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到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可这黄泥街的变化实在是不大。 变化大有变化大的好,改头换面了,脱胎换骨了,房子变成了路,或路变成了花园。你好久没从那里过,忽然你就发现那里的一切都很陌生了。绿化了,亮化了,干净了,原来熟悉的那些拥挤和喧嚣不见了。这当然好,但这好中似乎又少了点什么。于是,便又想,这变化不大是不是也自有变化不大的好呢? 就说这黄泥街吧,我在十岁左右第一次进城,我在长沙认识的第一条街便是黄泥街。因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第一次进城》。一九六六年还是一九六七年的初冬,父亲拖着满满的一车稻草,送到黄泥街一个远房的亲戚家。一百多里简易的公路,我是一步一步推着板车走进黄泥街的。当时的黄泥街,在我的印象中是潮湿的,阴暗的,街道的两旁也是破旧的。我那个远房亲戚家有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说话结结巴巴,但他却有着一般小市民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那就是瞧不起乡下人。我记得我当时就非常讨厌他,我对父亲说,我们把草拖回去,看他们用什么垫床铺。父亲当然觉得我很可笑。从那以后,我就渐渐把黄泥街淡忘了。 直到十八年之后,我在长沙工作了,长沙的某一幢楼的某一间房子里摆着一张属于我自己的床了,忽然我又想起,在五一路和蔡锷路交界的西北角上,有一条街叫黄泥街,那条街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我得抽时间去看看。 去看看。等到我去看看的时候,黄泥街已变成了全国著名的书市了。 我曾经在湖南剧院旁边的巷子里开过一个小书店,到黄泥街进货,就变成了一种日常的功课。我曾经编过一本《悠闲生活絮语》,当时在黄泥街卖得很火。前不久,弘道文化公司的老总龙挺还在说,那时候他一个小门面,就卖过好几百本。我还编过一套《百人侃》丛书,还和李渔村先生合作编过一套“中国文化名人真情美文”系列,这些书可以不谦虚地说,都曾在黄泥街上受到过相当不错的待遇。 成为了书市的黄泥街,是辉煌的黄泥街,也是值得骄傲和怀念的黄泥街。后来,书市搬家了,黄泥街一度有些衰落和冷清。 残雪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黄泥街》,她说“黄泥街是一条狭长的街。街的两边东倒西歪地拥挤着各式各样的矮屋子:土砖墙和木板墙的,茅屋顶和瓦屋顶的,三扇窗的和两扇窗的,门朝街的和不朝街的,有台阶的和无台阶的,带院子的和不带院子的,等等,每座屋子都有独自的名字,如‘肖家酒铺’、‘罗家香铺’、‘邓家大茶馆’、‘王家小面馆’等等……”残雪笔下的黄泥街与我十岁左右见到的黄泥街是差不太多的。因此,我看残雪的《黄泥街》就感到非常的亲切,亲切之中似乎又伴着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东西。 现在的黄泥街,属于“背街小巷”的范畴,是政府在花大力气进行改造的地方。早几天,我从黄泥街过,发现街已经改造好了,街的两边呢,好像也并不像残雪说的东倒西歪。虽说变化不是很大,但毕竟比原来好多了。而且,而且还多多少少地保留了昔日的一些痕迹,走在黄泥街上,两眼所见,也不是那样的冷和陌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4 17:07 , Processed in 0.0938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