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一 长沙山水

2020-10-4 17: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52| 评论: 0|原作者: 辑注校点: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朱张渡

 

朱张渡为六铺街湘江畔的著名渡口。南宋乾道三年(1167),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从此,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庆十七年(1812),学政汤甫捐建朱张渡亭于水陆洲,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作记。咸丰十一年(1861)学政胡瑞澜重修渡口,东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讲学时所名也。今渡口已废,在原址立“文津”石坊。

 

朱张渡亭记

(清)袁名曜

 

嘉庆十七年名曜厕岳麓讲院冬十一月学使者汤敦甫先生按试长郡毕,命驾书院,集诸生堂上,训以敦品励学诸大既乃扪萝蹑石摹禹碑登高明中庸亭寻咏归桥苍筤谷诸胜迹名曜方与诸生重修朱张渡船筏先生韪之乃殷然临岸,历文津、道岸古石坊基址,登牛头洲。揆揽形顾虑洲东西水程各宽若干里谓洲中间宜构屋数椽为半渡骤遇大风雨者栖所乃捐俸二百两属杨生璋严生正基鸠工为屋,建亭横径中。

    既竣先生临亭观之诏诸生曰“壮于往或终厉少需焉而利有攸往也躁于进则忘危姑待焉而无危勿安也见险能止,相时而动,兹亭亦有裨万一乎。

    名曜以兹亭之有裨于涉川者宏也      兹言之有裨于涉世者大也。爰寿其言于石。

 

按:本文录自清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卷十二。

袁名曜(1764—1835),字焘岚,又字道南,号岘冈,清宁乡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亲丧归乡,主讲岳麓书院。为陶澍所推重,称其为“楚南人物”。著有《吾吾庐存草》等。

  

灵官渡

 

灵官渡位于今天心区楚湘街湘江畔。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说:“惟此处江心有中洲,虽大风,无浪。”“灵官”是古代楚国王权与神权合一而形成的官僚系统。楚王是“灵官”系统的最高领导核心,称为“灵修”,后成为道教的护天之神。该书又说,“于此过渡至洲,横行百步,江心一带有浮桥,在岳麓书院登岸,里人最称便焉。”灵官渡后亦成为街名,今不存。

 

重建灵官古渡碑记

(清)明英

 

湘波设险,秋水旋湍。落叶萧萧,细雨洒征夫之泪;寒流淼淼,断槎迟过客之踪。芳草黄昏,白鹭洲边人彳亍;鹧鸪班啼,黄陵溪畔月夷犹。杜宇催归,何处烟芜小艇;芦花逆旅,谁来野渡横舟。岂徒贾傅,泪尽长沙;奚翅少陵,心怀剑阁。纵有成规而莫举,畴废古渡;空存故迹之依然,孰贻利涉。

兹逢钦命,侍郎署大中丞阿、御史胡,停旌楚泽,念切庥民,泊驾昭潭,欣解清俸。继以大中丞蒋,宏襄盛事,力济巨川。因行路之多艰,庆安澜于此日。环碛建往来之渡,半汀憩风雨之亭。

慈云蔼蔼,枯木皆春;朗日辉辉,洪涛亦福。鸾和隔岸,不同溱洧乘舆;鸿爪印泥,永快西东襆被。厉揭何需,陋杜预泻长江之闸;潺湲无恙,迈张纶锢钜石之堤。一苇可杭,不滞伊人于带水;三门汲浪,欢呼我友之卬须。第见岚村入幕,靡忧小径羊肠;飓母号风,宛似卧江虹影。洞庭橘柚,鹢头稳下危樯;岳岫烟霞,蟹舍不惊杯渡。瘦马走山城之驿,乍看破浪齐归;舣乌释游子之情,耐可担囊待客。夕阳古道,啸蝉高柳秋阴;衣杵河干,归燕雕梁社雨。士民感激于浩荡恩漪,诗删匏叶;泳游于澄清化日,歌满桃花。峰峰传弦诵之声,八百孤寒此日,中流自在;脉脉绘文章之状,三千锦绣今朝,济胜何多。惟有载道口碑,如拜陆宣公万家之渡;庶几缕镌心版,长铭颜师鲁南之口云尔。时乾隆癸亥冬。

 

按:本文录自清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卷十二。

明英,清满州正红旗人。举人。乾隆十年(1746)任善化知县。重视教育,受聘“兼理”岳麓书院。

 

驿步门义渡

 

驿步门(大西门)渡为清代长沙城第一大渡,位于今湘江橘子洲大桥东端。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驿步门旧设官渡,因“岁岁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故从嘉庆十三年(1808)起,官府倡修义渡,捐田产者甚多,旧志有详细记载。邑人周邦瑞负责筹办,造船十二只,六只停泊东岸江边,六只泊水陆洲江神庙;另设差船八只,专公差人员。义渡不收渡河费,按季发给渡夫工资。两岸及水陆洲均建有石阶码头和江神庙。水陆洲建义渡亭,供过渡行人休息,亭内有碑记和各姓捐赠田亩、山塘、屋宇等记载。

 

重修义渡码头记

(清)柳先恩

 

