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学宫、文庙
今开福区学宫街为清代长沙县学宫所在地。长沙县学宫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定址于此地,此之前有数次搬迁。北宋时在浏阳门内定王台旧址,南宋时曾在今蔡锷北路靠近学宫街处。元至元十三年(1276),长沙县学宫移建长沙府学宫之右。明洪武三年(1370)迁建于长沙县署东之烟霞巷,1378年迁建于北门外文昌阁,文昌阁亦由长沙县学宫而名。明末毁于兵,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于大西门内。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迁于北门外蔡锷北路旧址。康熙四十七年(1708)巡抚赵申乔再建于今学宫街、红墙巷一带。中建大成殿、崇圣祠。左为名宦祠,右为明伦堂、乡贤祠。自乾隆三年(1783)始,长沙县学宫多次增修、改建。因四周红墙围绕,始留下红墙巷地名。
长沙县修学记 (明)韩阳
寿沙为湖南望郡,长沙为郡之甲邑,旧有学在郡治定王台后。元至元十三年,徙于郡学之右,址废不存。国朝洪武戊午岁,知县句容王铨始迁于府治北门外,与县治东西不远,即今学也。到此余七十,岁月滋久,加以风雨之漂摇,雀鼠之穿穴,蠹朽欹斜,日就倾覆。 正统乙丑,昌黎赵君勉来知府事,时秀水张扩为令斯邑。拜谒之际,顾瞻咨嗟,慨然以修治作兴为任。乃悉心竭力,鸠工庀材,彻而新之。不一二载,其殿巍然,其堂奕然以正,东西两庑,左右二斋,与夫师生燕处之室,庖湢会馔之区,罔不莞葺。丹垩辉煌,金碧照耀,较诸旧规大不侔矣。凡若此者,虽由郡守赵君表倡以开其端,而邑令张扩之功不可少也。 今年春,予按历寿沙,邑丞庆符文锡,其以张令修治之劳及事之颠末再拜,请文为记。予忝提督胶庠,义不容拒。矧邑丞文锡乃能不泯前人之善,征文以重不朽,亦可见其存心之厚也,文其可靳哉。尚冀由今而后,诸士子之游学于斯者,攻经史子氏之书,讲修齐治平之道,朝益暮习,日新月将。上思无负朝廷右文教养之恩,下思毋忘守令新学作兴之念,斯可也。苟徙处此维新之学,而不知所处者为何事,业焉而不加修,德焉而不加进,碌碌庸庸,无补于世,匪惟有孤圣朝崇儒养贤之盛心,抑亦有忝守令新学待士之深意也。因其请,并书以记。
按:本文录自明崇祯《长沙府志》卷九。 韩阳,字伯阳,明浙江山阴(今绍兴) 人。永乐举人,荐擢南监察御史,论奏不避权势。以礼部尚书杨溥荐,授湖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官至广西布政使。有《思庵集》。
长沙县修学记 (清)朱前诒
余幼读《贾谊书》至“移风易俗”等语,慨然怀之谓:儒者一行作吏,求远于俗,则将有志于移风,欲移风则先造士,欲造士则先崇学。文翁之化可变巴蜀,常衮之教可易閟海。其在文献之区,尤有易为力者。岂可簿书期会,遂足毕吏事之所长乎。 既谒选得长沙,泛湘水之清涟,瞻岳麓之崇巍,采奇芳于屈、宋(按:宋玉),寻坠绪于朱、张,不自知其为簿书期会中人也。 诘朝释奠,问殿庑安在,群指榛莽。未几,有奉木主至者,扫狐兔之穴以坐至圣,拂郊牧之樵以列群贤。汉唐以来,诸儒或存或亡,有不可以按籍求者。余手披茂草,始可展拜,因与徐、张两君及博士弟子班荆而坐。语及兴废,太息泣下,谓滇氛之恶过于秦火,矫语兴作,谈何容易。未几而大劳艾矣,未几而汽可休矣。爰进徐、张两君复申前议,上请列宪,下咨多士,始有事于卜筑焉。初营殿,次营庑,其次营门,数仞之墙及肩之墙后先毕举,而登堂入室,俱绰乎其有余地。 既落厥成,多士问记于余。余惟他学之修半属完旧,而长学之修近于创始,而循元明之丕基,遵高曾之陈规,则创始之中寓完旧之意焉。长为文薮,两闱之隽蔚然辈出,简练揣摩多士,固优为之。而余独有进者,圣人之教先行于文,岳麓、城南流风未坠,多士沉思乎?考亭潜心乎?南轩庶几处大儒而出名世,使人谓制科干禄之外别有学术也,其庶乎可。多士深然余言,遂略具日月而书此言于石。
