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庙观

2020-9-25 09: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7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湘峰寺

 

湘峰寺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北端海拔447米的飘峰山顶,长沙、平江、汨罗三县交界处,历为长沙县所辖,距长沙县治星沙60公里。相传清乾隆时,湖北武当山玄帝祖师携张劲犹、常福生、喻修真、邓尚朴四真人云游至此,普济众生,引导长沙、平江、汨罗三县民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二十日建成庙宇。四方百姓认为其“接天地灵气”,相朝拜,成为著名宗教道场历史上多次重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当地望族缪氏家族(号称缪十万)牵头续修,面积扩至300多平方米,菩萨再镀金身。寺庙墙体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分为正、偏两殿,主神玄帝祖师供于正殿中央,偏殿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坐立两旁刻碑记事。

虽然庙宇通体为麻石砌成,但历经沧桑,至20世纪后期,仅剩颓垣,然焚香朝拜者仍屡禁不绝。2000年,由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呼吁重修。三县信众积极响应,自筹资金30余万,再塑玄帝祖师、华山圣母、五帝龙王、岑山上圣等入供主殿。2003年又塑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入供偏殿。偏殿联云:

 

功扶七政;

三湘

 

两栋建筑,西朝东,北为主殿,南为“飘峰老殿”,长10米7米。共占地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主殿长14米7米,由正殿及两侧厢房组成正殿联云:

 

灵通三界;

威震九州。

 

正殿前有四角歇山亭,长9米6米,挂“心动神知 有求必应”匾主殿外廊左侧有数块重修碑,其中一块为“缪氏绩修 皇清道光十三年”碑。

寺内药签主要来自上华山,也有来自其它庙宇的,多用当地草药,信士可自行采挖,也可去药店购买,相传对儿科和心脏病疗效颇佳。

相传民国时期,曾有住持是神秘的中共地下党员,以古寺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青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古寺附近的杉树坡召开过秘密会议,发动、领导农民运动。1945年,王震、王首道等率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广东建立抗日根据地,途经此地,驻扎16天,开展抗日活动。寺周山峦叠嶂,峰插云端,环境清幽,人文内涵丰富,今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杨公庙

 

杨公庙位于杨开慧故居旁百余米处,原是祭奉杨泗将军的庙宇,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不少清代文物保存至今。

杨泗将军即南宋时席卷荆湖七州十九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南宋建炎四年(1130),钟相在金人屠戮潭州、孔彦舟率军进犯澧州、鼎州时,率众起义,等贵贱,均贫富,保卫家乡。杨幺随钟相起义,为四位首领之幼而名“四”。钟相牺牲后,杨幺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率众20万,杀富济贫,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百姓拥戴。他们兵农相兼,陆耕水战,平时为民,战时即兵,势力东起岳阳,西至鼎、澧,南达长沙界内。南宋多次遣使招降,被严拒;七次派大军“围剿”,均无果。朝廷最后从抗金前线调回岳飞清剿,杨幺拒不降;绍兴五年因叛徒黄佐、杨钦出卖,投水未尽,被擒就义。杨幺事迹在洞庭周边广为传颂,被奉为水神。为避免统治者降罪,域内民众隐其真名,只称杨四(或杨泗)将军而广建杨泗庙、将军庙,佛寺道观亦供奉,而罕见岳飞庙。《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洞庭湖区)各船户最信奉杨泗将军,公立庙,各船开到,例必至庙敬之。”

板仓杨公庙是清代长沙地区祠庙建筑的宝贵实物。庙为朝向北偏东30度的四方形砖木建筑,覆青瓦,石柱支撑走廊,由山门、戏楼、正殿、厢房、耳房、石柱、廊道等组成,占地1500平方米。门楼外墙有类似岭南建筑的灰塑,上有花鸟、动物雕塑。山门与两侧的风火墙檐头微翘,山字型牌坊,琉璃瓦挑檐,葫芦宝顶,气势雄伟。进门正中和两厢有天井,均为青砖铺砌,麻石砌围。中轴线上有戏楼、大殿。

现在仍有当时的文物流传下来,杨公庙整体保存较好。大殿前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为清咸丰元年实物。 正殿除供奉杨四将军外,还有关公等6尊神像。

