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
“星沙”为1996年长沙县新建县城的城名,当时叫星沙镇。 “星沙”是古长沙县的别称。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二十八宿中的轸宿有一颗“长沙星”,与长沙星对应的地方就叫长沙。如甘氏《星经》载:“长沙子一星,在轸之中,主寿命,小而明。”《史记•天官书》说:“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星,曰长沙。”《太乙统宗》也说:“轸在天阙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长沙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明史•天文志》更肯定地说:“轸旁小星曰长沙,应其地。”说长沙星之下就是长沙这个地方。《湖广通志》最后的结论是:“长沙之名起于周,又曰星沙,以星名。” 另一说是长沙乃地名,以地貌特征为名。《遁甲记》说:“沙土之地,云阳氏之墟。”《路史》则说:“沙为长沙……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故轸宿中有长沙子。”可见长沙之名在少昊氏时业已存在,至少有4500年的历史。所以清光绪《善化县志》说:“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即先有长沙这个地名,以后天文学发展了,便把地上长沙的地名,又用于长沙天上的星名。 无论是“星以沙而得名”,还是“沙以星而得名”,都把星与沙连在一起,故长沙又称“星沙”。早在唐代,“星沙”之名就入了唐诗。如韩愈登上长沙县罗洋山,写下《罗洋远眺》一诗:“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知潭州时写有《星沙集志》一书,可惜己佚。 长沙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春秋时期长沙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已建有城邑,为楚南重镇。秦始皇在全国立36郡,长沙郡名列其内。自此,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存世,历代相传。西汉封长沙国,都城为临湘(即今长沙县)。东汉长沙县属长沙郡。两晋南朝置湘州,长沙县为其治所。隋唐两代改置潭州,长沙县亦为治所。五代十国时,楚踞湖南,以长沙为国都。宋代长沙县是潭州和荆湖南路的治所。元朝先后改置潭州路、天临路,长沙县仍为其治所。明清两朝长沙府辖12州县,长沙城仍为长沙府的治所。清康熙三年(1664),两湖分藩,长沙为湖南省治。从古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初,长沙县县治都在长沙县城区(即今长沙市市区)。1933年析长沙县城区置长沙市,但长沙县的治所仍在长沙市,直至1996年长沙县政府才从长沙市潘家坪迁至长沙县境新建的县城。 新县城选址长沙县望新乡,距长沙城区东北12公里。新县城拆迁泉塘集镇并向周围扩建而成。长沙县政府依据以上“古长沙别称星沙”的事实,将新建县城命名为“星沙镇”。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亦选址星沙镇。2009年长沙县撤销星沙镇政府建制,设立星沙、湘龙、泉塘3个街道办事处,但县城仍称星沙镇。长沙县委、长沙县政府、长沙县人大、长沙县政协等机构仍驻星沙镇,星沙镇成为长沙县长期的县治。
蓉塘岭 黄兴镇
蓉塘岭为长沙县黄兴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长沙城区东南14公里蓉塘北岸。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胡铎兴修水利,开筑一塘,广植芙蓉,因名蓉塘。集镇因而得名。l968年,长沙轴承厂建此,与东南旧塘湾、接驾岭连接为一体。l988年在原高塘公社等地域置黄兴镇,以纪念在这里出生的辛亥革命领袖黄兴而命名。街区呈带状分布。 蓉塘岭西南4公里扬圫村凉塘有黄兴故居。故居地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坐西朝东,原为53间的四合大院,现存土砖青瓦平房12间,悬山式青瓦坡屋顶,缀有悬鱼纹饰,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黄兴(1874—1916),原名轸,后改名黄兴,字克强,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县)人。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1907年起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93年,黄兴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凉塘还是清末史学大家王先谦的故乡,原有故居和墓葬,今不存。 蓉塘岭西2公里桂花村有许光达故居,房舍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有两进,共有房屋21间。上进倒于1954年洪水中。今存砖木房屋4间。许光达(1908—1969),善化县二都萝卜冲(今属长沙县黄兴镇)人。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2011年许光达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干杉树
干杉树为长沙县原干杉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21公里善化港北岸。聚落呈扇状。1958年,集镇向西北发展,与高岭寺、发人坡连成一片。2015年,干杉镇并入黄兴镇。 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一都烧田段黄龙山,古杉一株遭风吹折,倒插复生,围丈余.高六丈”,“里人砌石围护,呼其地为干杉树”。1961年,树为雷电击死,地名沿袭至今。民间则传说,清末民初,干杉境内高岭寺生长着一棵奇特的杉树,杉树高大,树干须三、四人合抱。每年,树体一半干枯,另一半则郁郁葱葱。逢单年,树体南枯北盛;逢双年,则北枯南盛。附近的居民偶有伤风感冒等疾病,从树上剥一小片树皮煎水喝便可恢复精气神,乃至痊愈。故此,杉树名声大振,遂以干杉命名此地。 干杉域内人杰地灵。著名报人、杂文家、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时被打为“三家村”之一的廖沫沙出生在距神杉仅一公里之地。干杉还是著名湘军将领彭寿松、民国长沙县首任知事姜济寰、国民党抗日名将黄杰上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何德全中将的桑梓之地。
