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
浏阳河在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载为浏水,又名浏江。浏,清亮也,景美也。浏阳河又曾名浏渭河。渭亦为清澈之意,有“浊泾清渭”之说。三国吴置县时,因县城在浏水北岸,而古人以北面为阳,南面为阴,遂以浏阳为县名。元代一代宗师欧阳玄有《浏江》诗云:
浏江江水色幽幽,两岸青山云木稠。 一自桑钦载源委,曾留孙盛作春秋。 猿岫风来起波浪,龙湫月出见汀洲。 下流两度翠花过,光气至今浮斗牛。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这是著名民歌《浏阳河》的一句唱词,它刻画了浏阳河迂回曲折的地理特征和浏阳河人百折不回的个性。 “九”是古汉语中最大的约数,九道湾就是特别特别多的弯道。浏阳河从上游大溪河、小溪河算起,何止九道湾,九十九道还不止。因此,广义的“九道湾”就是很多很多的湾。 “九道湾”,不仅一语道破了浏阳河迂回曲折的地理特征,而且也是长沙人百折不回个性的写照。“五十”也是一个约数,所谓“九五之尊”,除了九就是五了。其实,浏阳河全长四百七十里,是“五十里”的九倍。 浏阳河还有一个地理特征,就是它的流向。它与“大江东去”的常态不同,而向西流,一路遇山,多有折返,但仍不断绕过阻挡向西流去。民国诗人刘善泽《浏水棹歌》诗云:“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这何尝不是长沙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的象征,又何尝不是苏东坡那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向上精神在长沙人性格里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九道湾”,乃指浏阳河从浏阳市进入长沙县,从东至西弯过了九道湾,经长沙县、雨花区、芙蓉区和开福区而注入湘江。学界及民间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今江背镇,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转,形成第一道湾,古称“小埠港”。 西北向至金洲村,再南转,形成第二道湾,古称“金潭河”。 南流至座寺岭,返回浏阳市柏加镇,再逆转一百八十度向北折回至长沙县,为第三道湾,古称“八斗湾”。 流至长沙县今黄兴镇仙人市早禾村后,往西南弯回至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再折返西北至长沙县黄兴镇与跳马镇交界处的团头嘴为第四道湾,古称“团头河”。 浏阳河从团头河西流至今长株高速公路西侧,再北转至黄兴镇鹿芝岭,河对岸为跳马镇螽斯港集镇(今属雨花区),为第五道湾,因之称为“螽斯港”。 浏阳河从浏阳市柏加镇弯回长沙县黄兴镇后,基本上就成为长沙县与今雨花区的界河,东北岸为长沙县的黄兴镇和㮾梨街道,西南岸为雨花区的跳马镇和黎圫街道。河道绕过黄兴镇光达村的磨盘洲后不远东转,折向东北向的㮾梨街道,过㮾梨街道后又急转向西进入芙蓉区今东湖街道,形成一个梨状的大弧度的半岛,古名“谭阳洲”,这个半岛即是今雨花区通向黄花国际机场的长沙大道的必经之地,环绕谭阳洲的这道梨形弯道为第六道湾,古称“梨江”,著名的梨江八景之一“梨江双渡”即指此景。 浏阳河出东湖街道后,穿过芙蓉区市区至今东岸街道与开福区月湖街道交界处的苗圃南,河道受到山体的阻拦折向西北鸭子铺方向,为第七道湾。 第七道湾后,浏阳河南岸为芙蓉区,北岸为开福区,至今车站路烈士公园东门京广铁路路基,河道从西北流向急转至东北流向,流向相反的两河道之间形成狹长的半岛,酷似鸭嘴,名为“鸭子铺”,是为第八道湾,古称“长套湾”。 浏阳河从鸭子铺往东北过今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至洪山路今长沙大学西南角,古称 “洪矶滩”,以九十度角西折,过陈家渡,从“落刀嘴”直注湘江,这是浏阳河最后一道湾,古称“陈家湾”,也是浏阳河进入长沙后的第九道湾。 