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949年前湖南商业

2020-9-30 17: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2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第七 湖南油、盐业

 

油业是指经营植物油的行业,植物油又分为食用油和桐油。湖南素称产油大省, 民国时期湖南75县中,有茶籽出产者凡33县,茶树栽培面积,共计102万亩,其中以永顺为最多,计30万亩。汉寿、芷江、永兴、道县、靖县、会同次之。全省常年产量,共计220万担。湖南桐树,以湘西与川黔交界一带为最多,湘南亦有出产,惟洞庭沿岸及湘中则因地势平坦,产者极鲜。民国时期全省75县中,产桐籽者凡32县。桐树栽培面积共达1023万亩,桐籽常年产量约1765万担。桐树栽培面积,亦以永顺为最大,计500万亩,保靖、泸溪、会同、道县、靖县、芷江、永绥、会同、大庸次之。茶籽油以省内居民消费为主,外销极少。桐油广泛用于建筑、造船、手工业,需求量极大。湖南各县所产桐籽,先销于县内,榨成桐油后,复运销省外及国外。32个产桐之县中,只有安化部分销至长沙,湘潭、新田、宜章、蓝山有部分销至毗邻之广东连州。总数仅占产量2%。其他桐油通过油行悉数外销。

长沙自清嘉庆年间开始岀现油料市场,农村油脂油料的收购主要靠油籽贩。此外,有的挑贩、油庄、榨坊、洋行、油厂也从事油脂油料的收购。光绪年间(1875--1908),长沙经营油脂的大户有启太和、晋昌、福昌美等商号。宣统元年(1909)又增加裕丰盈一家。光绪三十年 ( 1904)长沙开埠以后,洋商蜂拥而至。自长沙开埠到1935年,在湘江沿江一带经营植物油的洋行有英商安利英,德商瑞成、加百、礼和,日商三井、三菱、三本等7家。国人资力较强的油行有6,油盐花纱号有l6家,其中以美记油行最为有名。l936年,官商合办的中国植物油料厂在长沙设办事处,参与植物油和桐油市场的角逐。l939年国民政府颁布全国桐油统购统销办法后,桐油由复兴商业公司独家统一收购运销。但其他油脂油料仍为自由贸易。

但桐油的主要集散地并不在长沙,而在常徳、津市和洪江。经营桐油的商号分为几类:一是代庄,受产区贩户或油行委托,代售代购桐油,以常德为多,达数十家,有的为贩户将货脱售后,还为之代办棉纱、布匹、南货等交原船运回,故常德之代庄,多为布号兼营;民国二十三年(1934),津市也有代庄数十家。二是油行,为居间商人,一方面从代庄购进,同时,复向当地油盐号及本省各埠售出或径运汉口。民国二十三年(1934),常德有油行l0家,均在大河街近水一带,津市、洪江也各有8家。三是油庄,专事收买桐油,以洪江最多,较大的有七八家,主要是江西帮和江苏镇江帮所设。四是汉庄,系各集中市场驻汉口的经理,为各处油行探看行情,代卖运汉之桐油,计有常德、津市、洪江3帮。五是油盐号,为零售桐油之商店,各市场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料实行统购包销。

    清代湖南盐业承袭“引岸制”,由户部执掌盐务政令,在销盐省设盐法道,主管盐务。湖南为湘、鄂、赣、皖四岸最大销区,主销淮盐,原为官督商运,道光四年(1824)改为官运官销。道光三十年(1850),改行票盐,纳税领票,无论官绅商民,都可承运,在销界内转卖流通。同治二年(1863)实行“官督、商销,保价、整轮(即轮档)”办法。湖南设督销局,办理售盐、定价、扣厘、缉私等事宜。盐船到岸,依次发售,不准随意涨跌、抢卖。同治五年,李鸿章为筹款,令票商以白银30万两,买得专利权,垄断运销。从此,盐商即据盐票为永业,可以买卖、转让。湖南淮盐运销商均在扬州设分号,多时有三四十家。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汉铁路通车后,天津芦盐开始入湘,淮盐销势日滞。宣统元年(1909),设督办盐政处,湖广总督兼会办盐运大臣,同时废盐法道,改设扬子四岸,湖南设督销局。民国元年(1912),财政部设盐务筹备处及稽核造报所,两淮改名盐运局,湖南改设盐政处。晚清至民初,湖南有淮盐运商二三十家,分成五帮。本帮(湖南)大户,首推朱昌琳所开乾顺泰盐号,自有盐票34张,租用45张,最多时达百张,约占全省盐票1/5,南县一带为其专岸;次为魏鹤林开的德裕盐号,自有及租用盐票20余张,汉口、扬州均设分庄。本帮后起之秀有利生盐号等。江西帮又分吉安、泰和、抚州三帮。吉安帮大户周扶九有多家盐号,招牌均嵌“裕”字。泰和帮萧怡丰家族开设的盐号,招牌均嵌“丰”字,盛时有盐票百余张,还租有盐票。抚州帮祥记较大。上海帮大业、怡生盐号等,结成帮口,经营盐业。

