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晚报》记者陈焕明报道,芙蓉区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已完成登隆街、苏家巷等示范段的改造。本着“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脉精髓、留住城市发展的风格脉络” 的“三留”原则,苏家巷极力彰显古近代名人荟萃的特色。 苏家巷西起黄兴南路,东与白果园相接,其街名即与一位宋代名人有关。苏家巷是哪一个“苏家”?可从苏家巷通往白果园的另一条小巷——“老泉别径”说起。“老泉”,宋代大文豪苏洵之别号也。 苏洵(1009—1066),四川眉山人,早年受知于欧阳修,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据载,苏洵不谋仕途,辞不应试,因才气名大,后为宋仁宗启用,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他最大的官只当到文安县主簿。典藉上尚未查到苏洵到过长沙的记载。但他的儿子苏轼是到过长沙的,苏轼每到一地总能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可能是长沙人对苏氏父子太喜欢了,才产生了苏洵也到过长沙的传说。相传苏洵来长沙后择白果园北侧的一条陋巷建起宅第,于是有了苏家巷。他又在宅第后院开一小门,直入狭窄的岔道,去白果园探幽寻趣。日子久了,当地百姓就称这岔道为“老泉别径”。民国时期长沙城地图上还有“老泉别径”之街名。 到近代,众多名人或慕“苏老泉”之名,或因苏家巷靠近商业繁华的南正街和坡子街,居家条件得天独厚,扎堆入住苏家巷。如道光间云贵总督贺长龄、道光间两淮盐运使黄冕、咸丰间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同治间湖南巡抚刘崑、民初藏书家版本学家叶德辉等的公馆都曾在苏家巷。有的宅院还成为当时文人的雅集之所,如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就常光顾黄冕的“宛园”,其《晨过宛园五首》中有“密竹都含露气香,绕池三五好垂杨”之句。 在有机更新项目实施中,凡能确定故居原址者,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了标识。如在苏家巷至白果园巷口的一栋老房子外墙上嵌上了“贺长龄故居”的碑刻,进门即可看到贺长龄的生平简介。贺长龄(1784—1848),字耦耕。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嘉庆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道光以后,先后充任江西、江苏、山东、贵州等省地方官。官至云贵总督,为清朝廷掌管西南之重臣,亦是嘉道间湖南经世派的代表性人物。一块小小的碑刻,一则短短的生平,却大大丰富了苏家巷的文化内涵。 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不设固定的模式,而是一街一策。苏家巷汇聚名人效应,登隆街则力图复原商业老街的特色,并修缮和恢复了民国时留下的“长沙剧院”。有机更新,不大拆大建,既重面子,也重裡子;既留住历史风貌,又改善居民的居住和出行环境,可谓两全齐美。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19:26 , Processed in 0.0928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