上述九道湾,即为浏阳河的下游,其中大部分流经长沙县境。 但是,要写浏阳河的下游,还得从浏阳河的上游说起。浏阳河原名浏水。位于浏水之北的浏阳县也以此为名。阳,北也。东汉置浏阳县,后渐称浏阳河。是湘江一级支流,其源为大溪河和小溪河。大小二溪分别出于浏阳大围山北、南麓。二溪会于杨潭乡之双江口,为中游之始。至镇头镇进入长沙县江背镇,为下游之始。浏阳河自此弯过九道湾,至长沙市北注入湘江。自大溪河计算,全长234.8公里,流域总面积4665平方公里,浏阳市境内长175.8公里,流域面积3211平方公里,共流经数十个乡镇。多年平均水量27.9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44万千瓦,占全县的80%。长沙县、市境内长59公里,流域面积1454平方公里,流经长沙县江背、黄兴、㮾梨3镇和长沙市雨花、芙蓉、开福3区。 大溪河发源于横山、上庄诸山涧,汇于千秋塅,向西南流,经黄泥坳、濠溪、三溪至白沙镇。又经阳和洲、鄱塅、河口、黄金潭到东门镇(今大围山镇)。又经浆坑口、铁炉峡、金钟桥、大樟蓬到达浒镇。又经姜卢塅、滩头到官渡镇。又经金鸡岭、澄潭到永和镇。又经沔江、牛车岭至古港镇。又经仙洲、炭棚、左家湾至双江口,与小溪河汇合,全长87.3公里,流域面积1254平方公里。 小溪河源于大围山南铁树关诸小水。诸小水汇合后西南流经双坑、杨梅岭至上洪,又经田心、石陂至陈家坊。又经江口、红沙、凰冈、何家湾、挂石滩、白茅潭、蒋埠江至鳌阙。又经大溪浪、平安洲、涧山至石湾,再至高坪。又经阴山壁、上下高车、杨树潭、谭家滩至双江口,与大溪河汇合,全长92公里,流域面积736平方公里。 大、小二溪汇合后,经石嘴头、渡头至浏阳县城。又经韩家港、龙虎潭至枨冲。又经蒜洲、龙潭、大水市至普迹。又经鸡首洲、潆陂港至镇头镇。又经回水湾、小埠港、湘阴港至柏加镇。经镇头入长沙县境。全长88.5公里,流域面积914平方公里,另有涧江支流流域面积257平方公里。 浏阳河自浏阳县镇头镇跃龙乡车田塅进入长沙县江背镇五美乡小埠港村。经湘阴港、桃树湾、金潭、筒车棚入浏阳县柏加镇浏坪村,再入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和长沙县原跳马乡(2015年划属雨花区),经团然、石门、黄兴、㮾梨等村镇进入长沙市雨花区黎圫道街和芙蓉区东湖街道。在长沙县境,浏阳河有三汊河、沿江港、包公港、峡山口、榨山港、花园港、东茆港、花桥港、千秋坝等10条2级支流,总长157.5公里。有江背港、漆家桥港、铁路塘港等3条3级支流,全长42公里。浏阳河原为常年性河流,四季可通舟楫。1981年以后,因筑坝、挖沙、淘金,河床和航道遭受到严重破坏,通航受阻。 浏阳河十曲九弯,百数里水路入湘江。春夏河水时常暴涨,秋冬清波荡漾。时而轻歌曼舞,时而旋律高扬,不管是朝雾夕辉,还是阴晴风雨,一路流水汩汩,永不停歇。两岸青山翠枝,绝景佳色。昔日渡口星罗棋布,如今多桥飞架,宏伟壮观。 浏阳河流域物产丰富,素有花炮之乡、菊花石之乡、花木之乡、湘茶之乡和杂交水稻发源之地等美誉。 浏阳河两岸名人荟萃,仅长沙县境就有王先谦、黄兴、徐特立、熊瑾玎、廖沫沙、许光达等,把他们的故居连成一串,就组成了一部互相连贯、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浏阳河畔名胜古迹众多,仅长沙县流域就有乌川湖、五美水、南阳城、沿江山、紫霞寺、资兴寺、月亮山、龙喜古城、左宗棠墓、陶公庙、东冈书院等,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呼之欲出。 浏阳河流入长沙县境,形成许多绿洲,如山枣洲、江西滩、中洲、柴埠滩、谭家洲、磨盘滩等。洲上芳草鲜美,绿树成荫,如宝石镶嵌镜中,极富诗情画意。下游除九道大湾外,还有桃树湾、潭头湾、王家湾、老屋湾、潭湾等中小河湾,河水百转千回,有如彩带迎风,绚丽多彩,沿河公路纵贯东西,车楫往来,渔歌互答,山村水乡景色兼而有之,一曲民歌《浏阳河》,风靡中外。
