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刀河 捞刀河为湘江一级支流、长沙县母亲河,有“长沙第二大内河”之称。捞刀河,据《湘城访古录》卷十二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全长141公里。又据《清代地舆图》载,名涝塘河,俗传三国时蜀将关羽取长沙,在浏阳河入湘江口的骆驼嘴,刀落入水,刀上煅绘的青龙遇水而活,逆水游至涝塘河,周仓下水捞取宝刀。因而骆驼嘴改名落刀嘴,涝塘河改名捞刀河。这与明初《三国演义》的面世时间(1370)相仿,言出风靡,流传至今。 早在明代,捞刀河剪刀就以开合和顺、剪布锋利、经久耐用著称;菜刀刃口锋利、造型美观,明末以来畅销于世。明洪武初,长沙将元代土城墙改为石基砖砌,许多砖瓦即来自捞刀河两岸。“捞刀河”因《三国演义》而名,因物产而扬名,其“俗传”历史当过500年。 在明、清史志图文中,长沙县境捞刀河作涝塘河,主要支流有水渡河(今金井河)、白沙河等。浏阳县处中、上游,称潦(音“老”)浒河,旁有古镇潦浒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浏阳县令王珽认为“潦浒”与“老虎”谐音,不吉利,令改潦浒市为“永安市”,潦浒河改北川河,因其贯穿浏阳北乡。捞刀河因特殊地理而易涝易旱,潦即雨大、积水之意,浒即水边,甚至被讥之为“尿泡河”。 捞刀河之“特殊地理”表现为:中下游两翼山势总体为东北至西南向,上游有连云山余脉阻挡,来自下游的西南暖湿气流易在此堆集、回流、爬升,兴云致雨;如有冷空气从洞庭湖沿汨罗江谷地南侵,甚或从鄱阳湖沿修水河西进,易激发倾盆大雨,乃至出现24小时达300毫米或72小时雨量≥600毫米的“超强降水”,雨量为一般暴雨的6倍以上。1949—1999年,长沙地区共出现8次超强降水过程,其中5次在捞刀河流域。 捞刀河中下游多花岗岩、红岩分化物,雨强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河道淤积、田成“塘”,故称“涝塘河”。这既是旧时捞刀河的写照,也是河名之渊源。域内屡现巨型阴沉木,是河流淤积、改道之见证。 2013年出版的《走读浏阳》载:“据市水务局提供的最新水利普查数据显示,捞刀河浏阳段全长96公里,占全长149.35公里的一半有余。”素说捞刀河长141公里,为何长了几公里?因原说捞刀河源于石柱峰北麓之周洛湘坑,而今更科学的发源地在周洛东隅迷人谷,两地相距近10公里。 从迷人谷溯流而上,即到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的分水岭——寒婆坳。坳北,水入汨罗江支流百福溪,属平江县思村乡、安定镇;坳东南,水入浏阳河支流宝盖河;坳西南,即捞刀河源地。“坳”之西,山脉沿“小连云山”等平浏边界西延至长平浏3县交界的龙头尖,再分支向西、向南延伸。 捞刀河流域地处星城至岳阳、汉口、平江、九江要冲,昔日竹排、木船可直通金井、社港:乌龙坝修筑后的1946-1964年,高水位时10吨木船可通浏阳北盛仓,2—3吨小木船可达北盛以上乌龙陂;1958年修金江坝后,金井的船与竹排断航,仅有小汽船通水渡河。 捞刀河流域含今浏阳市、长沙县、汨罗市和开福区的27个乡镇。上游在浏阳北盛以上,大体含社港、龙伏、淳口、沙市等镇;中游含北盛、蕉溪、洞阳、永安等乡镇;中上游有32条一、二级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均在10平方公里以上。 捞刀河过永安镇界碑桥入长沙县境,为下游。明代兵部右侍郎王伟《涝塘烟树》诗写的就是捞刀河下游的景色。诗云: 涝塘树色晓苍苍,尘土交驰正渺茫。 十里通衢烟火杂,一湾流水芰荷香。 穿林啼鸟声声巧,竞渡行人日日忙。 暇想不如抛俗累,绿阴深处醉壶觞。 长沙县晚清所辖10都中,尊阳(金井周边)、清泰(福临、开慧、青山)、大贤(北山、沙坪)、淳化(安沙)、锦绣(路口、果园等地)、万寿(黄花、春华等地)、明道(星沙、捞刀河等地)等7都,及今汨罗市弼时镇、开福区北部,皆属捞刀河下游流域。 