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祠堂老屋

2020-9-25 09: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3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郑家大屋

郑家塅也称为郑家大屋,位于原清代尊阳都。今金井镇老街西北,脱甲河两岸的观音堂、仁里屋、新沙、莲花湾、凤形山、万松园等纵横近20里的山间盆地内,分布着“郑家塅四十八花屋”,因而统称郑家大屋。如“万松园”,占地20多亩,前柱头有30多个,每个都拴1条狗,每条狗前面都放一个铜钵;九溪源“黄虎屋场”有13700斛租。其他屋场四处林立。族人说:“在这里,我们可以不走外姓人的路,故称郑家塅。”

其实,明末清初,金井郑家还相当落魄。金井郑氏始祖郑寿山,明嘉靖时由江西迁平江。二世祖郑楚泽于隆庆六年(1572)几乎乞讨到金井安身,几代单传。至六世仁轩、啸峰兄弟才开枝散叶。郑仁轩学医,抚育5个儿子,精打细算,渐置田产,还给大儿子、二儿子买了功名,累积读书资本。至第八世发展到23房。第九世郑世俊于嘉庆十三年(1808),考取戊辰科进士,官至思恩知府。

不出100年,金井郑氏“一门八进士”,分别是:

郑世俊 嘉庆戊辰进士(1808)

郑敦允 嘉庆甲戌进士(1814)

郑敦亮 道光癸未进士(1823)

郑敦谨 道光乙未进士(1835)

郑业骏 咸丰庚申进士(1860)

郑绰先 光绪丙子进士(1876)

郑家兟(郑沅) 光绪甲午探花(1894)

郑家溉 光绪癸卯进士(1903)

其中郑敦允任襄阳知府时治理汉水,留下“郑公堤”史迹。郑敦谨历任兵部、户部、刑部尚书,除了为官,还传承家学,曾用郑氏医药学为咸丰帝治病,而获“医相兼良”美名。郑沅官至四川学政、总统府秘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晚清翰林、通议大夫亦是著名书法家,抗日日争长沙沦陷后避难湘乡,因拒绝任伪职而跳塘自尽,以死殉国。

沿脱甲河滨,郑氏先后建留霞谷、话花园、储霞谷、伴松园、虎形山、星薮园、桃花源、仁里屋、莲花湾、梅花庄、聚福堂、万松园、黄虎屋场等“四十八大花屋”。

“星薮园”后人还存有48栋大屋之间的“纽带”——拜帖盒,已流传五代以上。若是哪家大屋操办红白喜事,必带拜帖盒才有人接待,若不遵循规矩可能到了门口都会遭拒。  

从尊阳郑氏族谱可见“郑氏家庙”魁牌: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河道总督、提督军门、巡抚部院等。第二进有探花及第、翰苑词臣、黔西观察等。可看到郑家与贺、陶、黄、周等湖南名家复杂的联姻关系。

后代从金井、脱甲发散到周边的观佳、双江、范林桥、高桥、白沙、福临铺、路口、麻林桥等地,人才济济。

如刘英,原名郑杰,张闻天夫人,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四、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特邀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刘彬,原名郑家献,先后任刘少奇秘书、盐阜地委书记、合江省委副书记、二机部副部长、冶金部副部长,著名的冶金专家,为我国两弹、航空航天、尖端武器金属材料立足国内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家文,九三学社北京市西城区主委;郑兆炽,中南军区汉口陆军医院内科主任、武汉军区总医院内科主任兼中医科主任,著有《中医临诊纲要》、《女科综要》等;郑延慧,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郑延国,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译协理事,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客座硕士生导师;郑兆尧,上海肿瘤医院院长等。

郑氏家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除湖湘文化熏陶外,“四十八大花屋”曾悬挂“书带飘香”匾,“仁里屋”后人还存“文魁”牌匾。族谱中的“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和乡邻、慎交游、择婚媒、端闺化、正蒙养、勤职业、务生理、尚节俭、明礼义、崇享祀、谨祭扫、辨吉凶、鉴成败”规范值得借鉴。

然而,不少“四十八大花屋”未逃脱“成由勤俭破由奢”古训。败家子养尊处荣,不务正业,沉醉于嫖赌和鸦片烟中,挥霍无度,暴殄天物。如“黄虎屋场”后人,一晚赌输600担谷,5盏鸦片烟灯一天烧掉三四担谷。又如“伴松园”,是“四十八大花屋”中最豪华的,相传麻林桥“常十万”慕名将小女倩玉嫁给屋内三少爷,男方大办宴席百数余桌,上亲、夫役数十人留宿一霄。次晨9时,“常十万”起床盥洗,满屋巡视一圈后叹息:哎,真为倩儿担忧啊,太阳高挂中天,主人一个未起,28盏白盖灯亮堂堂的,这样没人管事,败家就在眼前。果不其然,“伴松园”很快产业灰飞,子孙流落。