按:本文录自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二。 朱前诒,清江南无为州(今属安徽) 人,康熙举人。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683—1687)任长沙县知县。均赋役,劝农桑,兴学校,主持续修邑志,百废俱举。迁知麻哈州,官至苍梧道,卒于任。
重修县学记 (清)王克庄
学校之设,所以敷文教也。长沙为湖湘都会,乃首邑黉宫屡迁屡毁。考诸邑乘,康熙二十二年再徙于湘春门外,仍其旧基,建大成殿,而两庑犹未完至。三十四年,前令刘始创明伦堂,名宦、乡贤祠,棂星门,与学博胡君先曾经营之,启圣祠及增修之两庑,同襄厥事,礼制初备。不十年,又日就倾圮。 殆余莅任后,每春秋释奠、朔望拜瞻之次,见风雨飘摇,荆榛蒙灭,辄低徊兴慨,不能去。且余亦章缝,一旦绾绶于兹,纵传舍一官,未可并传舍学宫而置笾豆之事于弗问,因勉捐十年之俸为倡。经始于壬午春,庀材鸠工,先整正殿,再广两庑,备制配享各主,皆奉以龛座。重葺明伦堂,并建尊经阁,凿泮池,布甬道。一甓一椽,毫发不及于闾里,今粗可观。 惟是郊坰为莽苍历落之区,北枕涝塘河,而西遶湘江之三叉矶,一带冈岭,惊飚骇飓,无时不薄激于檐瓦栏楯,故工作不耐坚久,甚非所以揭虔妥灵。此余心终阙然。然犹愿诸子弟之考业于斯者,精勤懋勉,以期光大宫墙,成一劳永逸之宏基,斯甚慰余之志也。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则御制训士文至矣尽矣,余不敢复赘。
按:本文录自清嘉庆《长沙县志》卷十。 王克庄,号舒岩,清顺天宛平县人。廪贡生。其人“仪表修伟,刚方正直”。乾隆三十七年(1773)任长沙知县。时赵申乔任湖南巡抚,“布政施清,操严威下”,诸僚畏摄,独克庄“侃谔不屈”。四十年迁建学宫,在任曾编辑县志。后历升至湖北布政使。
重建县学记 (清)安佩莲
学者亲被圣天子作人雅化,倾风仰镜,鳞集麇至,沐浴歌咏,于鼓钟芹藻之休,务其远大而无负先师训迪之旨。此长吏所董于士,而士亦快乐以此勗者也。岂止新庠序,焜燿一时已哉。然士气之昌炽,与其疆义之心之奋且坚,则往往兆于作兴之日。 壬申(按:清嘉庆十七年)秋七月,莲宰长沙。入庙释菜,见旧制应图合法,麓云翔栋,軫燿烛门灵区也,然已坍圮矣。询诸吏,知己巳冬绅耆请续修,宁海赵君文在、涪陵周君如冈前两升令,议撤新之,而皆未克集事。莲不敢告劳,乃进某士领某事,俾毋辞毋杂毋懈。于时有毅然起者,度木辇石,走数百里外,风雪险阻恬如也。莲甚喜选任得人,公余相与筹划,而经营之。癸酉,先师殿成,其巍峨笈嶪,则冈陵屹立,坚固不可动也。其丰丽博敞,则云谲波诡,星县而虹指也。其肸蠁布写,则丹葩荣而紫菂缀也。其轩翥高骧,则虬龙蜿灗而朱鸟舒翼也。入庙拜谒,焕然改观,辄低徊不能去。是秋,邑之捷南闱者,自领解而下,共得十有三人;捷北闱者一人,贡成均者三人。连茹汇征,迈于往岁。古称潇湘有洙泗风,又称清慧能文。文行固多士所优,而圣人之灵之福,于兹土而鼓舞之者,何其声响不爽与。 甲戌(按:清嘉庆二十一年),东、西两庑,殿后之奎文阁、崇圣祠,殿前之戟门、棂星门,门左右之名宦、乡贤、忠义、孝弟祠,暨彝伦堂、射圃、泮池、石坊、宫墙、甬道,以次就理。厥制虽各有差,而钩心斗角,植矩悬规,鎬鎬烁烁,炳炳麟麟,适与先师殿称。是役也,名惟求旧,而实则谋新,所需财则倍蓰于昔。邑太史易君文基捐千余金首倡,或数百金,或数十金,或数金,靡不踊跃恐后,共襄盛举。莲幸从容观成焉。于戏,邑之学,美矣富矣。游其间者,斟酌道德,肴核仁义。他日出其所学,赞于朝廷,济美其乡。先达润金石而炯云汉,抑何伟与。至董兹役者周君邦瑞、屈君本璇、阎君有容、郑君世宾、王君甸之、易君凤翥等,一酒一浆,毫毛不取诸公。晓夜劳瘁,历寒暑无间,克成此举。洵端悫廉洁、勤慎士也。余尤韪之。工竣,泐名于石。
