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五章 坡子街地区老街巷

2020-10-4 18: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3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第五章 坡子街地区老街巷

老街巷是历史城市的缩影。长沙古城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城池变迁、阛阓布局、市井风情,以及城市内的名人往迹、王府官衙、风景名胜、祠庙馆所、书院学宫、园林官邸、民居商铺等等全浓缩在这老街巷里。坡子街地区占据古长沙南城的大半,是古善化县的主城区,也是长沙城商业最繁华之区。可以说,坡子街老街巷就是长沙城市发展史的翻版,它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沙古城丰富多釆的历史风貌、繁复多变的社会经济和形形色色的都巿文化。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长沙城范围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东起今黄兴南路一带,西临今下河街,南到今坡子街一带,北抵今五一大道一带。足见今坡子街地区在战国时就已形成街巷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今南门口。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今坡子街地区占据3座,即黄道(南门)、临江的德润门(小西门)和驿步门(大西门)。从城门口入城都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城市的街巷骨架。为便于整体描划长沙南城的街巷格局,本坡子街地区老街巷”范围适当扩大,收录了少数坡子街街道办事处以外的天心区著名老街。


第一节  名人印记

太傅里 濯锦坊

太傅里位于今天心区,西起太平街,东止江宁里。因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贾谊是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故称太傅里。古代此地又名濯锦坊,相传屈原在此居民区(坊)的一口古井旁洗涤锦衣而名。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湘州郡廨西”正是今太傅里所在地。魏晋以来,故宅已成为官宦名流必访之处。唐开元至德间诗人刘长卿即作有《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寞江山正摇落,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便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人中伤,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4年后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谊抑郁而卒。今存赋4篇,以在长沙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散文成就在其辞赋之上,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明人集有《贾长沙集》。另有《新书》10卷。

2000多年来,故宅毁建相继。南朝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载:“湘州南寺之东有贾谊宅,宅之中有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唐时毁,宋复建贾谊祠。明万历八年(1580年)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故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嘉庆年间巡抚左辅再度修建贾祠。光绪元年(1875年)粮道夏献云、巡抚王文韶择地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并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形成典雅园林建筑群,一度享有“园林池馆之胜”美誉。王文韶题联云:

 

故宅重新,喜湘水天涯,依然三载栖迟地;

苍生无恙,对夕阳秋草,正与诸君凭吊时。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故宅被毁,仅存太傅殿、古井、石床和神龛。原龛内供木雕描金贾谊坐像一尊,1979年像被盗。祠前,太傅里小街侧有一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水极清淳,传为贾谊所凿。因杜甫“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句,此井又叫长怀井。原置宅内独脚石床,“文革”时下落不明。1988年6月,长沙市信托贸易公司拆除旧墙时,在故宅遗址上发现石碑三通,发掘出两晋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屈贾双祠序”碑为翼城人上官立撰写。圆首,青石质,清顺治七年(1650)立。碑文188字,楷书,记叙了屈贾祠的位置、撰写的缘由、时间,以及屈原和贾谊生平事迹;另一碑刻于清乾隆元年(1736);馀一碑由于风化严重无字可辨。1998年10月重修时又在故居太傅殿基址上发现石碑座,故新建“古碑亭”,嵌护二碑。此二碑为确定故宅原址提供了依据。

1996年11月,市政府拨巨资对故居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1999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现辟有长怀井、古碑亭、太傅殿、贾太傅祠、寻秋草堂等景点。

十分有趣的是,贾谊居住之处曾经也是屈原下榻之所。旧志载,太傅里原名濯锦坊。楚汉时期城市居民聚居之区称为坊。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曾在这一居民区内与百姓谈心,并在一口古井旁洗涤染上灰尘的锦衣。屈原诗歌中也屡屡出现“濯发”、“濯缨”之类的词。濯锦坊于是得名。屈原对长沙怀有深厚的感情,以致他在投汨罗江之前,写下了一生最后的诗篇《怀沙》。难怪古人在吟咏濯锦坊时,都要把屈贾连在一起。清道光年间诗人熊少牧《咏濯锦坊》诗云:

 

长沙自古离骚国,太傅忠贞继汨罗。

大事疏陈拌泪尽,少年迁谪误才多。

寒林戚戚风吹雨,故井沉沉水不波。

礼乐承平关气数,明良知遇惜蹉跎。

 

马援巷

今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西侧有两条小巷,北面的一条叫“小蚂蚁巷”,南面的一条叫“大蚂蚁巷”(今名由义巷)。经考证,“蚂蚁”实为“马援”的谐音。

马援(前24—49年),东汉中兴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佐东汉光武旁刘秀建立政权。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年)封伏波将军,率军讨交趾征侧、征贰,往返经长沙,一度驻节长沙南门,后人称其地为马援巷。曾立铜柱以表功,并立庙以祀。48年请征五溪,击败“五溪蛮”,病卒于军中。唐大历年间杜甫流寓长沙,清明出游时历数长沙名人过往,把马援与西晋征南将军葛强相提并论,诗云: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日晚,牙樯捩舵青楼远。

 

不知何时马援巷讹为蚂蚁巷,蚂蚁巷又改为由义巷。此地原建有伏波庙,门悬清道光举人汪炳璈题联,联云:

 

到岸猛回头,听舞阳第一滩声,浪与篙争,将仗神威资利济;

顺流须努力 看黔国万重山水 风随舵转 全凭忠信涉江湖

 

祝威岗

天心区马益顺巷附近有一条街,南起沙河街,北止锡庆里,名叫祝威岗。古名独桅港,民国时取“祝良招以威信”之典雅化为祝威岗。

祝良,字邵卿,临湘(今长沙)人,东汉顺帝时为洛阳令,以威勇著称,令行禁止,盗贼敛迹。阳嘉四年至永和三年(135—138年),北方乌桓族常侵扰边境,其时祝良任并州(今山西境内)刺史,人称威武果决。据《后汉书》载,永和二年(137年)日南郡象林县少数民族区怜等人起兵反汉,时为九真(今越南清化、河静等地)太守的祝良领旨前往平乱,祝良单骑至区怜军中,“晓以祸福,招以威信,数万人一时俱降,岭表悉平”,“祝威”由此而名。

“文革”时,祝威岗曾一度取江青“文攻武卫”之意,改名“武卫岗”,成为长沙地名史中的一则笑话。

 

孝友里 黄香井

天心区东起唐家湾,北止石门坎的一条老巷,名为“孝友里”。旧志载,这里原有“黄香井”和“孝顺坊”两条老街,孝友里即由其演化而来。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黄香井,府左孝顺坊。通志载,黄香取水养亲处。”“府左”即长沙府治的西侧,正好是今孝友里的位置。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人,以孝道闻名于世。他九岁失母,便“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事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温席。博学经典,能文善诗。官至尚书令。黄香何时、何事来长沙,无考。

“孝友”意为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出自《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长沙以孝著称的历史人物颇多。据《后汉书》载,东汉建武时,孝子古初居长沙,父丧未葬,邻家失火,以身护柩,火乃灭。长沙太守郅恽以孝廉举之。元代又有孝女翊剌氏,相传在黄香井旁割股救母。明代这里树起一座牌坊,即孝顺坊,即为表彰翊剌氏的孝道而立。到清末,孝顺坊字迹剥落,渐就倾圮。

宣统元年(1909年),居民争买坊下地基,终为粮商贺久悌所得。贺将坊石撬倒,欲在此建房,街邻不服,与他展开诉讼。拖到宣统三年,善化县衙才断定坊地仍归地方公有,罚贺出钱若干,又捐得若干,新建一坊,轰立街旁,到民国中期犹有新色。