 

 

杨家老屋

 

杨家老屋位于高桥镇高桥村甘草坑。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甘草坑发现数千平方米汉代民居遗址,收集了大量麻布纹陶片,很可能还有其它遗迹、遗物留存。但让甘草坑名耀青史的,还是近现代惊世的人和事。甘草坑有口大水塘,塘边昔有菜地和叠木环绕的“树墙”,内藏品字形土砖青瓦清代屋场,有20多间房,名“杨家老屋”。屋虽毁,但基址、池塘未变,诉说着老屋的曾经辉煌——近代民主革命家杨毓麟故居。

杨毓麟(1872—1911),字笃生,号椒壬,15岁中秀才,曾入长沙城南、校经书院。25岁中举,26岁中进士,派任广西知县,却受聘于时务学堂,与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等倡言变法。1898年,谭嗣同血染北京,杨毓麟也几近遇难。光绪二十六年(1900)赴日留学,自立军起义,回国参与。8月,唐才常等20余志士被杀,痛感“勤王”路行不通,出亡日本前多次与黄兴商谈,“决定以根本推翻满清、光复中华、建立共和政体为以后革命的奋斗目标。”在日本创立湖南编译社,任主编,著《新湖南》一书,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最具鼓动力的著作之一。1904年华兴会成立,赴沪与蔡元培等设秘密机关配合。事泄,多张名片被搜,遂改名杨守仁。

1908年,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其为秘书,随行至英国。次年辞职,赴苏格兰爱伯汀大学读书,任《民立报》特约通讯员,向国内介绍西方世界。1910年3月,买炸弹给汪精卫。汪刺杀摄政王的炸弹,有杨毓麟的操作“指痕”。1911年,闻黄花岗起义失败,悲愤交加,旧病复发,头痛浮肿难忍,无法报国,留下遗书,将留学英国数年积攒的一百英镑转寄黄兴,作为革命经费,于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蹈海自尽,以身殉国,年39岁。旅居华侨召开追悼大会,安葬于利物浦墓园,以彰义烈。杨昌济、蔡元培、冯自由等纷纷撰文悼念。

杨毓麟遗家书20余封。言一生“因国家多难,常怀舍身殉国之志,公尔忘私,近十年居家仅四日”,将儿子、丈夫、父亲之情宣泄其中。

辛亥革命后,于南京建专祠,祀杨卓林、郑子瑜、吴樾、熊成基、杨毓麟、陈天华六烈士。孙中山赠杨母“乡里矜式”匾一块、银元一箱,派官员送至甘草坑。

甘草坑杨家与板仓杨氏同根。杨烈士蹈海前,给长其一岁的叔祖父杨昌济写信,交代原委及后事。杨毓麟父杨绍华与开慧同辈,一生为农,育德麟、毓麟、殿麟等4子(1子过继),逝于光绪十五年(1889),身后留水田40亩。当时家中10多人,光靠土地难以维持求学费用,德麟、毓麟曾中辍学业,任私塾老师,以补家用。三弟殿麟到入学年龄,由兄长教他读书。弟15岁中秀才,兄德麟颇感羞耻,悬梁苦读,不久亦取秀才。1905年,德麟公费留日,入早稻田大学,与东渡志士组织宪政研究会、政闻社,致力君主立宪。归国后,做过编辑、省谘议局议员。弟殉国后,“大受刺激,遂抛弃改良主义,投身种族革命。”1911年10月,赴石家庄联络吴禄贞等共图大举,谋断京津、京汉两路,夹击北京,实行“中央革命”。不料吴禄贞被袁世凯刺杀,德麟仅以身免,入南京临时政府,后回湖南任职,要求追究宋教仁案,矛头直指袁世凯。1913年3月,任湖南省财政司司长,受称颂。内阁总理熊希龄欲调其到财政部。谭延闿回电:杨任要职,“不能离开”。10月13日,因反对刺杀宋教仁,“乡里有长者之名、居官任财赋之重”而被“屠夫”汤芗铭杀害。二位兄长就义后,小弟杨殿麟病废,侍母甚孝,撑持全家。

杨德麟、杨毓麟兄弟以身许国,同登《三湘英烈传》。

 

 

