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桥

2020-9-25 09: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4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南门桥

 

《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载:“南门桥,建于平江与长沙交界的白沙河上,为平江南入长沙门户,故名南门桥。”该桥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由当地百姓和能工巧匠自发筹资而建。开慧河与白沙河在此交汇后,今称双江口河,即汨罗江支流车碓河上游,河东为平江县向家镇,河西属长沙县开慧镇。两岸商贾云集。南门桥之水日夜奔流,象征着两县人民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南门桥头有一座兴建于清朝末年的“雷公庙”。相传时有医术高明的湖北雷姓游医至此,药到病除,不嫌贫爱富,深受当地人敬重,称之为“雷神医”,后葬于河边竹林中。而他遗留的许多治病秘方却时刻庇佑乡亲,谁家有跌打擦伤、肿块疮毒,只要服用其药方,马上就好,连头痛脑热、呕吐恶心等病也药到病除。知恩图报的南门桥人为纪念这位神医,便建“雷公庙”,立雷神医为“雷大将军”。庙宇气势恢宏,占地2.2亩,三级台阶,一个大殿。进门有石木结构的宽敞大戏台,饰虫鸟花草、人物故事。庙坪内有大梧桐树,正厅塑“雷大将军”像,可容纳六十余桌。由于香火旺盛,信士络绎不绝,南门桥畔的商业亦随之繁荣。

当地至今流传歌谣:“南门桥、北门桥,鬼子到此就难逃”,唱出了当年南门桥人不畏强暴、机智抗日的奋斗历史。1939年9月,日寇渡过汨罗江,沿长岳古道一路杀至南门桥,见神圣的雷公庙、高大坚固的双拱石桥和奔腾的河水,不敢贸然行动,改用飞机开路,扔下一连串炸弹,南门桥一带弹坑深达2米多,弹片飞溅数百米远。

南门桥人没被吓倒,在乡民徐海珊等带领下,破路、挖坑、埋竹签铁钉,还配合国军挖战壕。25日晚,徐海珊探听到鬼子在马粪嘴宿营的消息,马上报告95师23团,并推荐毛青云、汪庆生、喻振球等几位熟悉地形的人员,配合便衣连,组成38人的夜袭小分队。三更时分,夜袭队带着手雷、枪支,背着鞭炮、铁桶从南门桥下河,偷偷摸进鬼子兵营,除掉哨兵,将敌4挺重机枪调转180度,枪口对准正在熟睡的鬼子兵营。夜袭队兵分3路,一路包抄鬼子后方,一路至南面敌营莲花墩,一路进北侧狮子屋场,将置于铁桶内的鞭炮点燃,顿时枪声、鞭炮声大作。被惊醒的鬼子乱成一团,4挺机枪对着冲出兵营的鬼子扫射,夜袭队员则乘机点射鬼子军官,战斗持续半个多钟头。南门桥畔河堤上,马粪嘴门前的池塘里,到处是鬼子横七竖八的尸体。这一仗共消灭日军300多人马,毒血污红了清澈的河水。

南门桥历来民风淳朴,重教爱国。如民国时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喻长明,遵循“有教无类”理念,在雷公庙创办南门桥小学,将庙中厢房改为2间教室,北为一、二年级,南为三、四年级。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改建,至1975年才搬迁合校。喻先生惠及桑榆的善举,乡亲无不充满感激之情,求知好学之风历传不衰,南门桥学子为报效祖国而奔向四面八方,家国情怀世代相传。当美军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时,在北师大就学的南门桥学子屈浩,联合爱国学生代表,在中央电视台愤怒声讨美国当局的滔天罪行,让侵略者赔偿巨额损失,共同表达全国人民的坚强意志。

 

 

石渡神桥

 

石渡神桥为六孔石墩桥,位于福临镇影珠山村锅盆组,横跨麻林河上游,始建于清代,为村民集资修建。桥建成后,经多次维修,今主体结构保存完整。桥东西走向,长23.9米、宽1米、高3.2米,占地30平方米。桥由花岗岩石块垒砌而成,除两岸桥墩外,中有五个菱形石墩。桥面花岗岩石板厚60厘米以上,是当地的重要交通设施。