清末,杨公庙改为私塾,民国初年办“长沙县官立第四十小学”。杨开慧1908年在此读书。1929年毛岸英亦就读于此。

1950年5月,毛岸英奉毛主席指示回乡祭扫开慧烈士墓。乡政府在杨公庙开大会,请岸英讲话。岸英站在戏台旁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听主持人请他上台,便从容不迫地走上戏台,向乡亲们挥手致意,用夹带北方腔的长沙话说:“乡亲们,不用客气,我们都是自家人,我还在这里读过书哩。”两句话引得满堂轰动,纷纷侧耳细听:“各位父老,兄弟姊妹,你们好。我父亲惦记着你们,但他很忙,不能亲自来这里看望大家,叫我回板仓看望你们。故乡的人民养育了我们,支持了革命,我代表父亲感谢你们。过去,我是这里的小学生,这次回来我还是小学生,要好好向大家学习……”接着,毛岸英介绍了中国北方农村的土改工作经验,并对当地农村土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乡亲们的掌声、欢呼声久久回荡在杨公庙。

板仓杨公庙从清末至2000年一直为学校使用,保存较好。2001年开始改为纪念杨开慧、毛岸英的展览馆。2005年全面修复,整修了古戏台,复原了杨开慧少年时代就读的教室。2006年5月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公庙今作为杨开慧纪念馆的一部分,内设8个展厅。第一二三厅展览杨开慧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第四为杨昌济展室,第五展室为毛崖英展室,前厅陈列有杨开慧的简介和领导人的题词。是国内唯一的毛岸英烈士纪念地。进门右侧有“三湘女杰风采”展,介绍唐群英、秋瑾、蔡畅、向警予和缪伯英等女中豪杰事迹。

 

 

十方河图观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方丛林是一种寺庙管理制度,我国东晋时就有相关规范。唐代著名的《百丈清规》,规定僧侣在修道同时,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生活。

长沙十方观位于安沙镇谭坊村福塘组的“鳌鱼背上”,为武当山龙门十五代弟子易本立(字竹心)于清同治二年(1863)创建,光绪十五年(1890)增修,1933年重建,以玄医秘方济世救人,民心诚悦,香火旺盛,成为全国有名的十方丛林坤道院。后传徒陈合中(字松骨),续传罗浩明(字明原)等,乃我国现存唯一的坤道观,曾是长沙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河图观建筑主体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新修的山门嵌满道教故事堆画,内部殿堂布局紧凑小巧。过厅左侧有灵官殿,右侧为邱祖殿,中间大殿供奉吕祖,东配房为生产车间,西配房是厨房和斋堂等。 

1986年重建琉璃牌楼,书“十方河图观”五个大字。山门额“方壶”、圆峤”和门,联云

 

紫气银河龙门洞天;

奇经妙图琅缳福地。

 

大殿前栋左为灵祖殿,右为邱祖殿,中为殿门。过厅沿级而上,进入正殿,内供奉吕祖(洞宾)像,为道众早晚上殿的宗教活动场所。

吕祖殿有该观第二代当家陈合中所书楹联:

 

上界本自清虚,看仙人下救群生,跨来白鹤;

中原各争雄气,愿先生都付一枕,睡熟黄粱。

 

正殿外,左右丹墀遍种花木,尤以一株“雪里一点红”茶花最为名贵。院内还有一株稀有古木名“甜茶树”,饮此茶,使人顿觉甘润彻骨。观内还有“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等大小浮雕。后山门联为清翰林萧荣爵题书,联云:

 

栖云耐寒暑;

采药无冬春。

 

罗浩明(1920-1992),长沙县回龙乡人,15岁在河图观出家,抗日战争时被推选为住持。她带领道友,传承教务,纺纱、织布,开荒种菜,自养有保;同时积极参加救国活动,多次掩护地下党员脱险。河图观一时成了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活动点。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罗道长带领下,河图观道姑们坚持宗教活动,生产自养,纺织、缝衣、绣花、打袜子手套,按章交税,湘绣产品曾获评长沙县第一名、湖南省第二名。农忙时节,还积极支农,“去抢红旗”。被誉为“全国第一坤道院”、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典型。1986年,罗浩明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理事、湖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

长沙河图观地处水乡,背靠小山,上有苍松翠竹掩映,下有奇花异草点缀,清新和谐,纯朴自然。历代坤道务农劳动,修炼养生,深得社会赞许。1993116日,河图观公布为长沙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为“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现有水泥路通达。