捞刀河进入长沙县后,右(北岸)有长16公里、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的胭脂港,长57公里、流域面积736平方公里的金井河,长45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的白沙河等支流先后汇入,另有谭坊、狮子山撇洪渠。左(南岸)有西山港、果木园港、幸福撇洪渠、回龙撇洪渠、万明撇洪渠、望新撇洪渠、土桥撇洪渠。 长沙县域内的捞刀河主河道宽100—150米,落差110米,平均坡度0.78%,河床多泥砂及砂卵夹石;北岸支流,多为南北向,呈平行排列,流程较长,河床宽浅;南岸支流以黄花市、金坑岭为中心,分向东北、西北、西南呈辐射状分布,流程较短,河床较深。两岸有有果园垸、回龙垸、团结垸、水塘垸等4个万亩堤垸和8个千亩堤垸,一线防洪大堤长60公里以上,洪涝威胁大,是长沙县、长沙市的重点防汛区之一。 捞刀河出县域向西,入开福区,有沙坪、白霞、沅丰坝撇洪渠及金竹河汇入,至“湘江世纪城”北的宿龙桥下,汇入湘江,流域面积2540平方公里。 捞刀河流域是个生态宝库,现存许多国家级保护植物和众多古树名木,如9米以上围的古樟(多株)、7.9米围的白果树、5.2米围的古槐、4.4米围的香椿、4.6米围的古枫、3.8米围的小叶栎(椆)、3.8米围的甜槠、3.8米围的钩栗、3.6米围的古杉、3.5米围的辛夷、2米以上围的罗汉松等,不少为长沙之最。还有罕见的野生桂花林、野生樱花林等,构成条条风景带。 1998年以来,长沙市科协多次组织省会专家在域内、主要在源区考察。1998年的科考报告称:“无论从地质史、岩石矿物学的角度,还是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学的角度,本区均可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在开发科普旅游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湖南长沙捞刀河源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认为捞刀河源区地质、地貌有20多亿年留下的地球记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悉备,地貌属性繁多;变质岩地貌特色独具,流水地貌中的“跌水”、“瀑布”之密集,省内罕见;“壶穴”之大、形状之多,省内首见;各种岩石剖面,堪称变质岩小构造精美图案教科书,在湖南,甚至在华南都有典型意义,完全具备建设地质公园所必需的科学性、稀有性、美学价值三条件。2011年11期《国土资源导刊》发表童潜明教授等署名文章“捞刀河源区,被遗忘的地质博物馆”。因目前省内尚无变质岩地质公园,故专家组郑重建议申报捞刀河源地质公园,以填补省内一项空白。 域内长沙县有4000—5000年前的腰塘遗址,不仅出土鼎、罐、盘、壶、碗、豆、钵等陶器,还有半地穴式房基,既有屈家岭文化因素,又有龙山文化特点,属东南、西北两种古文化交汇区。还有金井、福临、路口等地的诸多古越族青铜器,丰裕西汉战钟,麻林桥南朝青石板买地券等。浏阳则有15—20万年前的永安新石器遗址、社港古越人遗址、船头山商周遗址、秀山商代提梁卣、淳口西周凤鸟兽面青铜镈等。 天下名山僧占多。域内秦汉时就有道家开山修炼。浏阳县境内,石柱峰山巅的三清殿原有“始建于秦,扩建于汉”青石碑。两晋时著名道士许逊在西坡婴桃观创婴母教,延绵为今日的玉皇殿,是湖南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隋代在九鸡溶洞内建有隐真观。明嘉靖《长沙府志》云:“浏阳……洞阳、在治西北六十里,山有洞向阳,即道书第二十四洞天,唐孙思邈炼丹于此”。长沙县境内,有药王庙、唐田庙、赤马殿、杨泗庙、仙人庙、河图观、天竺山道院等道教文化场所。佛教场所亦多,唐代有开元、九溪、南普、铁炉寺、明月庵等。清嘉庆《长沙县志》载明道都寺庙20、万寿都22、锦绣都25、尊阳都43、清泰都28、淳化都42、大贤都31处。 