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人故居

2020-9-25 09: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3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故居位于长沙县五美乡观音塘(今属江背镇),地处浏阳河支流五美水畔。晋罗含《湘川记》载:“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汉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故居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始建年代无考。房屋曾于1914年改建,其后两次扩建并多次维修。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1916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上东厢房留用外,其余均为学校管理。故居前临田野,后靠小山,周围松柏、香樟、翠竹环绕。西侧新建五美中学校舍和操坪,与之连成一体。1980年,故居修缮,复原陈设有徐特立夫妇和徐乾以及教员陈昌、毛达恂等人的住房。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私塾。1895年在五美乡小塘湾教蒙馆,边教书、边自学。戊戌变法时受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随后又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05年曾入宁乡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同年创办梨江高等小学。1906年起任教于周南女校,后兼任该校小学部校长,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周刊。1910年前往上海考察小学教育,不久东渡日本,参观考察日本小学教育。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并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3年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修业学校、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兼湖南孤儿园园长。曾为毛泽东的老师。1919年五四运动后到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木兰省公学和巴黎大学学习法文和自然科学。1923年到比利时、法国考察教育。1924年回到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任女师校长。1927年春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并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长。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以古稀之龄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1968年徐特立以91岁高龄仙逝,楹联家伏家芬撰联赞曰:

 

大鹏刷翮谢溟渤;

百年树木长风烟。

 

1983年,徐特立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县治星沙镇建有徐特立纪念园。

 

 

田汉故居

 

进入长沙县果园镇黄金村(今田汉村),沿着宽敞的马路——国歌大道直行1949米,即达田汉故居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毁于大火,2005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故居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田汉10多岁去省城长沙念书之前,一直居住于此。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正堂两楹,前后两进,中有过亭,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5平米,有卧室、客房、东西厢房、纺房、储藏室、杂屋等大小房屋18间。两侧房间有田汉生平事迹陈列。厢房前有天井,长12米、宽1.28米。屋前临塘,为晚清长沙乡村民居风格。大门上“田汉故居”四字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曲作者、中国文联前主席周巍峙题写。

田汉(1898—1968),本名寿昌,笔名陈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入私塾,后入省城修业中学等校学习。1912年考入长沙师范,得校长徐特立精心教诲。1916年随舅父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从五四时期起即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戏剧创作。先后与欧阳予倩、洪深等创办了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校、南国电影剧社,主编《南国周刊》、《南国月刊》,创作了《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等一批进步话剧,在全国掀起了“南国”艺术新潮,影响久远。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其间,创作了许多话剧和歌剧,参加编写和拍摄了许多进步电影。由他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为之振奋。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田父禹卿,在岳州、邵阳等地做厨师。母亲易克勤16岁嫁田家做长媳,为人“意坚识著,百苦不回”,主持家务,26岁生田汉,后又生了田洪、田沅两子,对田汉一生影响大。

寿昌6岁蒙,四书五经等传统古籍。9岁时父亲病逝,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计。舅父易象是一位民主主义革命家,非常赏识寿昌的才华,儿子一样对待,让他发愤攻读。辛亥革命前夕,寿昌与三学友报考中学预料,四人分别取“英、雄、怀、汉”为名。“田汉”寓意多重:“汉”是汉民族,有民族意识;另有亲近农民之意。

1916年,舅父被派日本任留学生经理员,出资让田汉和自己的独生女易漱渝一起赴日留学。田汉先学海军,后改教育,终因自幼酷爱文学戏剧,而投身于文学艺术事业。田汉易漱渝青梅竹马,都喜欢诗文,情投意合,于1920年底在日本结婚。此时田汉的话剧创作也进入丰收期。与表妹易漱瑜的爱情,是田汉一生中最幸福、最舒坦“大事”

田汉故居为研究田汉生平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其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于2005年完成修缮,对外开放。2007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规划建田汉纪念馆。

 

 

李维汉故居

 

李维汉故居位于原高桥学仕桥村,今高桥镇维汉村火烧坝组,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为当地有名建筑。大门两翼照壁高耸,内有3进、9栋、大小12厅、44间房。正堂高大亮爽,屋与屋之间有天井、回廊,后栋除5间正房外,另有杂屋。屋盖小青瓦,石灰粉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为研究李维汉生平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20世纪70年代,故居大部被拆,仅存门楼及一米见方的古井一口,水质甘洌。2005年按原貌修复陈列,并征集部分文物,对外开放。2010年10月以来,长沙县又投入巨资,再作修缮:屋面换瓦,墙面修复,门窗置换,地面作防潮处理,修好屋前环形道及池塘等。内设“李维汉同志纪念室”,有4展厅、194张图片,按时间序列,再现李维汉同志光辉一生。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庄,也因之而改名维汉村。

李维汉(1896—1984),又名罗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组织工作。同年10月代表中国少年共产党回国接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1925年1月出席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李维汉曾祖父为福建渡东人,清中期乔迁于此,李维汉属陇西李氏40代。