 

 

唐田庙

 

唐田庙位于安沙镇唐田新村唐田组,始建于唐代。唐末荣禄大夫唐田在此任职,他为官清廉,护朝为民,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体贴民情,深受百姓爱戴、敬仰。去逝后,乡民立庙祭祀,后被皇帝敕封为“唐田上圣”。香火千年不绝,前有古道,所在地因庙成集,因集成市。

抗日战争时,古庙遭日军轰炸,几乎夷为平地。日军投降后,当地绅士朱蓉亮经手筹资修缮,恢复旧制,再续香火。1949年后曾为原唐田乡政府、唐田公社所在地。2004年重修,先后完善了“聪、明、正、直”唐田四圣塑像,恭请道、佛两教主神合案受飨。庙前坪再建戏台一座。庙坪内尚存460余年树龄的古樟枝繁叶茂,系受保护的县级古树名木。

今庙宇座北朝南,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由戏台、前坪、主殿组成,琉璃瓦屋面,水泥地面。山门内,殿堂高踞于石级之上。大殿端坐上圣,左边配殿供奉李公真人、华佗仙师,右边配殿有财神菩萨、岑山上圣,安享牲醴。大门围墙刻有对联:

 

唐神灵耀;

田佑苍生。

 

庙门联云:

 

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离苦海;

大慈大悲,甘露济世满乾坤。

 

庙前一对石狮子、庙内四把太师椅、一座铜钟为历史文物昭示着唐田庙的悠久历史。

大戏台与庙宇隔路相望。

2005年,唐田村、农塘村合并成唐田新村后,开始逢二赶集,庙周因之成市。唐田庙成了以赶集、庙会为主的传统文化场所。今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天竺山道院

 

天竺山道院位于安沙镇原花桥村、双冲村交界处,今鼎功桥村蔡家屋组,是湖南道教经书保存最完整的道观之一,也是湖南道教全真道经忏发源地。由全真龙门弟子罗慧元、杨性元道长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当年离天竺山道院1.5公里有仙姑殿,只有一道法高深的老道长住持为方便向老道长学习,清修养道,两师兄弟买下天竺山方圆两里的山、田、房屋,以此建庙养庙。庙联云:

 

莲花坡上神仙府;

天柱山中羽士家。

 

1933年,杨性元去长沙地藏庵主持庙务,天竺山道院由罗慧元住持,收得弟子数人,扩修道院。1966年,留下罗正清、羊隐悟师兄弟坚守道观,以耕田、织布为生,劳动自养。

1988年,在罗正清道长主持下,天竺山获得长沙市道及香港信玄宫等宫观和个人资助,恢复原貌。今道观前后两栋,正殿供奉“斗姥天尊”亦称“斗姥元君”丹房、右祖堂偏殿有历代祖师神位,右有南岳圣帝神像,前灵祖殿有镇坛护法神王灵官殿坪有铁铸香炉,左住房,右厨舍整齐划一。占地42000平方米,周围山林坡土以及油茶山,每年可收百多斤茶油。建筑面积433平方米,砖木结构,前坪面积220平方米,庙前坪植罗汉松、天竺葵、映山红,环以崇山,前有水塘、公路,为修行养性之佳所。

天竺山道院保存了150多年来的宗教遗产和传统文化,庙藏甚多。有古青阳寺留下的观音神像,有不少明清时期的手抄经书,其中一套《玉皇经》为清代进士手录。有历代师祖传下来的道家七宝、法器、衣钵等传家宝。还有一颗洗眼珠,能洗去眼里飞进的一切异物,为今所罕见,常有患者慕名而来天竺山洗眼。

现由周顺良道长管理庙务,种菜生产,自食其力。虽隐居山中,朝拜者不多,却保存了百余年来宗教遗产与传统文化。周道长多年修炼所精通的经坛醮艺章表文函及烂熟于胸的《湖南全真韵》38道,为今道教界所少见。

天竺山道院今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瞿真人庙

 

瞿真人庙位于长沙县安沙镇顾公桥集云山,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嘉庆《长沙县志》载:“众姓捐置李集成一契田五斗,冯在儒一契田四斗五升,张少春一契田一斗,袁依仁一契田三斗,袁辉五一契田六斗,张容光一契田二斗五升,共田二石二斗,合更册名淳都二甲十区瞿仙众,纳粮六斗二升五合。又四甲四区瞿仙众,纳粮一斗六升,庆仙寿纳粮三斗六升。其庙基,前后左右俱有限址。”遗址在今安沙镇政府院内。