其下游约80米处,新建有有现代公路桥。但石渡神桥并未拆除,仍使用良好,见证着古代高超的建桥艺术。其独特构造,古朴风貌,典雅技艺,独树一帜,历久弥新,对研究清代民间桥梁建筑工艺有重要价值,今为长沙县不可移动文物。

 

 

梅薮桥

 

青山铺镇洪河村梅薮桥位于青山铺、福临、路口3镇交界区中的梅薮河上,始建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历史。原为花岗岩石条平面桥,桥南端的古道分岔处竖指路碑,横刻“梅薮硚”3字,右竖刻“至麻林桥”,左刻“至上杉市”。碑于20世纪70年代改河道时拆除。

梅薮桥古称“梅师桥”。相传,300年前本地梅家嘴有位阔老,幼时拜师学石匠手艺,师父姓梅,爱徒如子。徒儿学成后渐发达,成为当地大阔老。梅师傅晚年丧妻失子,孤身一人。徒儿认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常在师父身边孝敬,为之养老。梅师傅过世,徒儿择本地风水最好的“太极图”山冈(今罗家冲口,梅薮桥集镇南侧)安葬师父。虑于灵柩无法涉水过河,便赶紧修造石桥,以便扶柩归山,故名“梅师桥”。后逐渐演变成“梅薮桥”,不过,很多老人还叫“梅师桥”。

《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则说“梅树成林,桥建河上,名梅薮桥”。

民国时,百姓临小河、依小桥集居,土砖木屋、半边亭廊成遮雨小街。这半边街上,有药店、肉铺、饭铺、南杂店等多家小本商铺,木柱木栏代座椅,行人常坐着小歇。1949年前,小小的梅薮桥是本地经济文化中心。政府于1951年建梅薮桥小学,不久创建梅薮桥供销合作社,后合并为梅数桥商店,隶属福临供销社,日用百货、南杂、生资等一应俱全。

1954年特大洪水,商铺等被毁。后相继建梅薮信用社、梅薮桥诊所、梅薮邮政代办所。来信只需写长沙东乡梅薮桥某某姓名即可送达。行政区划由梅薮农业社到公社化后的梅薮大队,再到梅薮桥村。1970年代,改河道,在梅薮老桥上建拱桥。后于拱上铺钢筋水泥。1990年代,由梅薮村牵头,建村级小镇,有商铺50多家。由私人中巴经营村内客运,每日始发两趟,往返于长沙汽车东站,高峰期达12辆。为图方便,中巴线路牌将梅薮桥写成“梅素桥”、“梅数桥”。外人不知梅素桥、梅数桥是啥地方,有这么多中巴,有的就专门来看看。

其实,梅薮村历史文化非常悠久。1988年,在当时的广福乡梅薮村腰塘边的台地上,文物部门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214平方米,不仅出土4500年-5000年前的大量陶器、石器,还发现约16平方米的半地穴式房基和状似粟米的农作物颗料,既有屈家岭文化因素,又具龙山文化特点,为我国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古代文化的汇合处,史称腰塘遗址。

 

 

寿堂桥

 

寿堂桥位于青山铺镇黄鹄村氹里屋组,南北走向,横跨麻林河的一条小支流,近有朱家坝。自古以来,这里河、沟纵横交错,人们来往靠一小木桥。木桥虽轻便,却不够结实,泡水后易腐烂,给出行带来不便。每逢大雨,往往难以成行,甚或有几分危险。当地一位文姓娭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意为后代做件善事、好事。她与子孙约定,生不做寿,死不做法事,拿出一生积蓄,在河上修座麻石桥。清道光二年(1822),长18米、宽6米、高5米的三墩两拱麻石桥建成,命名为“寿堂桥”。桥墩东侧嵌有长0.7米、高0.5米石碑,刻“寿堂桥”、“道光二年秋……”等字。后经多次维修,基本结构至今完好。

小桥流水人家,站在既无麻石扶栏,也无石雕摹刻的古桥上,清风拂面而来,鸡犬之声相闻,古桥古风古韵淋漓尽致。看着两个半圆形的石拱倒映在河水之中,划出微微起伏的弧线,长者总忆起年幼时的夏夜,大大小小的人会抬着各家的竹铺,到桥边乘凉。桥下流水声、乡亲们诙谐打趣的欢快声,让人回味无穷。