2011年,孝友里列入“南湖路棚改区北片”被拆除。

    礼贤街 陶公祠

天心区灵官渡附近沙河街东段原名礼贤街,因纪念陶侃之母而名,原有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257—333),系晋代名将,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拜大将军。陶侃雄毅明断,勤于吏职,深为长沙百姓爱戴,相传陶侃年轻时居于此。一日,陶侃的朋友范逵来访。其时,陶家境贫寒,其母恐怠慢了儿子朋友,遂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换来酒菜款待客人。这便是“截发留宾”典故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陶侃母子,就在相传他们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这条街也称之为礼贤街。明嘉靖四年(1525)善化知县吕廷爵将祠改建成书院,名“惜阴书院”。以后书院屡兴屡废,又说西迁至灵官渡之惜阴街,但陶公祠则一直在礼贤街上延存至“文夕”大火后。传说陶侃任官广州时,每天将一百口砖,早晨搬出来,晚上又运进去,坚持以恒。清张埴《陶公祠怀古》云:

 

运甓从知保令名,英雄心事最分明。

防江那用邾城戍,种柳争夸太尉营。

肝胆只期酬晋室,敦盘何必狎齐盟。

萧条旧垒湘天冷,愁见寒鸦向晚鸣。

 

又有佚名《陶公祠》联云:

 

渡江共二三字,山游射蟒名台,为追话武力;

今世又十六国,云扰在州运甓,恐无此暇时。

 

长沙“文夕”大火前,陶公祠门邻沙河街,门楼为戏台,内有大空坪,北为殿堂,分前后两殿,前殿有陶公铁质铸像,高约三尺许。大火后重修陶公祠,新立陶侃木质像,高大如真人,后殿为贤母殿,有陶母像及贤母娘娘横匾,香火甚旺。其实,在建立陶公祠之前,长沙早有纪念陶侃的祠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贾谊的朝代更在陶侃之前,想必人们推重贾谊之时,陶侃便只得让贤南迁至妙高峰下了。

    药王街

药王街位于天心区,东起黄兴路,西止西牌楼。洗药庵位于天心区大古道巷。相传隋唐间号称“药王”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长沙地区,因而有了 “药王街”。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力辞;唐太宗即位,授以爵位,皆不受;高宗召拜谏议大夫,仍不受。上元元年(674年),辞疾请归,撰《千金方》30卷,精于医道,行于世。寿高102岁而终。还自注《老子》、《庄子》,又撰《枕中素书》1卷。

孙思邈隐居长沙,史书并无确切记载,但长沙民间百姓皆以当真。清同治《善化县志》载,这里建有药王宫,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药业界都要到这里祭祀“祖师”。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云:“药王宫后有竹圃小亭,幽寂可爱,集杜诗联云:‘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清同治七年(1881年)住持德泉将药王宫出售,改为云贵会馆,在皇仓街上林寺侧另建药王殿。到清末民初药王街则成为著名的商业街。滇黔会馆和易家祠堂位于此街,建筑较有特色。长沙第一家照相馆——镜蓉照相馆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设于此街。还有裕兴、金粟影、镜中天等照相馆也颇有名气。民国时期,此街以制鞋著称,美利长、五福、大捷、中西、云飞、四明等鞋店,以及广昌商店都享有盛名。今天心区人民医院系瑞典信义会教堂旧址。

朱张渡

朱张渡是以湘江渡口为名的街道,原在沿江的六铺街西侧。

从今湖南第一师范横过书院路,便到了六铺街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张渡。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朱熹作诗记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

 

偶泛长沙渚,振衣湘山岑。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从此,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学政汤甫捐建朱张渡亭于橘子洲,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作记。咸丰十一年(1861年)学政胡瑞澜重修渡口,东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讲学时所名也。清代朱张渡口的“岁修”、“油艌”之费全由民间捐田、捐银维持,慷慨之士大有人在。仅道光十一年(1831年),杨振声就捐银120两,交“首事”生息,充“岁修”费用;还有蔡先广、蔡先哲兄弟捐店铺2间,租金充作渡口经营之用。

历代题咏朱张渡的诗词不少,清李家骏诗云:

 

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

潮添湘水合,沙拥橘洲浮。

道岸先登涉,文津共溯游。

英英三楚地,事业企前修。

 

