)上一座石桥。便河通湘江,本应常有船舶驶进便河以避风浪。但便河水浅而狭窄,只能泊小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直隶宁国府人翟台出任长沙府司理(即推官)。翟台不仅兴学礼贤,先后修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和惜阴书院,而且十分重视湘江沿岸的水利建设。他见湘江平刷直下,往来船只无处湾泊,便主持疏浚南湖港,并看准西湖桥的有利地形新辟港湾。于是拆掉石桥,改建成大木桥,从桥下往里疏浚便河道,开成一套,套内可停泊众多舟楫。商民为感谢翟推宫的功德,将港湾取名为“翟公套”。明万历间,兵备道李天植将木桥再酸石桥,参政黄翼为之作记。一诗云:
散发沧浪外,狂歌绿水旁。 荷风初扇暑,梅雨乍生凉, 堞雉皆趋席,桥虹半饮塘。 几人池上影,能共鹭鸥翔。
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长沙,石桥被炸毁。战后,众姓修复石桥,民国初年犹存。后来,拆城墙修环城马路,便河被填塞,西湖桥的套湾随之消失,只留下西湖桥、西湖码头、西湖路等地名,翟公套渐渐被人淡忘。 附:杜甫江阁 杜甫江阁坐落于长沙湘江风光带西湖桥段,正对古潭街的街口。杜甫江阁为仿唐风格的纪念性建筑。2004年5月动工兴建,2005年10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江阁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为亭、廊、阁一体的建筑群,南北长100多米,主楼四层,一层为杜甫纪念馆,二层为陈列展览,三、四层则为诗书画所。杜甫江阁匠心独运的地方是,无论是从湘江上,还是从古潭街口观看,江阁都是正面朝向,建筑无所谓正反。亭廊之间点缀杜诗天然石刻,书法作品均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 唐大历三年(768年)晚秋,杜甫从蜀中远赴湖南,准备投奔旧日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杜甫赶到长沙之日,韦却不幸在此前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因此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在长作诗50余首,不仅留下了“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不见定王城1日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等名句,而且留下了杜甫江阁等史迹。 杜甫初来长沙时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因而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便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杜甫两次送别刘判官,写下了“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和“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的诗句。后来杜甫移居湘江边租佃的楼房,杜自称为“江阁”。《江阁对雨有怀》诗云:“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说明楼房中可正面俯视江中波涛。江阁在何处?杜《雨》云:“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可见,江阁面对湘江,云掩薄雾,鹤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灭,麓山岩姿若隐若现,其位置与民间传说的小西门至西湖桥一带十分吻合。杜甫《江阁卧病走笔》诗中的“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之句,把江阎的简陋、诗人的潦倒刻画得入木三分。所幸的是,杜甫在江阁中有两次欣喜的友人之会,一位是官至御史、“佐湖南幕”的苏涣,两人在阁中饮酒品茗,谈诗论文,极为融洽。杜甫描写潭州的名句“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就出自他《呈苏涣待御》的诗。另一位是大音乐家李龟年,杜甫少年时在洛阳多次听过李龟年的歌唱,没想到在长沙江阁旁又能相遇。杜甫写下了他最后一首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南湖路 南湖港 南湖路位于今天心区,东起书院路,西止原火车南站,火车南站则西临湘江的著名港口南湖港。南湖港原为湘江金盆岭以北东岸的一条支流,延绵数里与长沙城东浏阳门外的护城河相通,还逶迤与老龙潭水相接。今港不存,只留下“南湖港”的地名。 南湖港亦即古之“船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船官“北对长沙郡”,“湘州商舟之所以次也”。明崇祯《长沙府志》长沙府图上标有一湖,名南湖,有小港通湘江。湖旁有搴旗山,传为汉初樊哙征讨西粤驻扎地。唐代南湖又名东湖,为长沙一风景绝佳之处。戴叔伦《暮春游长沙东湖》为唐诗中的佳作,诗云:
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 岸转千家合,林开一镜空。 人生无事少,心赏几回同。 且复忘羁束,悠悠落照中。