小埠港
浏阳河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今江背镇,北流至小埠(今湘阴港村),再西转,形成浏阳河进入长沙县后的第一道湾,古称“小埠港”。西北向至金洲村,再南转,形成第二道湾古称“金潭河”。浏阳河畔江背段,岸芷汀兰,郁郁葱葱,流水潺潺,筒车慢转,水鸟翻飞,渡船往返。在这里山与水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天与地构成了动人的轮廓,人与自然可以零距离接触,让人流连忘返。 浏阳河流经江背镇的距离全长6公里,在这段流域中共有小埠港渡口、湘阴港渡口、桃树湾渡口、三叉河渡口4个渡口。金洲村的三叉河地段,流传着一句民谣:“一渡二河三上岸,四洲五里六筒车。”民谣描述的是金洲村三叉河渡口有一个渡河的地方,有浏阳河和三叉河两条河,有3个上岸的地方,河中有4个沙洲,五里河段中有6部筒车的奇特景象。 浏阳河流经的湘阴港段,水中有个山枣洲小岛,总面积280亩左右,游客可以泛小舟登到岛上,小岛上有古樟、橘园、花生地。在浏阳河桃树湾渡口上岸不出100米,有一远近闻名的盛家老屋。老屋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一处四合院式的老屋,原有大大小小房屋108间。院落构造依据一套五行体系,深刻体现了老祖宗的房屋营造智慧。盛家老屋今存20多间房,包括正屋、围屋、粮仓。房屋内堆满不少已成为记忆的家具和农具,如老藤椅、梳妆台、神柜、鱼盆、风车、土车、扮禾机、打稻机等。今已列为入不可移动文物。 小埠村,紧挨着风光旖旎的浏阳河,这里桃花夹岸,柳树成行,早春三月,春江水暖,桃花竞放,斗艳争奇,洋洋洒洒随风起舞的花瓣,漂洒在浏阳河上,一江春水一江花,此乃浏阳河上的“桃花汛”。溯湘江而上的金丝鲤鱼,成群结队逆水而上,在这里排卵产子。鲤鱼又肥又大,十斤八斤,在江面竞相腾跃,呈现“鲤鱼跳龙门”的奇景。 桃树湾至金潭河,有个老中医叫罗美华,积德行善,悬壶济世,人称“杨五和尚”。凡村里有死猪病畜,他出米一斗,叫人掘坑深葬,绝不准丢弃于河中污秽圣洁的浏阳河水。他的孙子罗季安,是有名的“浏阳河上筒车匠”。 筒车,是浏阳河上一道风景。双洲、小洲、罗家洲依偎在浏水之滨,洲上却干涸无流,六部筒车临江而立,孜孜不倦地转动着,把浏阳河水提升上来,浇灌着洲上的万亩良田。筒车高达数丈,利用河水的力量,冲动一个巨大旋转的轮子,轮叶上嵌系着贮水的竹筒,在河里装满了水,升到高处倾进送水槽子,周而复始,永不停歇。浏阳河筒车,凝聚了长沙县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
三叉河
三叉河为浏阳河一级支流,流经长沙县江背镇。江背古称“五美”,故三叉河古称“五美水”。五美,多么动听的地名。晋代罗含《湘中记》中说“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汉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这是“五美”地名最早的由来。地因人而重也。历史文化名人罗含的一句话,竟使五美名扬天下。当然,五美之有名,还因近代出了个“教育王”徐特立(徐特立在本书下册“名人故居”一节专述)。 东晋时代有两个著名文人,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就是罗含。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菊》,就将罗含与陶渊明并列: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罗含(293—369),湖南耒阳人,字君章,号富和,是湖南最早的名人之一。罗含在唐宋时期,名气非常之大,但并非以诗出名。