按:本文录自清嘉庆《长沙县志》卷十。 安佩莲,嘉庆十七年(1812)任长沙知县,二十一年重建县学。
善化县学宫、文庙
今芙蓉区东文庙坪系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尚存一截围墙和拱门,门曰“出入是门”。 “出入是门”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东文庙坪之西靠化龙池一侧又存善化县学宫照壁一堵。善化学宫原在城南兴仁坊,后多次迁移,明嘉靖四十年(1561)改迁今地。万历九年(1581),知县冯应鳌在学宫前横开一路,曰“玉带街”,外渠曰“玉带沟”,南北建“兴贤”、“育才”二石坊,规制渐备。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唐源又于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路曰“鳌背”,池曰“化龙”,长沙城又多一“化龙池”街名。清初,学宫毁于兵火,顺治十五年(1658)知县孙国泰重建。以后屡损屡修,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三年(1864)。1938年学宫毁于长沙大火
善化县修学记 (明)罗安
善化故有学数百年。洪武壬戌,庙学肇建郡城外之南,连接市井,密迩民居,甚非育才地也。成化庚子,本府知府周公钝、知县盛公时以其事上闻,更创于郡城内之东。地位爽皑,山川秀丽,咸谓得所。但经画之始,规模偏小,门迂回而入。历岁滋久,礼殿门庑、明伦之堂、博约之斋悉梁颓桷腐,圣贤像设剥落漫漶。教谕三山傅君显恻然于怀,力以是请于按临提学佥宪欧阳公旦。公亲谒庙,顾瞻咨嗟,谓:“学校兴则人才出,人才出则治效隆,不加之意,则有司之职隳矣。”欲重加葺理。知府四明王公瑫、通府叙州陶公俊乐从其言。公出帑以购邻囿,撤蔽墉以直前道,若薪、若甓、若木、若植、若灰,垩钉丹漆,若工之价、役之饩,皆以方略致之。 既具,卜日僦工,颓者起之,腐者新之。王公去,继以天台李公纲,又捐俸赞襄,设殿庑、门堂、庖廪,缭以周垣,次第完美,视旧规皆壮丽。见者改观,皆率诸生释菜以告厥成。训导三山叶君性谓诸君之功,宜可托之永久,乃具始末,走书以属记。 予惟学校育贤之地,郡大夫刻意作兴,可谓知所务矣。诸士君游其间,升而之庙,对圣贤以兴其企慕之心。退而之学,切磨讲明,以究体用之学,谨义利之辨,慎趋向之方,毋狥乎名,必其实。庶几上不负朝廷教育之恩,下不负诸公作养之意,我邦人士愿相与勉之。经始于弘治甲申九月,落成于癸亥八月。谨记。
按:本文录自明崇祯《长沙府志》卷九。 罗安,字时泰,明湖南益阳人。成化进士,授户部主事,使两广。以清廉能干著称,多有善政。终贵州参政。
重修善化学记 (清)胡尔恺
帝王御世,重典维三:曰井田,曰封建,曰学校。历周以来,井田、封建废不可复,不复亦治。维建学之制不间焉。乌止谁屋,莫之或革。即马上得天下,必于建学致隆平、盖濯祓。非是无以沃土风,非是无以臧作牧者,非是无以安弦而理物。故飞王乔之舄,不如振文翁之铎也;看河阳之花,不如听武城之歌也。 今皇上春秋鼎盛,海内一家,辟雍之化,不啻环桥数十万之风,则郡县宜有以承之也。善化自新安朱子创书院以昌明理学,厥后遂为儒宗泽宫之地,带湘江,揖岳麓,钟灵为最,故科第名臣绳绳弗绝。及兵燹之余,鞠为茂草,殿陛堂庑之基不可复办。