其他名胜古迹亦多。如罗王寨等军事古寨,常家祠堂、彭家祠堂等祠堂,郑家大屋等20多处古民居,郭桥、麻林桥、鼎功桥、常新桥、望仙桥等数十处古桥。 今存飘风塔、洞泉冲塔、石常惜字塔等古塔;有“望麓台”、“回头是岸”等摩崖石刻;有金井、麻林桥温泉等名泉等。 受深厚文化滋养,域内重教兴文,蔚为大观。有岳麓书院山长郭金门、周玉麒,有省内女学先河、由黄萱祐姊妹1903年创办的影珠女学堂。有彭海鲲、彭万硕父子1912年创建的“开物乙种农业学校”,有主持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学校30年、被称为“湖南陶行知”的教育家姚舜生。 教育兴,则人才盛。仅清代,域内就涌现罗源汉、黄冕、郑敦谨、杨玉科、张百熙、瞿鸿禨等旷代逸才;有黄埔军校一期生陈启科、李默庵、袁守谦、王劲修;有国歌词作者、文豪田汉,书法家郑沅、郑家溉,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任凯南,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陈康白,音乐世家黄晓东、黄源洛、黄源澧,资深院士杨树达、雷天觉等。 域内山河壮丽,文化昌盛,工商发达,如所产刀剪早就用“镶钢锻打”工艺;不少工商巨头,如晚清的长沙首富朱昌琳、魏鹤林,及任理卿、左学谦、曹典球、曹孟其、左宗澍、萧荣生、饶湜、张铭西、刘彬等,皆根生是域。 有沙坪刺绣 、捞刀河刀剪、龙舟竞渡、长沙山歌、金井绿茶、高桥棕编、长沙蓝靛、皮影戏、花鼓戏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域内伟人足迹密布。如青年毛泽东多次到板仓,1916年还步行到高桥拜访柳午亭父子,切磋武艺,至今流传“毛委员智闯天王寺”等故事;国家主席刘少奇天华调查10多天。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任弼时、李富春、李维汉、寻淮洲、王震、罗梓铭。令人追思、敬仰的还有辛亥革命湘鄂义军总司令阎鸿飞,双百英雄寻淮洲、陈树湘,人民解放军后勤奠基者杨立三,满门忠烈的张正坤、吴文炳、黄敦厚及张孝准、柳直荀、张西曼、张汉藩、陈伏泉、陈龙骧、李亚农、徐洪、吴本德、杨晴舫等等英烈。 抗战时的四次长沙会战,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联袂抗击日寇,扬名于世。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和影响,蒋介石曾称赞:“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在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捞刀河畔涌现出救国光辉群体,仅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任弼时、李维汉、李富春、王震、朱镕基、李铁映、彭珮云等。域内现存任弼时故居、李维汉故居、柳午亭柳直荀故居、缪伯英故居、田汉故居、陈琮英故居等供凭吊。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如长沙县原双江乡就有289名烈士。 1950年代以来,政府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域内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渠、渡槽密如蛛网,基本实现旱涝保收,人民过上了安康生活。今又开展生态修复、河道治理,设有“河长制”,“涝塘”旧貌换新颜。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11:37 , Processed in 0.0989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