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2002年中央文明办来长参观线路“导游词”

2020-9-30 10: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7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2002中央文明办来长参观线路“导游词”

撰稿  陈先枢

 

(一

各位领导,欢迎到长沙检查指导文明创建工作。我叫×××,是一名专职导游员,这几天,由我随车为大家服务。我以向游客作“导游”的形式,向领导汇报参观途中的有关情况,希望大家喜欢。

[线路(下同):长永公路、二环线]  现在我们行驶在长永高速公路上。长永公路是湖南省修建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从长沙通向浏阳永安。可能大家不知道,永安就是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的家乡。进入长沙城还有一段时间,利用这一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沙”地名的由来,长沙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逸周书》,书上所载献给周王的贡品中有“长沙鳖”的名目。方物以地方为名,说明当时长沙已相当有名气。鳖,长沙俗称脚鱼,是滋补身体的美味佳肴。“长沙”的来由有两种主要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来源于《史记·天官书》:古人按星宿分野,与天上“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史记》还说,长沙星是颗寿星,长沙星明则人长寿,地方昌平。所以,长沙又称星沙。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长沙是以地貌特征为名。在湘江河谷狭长地带是一片沙土,古籍中多称长沙为“沙乡”,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现在车辆进入城市二环线。二环线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长沙城“六桥三环”交通网络的枢纽工程。所谓“六桥三环”是指六座湘江大桥和三条绕城环线。

[展览馆北路、车站北路]  现在我们进入了城区,现代都市的景象已展现在大家眼前,但这里仅仅在20年前还是一片片稻田。原来的长沙古城面积很小,方圆只有10公里。但历史却十分悠久,战国时就建有城邑,到宋代,已有“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之誉。长沙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人说,长沙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沾了毛泽东早年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的光。可能在这方面的因素,但不完全是这个原因。据知情人士讲,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数曾为历史上的国都。长沙也曾两度成为国都。一次是汉高祖刘拜立八位异姓王,长沙国名列其中,长沙当时叫临湘,所以长沙又称“湘城”。湘城就是长沙国的国都。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就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妻子辛追的墓。二次是五代十国时,长沙是南方楚国的国都。

[竹园路、蓉园路、省委大院]  现在到了竹园路和蓉园路,这里树影婆娑,波光粼粼,是长沙城市园林化的一个缩影。上世纪30年代省主席何键在这里修建大型园林——蓉园。今作为近代优秀建筑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车辆进入了省委大院。省委大院是长沙市的花园式单位。大院橘柚飘香,房在绿中,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十分和谐的办公环境。

现在到达了参观的第一站——烈士公园民俗文化村。

[东风路、展览馆路、松桂园]  这条路叫东风路。从路名就知道建于“东风压到西风”的那个年代。解放前,这一带还是岗峦起伏的山丘,名为罗洋山。刚才大家参观过的民俗村中的山岗就是古罗洋山的主峰,曾为长沙城东一大胜景。唐代大文豪韩愈曾登临罗洋山,为长沙留下了千古佳作《罗洋远眺》。我为大家朗颂这首诗:“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

汽车转弯到了展览馆路。展览馆路因省展览馆位于此地而得名。这条路原只有200米长,今年已向西扩延至湘江边。前面沿路名胜古迹很多。大家就要下车的地方名叫松桂园,是明代藩府的大花园。前面是营盘街,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飞虎军、安营扎寨的地方。再往前,寿星街2号是抗日战争前期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时任国民政府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曾下榻于此。

请领导下车到芙蓉路检查。

[侯家塘、劳动路]  这里是长沙城的文化中心,高架桥雄伟壮观,但解放前这里是个刑场。1938年长沙大火的三个罪责人就枪毙于此地。请看右边这座建筑,是著名的田汉大剧院,它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今已成为长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剧院的舞台设施和音响效果堪称全国一流,现在每晚都有高雅艺术在这里演出,而且场场座无虚席。剧院以田汉命名,田汉是长沙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

请领导下车参观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

[劳动路、白沙路]  这是一条崭新的马路,叫白沙路,(车转弯到白沙路时才开讲,以下也有类似情况,不一一注明),是长沙城道路绿化的典范。但20年前这里还是穿城铁路的路基。下一站就是白沙古井公园,白沙路就因白沙井而命名。

请下车游览白沙古井公园。

[城南路、蔡锷南路、解放西路、司门口]  前面高耸的楼阁是长沙著名古迹——天心阁,它始建于明代,坐落在古城墙上。太平天国攻打长沙从这里攻城,西王萧朝贵战死于天心阁下。1923年长沙拆除古城墙,仅留下这一段作为古城历史的见证。

这条路叫蔡锷南路。蔡锷是民国初年讨袁护国的名将。蔡锷是湖南邵阳人,为什么长沙也有蔡锷路呢?因为蔡锷早年在长沙时务学堂学习,病逝后又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现在到了解放西路。解放路是一条老路,为解放前兴建的4条马路之一,初名中正路。“中正”为蒋介石的号。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更名为解放路。以后已经多次修建,才成今天这个样子。这里是长沙旧城区的中心地带,明朝时为吉藩府的所在区域。前面停车之处叫司门口。司门口即是明吉藩府端礼门仪卫司驻地。

