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潭桥
玉潭桥位于宁乡县城关镇,横跨沩水下游,又称南门桥、玉带桥、南河桥。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先后有县主簿白璧,知县郑惟南、安佐,县典史魏瑶于县城南关外十余步建木桥,屡建屡圮。明隆庆六年(1572),宁乡知县陈以忠重建,桥型石墩木面,形如玉带,易名“玉带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建石桥。桥长一百九十三米,二十五孔,上有焚字亭一间,石狮四,铁牛二,桥下有潭,故名“玉潭桥”。桥成后,三经水毁,三次修复。民国十三年(1924),沩水暴涨,桥十余墩被毁,次年七月重修,改名“南门桥”。1972年按公路桥标准重建。
重修玉潭桥记 (清)李隆萼
宁邑为省会西北通衢,轮蹄辐凑。县治南滨玉潭,沩水入湘必经此道。郦道元《水经注》所云“沩水历沩口溢,东南注湘水”是也。春夏漶漫,行者苦之,邮牍辄稽璀。前明以来,于藓花岩下架木桥以渡,曰玉带桥,屡修屡圮。 国朝乾隆二十六年,县令刘君善谟谋邑人移建石桥于南关外,会更替,未及蒇事。越三十五年,乃成。桥上置“化”字介次一、石狮四、铁牛二,棒以栏石,亘若雉堞,工牢费逾巨万,创始之难有如斯尔。 岁月绵历,沙碛漱啮其下。又数遇大水涨高于桥,近岸基趾甃之廉且龋也,磴之悬且压也,介次半閜,狮、牛亦漂落。追蠡闑剥,物理常然,盖自肇造迄今已百年于兹矣。予以癸亥莅宁,道经巡览,见岌岌有不支之势。窃惟兴利修废有土之职也,顾兴利难于创,而修废易为因,因其创者而踵事焉,利即存乎其间已。 予之来兹土也,去粤酋牿乱未久,残缺颇多,比户方急输边,未敢扰以兴作。属都人士来谒,佥以厅廨多就颓堕,相与醵资修葺。爰自两辕头门内及二堂,皆肸饰而新之。堂之西偏拓六楹为衙斋,翼以篷房,基柱、衡缩恢于前。因庤其赢余复商诸君子,益以羡锾各款,得千余缗,择监生朱兰恬等董其事。就地量度广袤约十丈,召匠石鸠工庀材,绳之准之,营之缮之,础磶而砻斫之。桔槔翻翻然竭流而籍板也,层磥般般然涩浪而浮砌也。草諯八月,两阅月而工讫。予就观之,有若琢者焉,有若削者焉,有若施砥濯者焉。夷庚由由,庶几旧规之完焉。 予稽邑志,桥自刘君经始,其间停工殆五六年。义民李廷清出傭积百余金倡输之,邑人感而乐从,功以竣。是役也,举之不费,成之不劳,盖因之说也,因其易,实因其利而利之也。 夫兴利修废,有土之职也。顾初终一出于因。虹其飞欤,鼍其巩欤。予何力之有欤?于其成,书以纪之,更俟后之善因者。桥旧无碑,廷清事或弗闻,予嘉其义,并以表诸石。同治三年。
按:本文录自清罗汝怀纂《湖南文征》卷五十三。 李隆萼(1778—1866),字劭青,清宁乡人。道光拔贡,廷试授州判,改教谕。后中顺天乡试举人。南归主讲桃源、沅江书院。历任知县、同知等。工书法,风格近颜真卿。著有《学愈愚斋诗赋钞》《文钞》及《诗剩》《谈苑》《琴言》等。
石灵桥
石灵桥位于宁乡、湘潭交界处的烧汤河,跨靳江河,属善山岭乡。据《宁乡县志》载:初为清初的黄灿(廷英)费千金修建。咸丰八年(1758),徐石村、杨少渡募捐重修。今存桥为五孔石拱桥,每孔净跨九米,全长五十五米,桥面宽六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陶衡绪等倡募重修。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石灵桥碑记 (清)张璨
去郡城六十里,有河焉,名“烧汤”;有桥焉,名“石灵”。崩圮累年,川塗交病。予姻家黄君廷英过而衋伤,见乡人之募修者困于道谋,乃独身任之,费千金而事蒇。徒旅水陆咸跻于安,乡之人磨石纪事而来乞于言。予维古者大同之世,上下为一体,田里树畜,民事也,自上制之;道路桥梁,官政也,自下劳之。后世田不井授,人自为生,富连阡陌,而贫无立锥,井税之外,欲其率一钱以佐公家之急。即相顾有后言,由私生吝,由吝生忍。大之城郭,次及桥梁,废坏不修者比比而是。 夫天下之事,贼于需成于断。今黄君之斯举可谓伟矣,顾或者曰,地有神最灵。斯举也,神实示兆以启黄君,君适有祷焉。蒙神之佑而以酬之,夫神诚灵受佑者宜不止一黄君。君受神佑而即能推神之佑,以惠及无疆,则睹斯河桥一片石,其亦有观感而兴起者乎,是为记。
按:本文录自清罗汝怀编纂《湖南文征》卷一百十三。 张璨,见 页。
枫木桥
枫木桥又名风睦桥,跨乌江北支流。在宁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清乾隆时建木桥。同治十一年(1872)唐松筠等倡建石桥。
枫木桥碑记 (清)刘典
邑西百里,有桥名风睦。不知创于何时,修建者何名氏,碑籍散轶不可考。桥一瓮,甃以砖。中空外实而又宽平,利于行者。往询诸父老,但能述其大略,未克究其因缘,殆数百年前好善者为之也。同治十年,水刷港岸,岸塌而桥圮,行者病涉焉。里人唐松筠等倡议复修,好善之君子解囊佽助,以速其成。基仍其旧瓮,易以石。经始于十年九月,阅五月而功竣。用钱二百余缗,费约工巨,利亦溥而可久。而即桥思名,循名核实,其取字取义必有所因。或当建桥之始,年丰时熙,人安物阜。其迓天之庥而沐皇仁,不敢一日忘诸怀。故以“风睦”名,用志感戴之意。或风俗醇厚,无诈无虞,以及行旅往来皆能辑睦而弭争竞之风,故名以“风睦”,于导扬之中,寓勖勉之意,其用心良厚矣。窃尝思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风气一坏,自相侵陵。倾人者人亦倾之,陷人者人亦陷之。浇俗之为厉阶,其害卒归于己,天网疏而不漏也。惟夫善相劝,过相规,有无相通,患难相救,和气所感,诸福骈臻。天眷无穷,风睦之为义大矣哉。余故于其桥成而乐为之记。