究其身份,应该说是文学家、地理学家,尔后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撰写的《湘中记》三卷,又称《湘中山水记》,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详细记述了湖南的山川、特产、民俗、古迹等,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他写作的《更生论》,是湖南古代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体现的思想不仅是魏晋玄学的具体反映,也暗合了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潮。 长沙县文联原主席饶晗就出生在三叉河,他写过一篇很美的散文,歌咏这条“江背镇的母亲河”,文中说: 梦中还是被追赶着,我跑啊跑,总跑在三叉河边的那条小路上。我知道哪里有个坑,哪里有块石头,我懂那里的坑坑洼洼,闭着眼睛都懂。绕过柳树蔸是芦苇丛,我一般躲在那里,千军万马追我也是枉然,风萧萧,水滔滔,他们把追兵指向远方。水杉路旁蜿蜒、静默的三叉河,就是江背镇的母亲河,也是浏阳河一级支流河。河上有两座桥,老桥在上游,父亲从小就不让我靠近,说那杀气重。王二老子在桥下杀死过两个日本鬼子,夜深人静,桥洞里就“叽叽哇哇”,“老班子”说那是鬼子商量着怎样回家。我读小学那年,一个姑娘坐在老桥上哭啊哭,等赶鸭的贺三爷留心看的时候,她“嘭”地跃进水里。整个村子都出动了,在上游将河水截住,用了八台抽水机抽了四天,最后捞出了姑娘。她躺在河滩上,穿了件漂亮的花衣裳。一个男子在河边嚎了三天三夜,那阵子我们都不出门,感觉河边的风阴冷阴冷。我想,等我长大了,我就能去老桥上。可是,上初中那年,老桥就被洪水冲垮了,几个桥墩东倒西歪地站在水里。
团头河
浏阳河西流至今长株高速公路西侧黄兴镇、跳马镇交界处的团头嘴,再北转,为浏阳河进入长沙县的第四道湾,古称“团头河”。据《长沙县地名志》载:“集镇旁一山嘴伸入浏阳河,俨若团鱼抬头,故名团头河。” 团头河之西为梅怡岭,风水先生言:团鱼抬头,皮簸(撮)装珍珠。所以梅怡岭又叫皮簸山保水口,能够装珍珠,也能够让人发家致富。事实也确如此,皮簸山里人富人很多。 团头河中心有一个大龙眼,传说有三仙岭一步塘的土鸭从龙洞钻到团头河的龙眼。这个龙眼还与三仙岭村的吴二神仙有关。据说吴二神仙随波逐流钻进了龙眼后,再也没有出来。 团头河港口是昔日浏阳河这一段唯一的船运码头。过去没有公路,河道航运却很发达。团头嘴曾有一条宽2米,长约200多米的麻石路面,两傍的商铺并排林立,有邮局、有饭店,有赌场、铁铺、染坊等,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此处商家,大都是靠手艺谋生的本地乡民,所有商铺都充满中国古老的市井文化。从清代直到到1966年前,这里水运一直通畅。渡口几米开外的老街上,商贸相当繁华。 民国时老街上还有一座基督教内地会所建的福音堂,每逢星期天的礼拜会,都有上千人乘船来礼拜,然后逛街、买货,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团头河基督教福音堂肇建于1929年,为长沙市社坛街城南堂原内地会分会之一。长沙市社坛街城南堂原内地会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由美国创立的长沙市学院街福音堂,与德国创立于社坛街福音堂合并而成。建国前该会教堂分布全省34县,教徒2588人,长沙县内有多个分支点,团头河基督教福音堂为早期分点之一。教堂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三正三进三级式”教堂结构,气势轩昂。1946年,团头河教会购得周边山林百亩,名曰“复活山”。众信徒开垦百亩山林,种植油茶、绿茶。当年所植油茶、绿茶至今犹在,近百年来所产茶油、茶叶源源不断。 1995年团头河基督教福音堂重建,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长沙县恢复的第一所基督教堂。团头河教会自恢复二十余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所办敬老院将鳏寡孤独老人视作亲人长期予以照顾,直至他们离开人世。为资助当地贫困学生、修路便民、地震支灾及县基督教堂建设,累计捐款达10余万元。 由于团鱼抬头,使得这里黄金遍地,皮簸(撮)装珍珠变成了现实。这里多年已与浏阳柏嘉的花木市场连成一片,成了首批中国花木之乡
