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往来,是世之常情。古今中外,无分贫富贵贱,概莫能外。但是,如何处理、对待世间繁杂的人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也反映出各人的思想、节操与风格。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以廉洁自律著称,是怎样处理和对待人情的呢。一方面,他们都不能免俗,都有收受和馈赠的经历;另一方面,在熙熙攘攘的往来人情之中,都体现出一种对于亲友僚属的感激、关心、爱护和帮助,都能保持自身的廉洁。
我们可以从曾、左两人大量的往来书信、日记中,看到他们与其亲友僚属、同学同乡之间人情往来的记录,如婚丧喜庆时的贺仪、奠仪、节仪、寿仪,按惯例给同乡京官的冰敬、炭敬,给老师、长辈、恩人的赠送,予家境困难者的资助等等。
曾国藩道光年间在京担任侍郎时,官至二品,应酬往来不少。据其辛丑年(1841)杂记不完全统计,这年,他接受馈赠九次,计银97两;馈赠他人35次,共计银39·88两,钱33·62千文。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他在南京逝世。当时,其子曾纪泽写信给叔叔曾国荃,问是否收受人情的问题。曾国荃复信说:你父亲两袖清风,按道理不应该收人情。但是,不收人情,丧事又怎么办呢。叔叔并给侄儿出了个主意,凡是亲戚和你父亲于之有恩的则收,如郭嵩焘是儿女亲家,李鸿章是学生,可以收,其他人的则不收。所以,左宗棠送的人情,400两银没有受,只接受了左宗棠那幅著名的挽联。
左宗棠也是非常廉洁,曾表示“不以一丝一帛污身”。他给家境困难的京官和下属,给恩人和友朋送礼,还给儿子左孝威的老师送礼,但是数量都不大。他也受礼,但有几种情况,一是拒收过于贵重的礼物。有一次,胡雪岩送一座价值不菲的金顶珊瑚座,他给退了回去。二是收受百姓和老朋友所送的土特产。光绪年间,他远在甘肃、新疆,友人谭钟麟、吴大徵送了一些腊鱼腊肉,他高兴地收下了。三是收礼后予以回赠,或将礼物折算成钱给对方。
由此可见,曾、左两人的人情往来都是很正常的,是出于对正常礼仪风俗、相互亲情友情的尊重,是对他人帮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讨好和收买人心,没有功利性的目的,更不是贿赂或聚敛财富的手段。所以,两人都在身后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名声,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