青山祠

天心区妙高峰北麓青山祠东起劳动广场,西至妙高峰下。此地原有青山祠,祭祀福王赵汝愚。今祠不存,留下“青山祠”街名。

附:赵汝愚墓

赵汝愚墓坐落在此街西端,占地约500平方米,墓葬坐南朝北,南依妙高峰,北砌高约4米的石基,使墓地成为依山之台地。台地中部有椭圆形墓冢,以花岗石砌墓围,南面依山处砌高约2米的围墙,东南角有门与外相通;北面临石基有石护栏,原东西各立华表一根,今存东面一根。石基中间有台阶30余级,墓壁上嵌石碑,碑上首刻“南宋忠定赵福王墓”,下首刻“南宋庆元二年丙辰安葬,清宣统二年庚戌续修”,中间原有叶德辉所撰碑记。

叶碑今被围在墓前一民房内,记有“长沙之民十万户,知伍子胥树横之坟”之语。台基前方右侧有墓庐。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依《宋史•罗必元传》考证,“汝愚墓在余干县”。故此墓疑为衣冠冢。赵汝愚墓于1958年由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毁。2005年全面修复。

赵汝愚(11401196),宋宗室。字子直,江西余干人。宁宗时为右丞相,爱国忧君,力主抗金,敢于冲风冒雪,千里出征。善用人之道,“悉收前此贬斥在外诸臣”。后被权臣韩侂胄所忌,诬以谋害社稷,兴“庆元党禁”,贬汝愚为宁远军节度使。赵赴永州,至衡州时暴卒,遗体运至长沙,停殡于开福寺。一说余干之墓为衣冠冢。长沙、余干福王二墓,孰为真墓,孰为衣冠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理宗时追封为福王,谥忠定,祀称“八方王爷”。民国诗人邓振声《登妙高峰,吊赵忠定墓》诗云:

 

随意峰峦亦性灵,笑渠多事蜀山丁。

苔痕过雨争新绿,草色经秋失旧青。

落帽有风犹昨日,凭栏无地但空亭。

登临顿触他乡感,不为思亲也涕零。

 

黄兴路

黄兴路为长沙城南北向的主干道,因纪念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而命名,其黄兴南路、黄兴中路均处于天心区坡子街地区。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清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1898年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留学日本,曾组织拒俄义勇队。次年回国,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1907年后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领导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并从事反袁斗争。1916年10月病逝于上海,次年4月国葬于长沙岳麓山。有《黄兴集》行世。

今黄兴南路南门口至织机街口一段古称南正街。从南正街再北延伸至药王街、白马巷口,为古善化县城南北向的主要大街。织机街口至苏家巷口为黄道街,苏家巷口至育婴街口为红牌楼,育婴街口至青石街(今解放路)口为司门口,司门口至福源巷口为端履街,福源巷口至药王街口为八角亭,从南正街直至八角亭,是近代长沙商业最繁华的街市,各类商店达数百家,其中德茂隆酱园、德园茶馆、徐长兴烤鸭店、李合盛餐馆、中华国药局、四怡堂药铺、吴大茂针扣店、李文玉金号、寸阴金钟表行、太平洋百货庄、九如春茶馆、九如斋南货店、介昌绸布庄、大盛绸布庄等都颇有名气。但路宽仅10米,极大地阻碍了城市交通和商业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初、市政当局决定把上述街道扩为17米宽的马路,于1932年动工,次年竣工,始称为南正路。

1941年4月29日,长沙各界举行革命先烈纪念大会,改南正路为黄兴路。1948年程潜主湘,又将黄兴路向北延建至先锋厅,与中山路相通,先后拆让怡长街、走马楼、白马巷、老照壁、皇仓坪、仓后街、紫荆街、吉祥巷、新安巷、史家巷等街巷的部分,当年年底竣工,称为黄兴北路。黄兴南路南门口至劳动路一段建于1952年。

2000年,黄兴南路步行街建成,市政府立黄兴雕像于司门口。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13:37 , Processed in 0.0976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