请领导到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检查。

[解放西路、湘江大道]  这是解放西路的另一端,是2000年为打通断头路而修建的。路的南侧有贾谊故居、李富春故居等名胜纪念地。贾谊是西汉初期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因被权臣中伤,贬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所以,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谊在长沙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现在我们来到湘江大道。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流经长沙全境74公里,把长沙城分成东西二城,河宽10001500米,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阳河、捞刀河,烟水云天,千帆竞发。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历代诗人游过湘江后无不留下“名篇”佳作,杜甫的“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柳宗元的“烟消日出不见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都成为千古绝唱。毛泽东也留下了“独立寒夜,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豪迈诗篇。江中心就是风景秀丽的橘子洲,毛泽东年轻时曾在这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领导们下车浏览湘江风光带的迷人风光。

[五一大道、黄兴北路]  浏览完湘江风光带后,我们来到号称“三湘第一路”的五一大道。五一大道东起火车站广场,西至湘江一桥东桥头,全长4公里,6车道,路幅宽60米。现在走的这一段原名五一西路,是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大马路。当时规划宽40米,拆掉无数小街狭巷和大片棚户区。解放后长沙第一任市长阎子祥顶着压力修完了这条2公里的五一路,鞭挞之声不断。究其原因是超出了城市实力,被斥之为冒进。现在看来,当时的规划是很有远见的。

车辆现到达黄兴北路。黄兴路以长沙籍辛亥革命领袖黄兴而命名。前头独立街心的一座老式建筑是上世纪30年代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一座钟楼,老百姓称它为“中山亭”。去年黄兴北路往北延扩时,本拟议拆除,后采纳市政协委员提案,予以保留。这件事说明市委、市政府对保护历史遗迹非常重视。

现在请领导对五一绿化广场进行检查指导。

[五一大道、湘江一桥、麓山南路]  现在我们又回到五一大道。现在大路两旁已成繁华商业街市,而清代这一带是“天下粮仓”的集中地,在方圆一公里范围内分布着59座粮仓,分属中央、省、府、县四级所有。旧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因此这么多粮仓集中在一块,不足为怪。这里原来的街名也多带“仓”字,如永丰仓、皇仓坪、仓后街、一仓里等。

现在汽车行驶在湘江一桥。这是湘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建于1972年。在此之前行人和车辆 过河只能靠轮渡。现在湘江长沙境内已横跨6座大桥,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

现在到了长沙的西城,也就是岳麓区。岳麓区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麓山坐落在这里而得名。这条拓改一新的路叫麓山南路,是贯穿岳麓山大学城南北的一条主干道,全长5公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等学府都集中在路两旁。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和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麓山南路、新民路]  我们又回到了麓山南路。前面转弯是新民路。新民路因新民学会成立旧址位于这里而得名。这里原名刘家台子,19184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13人在此地蔡和森的居所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新民学会领导湖南爱国师生积极投入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大家往左边窗外看,这就是新民学会旧址,今辟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到了潇湘大道,请领导下车检查指导。

[潇湘大道、南大桥]  潇湘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潇湘指湘江上游,即湖南永州一带,广义的潇湘泛指湖南大地。湘江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化为湘水之神的传说,以及三闾大夫屈原放逐湘江的悲壮史迹,曾使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

现在汽车从湘江南大桥通过,南大桥又叫猴子石大桥。这里湘江东岸耸立着高约7米的巨石,酷似一猴蹲于江滨,所以叫猴子石。猴子石大桥全长1400米,20009月竣工通车。

[二环线、长永公路]  现在我们在返回影视会展中心的路上。我向大家继续介绍长沙的历史。尧舜之前,长沙为扬越之地,属古三苗国。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种,“崩葬于长沙”。炎帝陵在株洲,因株洲古属长沙,所以古书上都说炎帝葬于长沙。黄帝也南至湖南地区,登熊湘山,把“熊湘”封给他的儿子少昊。熊、湘二山即在长沙境内。舜帝南巡,“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相传大禹治水,也到过长沙,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迹。

春秋时期长沙纳入楚国版图。秦王扫六合,立国分36郡,长沙郡名列其内,从此,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历代相传。东汉末年发生了各路军阀争夺长沙的战争,《三国演义》中关羽战长沙的故事,家喻户晓。长沙有落刀嘴、捞刀河、吊马庄等地名,均与关羽战长沙有关。最后,长沙归属吴国。明清两朝长沙府辖12个州县。今日株洲、湘潭所属地区,都由长沙府管辖。可见“长、株、潭”自古为一体,为今日“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提供了历史依据。清康熙三年,即1664年,湖南、湖北分藩,长沙成为湖南省治。1922年定为湖南省会;1933年正式设市,直至今日。

今日检查到此结束,祝各位领导晚安。

 


1234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1 13:33 , Processed in 0.1015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