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五章 坡子街地区老街巷

2020-10-4 18: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3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第二节  商业老街

坡子街

坡子街位于今天心区,东起黄兴南路,西至沿江大道,据同治《善化县志》载,此街以地势坡度大而名,原有上、下坡子街之分。1971年将小西门正街、小正码头并入,统称坡子街。附近因坡子街而名的街道还有坡子横街、新坡子横街等。

坡子街素以商业繁华著称,清同治《长沙县志》载: “北客西陕,其货毡毛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创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的玉和酱园,开设于顺治七年的劳九芝堂药号和重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火宫殿都位于坡子街。

清代坡子街还建有上元会馆、山陕会馆和苏州会馆(位于坡子街与褔胜街拐弯处)等会馆。今天,这些会馆大多都已消失。这帧由德国建筑师柏石曼于1908—1909年所摄坡子街山陕会馆的照片,却留下了其历史的身影。山陕会馆,为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在长沙合建的会馆,清康熙三年(1664年)始建,后于乾隆、道光年间重修。据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山陕会馆有前后3栋,中为关帝大殿,前为戏楼,后为观音阁,西边为客厅,东边为义路。其占地颇宽,南抵坡子街,北至官街,东、西两面与邹恒兴金箔铺、劳恒大缎店相邻。照片所展示的,就是山陕会馆的内景之一,其厚重的墙面、屋脊,飞翘的檐角,耸立的灯柱,无不体现出古朴的建筑风格。

玉和酱园和劳九芝堂药号均为苏州商人所开,他们都是苏州会馆的会董,实力雄厚,故苏州会馆号称“长沙第一会馆”。

自清末起坡子街是金融业、药材业集中的地带。光绪十年(1884年)钱业同业组织财神会设于坡子街护国寺财神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财神庙建成,改称福禄宫,到1934登记注册的钱庄有14家。

钱庄大户“春茂”、“谦和”、“裕顺长”、“万裕隆”、“鸿记”等全集中在坡子街。中央银行长沙分行(今省财贸医院)、大陆银行、聚兴城银行、农工银行、实业银行、金城银行、余太华银楼、西协盛药号、同德泰药号、福芝堂药号、寿芝堂药号、信记永乐药号等也设在此街。坡子街还有与北京“荣宝斋”齐名的“师古斋”书画店。

21世纪初坡子街尚存的苏州会馆旧址和鸿记钱庄旧址,在2004年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2010年进而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今不存。

2002年起老街逐步拆除,改建为现代气息甚浓的长沙民俗小吃一条街。2011年坡子街西段连同苏州会馆旧址和鸿记钱庄旧址作为“南湖路棚改区北片”和华远集团商业开发用地的一部分被拆除。

附:坡子街南宋给水系统——涵渠

20048月,坡子街建设民俗小吃一条街的过程中,在一大型商业建筑工地下4米深处,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木结构建筑遗迹。

该遗址由三角形木构建筑、沟槽式木构建筑、券顶式砖砌建筑三个部分组成,总长38米。三角形木构建筑呈东西向,由底板和两块相交的侧板搭建而成,西高东低,密封严实,一块木板就有半米多宽。沟槽式木构建筑呈南北向,有东、西两条,与三角形木构建筑相接。遗迹内淤积土中还出土了南宋钱币和衡山窑青瓷片,因而推断其时代为南宋时期。遗址距湘江约450米,而在南宋时期更近,仅200米左右。专家们认为,这个木构遗迹应该是南宋时期的城市给水系统。遗迹旁边是一处古时衙署,给水系统就是为他服务的。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给水系统,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其意义不可估量。表明宋代的长沙城已经出现了接近于现代“自来水”的供水设施,故当时媒体报道为城市“自来水”设施。

    现在,这处遗址已依照原貌在悦方商业大厦的地下广场部分进行了复原,供公众参观

 

太平街

太平街位于今天心区,南起金庭里口,与福胜街相接,北至五一大道西段。清末太平街西城墙新开城门一座,名太平门。 

    这一地段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划给某公司作商业开发用地,由于该公司在资金运作上产生困难,迟迟未进行全面的商业开发,使太平街成为长沙少数老街特色保持较好的街道之一,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从上空俯瞰,隐约可见清末民初长沙城那种民居错杂、街衢纵横的风采。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这一地段保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贾谊故居、长怀井、金线街麻石路、明吉藩府西牌楼旧址、清代鲁班庙遗址、辛亥革命共进会、四正社旧址,以及乾益升粮栈、洞庭春茶馆旧址等都在这一街区内。

