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乡的沿革和地名的由来 宁乡县境在三国时期以前属益阳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析益阳县地置新阳县,属衡阳郡,县治设今宁乡县横市镇。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阳为新康,仍属衡阳郡。县治迁冷水铺(今宁乡县白马桥街道五福村)。《晋书·地理志下》:“衡阳郡,吴置,故属长沙。统县九。”其中有湘乡、重安、新康等九县。南朝宋、齐、梁、陈沿袭晋制。隋开皇九年(589),并新康入益阳,属长沙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析益阳置新康;七年,又并入益阳。五代十国时期,为马楚国潭州长沙府所辖益阳、长沙、湘乡县地。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析益阳、长沙、湘乡县地始置宁乡县,属潭州。县名寓“安宁”之意,治所设玉潭镇,县名、县治至今未变。但宁乡旧志中有宁乡县建置始于唐贞观元年及宋太平兴国二年、三年、六年诸说。民国三十年编纂的《宁乡县志》,经过考订认为宁乡县建置时在宋太平兴国二年,然亦有疑异。宁乡县政府1995年修志时,经查阅古今典籍数十部,并得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专家考证,确认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第一,宋神宗元丰三年(1030)成书的全国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该书成书时间距太平兴国二年仅103年;第二,北宋《舆地广记》也记载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该书成于北宋政和十七年(1121),距太平兴国二年也仅l44年。而其余诸说所本,均未有时近于上述两书者。根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原则,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应是可信的。 宁乡,何以名之?宁,古文中多指贮存之义,贮的繁体字为“貯”。宁字甲骨文中其字形为柜中贮贝之状。《国语·周语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天地,无逢其灾害。”《说文·宁部》:“宁,辨积物也。”段玉裁注:“积者,聚也。‘宁’与‘贮’盖古今字。《周礼》注作‘宁者’,《史记》作‘积著’。”后多引申为安宁之意。如《周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孟子·滕文公下》:“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贮存,后引申为安宁。乡,古文中多指行政区划单位。《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西汉以后,多指县以下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后亦泛指乡村。宁乡,即为安宁的地域,为祈愿地名。 地名专家彭雪开先生认为,宁乡以及下面谈及的新阳、新康的命名均与朝廷更迭有关。北宋设置宁乡县,当与宋初“以文治国”密切相关。有关史籍记: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自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后不久,实行“杯酒释兵权”,以文治国的国策。宋开宝九年(976)冬十月,宋太祖病逝,其弟赵光义(939—997)即位,是为太宗。《宋史·卷四·太宗一》载太宗“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历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刚刚登位几个月的宋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又下令“兴文教,抑武事”。可见新置县以“宁乡”名之,正好体现了“以文治国”的国策。 元初,宁乡县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改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清承明制。顺治十二年(1655),划全县为十都:狮顾一都、飞凤二都、玉潭三都、灵峰四都、汤泉五都、石柱六都、天马七都、楼台八都、香山九都、沩山十都。乾隆年间,因二至九都都名与所在地名不符,依次改名为:龙凤二都、洋泉三都、石柱四都、石潭五都、望北六都、汤泉七都、柳林八都、罘罳九都、沩山十都,一都仍以狮顾名。 在长沙为为潭州,为长沙府时,宁乡均为其属县。民国三年(1914),宁乡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直属湖南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l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改属益阳专区。l952年11月属湘潭专区。1962年12 月,属益阳专区。l968年7月,属益阳地区。l983年7月,回归长沙市。 二、历史上宁乡域内的新阳县和新康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析益阳县南境置新阳县,县治设长桥(今宁乡县横市镇茅栗村)。晋太康元年(280)更名为新康县。