螽斯港
浏阳河从团头河西流至今长株高速公路西侧,再北转至黄兴镇鹿芝岭,河对岸为跳马镇螽斯港集镇(今属雨花区),为第五道湾,因之称为“螽斯港”。 这个湾弯度不大,只45度,河岸边屹立着一座名山,名“万寿山”。靠河岸之南就是螽斯港老街,处在浏阳至长沙的水陆要塞,旧时是水运黄金码头。 “螽斯港”因出螽斯而得名。据《长沙县志》和《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此港曾出现过螽斯,人称“螽斯港”,后有人谐称为冬斯港。螽斯在中国北方称蝈蝈,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身体多为草绿色,也有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质,较脆弱,前喙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后足腿节十分发达。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 《诗经》中《国风·周南·螽斯》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尔雅·释虫》云:“作土虫,体型短粗,翅鸣者也。纺织娘,即螽斯,体型较长,股鸣者也。”《豳风·七月》(豳今陕西省彬县):“斯螽动股。”《草木疏》云:“斯螽,幽州谓之舂箕,蝗类也,长而青,长股,股鸣者也。”斯螽,又名蜤螽、螽斯、蚣蝑。《尔雅·释虫》作蜙蝑。《毛亨传》云:“螽斯,蚣蝑也”。《郑玄笺》云:“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妒忌,维蚣蝑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诜诜然众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则宜然。”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闺门之内,歌樛木而咏螽斯,和气蒸蒸也。” 螽斯港小镇曾有一条宽1.5米、长约300米的麻石路,两傍商铺林立,著名者有天顺长、太维祥等。还有粮店、饭店、邮政和染房,有一家靠手艺谋生的商铺门联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勤能补拙”,下联为“技艺谋生”,横批曰“螽斯商铺”。 每年农闲时节,商家要捐款集资请来大戏班,在螽斯港老街上唱两三天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牛郎织女》《小姑贤》等,四方乡民及商贾云集,生意火爆,热闹非凡,也是当时农贸交易市场经营发展的大好时期。 “万寿山”,又名“整码头”,从浏阳河“螽斯港”码头到万寿山的“观音庙”上来是一条自然山石由人工凿成的码头。传说万寿山原是当地苏家的,邻近的黄家出租钱,包了苏家山的柴砍了。在砍柴中,姓黄的趁机将本族一死尸趁黑夜里偷偷埋在苏家山上,并用砍好的柴遮盖好。过了几年,柴已腐烂,黄家人将柴揭开,此坟变成了一座旧坟。姓黄的立即与苏家为该山产权找官府打官司。经过几番波折,最终以黄家赢了官司而结束。 万寿山的古庙,香火旺盛,宏伟壮观,分设前后神殿,南北配置厢房。29级丈余宽的麻石台阶直通大殿前廊。庙中有铁钟大鼓,每日香烟袅袅,鞭炮钟鼓齐鸣,凝重威严。至晚,商船泊岸,皓月千里,渔舟唱晚,响彻浏水之滨,好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
杨梅河