太平街旧为著名的商业街,中国银行长沙分行最初就设在太平门口。清末江南会馆设于此街。金融机构还有中国农民银行、万顺祥钱庄等。

街两旁行栈、货号、店铺鳞次栉比,以经销粮食、油盐、颜料、花纱、南货、鱼虾、鞭炮等为主。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最早就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后又转贩盐茶,开设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朱昌琳乐善好施,耗巨资办义学、修义渡,捐巨款修驿路、疏浚新河河道,功授候补道员。值得庆贺的是,乾益升粮栈旧址能有幸保存至今。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而山墙做法又具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征。今日尚存的老字号旧址,还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之一的洞庭春茶馆,以及宜春园戏园、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老通义油漆号等。上世纪80年代后,太平街形成“干货、茶叶一条街”,充满着无限商机。

2004年,太平街连同两侧的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太傅里、江宁里、西牌楼等街巷,公布为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

    下河街

下河街位于今天心区,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大道,以回龙巷为界,北段称上河街,南段称下河街,今习惯通称下河街。河街原为西城城墙外靠湘江的一条街,明崇祯《长沙府志》就有记载。

下河街清时就是牙行云集之地。牙行是我国旧时从事贸易中介,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收取佣金的商行。具体说来,长沙牙行以说合买卖为主,兼营代储代购代销业务。因湘江水运之便,长沙牙行多分布在沿河一带,尤以下河街最为集中。下河街及附近的牙行以土果行、杂货行和玉兰片行为主。清光绪元年(1875年),“保太和”、“惠然”开业,是长沙较早领有牙帖的土果行。次年又添“公和”、“镇昌”、“恒泰”等土果行。土果行经营本地及外地的土果土产,如梨、桃、板栗、荸荠、生姜、蒜子等。杂货行由土果行衍生而来,民初有“同康”、“恒大”等10余家,经营范围扩大到木耳、香菇、食糖、面粉、湘莲等,川、粤、闽、赣、苏、浙等地的土特产均在经营之列。玉兰片行实营玉兰片、苎麻、毛茶、土纸四大类商品,有“福生祥”、“源昌祥”、“春和祥”等,号称“三祥”。

牙行客户广泛,只要客商将货运来,在“任客投行”的规定下,牙商取得客户认可,即可代为推销,从中抽取佣金。有的牙行间或也自行采购,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牟取厚利,因而兼有“号”的性质。牙行里的经纪人熟客路,通官府,神通广大。据记载,名经纪年薪可高达3000银元,并需隔年预聘。当时买卖双方对经纪人都很信赖,买方只认经纪,不认卖方。至清末民初,绵延数里的下河街一时成为湖南全省南杂土果货的重要集散地,而牙商则是这条商业街上最活跃的分子。

20世纪80年代后,下河街自发形成小商品集散市场。2002年,因拓宽沿江大道(今湘江路), 下河街大部分被拆除,只剩下断断续续的一些残迹。

    楚湘街

楚湘街位于今天心区湘江之滨,北起西湖路,南接下六铺街。湖南古称“楚湘之地”,因作街名。1971年将西湖街并入,统称楚湘街。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李文岸的私家园林“晋园”建在此地。旧时楚湘街沿河有华昌、九如等6个货运码头及灵官渡渡河码头。沿江多货栈、力站及南货、日杂等店。1929年私立雄湘女子职业学校创设于此街。德国德孚洋行也位于楚湘街。街中段曾建有天符庙,供奉天符菩萨及八方王爷,其遗址在原楚湘街小学。原楚湘街133号为三圣祠。

20世纪30年代交通银行设此。建筑为二层西式楼房,门窗的顶部均呈半圆拱形,墙头嵌有“交通银行私墙私脚界的石碑。交通银行长沙分行设立于1913年7月,经理为蔡昌铺。1933年7月办事处升为四等支行,营业总额162万元。1935年迁至黄道街(今黄兴南路)新址营业,并在楚湘街设营业所及仓库。2002年,交通银行旧址公布为长沙巿近现代保护建筑,2010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2011年,楚湘街全街连同交通银行旧址,作为“南湖路棚改区北片”的一部分被拆除。