仙人市
仙人市今为长沙县黄兴镇的著名集市,原为仙人市乡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南22公里浏阳河北岸。聚落沿河分布。因浏阳河畔狮子山有“仙人石”而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仙人石“滨河狮子山,石方正约七尺许,如棋盘”,“相传有仙人奕棋其上”。南有渡口、码头,为长沙、浏阳间水陆交通孔道。公路直通长沙城区。东北4公里鹿芝岭,俗称古城基,为五代汉乾祐三年(950)置龙喜县治所。1972年,在月亮山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物,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革命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㮾梨镇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堂,并附设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招收贫苦子弟入学,常到仙人市一带造访农家,殷殷劝学。 江背
江背今为建制镇,位于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东邻浏阳河,西靠长永高速公路,319国道横贯东西,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集镇聚落呈三角形,先后为长沙县河田乡政府、江背区公所和江背镇镇政府驻地。乌川大山山冲48条溪水汇聚的乌江(亦称乌川),流经此处,注入浏阳河,居民房舍选择在江背面而建,故名江背。谷内山泉飞瀑,汇聚成川,水呈乌褐色,因名乌川。后来由于山洪爆发,小河淤塞,乌川改道穿流村北,江移村在,村依旧名。清末已为长沙、浏阳二县边境农副产品交易集镇。附近盛产油茶、猪。 江背镇有著名的乌川湖风景区和印山湖风景区。乌川湖即乌川水库,位于江背镇东南江背镇。鸟川大山广袤数十里,气势磅礴,为长沙县与浏阳界山。在长沙县境内支脉延伸,形成无数峡谷,谷内山泉飞瀑,汇聚成川。1956年夏,建水库于此。主坝建于两山之间,底宽158米,高37米,长260米,面宽7米,土质心墙,内外水泥条石叠砌。水库积雨面13平方公里,有效库容一1490万立方米。库区峰峦秀削,林木荫翳,波光粼粼,一碧万顷。主坝巍然横立,两侧翠柏苍松,溢洪道银流直泻,珠玉纷飞,击石有声,山鸣谷应,风景极为幽美。 印山湖位于江背镇印山村,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印山村为“全国文明村镇”。印山公园牌坊名是狮子公园,山上有座狮子殿,湖中心有座天云阁,湖山一色,波光粼粼。
五美山
五美山原为五美乡政府驻地,今为江背镇的一个村。位于长沙城区东南34公里三叉河畔。三叉河古称五美水。宋《太平御览》引《湘中记》:“五美水在长沙县东”,“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五美山“平峦明秀,四山环拱”。村因而得名。原村民主要以烧制砖、瓦为业,有砖瓦窑30多座,产品远销长沙、株洲、浏阳等地。设定期圩场。 五美山东南1.7公里小埠港,是浏阳河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江背镇,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转,形成的第一道湾。为长沙县、浏阳县边境地区竹木及茶叶集散地。南3公里山枣洲,盛产蜜橘、山枣,闻名县境。 五美山西南1公里观音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故居,县五美学校设此。故居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始建年代无考。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1916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上东厢房留用外,其余均为学校管理。1980年,故居修缮,复原陈设有徐特立夫妇和徐乾以及教员陈昌、毛达恂等人的住房。2013年,徐特立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市
黄花今为建制镇。黄花市,旧称黄花铺,今为黄华镇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县中南部,距长沙市区21公里,西连县城星沙,南接干杉,北毗春华、东邻浏阳永安。黄花国际机场坐落于镇域腹地,长永高速、机场高速、长株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贯穿境内。2012年从划出黄花镇茶塘村、长龙村、湘峰村3个整村和华湘村在长永高速以北的区域,另置长龙街道。 明代中期这里设递铺,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黄花铺,华花同义,谐称黄花铺。”原此地野菊丛生,入秋后遍地黄花,后店铺逐增,形成小集市,街区呈三角形,遂名黄花市。 黄花镇境内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捞刀河如一条玉带,缓缓流淌于镇城北部,孕育了回龙白鲢、谷塘鲤鱼、柳吉锦鲤、回龙湖有机蔬菜、东塘甜糯玉米、黄龙葡萄等享誉国内外的农业品牌。 黄花镇文化古迹众多。樱花温泉的老樟树,据考证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状如佛手,故名曰佛手樟。2004年,考证其确为历史相传的佛手樟并为之举行开光大典。相传明朝朱元璋曾兵败如此,被敌兵追杀,万分危难之时,隐身于此树下面,为此樟所救。2003年,该镇崩墈村境内惊现一处面积为一平方公里的古墓群,其占地之广、保存之善,为世所罕见,经专家考证,此墓群系汉代遗址,现已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崩坳原名歧羊市。清初村落依歧羊桥称歧羊市,康熙六年(1667年)河水暴涨,堤墈崩坍,从而更名。 在该镇境内,还分布着众多古井、老街、古庙等文化古迹。同时,极富地方特色的皮影、狮子龙灯、秧歌、腰鼓等传统文化项目及享誉中外的湘绣、挑花等手工艺制作在该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黄花名人辈出,民国长沙曹氏闻人曹典球、曹孟其均为黄花市曹家坪人。 春华山