按:本文录自民国《宁乡县志》桥梁卷。 刘典,(1819—1878),字伯敬,号克庵,清宁乡人。县学生员。追随左宗棠转战南北,历官知县、知府、按察使,同治六年(1867) 署陕西巡抚。光绪元年(1875)留守兰州,迁布政使。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倡修云山书院,创办驻省沩宁试馆。
惠同桥
惠同桥位于宁乡县沙田乡沙田村,跨沩水支流黄绢水上游,为三孔粗料石平桥,每孔跨六米,全长二十二米,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四(1898),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质廊桥,桥上有长亭、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是宁乡县迄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民桥。清末举人岳障东题联于桥头曰:“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圮来?”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惠同桥碑记 (清)岳衡
邑治西百六十里六寨坑,高峦倚云表,其麓袤延,右折西湖朗山冲,左折则大冲坳,水皆汇田庄湾,盖居邑之上游,赴省会,通安、湘之要冲也。旧架木为桥,曰“会龙”,水潦冲啮,不时圮。 岁戊戌(按: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里人募资鸠工,伐石,累两岸,溪水阔可六丈,二丈为一墩,施以长磴,上覆栋宇,中设长座。旁为之楹。溪畔卫以崇墉,守者岁给以租,俾煮茗待行人。越十月,桥成。明年五月。亭亦蒇事。费金壹千五百有奇,诸父老谓当刊碑志不朽。 予观斯桥,长虹亘拱,如履康庄。凡四方出其涂者皆曰便,惠一也;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二也;地当冲要,门者居之,有司险守川泽,修闾氏守里门之遗意,宵小知警,行路无虞,惠三也。桥以上平畴开旷,居甿错杂,至此而山川之气翕然完固,一方关键莫要如此,惠四也。遂易会龙之名而额曰“惠同”。董斯役者何君开周等。
按:本文录自民国《宁乡县志》桥梁卷。 岳衡,清末宁乡人,生平不详。
司徒茶亭
司徒茶亭位于宁乡巷子口镇与安化县交接的司徒岭,清光绪十四年(1888),宁乡、安化百姓在司徒岭上修建司徒茶亭。亭呈长方棚屋形,人字形坡屋顶,盖小青瓦,立柱框架式凉亭,设有长木条凳供路人歇脚。《宁乡县志》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此亭则伴庙而得名司徒古亭。是当年长沙通梅城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从司徒岭到仑脚,峰岭盘踞、林壑幽深,修有五尺宽的石级路,共三千余级。亭后坡陡如壁,亭前悬崖如削,麻石古道穿亭依坡斜挂。正墙下嵌砌修建茶亭时的石碑。
司徒岭新修茶亭记 (清)张寿荃
佳岭嶙峋,梅山岌丛,连峰亘地,群峭摩天。鸟道回而烟萝深,蚕层高而栈道远。一地为司徒岭,为宁乡、安化往来要道。洵夫邱石堆螺,雨生缪篆,屏山叠黛,风满南窗。露泡芙蓉,旧是青平之地;云开华盖,遥分白马之尊。为楚泽之奥区,辟渚宫之胜地。概尔其鸡足名山,鹫头作岭,当阙踞虎,细路萦蛇。引蔓拔藤,悬趾劲刺,二分在外,扪参历井,抚膺而十陟,为劳冠盖往来,轮蹄辐凑。途非蜀道,难竞等于登天;人异长房,术鸡咨夫缩地。一亭一驿,加银鹘而弥多;三暮三朝,见黄牛而如故。若乃青春受谢,赤帝司权,大伞当空,凉珠难御。奔走乎铄石流金之顷,坌息乎炎风赤白之中。羡词容之追凉,坐调水质;嗟仆夫之况瘁,谁酌金垒,惟应广厦千间,庇兹热客;安得杨枝一滴,偏炎陬是。拓地半方,造亭十笏,诛茅启宇,接笕通泉。披襟当大王之风,举盏携小团之月。每当游人驻足,行李息肩,当壁无尘水瓯饷,容息薪劳之栗,陵听铃语之即,当小住为佳。息影非同恶木,劝公无渡临河。何必投钱,徐春雨月。领夜风生,双瓶火活。忘却当头日午,一笠阴圆;又有古井澄波,长生拂日。苍髯千尺,即是浔阳;寒碧一泓,便分河润。不够移山之策,何须调水之符。左右逢源,盘桓永日。是题小序,俾勒贞珉。此时啜茗挥毫,作元次山语亭之记;他日扪萝腊屐,寻杜少陵长沙之驿。
按:本文录自司徒茶亭原石碑。 张寿荃,清宁乡人,宋代大儒张南轩的第二十三代嫡孙。光绪间署广东按察使,治理潮州水患有功,官至二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2:59 , Processed in 0.0983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