嘉庆戊辰岁,省西关外立义渡,前郡伯舒倡之一时,襄事者皆邑中望。其经营布置之宜,筹画久远之策,先后相承,无事更张,洵所谓美彰盛传者矣。

咸丰初元,粤寇犯顺,城外屋宇悉成灰烬。义渡东西岸旧有亭以憩行人,皆倾坏。西岸亭在水陆洲,同治二年重修之。东岸亭倚河街,旧构卷棚,两旁砖墙对峙,前立串门。门内石路碑亭左右立刊刻历年官示条规,及捐户姓名、银数。以木栏之门外为石台,中为正码头,两旁为小码头,皆连步石级。此当年创始旧规,即义渡录载。自官街卷棚亭起,至河下码头边止,计长一十五丈四尺之处也。近年以来,残碑在道,破瓴满塗,兼以水潦,不时泥淤日积,行人苦之。恩等忝膺斯役,未敢辞劳。爰鸠工匠掘土至二丈有余,故石级始复得。于是启石覆土,随基增高石路、石台,洎正码头各处修理均如旧。连界之侵越者亦劝自改作重立串门于旧基之前。两壁勒以宪示,更择告谕之切要者,镌刻石柱,并竖河干,观瞻壮而法纪明,诚欲郑重其事,俾得历久不渝也。其天灯及看役住所,原为公文夜渡而设,并依旧建立。惟义渡录所载串门内两旁砖墙、排扇、柱木,谢姓寄缝,如有损坏,公同修理。串门左旁谢姓屋后开便门一张,以防不测,日后不得藉占义渡墙地等语。

兹查两旁谢姓铺屋屡经转售,近又从新建造,各自立有排扇、柱木,于义渡毫无牵涉。今串门内两旁之墙业,经义渡照基独修,缭以石脚,永归义渡私管。所有昔年公修寄缝之议,自不得藉以为凭。即谢姓便门亦经久毁,不得再开,以防藉占。事竣缕颠末,并将毛天胜、庐廷英永不寄缝,亦不开立便门各据,附录于后,庶将来有所查考云。

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季春月,长、善董事柳先恩、朱昌藩、贺式闻、张恩溥谨志。

 

按:本文录自清同治《长沙县志》卷五。

柳恩先,清长沙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曾任武冈州学正。

 

东屯渡

 

东屯渡为浏阳河的一个渡口,位于今芙蓉区远大路与浏阳河的交汇处,今建有大桥。“东屯”,意谓“东吴屯田之处”。《三国志》载:黄龙三年(231),东吴曾派吕岱在长沙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东屯渡”地名最早见诸南宋张栻《梅园诗序》:“癸巳仲冬二十有八日,始与客游,过东屯渡。”东屯渡旧为长沙通往东乡的主要渡口。清嘉庆三年(1798),贡生邓九思及众姓合捐田亩八石,创设义渡。清光绪年间,义渡圮败,邑人郑某捐银五百两重修,柳廷方代长沙知县撰《重修东屯渡碑记》。

 

重修东屯渡碑记代长沙知县作

(清)柳廷方

     

古者乡邑都鄙之间,沟洫纵横,而民不病涉。考其制,有徒杠,有舆梁。郑公孙氏以乘舆济人,孟子讥之病,失政也。先王鸠工庀材,岁用民之力以为常,故力不劳而政举,虽然断港绝潢,阔不盈咫,计步聚石,里中有力者,一夫优为之矣。至若寻丈之溪,假舟以济,而任辇车牛,走涯汜者如鹜,则力非一人之力,而事期众举。众举矣而缮舟楫,募水手,更置田产,储羡馀以备岁修,费不赀也。

综理不善,奸弊丛生,非临以有司之绳尺,则利未举而害集。国家承平百余年,梯航远达万里,近钦奉恩旨,修葺各处桥梁,以通行旅,便邮递,厥惠至渥。而县令奉大吏命,为朝廷守土,境以内纤急之利,知无不为,其有一桥、一梁、一津渡之阻,一职之未修,一民、一物之失所,守土者胥以为病。

余按治长沙之明年,百废递举。邑人士某等以邑属之东屯渡义渡圮败,吁请捐资举行。稽东屯渡界邑治东南,水源若数百里,迤逦西折入湘河,而地颇洼下,两岸平夷,岁春夏之交,雨溢四乡,输灌旁纳涧谷之水不时泄。湘流暴涨,反啮水则都以为宫,溢平原者,弥漫十许里。而地东走浏阳,远达岳属之平江,以通豫,近趋明道、万寿诸乡,聚毂击肩摩,绠縻相属。会舟楫摧败,不独行者坐守终日;即官吏有事,火驰星递,亦辄畏苦之。余喜邑人士之能急公也,立下其事曰可。先是平、浏两邑有争,董其事者人更数手,历十余年而绪迄不就,沿岸居民怨望鼎沸,遂讦讼成狱。余按讯得状,庭斥之。再查所置田产四石,系将契押长邑郑某银五百两作价,舟楫既敝,舟子缺食弃职。居民有承其乏者,又中持其事而中伤之。狱具,询诸邑议佥同,因以是役移属本邑。老成之士冀事之有成也,抑余尤愿与邑之人约,前车既覆,后者览焉,天水违行,讼端见矣。而君子作事谋始即以之是役也,灵台不日之攻有厚望矣。兹据郑某缴契捐银,估计章程,除前田四石外,其增产置船、建亭凳级诸事,约费千金,俭是则不支也。邑人士尚其克体余志,共襄斯举,以通行旅,以便邮递,以纾守土者一目之责,而广国家爱民无穷之惠,端在于此。他日事成勒石,可以余言弁首而志之碑阴。

 

按:本文录自清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卷十二。

柳廷方,字坦田,清长沙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有《来青堂文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5 03:09 , Processed in 0.1011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