六铺街

楚湘街位于今天心区湘江之滨,南起今白沙路,北接下楚湘街。六铺街之“铺”作为地名,缘于建置单位“铺”。宋元符元年(1098年),析长沙县5乡、湘潭县2乡置善化县、县治设潭州(即长沙)城内。长沙城大致以今五一大道为界,农村大致以今319国道为界,北属长沙,南属善化,直至清末。明代长沙县辖临湘、明道、大贤、万寿、锦绣、雾阳、新阳七乡和旌节、湘水、清泰三厢,编户为21个里。明崇祯十年(1637年)将21个里编为49都,县城内分为15铺。六铺街便是善化县的第六铺。

近代六铺街是长沙电力工业的发源之地。湖南电灯公司即位于六铺街。十多年前电灯公司的二栋办公楼今犹存。裙楼2层,主楼4层,西式结构。房外围墙嵌花岗石界碑“电灯公司和墙私脚从前至后并无寄缝”。

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人为湖南商会总理陈文玮、资本总额50万元。公司初设在皇仓坪,1922年迁至苏家巷,1935年迁南门外六铺街新建办公楼,发电厂一直设在六铺街,即长沙发电厂的前身。发电厂初装16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组3台,1911年5月28日正式发电,灯数2000盏,到1916年发展到19000多盏。1937年机组容量达10240千瓦,跃入全国十二家一类民营电厂行列。1938年“文夕”大火中发电设备焚毁严重,办公楼亦遭损,营业中止。战后修复,恢复发电,旧址一直保存至20世纪末。为扩修湘江路,六铺街亦被拆除。

铜铺街 衣铺街

铜铺街位于今天心区,西起路边井,东止樊西巷。因旧时此街多铜铺而得名。衣铺街位于今天心区,南起樊西巷,北止坡子街。清嘉庆《善化县志》县城图上称衣服街。直到1949年仍为服装店集中的商业街市。

清末是长沙城商贸零售业的大扩展时期,各行各业打破了新设店必须间隔“上七下八家”的陈规陋习,同行业中较大商户鳞次栉比的现象较为普遍,同业常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了数十条商业街市,这既为招徕顾客,也有利于同行业的合作竞争。如粮行米厂集中在草潮门一带,油盐花纱号多设大西门,鞭炮土布庄分布在太平街,绸布店盘踞在八角亭,书局集中在南阳街,土果行主要设在下河街一带,皮货店多设在白马巷,油鞋店集中在化龙池,雨伞店以老照壁较集中,木器荟萃于皇仓街,铜器店聚集于铜铺街,裁衣店多在衣铺街,油号以油铺街较多等。这些闻名全省的专业街,外地顾客都慕名来访,专往这些商业街采购或谈生意。

2003年,铜铺街、衣铺街靠近樊西巷的一段,因修建人民西路被拆除。2011年,铜铺街、衣铺街的剩余部分又已列入“南湖路棚改区北片”。

附:万寿宫

铜铺街的万寿宫旧址在今铜铺街小学,为江西行帮的神庙,亦称江西会馆。铜铺街小

学内今存石狮一对,系万寿宫遗物,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清末出版的《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载:“各属会馆,以籍贯分,江西曰万寿宫,福建曰天后宫,广东曰岭南会馆……”在这众多的会馆中,以江西帮的万寿宫规模最大。此万寿宫赐名于宋,祀江西南昌许逊。逊为晋旌阳令,弃官修道,世称许真君,他追杀蘖蛟至长沙湘江,以铁物镇蛟,遂平妖祸。清嘉道间,江西帮众姓捐资在真君殿廊庑前建戏楼、坊表,殿后建至斯堂,殿西建公正堂,万寿宫规模初具。咸同年间又大修。大修后的万寿宫,关圣殿、文昌宫、财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一应俱全。

 