瞿真人,俗名飡苓,明代万历时人。7岁时在长沙县古华山寺出家,后修真于集云山。清朝顺治八年七月十三日,集柴薪于白沙河边,沐浴举火,端坐诵经,风雷大作,须臾身化。是年八月,当地百姓绘肖像于集云山寺祀之。传每遇旱年祈祷辄应。

今安沙镇政府院内,尚存一株古罗汉松,名“瞿真庵古罗汉松”,树龄超300年。相传为瞿真人所植。《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云:“瞿真庵,原称集龙山。清顺治八年(1652),该寺道人瞿飨苓火化,乡民供偶像于寺。清同治六年(1867),清帝敕封为溥护真人,寺亦更名为瞿真庵。”千里之外的上海湖南会馆,曾建奉祭已羽化升仙的瞿飨苓真人庙,足见其影响深远。

时过境迁,瞿真人庙已荡然无存,唯有这株古罗汉松,历数世纪风霜雨雪而伫立至今,古老苍劲,生气盎然,在延续生命传奇。它树姿苍劲雄伟,形如伞状,在树下仰视,松叶层层密布,苍翠葱郁,如墨绿色垂帘倾泻而下,让人怀古思今。远望如一钵天然盆景,旺盛生命力不减当年。古罗汉松高约12米,胸径约50厘米,4—5月开花,散发出淡雅香味;10月前后结出“8”字形椭圆果实,酷似披着袈裟的尊尊罗汉,初为碧青色,转为黄色便可食;待到红里透黑时,最为甘甜,可治心胃气痛,有抗癌之功效。

 

 

鸦鹊坡土地庙

 

鸦鹊坡土地庙位于北山镇福高村鸦鹊坡组海拔190米山包,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为当地民众自发修建。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长6.3米、宽3米、高4.5米。庙前有围墙,占地总面积25平方米,全由麻石砌成。庙门正上方刻“民之父母”4字,左侧有4级阶梯,右侧墙壁上有一青石碑,载有建庙年代和相关事项,属坛庙祠堂类。

该庙外围照壁雕有龙凤腾云驾雾图案,如盘旋在土地庙上空的护卫神,栩栩如生。庙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反映了百姓祈望土地神庇佑、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旧时,每到土地神生日——农历二月初二,官府和百姓都要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十五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普遍。农历六月初六土地公公晒袍日,鞭炮响过不停,方圆百姓都来祭拜,以保四季平安。

该庙建筑特色独具,保存着完整原貌,对研究传统文化、民间信仰等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是长沙县乃至长沙市唯一保存完美的土地庙,2014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兴寺

 

福兴寺位于北山镇福高村寺庙组之高坡上,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道佛合一的庙宇,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供奉戴公菩萨、关公菩萨、石菩萨、观音菩萨等,民国时信徒多,香火鼎盛。1958年为修路、修水库,两侧正房上拆下留。

1992年当地村民组织捐款,加以维修。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由正殿和偏房组成一层砖木结构,占地2000平方米。大门为麻石门框,黑漆木门。门上牌额竖刻“福兴寺”三字。门联嵌福兴二字:

 

福佑黎庶;

兴起愚顽。

 

福兴寺原称石庙。相传建庙人某天收工回家,被路边一石头挫趾,血流不止,坐地长呤。歇一阵后,便借来锄头将石头撅起,准备碎石远抛。不料石出土后,一菩萨雕像映入眼前。见此情况,过路人心想莫不是菩萨显灵了?便连呼带喊:“石菩萨,你若显灵,快帮我止血疗伤。若明早我能伤愈行走,必来烧香祭拜。”说完,将石菩萨搬至路边草丛。此人次日竟行走如常,便箭步如梭地来到石像前跪拜,并用土车子将石菩萨请回家中,每天祭拜。不出一年,一方平安,人财两旺,遂将发富的资金建造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时称石庙。

石庙建成后,香火鼎盛,从清晨到日落,祭拜者成群结队,多远道而来,初一十五尤盛。当地人为表示对石庙的崇拜,

上一篇:老街下一篇:寺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5:53 , Processed in 0.0996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