游子从外地回来,一定要走上这座桥,才真的感觉到家了。寿堂古桥,既渗透着浓郁的水乡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更无形流露出老祖母的质朴、亲切气息,让人联想无边。

寿堂桥形体古旧,朴素秀美,富于地方特色,体现出很高的工艺水平,今列为长沙县不可移动文物。

 

 

鼎功桥

 

《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载:鼎功桥,清道光十三年(1833),境内胡某倡议于寻龙河上建桥,众姓鼎力以赴,桥成,功在乡里。故名鼎功桥。屋建桥侧,仍以桥名。

鼎功桥位于现安沙镇鼎功桥村三字祥组,是横跨寻龙河的三拱麻石桥,东西走向,长19.7米、宽5米、高4.8米,占地120平方米,用料讲究,全由高档长方体麻石砌成。

桥东原有“灵湘寺”,祀水神“平浪王爷”及观音等,香火旺盛。相传桥下还压有4条铁蜈蚣,以震慑妖魔水怪,谨防蛟龙起浪,保佑人民安全。说也神奇,从桥上掉下去的人,皆安全生还。如1991年枫树铺易姓村民骑单车掉入桥下,车压在背上,好久未出水,居然奇迹般生还。桥畔姚瑞芝掉入河中,被冲走50多米也没事。还传说铁蜈蚣能镇关解煞,远近常有人来桥祭拜,以求小儿平安。

鼎功桥经久耐用,大方美观,有高超的工艺水平,对研究清代长沙地区桥梁建筑和当地交通发展历史有较大意义,为列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鼎功桥原供人、马通行,近年来却变成现代公路桥,不单是周边几个村的出行要道,外地客车、货车也跑个不停,甚至还有载重汽车无情碾压。虽经多次维修,但现代人流、车流、物流的剧增,远超180多年前的设计,古桥不堪重负,存在安全隐患。有识之士建议,采取适当措施给古桥减负。如在其上、下游适当地点新建现代公路桥,使这座有价值的古桥得到切实保护,传承给子孙后代。

 

 

常丰桥

 

常丰桥位于北山镇常乐村月塘组,横跨白沙河上,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三孔麻石拱桥,由当地王姓捐资建于清代中期。为感谢其善举,人们便叫王公桥,已有200多年历史。1978年改建为麻石结构、水泥路面公路桥,为若溪冲、天雷山等地交通要道。桥为东西走向,长53米、宽6米、高7米,桥面330平方米。

该桥北侧上水方嵌有铁蜈蚣,镶汉白玉碑,上刻“常丰桥”3字,赋以“年岁常丰”之意,书法精妙。桥面两翼装0.6米高的麻石护栏,结构合理,端庄大气,颇富美感,反应了清代桥梁建筑的高超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桥上嵌蜈蚣,缘于山洪蛟龙发威、其最怕蜈蚣传说。为保平安,人们建桥时,便八卦、饰以蜈蚣图案。不过象这样压在桥墩中的铁蜈蚣并不多见,常丰桥上3只,对着来水方向。村民说山洪暴发时,铁蜈蚣会发出“呜呜呜”的报警声。

当地有常丰桥附近神奇滩岛水涨岛涨,不淹没

常丰桥今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常新桥

 

常新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为两墩三孔花岗岩古桥,由当地常姓族人重修,故名“常新桥”。20世纪末,当地政府作大规模加固维修,将桥面花岗石移走,在原墩基础上铺上钢筋混凝土。桥东西走向,长44米,宽5米,高7米,面积220平方米。两侧护栏中间各有一块碑刻,上面记载着建桥的年代及名称。

该桥是北山、石常、牌楼通往青山铺、福临和汨罗弼时镇等地的交通枢纽,地位重要。1982年编纂的《湖南省长沙县地名志》载:“常新桥位于我县牌楼公社新桥大队西南白沙河上游。原为两墩木桥。因年久失修,桥身倒塌。民国初年,常姓捐资重修。桥侧竖有石雕栏杆,刻有虫鱼花草,并嵌有大型石牛一对于桥端,为当时当地著名人工建筑。后青捞公路通车,改建成水泥土石结构公路桥,仍名常新桥。桥头设有汽车代办站。公社机关、医院、商店、学校均设在附近。

