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儒商的气魄与胸怀日本文化学家名和太郎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说:“非常有趣的却是这样一个事实,担任文化交流角色的大都是商人和商品。”从长沙坡子街商业史略中,也可窥视长沙商业浓厚的文化氛围。著名的商业街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商业文化中形成的。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兴衰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变化。 坡子街商业街在长期的经营中,各行业都产生了许多名老字号。这些名老字号都坚持以信誉第一,倡导“市不豫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风格。坡子街的两家最早的老字号—玉和酱园和九芝堂药号都是靠诚信把生意越做越大的。玉和生产的玉醋从原料加工到酿造,再到成品包装,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极为严密,产品制成后要储藏一二年方可出厂销售,客户可先提货后付款,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经营之道。九芝堂药号进货非常认真,非正宗药材不采,药材采购回来后,必须按质分等,按质论价,诚实待人,绝不以次充好,绝不以乙地货充甲地货,货真价实被视为经营之本。 湖湘文化对商贸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王夫之“商贾负贩不可缺”、魏源“货先于食”的商业思想是湖湘文化中的精华。从表面上看,湖湘理学是重义轻利的,但事实上,长沙书院学派的兴起,不但没有扼杀商业,反而促进了长沙市井的繁华。古代坡子街临近长沙府学宫、善化县学宫和省学院衙门,每当学院闳开,坡子街便熙熙攘攘,带来了餐饮、旅馆和纸张笔墨业的昌盛。而且儒家的信条“仁义礼智信”也逐渐为商人所接受,并成为商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提倡以义求利、买卖公平、诚信无欺。因而以保护同业利益、反对不正当竞争为宗旨的行会应运而生,成为商业文化的一种形态。坡子街的财神会、老郎会、火神会虽是一种民间风俗,实际上又是一种严密的行会组织。 儒学既有鄙视商人和商业的一面,又含有“通商惠工”、“富而教之”的合理思想,即主张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让国人富起来,而富裕了就要拿钱办教育。坡子街的商人深受这种思想的薰陶,成为儒商的典范。如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本系儒生,由于科举落第,青年时开始做粮盐生意,渐积巨资,在坡子街开设朱乾升钱庄,发行市票,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朱昌琳乐善好施,耗巨资办义学,修义渡,捐资13万银元疏浚新河河道,功授侯补道员。德茂隆酱园的创始人魏鹤林,亦是清末富商,他在坡子街开设德裕盐号、德裕茶庄,写有《盐法小志》和《茶法小志》,开长沙商人著书之先河。他富而不忘回报社会,曾捐银1000两兴办慈善公所。 坡子街商人的民族气节也令世人欣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坡子街“李文玉”、“余太华”、“同丰”三家金银首饰店店主及员工合捐1万元慰劳前线战士,《中央日报》曾作头条新闻予以报道。 纵观一部中国经济史,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停滞,完全是实行“重商”和“抑商”两种不同政策的结果。用“新儒学”来诠释“重商”,乃是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新义利观。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里,长沙采取了“兴商”、“富商”的政策,这是坡子街商业街区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撰稿配图:陈先枢 来源:《坡子街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6:31 , Processed in 0.1635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