棠坡清代民居

 

棠坡清代民居是2005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时,由文物管理部门命名的称谓。宅院旧名为“恬园”,坐落于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董家嘴组棠坡。据记载,恬园为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祖朱玉棠于清咸丰年间所建,占地6000平方米,后为朱镕基伯曾祖父朱昌琳所居。祖屋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三进庭院,砖木结构。1938年朱家将部分建筑改为教室,扩建完全小学,名时中学校,少年朱镕基在此生活、学习多年。

这里青山耸翠,鸟语飞旋,清道光举人、浏阳县教谕吴敏树《棠坡恬园记》开篇曰:

 

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省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冈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兴且停。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

 

《棠坡恬园记》继而对“田园林馆之美”进行了一番铺陈:

 

主人导客行,循步廊入山间,上下坡岭皆园也。时又小雨,望烟景甚富。轩而凭,亭而佇,楼台而登,以临池渠,而曲折以历,无非花树中者。其一馆前张油幕,花光照艳,则牡丹也。……其园之馆曰“富春楼”,曰“涌翠台”,曰“皞清轩”,曰“镜观亭”,曰“纳月池”。中亭者曰“宛沚屋”,如舟者曰“定舫”,菊之圃曰“黄中”,竹之坡曰“碧天”。

 

朱昌琳侄曾孙朱镕坚撰文回忆则说:

 

我们家的老屋,是在长沙东乡安沙棠坡。大小百余间,屋后利用一座山丘作花园。从山麓的一面,拾级而上达到山巅,又下到另一面山麓。接朱氏宗祠,沿途铺以花岗石为石级,盖成走廊,曲折迂回。每隔一二十公尺,便有一个亭阁。亭阁内布置幽雅,外遍植名贵花木,分布自然。其它空坪隙地,设有三五条花岗石花凳,或花墩,放置各色盆景,年年香色浓郁。山岭部平坦,用花岗石砌成长形或方形花台,内植有罗汉松、山茶、海棠等木本花卉。另外随山丘起伏,栽有灌木花丛,叠石成为假山。假山内有洞室,可以出入。洞内设有石桌、石凳,可供休慰。连假山一端有一带水池,上架拱形石桥,从山下仰望,疑是悬空架设,显得神奇夺目。山麓另一面的朱氏宗祠,别具一番景色,正中是祭祀神堂,是一座寺庙形建筑,琉璃碧瓦,龙凤飞檐,铁鸟传声,古色古香。堂外东西两廊,依次排列我们家当时各人的功名牌匾,朱漆金字,大小一致,肃穆庄严,神堂内两边壁上,布置从岳麓书院拓下仿制之宋朝朱熹所写之“忠、孝、廉、节”四个五尺见方大字,这是晓谕子孙作为家训…神堂对面是一个大厅,两侧安置有钟鼓。另外东西两厢,尚有花厅、寝室等。宗祠外面,正中为照壁,由东西辕门进入祠内,分别经泮池两边才进入内厅,极显得气派。

 

朱镕基高祖朱玉堂虽富甲一方,但乐善好施,乡里无不称颂。朱镕基的伯曾祖父朱昌琳更是清末长沙首富。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祖籍安徽,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功授候补道、赠内阁学士,曾任阜南官钱局总办。以经营谷米起家,后开设乾顺泰盐号、朱乾益升茶庄,转贩盐茶,设立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他乐善好施,耗巨资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修义渡,捐资修路、疏浚新河,并多次捐赠大批粮食、布匹赈济山西、陕西等省灾民,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清光绪进士黄兆枚题联云:

 

杜陵广厦,白傅大裘,古来虚愿到今偿,公真健者;

萱圃新庄,棠坡旧里,都被先生挂名去,春在人间。

 

朱氏祖屋于20世纪六七十代年被毁,只有一口古井幸完好如初。2004年,长沙县政府斥资将恬园于原址按原样修复。修复后的恬园有大小房屋数十间,数个庭院相连,有轿厅,有戏台,有水井。轿厅联云:

祖泽长沐渊源有自;
家风丕振懋盛无疆。

 
另一大厅挂一副长联:

愿棠庐万户千家,持礼义而行正直;
喜坡满茂林修竹,育贤豪以咤风云。


这些朱氏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再现,是中国耕读人家口口相传的谆谆告诫。

2005年,恬园以“棠坡清代民居”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编著:陈先枢  沈绍尧
来源: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山水卷(下)名胜古迹》2018年8月

12
上一篇:古桥下一篇:老街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19:35 , Processed in 0.8943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