浏阳河流经黄兴镇杨梅集镇与跳马镇白果集镇交界处的一段称为杨梅河,距黄兴大桥(又名东山大桥)1公里,距跳马镇白竹村左宗棠墓园1.5公里。 杨梅河原是白果集镇浏阳河的水运码头,曾经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这里有著名的白果树、白果桥和白果庙,还有观音桥、观音堂、观音庙和潘家祠堂、毛氏祠堂和李家祠堂等历史遗迹。这里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毛家的河,潘家的水”。据文史专家潘信之翻看族谱中的《河道记》载:“潘家把整条河里的水都买了,包括浏阳河上游大溪河、小溪河的水源。”潘家祖先潘必值在明代初年由武冈迁来,其后代潘浴新买了一整条河的水。事情发生在清雍正年间,交易金额不详,卖家据说是官府。 潘家为何要买下一条河的水?因为明末清初,浏阳也是战乱连年,康熙年间迁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彼时航运尚未兴起,在插草为标的年代,买一条河的水,官民都是双赢的,可以整合资源,搞活经济。所以1949年前在这里捕鱼的人都姓潘,但潘家人每年还要拿一些鱼送到毛家的祠堂,因为河是“毛家的河”。这“毛家的河”究竟有何来头,尚不得知。也有“柴家的河”一说。 杨梅河畔白竹村是清末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的墓园所在地。按照旧时“叶落归根”“魂依故里”的观念,左宗棠应归葬其湘阴老家,那左宗棠为什么要埋在杨梅河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看守左墓的黄志清老人介绍:当年左宗棠训练湘军东进时,他顺着浏阳河路过白竹村。满腹经纶懂得风水的左宗棠见这里风水独特,便对随从讲:“此处龟蛇锁水口,好地方。他年我若战死沙场,将我葬于此地。”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能当作历史。 杨梅河风水好确为事实。杨梅河宛若一条巨龙,携一江灵动,自东向西逶迤而来。梅竹山倚江而峙,平步青云,山水交融,运势蕴婉。黄志清老人说,这山丘是一颗龙珠,这河这山就是两条盘旋的巨龙,这风水宝地就叫“二龙戏珠”。墓地前方视野开阔,正对着的是一处笔架形状的小山。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系佛学研究生、中国河洛易学院的易经学者刘子瑛对左宗棠墓地勘察结果如下: 墓地明堂水口:壬子。 入首龙:辛酉木龙(来龙非“自上而下”)。 朝堂水:前甲卯,右巽巳。 朝堂峰:艮甲卯乙。 坟墓坐向:所扦辛酉坐穴(经),立辛山乙向兼酉卯(纬)。 墓地风水判断:该墓依水定向为阳差克夫主应发富而淫乱。依龙定向属阴错伤妻,主应发富,而独占魁元。 关于左宗棠选墓地,也有另一种版本的说法:左宗棠作为经世之学的集大成者,对于鬼神、风水之类,似无深信,也不斥为无稽之谈。他的态度是:若信,则要按照规矩办;不信,则可自行其便。但凡记述怪异之事、神灵之说,左宗棠都持这种态度。左宗棠的墓地位居山腰,周边苍松翠柏,东面河流蜿蜒,就连外行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幽静开阔的处所,适合于长眠。
谭家洲
谭家洲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原属㮾梨镇)与跳马镇(今属长沙市雨花区)之间的浏阳河弯道中,因谭姓聚居而名。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谭家洲在“㮾梨市对岸,浏水环其二面,居民数十家,耕种而外,操舟业,实善邑东乡山水一大关键也。舟行过此,倏忽向背,风帆上下,莫辨东西,极回环映带之妙”。谭家洲南北长700米,宽100米,南宽北窄。中隔小港,有桥相通,西有50米宽的西石港,将洲与西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0:41 , Processed in 0.0973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