    民国二十二年(1933),稽核、行政合并,食盐买卖一度试行有限自由制。同年底,长沙成立售盐处,“凡在岸内,无论何地,准许民贩向售盐所购盐,任其贩卖,自由竞销。”同时废止按盐船到岸先后依次发售的办法。抗日战争初期,谁盐运销受阻,产、运、销都置于官督之下,实行官民并办,以官运为主,民运为辅,或招商代运。民国二十九年(1930)食盐紧缺,改为官运官销,由政府设机构直接售盐。先在宁乡,泸溪试办官销零盐所,接着于长沙、衡阳、宝庆、沅陵、常德设立模范官销所,后又于湘乡、衡山设立完全官销所,其他各县亦逐步设立,依照湖南计口购盐办法开始售盐。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政府正式公布《战时食盐专卖条例》,所有过去专商引岸及其他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一律废除,全面推行官收、官运、官销制度。至民国三十二年5月底止,全省有公卖店1300余家。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盐源恢复,11月,废除战时专卖制,实行自由贸易制,以商运为主,官运为辅。商运盐,由盐务机关发给执照,自由行销。

   19498月,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接管部贸易处,接管湘鄂盐务办事处、长沙盐务处和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办事处,成立湖南省盐务处,办理盐务运销及商盐征税工作。年底增设湘潭、岳阳盐务分处。1950年初,成立中国盐业公司长沙分公司与省盐务处合署办公,将盐商运销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

 

 

第八 湖南茶业

 

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唐代长沙高桥就广种茶叶。湖南茶叶的贸易,有据可查的历史也在唐代(618907)。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有“潭州茶中益阳团茶、渠江薄片,唯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五代(907--960)马楚时期,茶叶为马楚政权的重要经济作物,茶商号“八床主人”将长沙及湖南茶叶销人中原腹地,年获利百万贯,形成长沙茶叶省外销售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9601279)沿习唐贞元九年(793)建立的“榷茶”制度,茶叶由政府专买专卖,在湖南实行按茶株纳税的政策。至嘉祐四年(1059),改为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产地收购茶叶,运往北方销售。北宋政府以两湖茶叶在张家口与东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元代(12791368),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设榷茶都转运司,总收江淮荆湖福广的茶税,茶商必须在转运司纳税领引,持引购运茶叶。明代(13681644)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轻茶税,税额均不及元代的十分之一,湖南茶叶销售数量增加,品种由团饼茶发展到烘青绿茶和黑毛茶等。长沙、岳州、常德等府茶叶行销北方各省。到明末清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边销茶,主要依靠在16世纪初就已开始生产的安化黑茶,每年约三万担。形成湖南茶省外销售第二高峰时期,长沙成为中国四大茶市之一。

 清代(16441911)茶法沿袭明代旧制,茶叶由茶商自陕西领引纳税,带引赴湖南采购,每引正茶100斤,准带附茶14斤。咸丰五年(1855年)湖南设立厘金局,正税外加征茶叶厘金税,税赋在百货中最重。此税直至1930年方止。这一时期的茶叶贸易比明代还要发达,国内销售数量大幅度增加,形成湖南茶叶外销第三个高峰时期。品种增加了砖茶(包括茯砖、黑砖、青砖),茶卷(百两茶、千两茶),天尖、贡尖、生尖茶,红茶等。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陕甘回民抗清起义,前后长达十余年,西北地区茶运交通阻塞,东西柜茶商逃散,加上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商来华设厂大量加工砖茶运回本国销售。因此西北各省边销茶奇缺。

清同治间平定回民起义后,陕甘总督左宗棠于1873年奏请另订边销茶章程,改为以票代引制度。复票40引,正附茶51.2担,并在原陕、甘、晋、以及回民茶商经营的兰州东、西柜之外,添设南柜,允许南方各省茶商经营,选派长沙朱昌琳为南柜总管。光绪元年(1875)开始在兰州发放引票,所发引票都由茶商特持赴长沙府安化等地采购黑毛茶,然后运陕西泾阳加工成茯砖茶销售西北边疆地区。朱昌琳在长沙太平街设有乾益升茶庄,在安化设有分庄收购茶叶,在新疆、青海、甘肃等省设有分庄,销售茶叶达60余年。“乾益升”还在长沙东乡麻林、高桥、金井等地设有规模可观的茶场,制成绿茶、红茶和砖茶,用一色朱漆木匣盛装,上盖“乾益升”牌记,成为享誉一时的名牌。今存安化永巨茶行的茶砖压模板上还可见到“永巨字样。

