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国梁《民国名人在长沙》图书分享会上的发言(摘要) (2016年6月3日) 陈先枢 近代外地籍的知识分子与长沙的结合有两个关键时间结点。一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徐仁铸等都是外省具有新学思想的官员,他们相继来湘任职,形成了一个以陈宝箴为中心的具有维新性质的官僚团体。“长官导之于先”,而本地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等新派人士聚集长沙,“亦各抒忠义以奉其上”,大力倡言和推行变法维新,使湖南从最保守的省份,一跃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后来“两湖”(湖南、湖北)的革命知识分子紧密配合,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 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都与长沙结下不解之缘。陈三立居长沙先后达22个年头,其间作有大量诗文。陈三立之子陈寅恪,出身于长沙蜕园(即今周南中学老校园),是我国史学界一代宗师。他视长沙为他的第二故乡。民国时多次回长沙。陈寅恪的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1942年6月再次经过其出生之地。陈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诗道:“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1957年,陈寅恪《答王啸苏君》诗又说:“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 二是抗日战争前夕和初期,北平、上海先后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迁来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大批文化名人云集长沙,使长沙有了“文化城”之称。彭国梁《民国名人在长沙》书中的吴宓、林徽因、沈从文等就是这个时期来长沙的。早几年我与杨里昂、彭胡子合编的《民国文人笔下的长沙》一书就收录了他们在长沙所写的日记、信札等文章。但那个时期的文章已不符合当今青年人的阅读习惯,而彭胡子从中钩沉出具有历史价值、又颇有兴味的细节和故事,用今日文学青年喜闻乐道的语言娓娓道来,给长沙这座历史名城平添许多文人风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沙本土也涌现众多文化名人,除大家熟知的田汉、欧阳予倩外,还有电影明星王人美、胡萍等。胡萍当过长沙远东咖啡店的女招待。喝咖啡当时是一种时髦,是从上海传过来的,时称“海派”。当女招待并不丑,著名记者严怪愚就对其津津乐道。后来,胡萍成了大明星,主演过《夜半歌声》等电影。郭沫若的《洪波曲》还提到过她。现在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但不知“流行歌曲之父”就是我们湖南人黎锦晖,他写的《桃花江是美人窝》、《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当时红遍中国。而他的女儿黎明晖也成了一代歌星和影后。彭胡子把他们的故事写得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有很强的可读性。 刚才彭胡子说,与我有过五次合作,希望今后继续合作,写出一些弘扬长沙地方文化的更好的作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1 21:00 , Processed in 0.0913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