光裕里

光裕里位于青山祠北侧,北抵劳动西路。在光裕里两百多米的小巷内集聚了长沙市湘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天心区文化馆、天心区青少年宫4家文化单位。上世纪80年代初,青山祠社区戏剧气氛浓厚,民间戏剧活动频繁。当时的南区文化馆在馆长刘瑞其的倡导下,坚持戏剧演出,深得群众喜爱,人们称此地为“戏窝子”、“南馆现象”。1989年,首届湖南“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开幕,全省15个民间剧团演出了3个月,一炮而红,名声大振。自1999年开始,“映山红戏剧节”成为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唯一的民间戏剧节,改名为“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五届都在长沙举行,从而使一条街一举轰动全国。200310月,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长沙开幕,有辽剧、扬剧、锡剧、黔剧、闽剧等45个剧种参与演出,青山祠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长沙市街巷提质改造工程中,光裕里和由义巷被修建为“戏剧一条街”。仿古门楼,木雕门窗,呈一派古朴的传统风貌;飞天引路,桃杏相依,呈现百般葳蕤的梨园春色。更为别致的是,生、旦、净、丑各种戏剧脸谱,扇、巾、斧、钺等各种戏剧道具模型,关汉卿、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名家的画像,以及映山红戏剧节历年的金奖剧目等等,都制成了生动的浮雕或漆画,镶嵌在“戏剧街”两厢的围墙上。

戏剧文化墙上还嵌刻着戏台对联,如: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神仙独千古,长留晋代衣冠;

子弟阅五朝,依事唐宫歌舞。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

 

邪正忠奸,眼前轩舞皆身鉴;

疾徐高下,曲中清婉泼元音。

 

古人舞台,当今人舞台,都应作如是观,唤甚么本头,任列位想想;

喋血革命,不流血革命,恰已成昨日事,扮出些脚色,请当场看看。

 

附:参加映山红戏剧节演出部分剧种

湘剧(长沙)  花鼓戏(长沙)  花鼓戏(衡阳)  京剧(北京)

沪剧(上海)  粤剧(广东)  高甲戏(福建)  闽剧(福建)

评剧(辽宁)  黔剧(贵州)  萍乡采茶戏(江西)  蒲剧(山西)

川剧(重庆)  山歌剧(广西)  中路梆子(山西)  上党梆子(山西)

眉户戏(山西)  北路梆子(山西)  秦腔(陕西)  楚剧(湖北)

汉剧(湖北)  荆州花鼓(湖北)  莆仙戏(福建)  歌剧(浙江)

扬剧(江苏)  辽剧(辽宁)  常德丝弦(湖南)  曲剧(云南)

豫剧(河南)  曲剧(河南)  黄梅戏(安徽)  越剧(上海)

祁剧(湖南)  评剧(河北)  川剧(四川)  越剧(浙江)

调戏(浙江)  锡剧(江苏)  阳剧(湖南)  花鼓戏(益阳)

淮北梆子(安徽)

 

附:长沙湘剧

长沙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一个主要剧种,流行于长沙和湘潭一带,旧称“人戏”、“大戏”。最初以江西弋阳腔为主,后逐步发展,揉合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湘剧风格多样,或粗犷、奔放,或委婉、流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乾隆(公元1736-1795)末年的九麟科班是湖南最早的戏曲科班,后发展较快。湘剧的表演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可分为12个行当:大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骄旦和婆旦。长沙湘剧的传统剧目有680多个,其中“四大连台”和“十大记”最为有名。抗日战争期间,田汉先生先后组成七个湘剧队,分赴湘北、桂北宣传抗日,影响较大。解放后,湘剧艺术家们又整理上演了《琵琶上路》、《打猎回书》、《追鱼记》等一批优秀剧目,还创作上演了《山乡巨变》、《园丁之歌》等一批现代戏。剧作家田汉曾赞道:“湘剧在许多地方剧种中比较完整高级。它的好演员、好戏平剧无多让,而且有独到的地方。如动作的朴素、感情的强烈,都是难能可贵之处。”现代湘剧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曾先后获得了中宣部、文化部的“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成为“梨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

    

    附: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由最初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并渐具戏剧性,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后,遂成为戏曲剧种。长沙花鼓戏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先由宫廷、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唱腔分4类:川调(弦予腔、川子调)、锣腔(打锣腔)、牌子、小调。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366个。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并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内容多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剧本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通俗易懂。解放后,花鼓戏得到空前发展,一曲《补锅》唱遍全国,一出《刘海砍樵》飘洋过海,出访美国和日本,饮誉中外。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5 02:09 , Processed in 0.1001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