后进之士经其墟者,掉臂而去,不知为释菜之宫、师儒所宅。但见茅屋数椽,杂荆莽中,风雨不蔽。宰是者,经任未尝一过,求其辟莱鼎新,不惟不能,亦不暇矣。 今邑侯孙公朔方,名儒,鸣弦斯土,不以才大国小为嫌,下车之日,诏父老子弟曰:“吾吏也欤哉,吾而父而师也。于是问疾苦,清俗弊,凡可为民福者,不惜冒戾行之。”师旅赋繁,每捧一檄,辄为憯悴,催科中大藏抚字。时严谍禁逋逃,所坐遂得重律。公饬保甲,谨什伍,似涉严厉,民卒赖以无坐,诚得国家宽猛之法矣。公退食之余,手不释卷,爱士以德,课试维勤,每念学宫茀废,抚髀太息,慨然有披荆创建之意。于是捐禄庀工,属谕训丁公、唐公为之董,以戊戌梅月经始,越桂秋而厥工。已竣,士大夫入都者,备道其盛,自棂星门入,而庑、而殿、而堂、而阁,以至启圣之祠、师儒之室,丹垩辉煌,屹然太平文庙焉。所费不赀,未尝动官府一钱,劳民一力,公之明德远矣。 宫成之后,谆谆讲训,即应酬戎饷,下马拂汗,必诣宫集士论文,不以为劳。自是以往,菁莪化洽,子衿无佻达之讥,南征见多士之吉,皆公恺弟作人之休也。虽余含香待诏,不遑宁晷,不容不乘闲志之,以为千载不朽云。
按:本文录自清光绪《善化县志》卷三十。 胡尔恺,字石江,长沙人。明崇祯进士,官太平府推官。入清,洪承畴荐为礼科给事 中,在职一年,屡奏湖南凋敝情形,力请“平催征、禁营造、抑侵渔、革夫轿”四事,皆报可。后任礼部左侍郎。卒后归葬长沙城北杨柳坪。
重修善化尊经阁碑记 (清)张宏烈
窃以圣有嘉谟,道德著千秋令范;朝尊懿训,书文大万国宏规。萃楩楠杞椊之材,奎楼璀璨;竭丹艧塈塗之饰,金匾辉煌。欣惟我国家雅重英才,聿修文教。汇菁英于百代,美富逾天禄石渠;阐奥义于六经,粘微见王谟帝典。既丕建黉宫而集秀,亦宏开杰阁以尊经。是以七泽英贤,撷芳华于泮水;三湘硕彦,窥秘箓于酉山。而余与学博毛公,职任斯土,时切宫墙巍焕之思;道仰前徽,雅慕芹藻芬芳之盛。会以学宫修葺,载商本邑绅衿。爰有监生李逢淇者,家居曲水,代衍金鱼。胡氏一经,恪守传家之宝;邺侯万卷,时勤课予之篇。思后学之津梁,在藏书之重地。甫闻盛举,适愜素心,相厥攸宜。以尊经阁为先务,欣然肯构,作都人士之首,倡鸠工庀材,掩映图书之府。繙经阅史,纷披翰墨之香。行见宝笈云开,与玉检金泥而并耀;抑且琅函日暎,偕曹仓柳篋以齐辉。珍藏尽先圣微言,乐助实今兹胜事。申详上宪,俯赐优嘉,忝列民司,宁辞奖励,垂之不朽。纪以贞珉云。
按:本文录自清乾隆《长沙府志》卷四十二。 张宏烈,清雍正年间先后任常宁县知县、善化县知县。
新造化龙池房屋二记 (清)俞锡祺
化龙池侧旧有隙地一线,似弓月形,租与赵姓自搭房屋,界与黄姓屋基毗连。亦同租与赵姓。鳞瓦杂沓,几于吴越一家。咸丰元年辛亥十月,赵姓搬迁,将自搭房屋拆去。锡祺当邀同事图绘丈尺,扦割清楚,地太弯曲,不就方圆。与黄姓屋基犬牙相错,前后参差,彼此俱成废地。因商之黄姓,彼此取直,横得四丈有余,直得一丈有余。凭众扦明,立石为界。鸠工庀材,架屋八间,与井边屋共一总门出入,向西背东。恐后之遗忘也,故记之。 化龙池侧新造房屋两所,乃前看守学宫黄国瑾所佃,居数十年者。近来垣颓瓦败,恐有倾覆之虞。因合商,将黄姓退出,彻底更造。计房屋二十四间,基地虽旧,栋宇更新。后园则藩以竹篱护果木也。间墙则署“鳌背”,存旧名也。门首则颜曰“瀛路”,以内与化龙池接,取“登瀛得路”意也。对照又有黄姓自盖瓦屋两间,以钱二十千购之,稍加修葺,所用非巨,而取息颇饶。爰于落成时走笔记之。
按:本文录自清光绪《善化县志》卷十一。 俞锡祺,清咸丰元年(1851)善化县学宫学博。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 06:56 , Processed in 0.1126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