往昔,离桥头不远,到“米围子”午乐塘(原名舞乐塘),为一条老街,饭店、客栈、铁铺、铜铺、百货日杂、粮油药堂、竹木加工等店铺相连,应有尽有,生意兴隆,一片繁忙景象。桥上更是人挤车堵,桥头石牛石马昴首,增添了集镇的辉煌与繁华。“米围子”在午乐塘附近,挨河,便于水路运输,人流、货物集中,是当年常氏家族为济贫、解决地方饥饿问题而设。不管红白喜事,从主事那天到收场,十五天内必须向“米围子”供应粮食,白天发饭,晚上发米,不让过路人和贫困家庭挨饿,包括乞丐在内,见人一碗,专人发放。

“米围子”占地面积约6亩,周围是仓库,中间是戏楼,每缝年节吉日,就唱戏、舞龙、玩狮子,还有影子戏,热闹非凡。可惜1954年发大水、龙卷,被夷为平地,桥上的石牛石马也不知去向。传说洪水漫桥时,桥上铁蜈蚣呜呜吼叫后,石牛石马就被大水冲走了,亦说后在白沙河找到了,实际上至今未见踪影,一直是个迷。“米围子”这个名,1960年代还在,后因改作供销社,沿用上百年的老地名便消失了。

常新桥古雅质朴,形体美观,虽经多次修葺,然麻石桥墩、碑刻仍保留原状,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今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团圆桥

 

团圆桥位于北山镇原牌楼公社田圆大队西北部,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原为木桥,飞架在白沙河西域支流(明月大山东北坡鹰婆冲等溪合流)上。后改为三孔石拱桥,系长湘古道重要桥梁。河畔有常家总祠,内设常俨小学,还有育英堂,来往人很多。于是常氏家族牵头,大家捐款,改成石桥。

相传奠基当日,一对夫妇吵架路过,常氏族人忙上前劝解。得知两夫妻因家贫起口角而闹离婚,族人即从家中取钱相送,鼓励他们回去勤奋持家、和睦相处。夫妻俩受支持、鼓励后,双双把家还,奋发图强。众人为了纪念这桩事,就以此夫妻重圆吉意,而将桥命名“团圆”。

团圆桥长22.5米、宽4.9米、高6米,面积125平方米,全由花岗岩砌成,上镶嵌汉白玉“团圆桥”三字,右刻“大清咸丰元年”,左刻“辛亥众姓修建”。该桥处昔日岳州湘阴来往长沙衡州的古释道,车水马龙。日军侵华时曾路过此地,两边的石墩护栏就是当年日本鬼子路过时将护栏推向河中的。三拱桥面铺有泥土,桥两端有护栏。1972年,牌楼公社兴修社队公路,将此桥改建为公路桥。该桥今日仍为当地重要的交通设施,使用良好。

团圆桥砌法工整,大方美观,对研究清代桥梁建筑及当地交通发展历史有较大意义,今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鸦灵桥

 

鸦灵桥又名鸦林桥,位于长沙县㮾梨镇(今㮾梨街道)庙前涧,始建于清初,为单孔石拱桥,砌石规整,桥面建有围栏。其地为梨江八景之一“茆港孤舟”所在,原涧水较宽阔,未建桥之前,过客往来全凭扁舟一叶。其畔垂柳婆娑,鸣禽宛转,春风秋月,野渡孤舟,宛如仙境。岸多芦茆,故旧称茆港。明嘉靖时始建木桥,时兴时废。清初由长桥柳氏出资造石桥,落成日,有无数乌鸦步桥而过,乃名“鸦灵桥”。民国诗人唐景森作有《茆港孤舟》诗:

源导孙山外,鸦灵亘此桥。

牌帆何处泊,风雨暮潇潇。


编著:陈先枢  沈绍尧

来源: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山水卷(下)名胜古迹》2018年8月


12
上一篇:古塔下一篇:祠堂老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00:40 , Processed in 0.0987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