民国(19121949)初,湖南茶叶运销情况与晚清大致相同。至抗日战争爆发,茶路交通阻塞,引茶体积大,运输困难。19381011月,武汉、岳阳先后沦陷,茶叶外贸又受重大影响,加上货币贬值,茶商经营艰难,致使湖南黑茶积压,边销砖茶供应紧张。为压缩体积,便于运输,1939年试压黑砖茶成功,1940年就地设立国营砖茶厂,产品除运销香港、前苏联外,全部运兰州转销西北各省。另有公私合营的华湘茶厂,以及安化茶叶公司制茶厂,湖南省农业改良所安化茶场(省营)等厂亦生产黑砖茶供应市场。抗战胜利后,晋、陕、甘及湖南茶商恢复和扩大黑砖茶,花卷茶,以及天尖、贡尖、生尖茶生产,并采购引茶至泾阳加工茯砖茶运销西北。在湖南采购、加工茶叶的茶商,每年有20多家,茶叶盛销时,全省茶号多达200多家。东西柜茶商在湖南设的茶号较多。

从清末至民国,经营年限长,资金雄厚的茶号有长沙的乾益升、恒兴祥、徳日新、晋丰泰、春鑫,安化江南的魁泰通、天泰运、合盛西、裕兴福、合盛行,安化小淹镇的晋福隆、豫亨、吉盛昶,安化黄沙坪的永泰褔、民生、聚兴顺、天顺长、大涌钰和湘潭的兴和福等,其中就地设厂加工砖茶较多的有安泰、华安、天泰庆和两仪等茶厂。省城长沙城内的茶叶店则多设在坡子街和太平街一带,除乾益升外,著名者还有德裕茶庄、詹恒大茶叶号、段永春茶叶号、吴中和茶叶号等。

湖南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肇始于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现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大概始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以黑茶为主,运销内外蒙古,有一部分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由俄商购进运销俄国内。清雍正五年(1727年),沙俄女皇派使臣来华,协商通商,订立了《恰克图互市条约》,中俄贸易迁至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位于中俄边界(今蒙俄边界)的俄罗斯一侧,与恰克图相对的外蒙一侧形成中国茶商聚集的茶叶买卖城,其中不少是湖南长沙、安化两地的茶商。贸易商品大多以中国的茶叶,换取俄国的皮毛。清乾隆年间(17361796),山西茶号三玉川、巨盛川在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羊楼洞设庄(成为今湖北赵李桥茶厂的前身)收购制造帽盒茶(即青砖茶的雏形)。羊楼洞的青砖茶与临近的湖南临湘县(今临湘市)羊楼司制造的青砖茶,因此统称“川字砖”、“洞砖”、“洞茶”。

据《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前,有湖南青砖茶运往恰克图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销往俄国西伯利亚,这种贸易到道光四年(1824)达到巅峰。创立于道光九年(1929)的安化永泰褔茶号便主营这种贸易,其招牌由安化籍著名书法家黄自元题写,该茶号至今犹存,仍在产销千两茶、茯砖茶、黑砖茶、天尖、贡尖等黑茶。

湖南茶叶外贸的另一条通道是销往南洋和欧美。嘉庆五年(1800)前后,广东商人来到湖南郴县收购烘青毛茶,每年约430吨,运回广东清远茶厂与广东乐昌白毛茶同时精制装箱,再由广州运到南洋各地销售。直到20世纪初,爪哇(印尼)各华侨茶店仍主要销售湖南郴县绿茶。光绪年间,长沙有绿茶约120吨运至上海,由茶商再行加工与产于安徽休宁等地的屯绿拼配后售与美国洋行。

鸦片战争后湖南始有红茶出口。为适应外商需要,扩大红茶出口,外省茶商纷纷派员来湖南茶区倡导生产红茶,设庄精制。江西茶商(赣商)于清道光年间来平江、邵阳示范;广东茶商(粤商)由湘潭至安化设点;晋商、鄂商等也接踵来到安化。随后不断传入邻近各产茶县。从此,湖南省增加了一大宗出口茶类——工夫红茶。统称“湖红”。这些成箱红茶主要运往广州,供应英商洋行出口。咸丰五年(1855),英国伦敦市场已有“湖红”名称。红茶绝大多数运集汉口售与英、美、俄、德等国洋行,只有少数粤商仍运广州,晋商运往恰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茶业总公司对内地与口岸分工的规定,湖南茶叶对外贸易以组织货源调拨口岸出口为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4 03:04 , Processed in 0.0995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