宋以后,南湖港逐渐淤塞。明嘉靖年间,长沙府推官翟台曾疏浚过一次,但不久又“泥覆堆积”。万历年间,善化县知县唐源撰《开河通商议》一文,称开浚南湖港有“四利”:1、“港开成可客百船”,“柴米蔬菜称是”;2、“货物易售,不但利民,且利商”;3、安排众多“馀力”,为“贫民衣食之薮”;4、“以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转瘠为饶”。唐源动议启用长沙、善化两县“解银每年三十馀两,又每年登报赎银计五百五十两”,招募民工,疏浚南湖港。经过唐源等几任知县和知府的筹措,南湖港于天启六年(1626年)动工开挖,惜工程未及全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湘抚杨锡绂和陈宏谋又两次疏浚南湖港,“筑分水坝刷泥沙,开月渠以畅水势”,南湖港再度成为船舶屯集的港区。至清嘉庆时,南湖港水尚抵白沙井附近。 2010年,南湖港片区定为“南湖路棚改区南片”的一部分,老街及民房全部被拆除。 老龙潭 老龙潭位于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东南方,今潭干涸,存老龙街、老龙井等地名。原老龙潭水面广阔,与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地)的纳湖相连。当年朱熹、张栻同舟共渡湘江,就是直接从城南书院登舟,经老龙潭、大椿桥前往朱张渡的。 老龙潭又名锡山塘。张栻有诗云:
源源锡塘水,汇此南城阴。 岸花有开落,水盈无浅深。
锡山塘因妙高峰东侧(今天心游路一带高地)的山而得名。锡山山坳的白沙泉脉为老龙潭水的源头。锡山又因唐王锡隐居于此而得名。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山上有龙王庙,祷雨多应。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夏,长沙久旱不雨,时值大理学家、时称西山先生的真德秀以宝谟阁待制、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真德秀忧心如焚,乃祀太乙真人于岳麓山湘江亭。当晚大雨倾盆,下了十刻之久。德秀欣然曰:“洋洋湘流、神龙逌宅。盍哀斯人,亟沛之泽。膏我田畴,活我黍稷。庙于江神,维以报德。”再过十日,又下了一场大雨,通守张侯国遂筹划在“面苍峦,俯碧流”的原龙王庙旧址新建龙王祠。当年十二月祠告成,真德秀为之作记。从此,老龙潭的名声流传更广,后世每逢天旱,百姓莫不向老龙潭求雨。 到清代,老龙潭水面依旧辽阔,乾隆十四年(1749年)《长沙府疆域图》上便绘有大片老龙潭水。 乾道间诗人毛国翰《老龙潭》诗亦云:
连山东南断,壁立对江口。 百尺龙窟深,移来岁时久。 积气号泱漭,嵌空湿牛斗。 当时裂地轴,开辟存虚受。
清末修筑粤汉铁路,老龙潭的中间筑成路基,老龙潭遂分成南北两部。潭水终于止不住火车的奔驰,铁路两侧渐渐填塞,潭的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最终从地图上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铁路外迁,今日老龙潭已成白沙路的一段。
天鹅塘 天鹅塘旧名王坛岭,位于今天心区青山祠之北,南起左东园,北止沙河街。古代妙高峰下有水塘,名曰天鹅塘,后形成天鹅塘、天鹅塘岭,天鹅游路等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天鹅塘山麓有洞,平远约十余丈,与老龙潭通水,亦利于酿酒,但其流甚细耳。” 天鹅塘旧有古迹“赵相府”,系宋代赵淇的故居。因其父赵葵当过右丞相,故又称“赵相府”。清《湘城访古录》载:“宅有流觞池、潇湘一览亭、木犀海棠祠。” 附:赵淇故居 赵淇为宋刑部侍郎,明嘉靖《长沙府志》载,其故居“在南门外王坛岭”。因其父赵葵当过右丞相,故又称“赵相府”,遗址在长沙市今天心区青山祠天鹅塘。清《湘城访古录》载:“宅有流觞池、潇湘一览亭、木犀海棠祠。”宋理宗赐联云:
忠孝江南第一; 英雄天下无双。
自署其门曰:
门下书生拜相; 马前吏卒封侯。
据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民国时期,天鹅塘山上尚存一碑,上刻“潇湘一览亭旧址”。 赵淇,字元德,衡山人,宋淳祜间右丞相兼枢密使赵葵之子,世居善化(今长沙)。7岁荫补承奉郎,8岁应童子科试,获选。历官右文殿修撰、刑部侍郎。元至元十五年(1278)授湖南宣慰使,赐佩金符。著有《太初纪梦集》20卷。大德十一年(1307)冬卒,葬宁乡县原塘坎山,元理学家虞集撰神道碑。碑载,赵淇晚年居长沙后“尝飘然有神仙之思,作太初道院居,使方士烧水银、琉黄、朱砂、黄金等物为神丹,以资服食,断琴度曲,为文辞图画以自乐,遂终身。”
晏家塘 晏家塘西起南门口,东止朗公街,因旧时此地有晏姓祠堂而得名。从小古道巷中部穿过晏家塘横街便到了晏家塘。清嘉庆《善化县志》县城图上即有晏家塘。清代湘军宿将、官至江西布政使得陈湜曾在此筑私家园林,构亭筑池,治小艇其中,以其字舫仙,颜其室曰“舫泊”。据郭嵩焘《舫泊记》载:“晏家塘为陈湜先世始迁湘时所卜宅,今五百年矣”,“夫倦游而思其庐,倦室而思返其初,状若浮沉大海,望崖而求息”,“退即休焉”。民国时期这一带多茶馆和煤灶铺。旧时晏家塘还有慈云庵等庙宇。 今晏家塘形成“塑料制品和小家电一条街”。 宜园 宜园为清粮道衙门之西花园,位于今天心区坡子街至道门口一线,旧有“宜园”之街巷,即因宜园而名。粮道衙门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驿盐粮储道赵廷标所建。宜园则位于衙门的西部,初时景色一般。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粮道夏献云精心创构,形成一个布局严谨、颇具规模、风景宜人、气象万千的衙署园林。宜园的构思,意在突出一个“秋”字。所谓“宜园”,“宜者,宜秋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秋与粮道十分贴切,故宜园内的亭馆多以“秋”命名。听秋声馆、延秋亭与桐桂山馆、澄怀轩、望岳楼等园林建筑装点于山石池水、花草竹木之间,为粮道衙门的官员营造了一种十分惬意地返回自然、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场所。原有碑记,今不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6:36 , Processed in 0.09689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