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沙弹词音乐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与文艺工作者合作,对长沙弹词改革的发展做了一些尝试。如长沙弹词音乐原无[大悲腔],艺人舒三和在《东郭救狼》中,根据弹词曲调特点,吸收湘剧南北路(类似京剧的西皮、二簧)的某些素材,创造了一种散板式的悲腔唱法,嗣后许多曲目相继运用,形成了[大悲腔]音乐。 其中东郭上前的“前”字,“老丈”二字,明礼义的“义”字等处,均吸收了湘剧素材,扩充了旋律,丰富了人物感情。彭延昆演唱《悼潇湘》其中亦吸收了湘剧唱腔中的旋律和唱法,使贾宝玉在痛悼林黛玉时极度悲愤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几句唱腔是将湘剧唱腔中的悲腔旋律融于弹词音乐,在唱法上亦吸收了戏曲中提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如吁……是气息在胸中回旋,然后喷出顿声,似欲说无词,欲哭无泪,声声发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新文艺工作者参与改革弹词音乐,作了如下尝试: 1.根据原腔加以改编,如下例。 其中首句“向阳河畔春意”几个字唱的是山歌旋律,到“浓”字便进入了弹词音乐,“片片秧田哪”为山歌旋律,“秧田片片红绿茵茵哪”为弹词音乐,这样的结合运用,显得音乐高亢奔放,使弹词音乐旋律有了较大的起伏和变化。 2.运用独唱、伴唱、重唱手法,造成两个声部的效果,使弹词音乐的唱腔更丰满。 弹词音乐改革(包括唱腔和伴奏),力求在创腔上适应和表现新的题材内容、人物及思想感情,使它具有强烈鲜明的时代感。 长沙弹词最初为街头流动演唱(俗称打街),也有的艺人在长沙至湘潭、益阳的轮船上演唱。由两人弹唱,一人怀抱月琴,一人执渔鼓筒和简板(合称三响)。民国初年以后又改为一人自弹自唱。民国十年(1921)开始,长沙艺人舒三和、周寿云、张得月等在沿江(湘江)怡和码头一带搭简易露天布棚演唱,开创了弹词“坐棚’’演唱的方式。根据曲目需要或营业状况,也可一人弹唱,也可两人演唱。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益阳县城陆续开设了四海茶馆,张玉兰茶社;长沙火宫殿、裕南街、天心阁等茶楼酒肆中开设书场,供弹词评书艺人演出。由简易露天布棚进入了茶馆书场“坐棚’’演唱,多为演唱中长篇曲目。浏阳、湘潭、汨罗等地艺人除在城镇“坐棚’’演唱外,还身背月琴、渔鼓筒走村串户,如浏阳艺人颜祖武,湘潭艺人李昆山,汨罗艺人钟志华等。使弹词这门艺术形式扎根于城乡的人民大众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沙弹词的表演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有新文艺工作者及专业的表演团队演唱弹词,由书场走上舞台演出,由坐唱发展为站唱,由单档、双档发展为联唱群唱,并有少量的形体动作和舞台调度辅佐表演,从舞美化妆、服饰上加以美化。 弹词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月琴,单档是自弹自唱,双档是一人弹月琴,另一人打渔鼓筒(加简板)。月琴采用四度定弦,通常内弦定为“2”,外弦定为“5”,弹奏时内弦常在强拍或弱拍的强音位置上面,与外弦构成同度、四度和八度的音程迭置。月琴的弹奏技法,经过几代艺人的长期实践及与唱腔配合运用中已形成自己的伴奏手法与特点,据艺人彭延昆、谭水利等介绍,主要有揉功和弹功两大类。 揉功——左手指法技巧。运用左手手腕关节上下摆动,通过左手各指在弦上揉动,分滚揉、推拉揉、吟揉几种技法。 1.滚揉: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指尖从上至下来回滚动揉弦。 2.推拉揉: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指尖在弦上由左至右推拉揉弦。 3.吟揉: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无名指固定在某音位摆动发音,似“吟”的效果,幅度及音量没有滚揉和推拉揉大。 弹功——是右手指法技巧,运用右手手腕关节左右弹动发音。艺人弹月琴多采用本身指甲,一般不另带拨片或指甲。分滚、轮、弹、拨、搓几种技法。 ①滚功:右手食、中、拇指在固定的音位上从右至左成弧线型滚动弹奏。 ②轮功:与滚功的技法类似,但幅度大,效果更明显。 ③弹功:右手拇、食、中三指在固定的音位上向外弹动,根据旋律节奏可快可慢。 一 ④拨功:一般来说与弹功同时运用,拇、食、中指在固定音位上向内拨弦,似“挑”的奏法,与弹功一内一外互相呼应,发出声响。 ⑤搓功'用右手拇、食两指在固定的音位上来回搓动,似两指挟有绿豆粒的感觉,成弧线型搓动。 月琴弹奏功夫除具体指法外,主要关键在于左、右两手手腕关节运用灵活自如,力度均匀,使琴声优美动听。同时运用包腔、托腔等手法,使唱腔与伴奏之间水乳交融,在特定的情节与声腔出现时,月琴要渲染气氛,塑造特定情景的效果。 撰文:李迪辉、彭艳娥 原载:《长沙弹词》岳麓书社2016年4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5:36 , Processed in 0.1022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