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移县治于今宁乡县城西北之冷水铺(今白马桥街道五福村)。隋大业三年(607)撤新康入益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又析置新康县;武德七年(624)省新康入益阳县。至此,新阳县和新康县共存在367年。 新阳,何以得名?新,古文中多指刚产生的。如《诗·鲁颂·圈宫》:“新庙奕奕。”《论语·公冶长》:“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刚产生的。阳,古文中多指明亮有光的地方。如《周礼·考工记·轮人》:“阳之者,稹理而坚之。”贾公彦疏:“向日为阳。”《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王逸注:“阳,明也。”贾公彦疏引《尔雅》:“山南曰阳。”《玉篇·阜部》:“阳,山南水北也。”新阳,可释为新生明亮的地方。 然而,新阳得名,实与三国吴主孙亮治政相关。《三国志·吴书主三嗣主传第三》载:孙亮五凤元年至太平二年(254—257),吴国为多事之秋。五凤元年(254),先是大水,淹没田地庄稼,“是岁交陆陴草化为稻。”五凤二年(255),魏军与吴军相争,导致“淮南余众数万口来奔。” “民饥,军士怨畔。”孙亮平定滕胤之乱后,大赦,改年。太平二年(257)春二月,国内又遭大雨、雪、大寒。面对这种天灾人祸,孙亮通过政区分治的策略,缓解危机。于是“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当年,又析益阳县东南境置新阳县。因县治处沩水北岸,又为新置县,故名新阳。 新康,又何以名之?新,为刚产生之意,上文已述。康,古文中多指安乐之义。如《国语·周语下》:“吴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尔雅·释诂上》:“康,乐也。”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本义匀指安乐。 改名新康,当与晋代帝司马炎立新朝治新政有关。《晋书·帝纪第三·世祖武帝炎》载:太康元年(280),司马炎督将挥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二月王浚、唐彬等克丹杨、西陵,杜预克江陵,胡奋克江安。“于是诸军并进,乐乡、荆门诸戍相次来降。”接着诸将定巴丘、平夏口、武昌,顺江而下直捣秣陵(今南京)。同时,司马炎又诏杜预镇守零、桂,怀辑衡阳诸郡。为攻下吴国重镇夏口、武昌、秣陵,统一全国,改吴新阳县为新康县,隶衡阳郡,为前线将士提供兵员、粮草,安定后方,均有重要意义。 隋开皇九年(589),省新康县入益阳县。唐武德四年(621),析益阳县地复置新康县。七年,又省入益阳县。《新唐书·地理五》:“益阳,上,武德四年析置新康县,七年省。” 隋、唐二代,政区基本上是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更改几十处重名之县。经过隋开皇初废郡,大业二年(606)并、省诸州,南北朝以来政区地名的混乱局面结束。隋亡后,唐初各地义军蜂起,李渊为安定局势,笼络人心,武德年间(618—626),权置州、县增多。如隋大业五年(609),有郡184个,县1245个;至唐武德八年(625),州数达413个,县1628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兴,相师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间。”在这一局势下,潭州益阳县复析新康县,不可避免。 再过了353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再从益阳析出,加上长沙六乡等地域,始置宁乡县。据清乾隆《长沙府志》载,在此期间的五代后汉,曾“析长沙置新喜,宋初罢新喜,置常丰。寻复析长沙六乡置宁乡,隶潭州路,元因之。明属长沙府,清朝因之”。新喜即五代后期马楚国所置的龙喜县。龙喜县境地域大致为宋代从长沙县析出的善化县地域,县治设今长沙县今黄兴镇鹿芝岭,宋初改置常丰县,县治迁今芙蓉区东湖街道东湖村。可见从五代后期起,宁乡县境就隶属长沙地区了。 新阳县和新康县虽早已消失,但作为地名还长期存在着。晋太康元年改新阳为新康,南朝沿袭晋制,但民间仍称新康为新阳,如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载:“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日未至,数里遥望,白云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指明新阳县有温泉。到唐晚期,长沙民间仍称今宁乡县域为新阳。近年出土的唐代铜官窑诗文罐上即有新阳之名,诗中所写温泉即宁乡灰汤温泉。可见,新阳县废掉500多年后,民间还在叫新阳。瓷诗云: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即使在今天,新阳之地名依然在宁乡附近留有痕迹。如横市镇下游的望城区新康镇尚有新阳村的地名。 至于新康之地名,流传则更广了。《水经注》载:“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经新阳县南入湘江,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新康”二字究其含义,因上有沩水、茆江(茆江下游即八曲河,亦称漮水),故取新阳的“新”,漮水之“漮”,去水旁即名新康。新阳县改名为新康县后,沩水下游渐称新康水。新康水入湘江口称为新康口,后形成著名集镇,至今仍叫新康镇。 (作者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13:24 , Processed in 1.3517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