春华今为建制镇。春华山为今春华镇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北28公里捞刀河北岸。清咸丰年间此地建寺,名“春华山”,地从寺名。今人把地名来由演绎为“昔人依山傍水,结庐成市,取“春华秋实,人寿年丰”之意,名其地为“春华山”。村落略呈圆形。为附近农副产品集散地。长沙平江公路经此。附近大兴山村以产“春华李”著名。民间有副地名联,把春华山与东屯渡联到了一起,联中巧嵌“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妙趣横生,联云:
东屯渡,唱西游,南腔北调; 春华山,播夏种,秋收冬藏。 春华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著名文物古迹张百熙墓、抗日战争春华山战役遗址、春华渡槽、武塘纪念亭、龙王庙等。 张百熙是清末新政期间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创始人。故居在长沙县沙坪乡(今属开福区),其墓则位于春华镇洞口村泉井冲,占地约50平方米,土培墓冢,墓碑和墓围保存完整。石碑三通,中间大,两侧稍小,上圆下方,有边框,碑上端为官帽形造型,显示墓主人身前的身份。墓前立两大天然石祭台,无人工雕琢之感。2005年,张百熙墓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春华山是长沙和平起义条文的签署之地。1949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138师进驻春华山。8月3日,陈明仁将军派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和国民党232师参谋主任携带长沙附近驻军地图,前往春华山人民解放军l38师驻地洽商和平接管长沙的具体事宜。8月3日下午3时左右,地处春华山小镇中心的曹华中药号门口搭起了一座戏台。曹华中药号又叫恒丰楼,是春华山小镇上规模最大的一栋两层结构的木楼。这天晚上,恒丰楼前灯火通明,红旗飘扬,长沙和平解放条文签字仪式在围观村民的掌声中举行。8月 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发表了37名将领联名的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程潜发表《告湖南民众书》《告全省将士书》,宣布湖南和平解放。8月5日,解放军138师官兵由春华山、黄花铺、东屯渡进入长沙城。 春华镇金鼎山村“中央阵亡将士墓”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得到了修复,并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果园
果园今为建制镇。位于长沙县中部,东接春华镇,西界安沙镇,南抵黄花镇,北连路口镇。距县城星沙22公里,距长沙市区30公里。境内原有古寺,内植桂花、白果,花繁叶茂,果实满枝,清风吹拂,香飘数里,故名寺为花果园。以果园为乡、镇名称,实缘于此。花果园寺实为李公庙,是田汉发蒙的母校。李公庙始建于年南宋开禧元年(1205)。李公幼时聪颖异常,及长,博览三教,精研岐黄,慨然有出尘之志。负行囊奔走四方,处处妙手回春,行医术不计贫富,无不药到病除。传说32岁那年得道升天。人们便在花果园建李公庙祀之。凡遇旱涝灾害、疑难杂症,叩之即应,灵威昭著。李公庙原有庙宇三进,壮丽巍峨,并曾在此办积社仓、育婴堂以及私塾学堂。庙堂与戏台之间,轩阔敞旷,可容纳两千多人看戏。 果园镇地势东北高亢,西南低涟。金井河纵贯全境,纳麻林、寻龙、赤石诸河及六十余条溪港之水,注入捞刀河。河港之间,多为冲积平原。坐落于众岭群峰之中的曾仆塘水库有自然形成的岛屿近十余处,山灵水秀,景象万千,它是天然的白鹭栖息地,每年3—10月白鹭成群,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 果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拥有长沙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东汉古墓群50余座。果园镇还拥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如 1000多年历史的华佗庙,至今影响较大;“杨泗将军斩孽龙”,至今家喻户晓;“雷打石”猴子租碗,讲叙人、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李公真人从江西迁徙羊鹿,让湘、赣两省成为“老表”等。皮影戏、竹马灯、地花鼓、彩莲船等民间文艺丰富多彩,龙狮表演有声有色,问鼎全县龙狮赛冠军。 果园是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国歌歌词作者田汉的故乡。田汉故居位于果园镇田家塅(今田汉社区),坐北朝南,小青瓦,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以过亭相连接,东西两侧有杂屋,共有房屋18间,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毁于大火,2005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诞生在果园的历史名人还有清光绪云南提督杨玉科、爱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孟仰等。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0:07 , Processed in 0.1053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