青少年时期的李维汉思想进步,热衷于革命活动,又喜欢替穷苦人出头,常给家族惹麻烦。害怕受牵连的族人经过商议,决定凑钱送他外出求学。李维汉遂于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校友结识,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 年,同周恩来、赵世炎等商量酝酿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回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底,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3年4月到1927年4月,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称中共湖南省委员会)书记。

李维汉离开家乡后,只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回来过一次,当时一片白色恐怖。他回家后,虽然没有人向当局告发,但也敬而远之。回来第一天,住在自己家。当时任保长的堂弟李天放将其接到自己家。在李天放帮助下,安全度过些时日,便离开家乡,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1927年月12日,李维汉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五个委员之一,担任“八七”会议主席。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任弼时一道留守中央。六大后,任中央巡视员,视察上海工作。1929年春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以后任书记。1930年9月,任中共江南省委(管辖江苏、安徽、上海市、浙江等地)书记兼上海市委书记。

他为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统战部长,长期主管党和国家的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在理论上、实践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统战先驱”。1982年,中共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李维汉主要著作有《李维汉文集》、《回忆与研究》、《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

2006年3月22日,李维汉同志长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回家乡视察,亲自为故居植树,给家乡人民题词。随后,次子、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李铁林同志亦回乡视察,对家乡建设寄予了厚望。

2011年,李维汉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设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融红色教育、群众文化活动于一体。

 

 

柳午亭、柳直荀故居

 

柳午亭、柳直荀故居位于高桥镇中南村方塘冲,始建于清光绪时,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小青瓦屋面,群山环抱。屋前有口小水塘,山泉汇集,水质清冽。塘边岩石地板上有口方井,水源自石壁泉隙,冬暖夏凉,甘甜可口,由柳直荀父亲柳午亭亲自设计开凿。大门上方有柳午亭手书“黄棠山庄”四个大字。门庐上书“荒唐冲”名,自嘲为“荒唐者居荒唐屋举推翻旧政的荒唐事”之意。柳午亭撰荒唐屋联云:

 

洪荒宇宙;

汉唐规模。

 

中栋门楣上额“海棠山庄”四字亦系柳直荀父亲柳午亭所书。有门联曰:

 

厚德载福;

和气致祥。

 

故居原为三进两天井民居,占地约800平方米,计20间。现前栋保持原样,中栋尚有8间房,建筑面积274平方米。正中上下两间为柳午亭家教处,左为厨房杂屋,右为住房,最侧一间为柳直荀住房。偏房有一木质雕花床,是毛泽东多次来“黄棠山庄”的下榻处。

柳午亭(1877—1957),武术家。柳午亭与杨开慧之父杨昌济、李淑一之父李肖聃为“交情三世久,春色两家分”的挚友,曾一同留学日本。1903年留学日本时,柳午亭随王润生学练“八拳”,曾击败日本柔道家吉田道次。1913年回国,先后任教长沙师范、省立一中、长郡中学、湖南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从事体育和武术理论研究、实践。1943年,创办圣和中学(现长沙县一中),为第一任校长。

毛主席高度评价柳午亭先生,说他“一世不做官,是个怪人”。其实,柳午亭做官的机会多得很,无论在谭延闿的都督府,还是民国北京政府,或者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也不做官。1950年代初,毛主席接他到北京,可他连参事、馆员之类的“官”也不做,还是回到他的“黄棠山庄”。

1916年暑假,23岁的毛泽东步行到板仓杨昌济家。老师谈及距板仓四十多里的高桥方塘冲有位柳午亭,是个曾留学日本的文武双全奇才。第二天,毛泽东和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就走到“黄棠山庄”。柳直荀恰在家中,父子二人热情地接待了毛泽东。毛泽东除了请教体育、武术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向柳午亭请教了国家大事及文学历史等方面的问题,1917年4月撰写《体育之研究》奠定了基础。

柳直荀(1898—1932),1912年就读长沙广益中学。1916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预科。1924年加入共产党,曾与毛泽东等人共同领导农民运动。杨开慧介绍同窗好友李淑一嫁给柳直荀,育有儿子柳晓昂、女儿柳挹群。1929年冬,柳直荀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1930年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第六军政委。后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柳任军政治部主任。因坚决抵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而被夏曦等惨杀于湖北监利周老嘴。临刑时,柳直荀要求用刀砍头,好留下子弹打敌人。并坚定地说:把我的问题搞清楚后,再告诉我妻子,我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身前著有《湖南马日事变之回忆》、《湖南农民运动的追求》等。

1945年柳直荀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四处打听丈夫消息的李淑一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从谢觉哉处得知实情。杨开慧走了,柳直荀走了。他们是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眷念走的,多年以后,仍令共和国领袖毛泽东“泪飞顿作倾盆雨”。

1949年后,监利周老嘴人民在柳直荀殉难地建有纪念亭和直荀中学。1994年,高桥镇建了柳直荀纪念馆和直荀学校,与周老嘴直荀中学遥相呼应。在周老嘴柳直荀烈士纪念碑上刻着李淑一写的碑文:

 

八载相知久,桃园结令盟。马日伤离别,征人何处寻。相思常入梦,夜夜泪沾襟。含辛遵夙愿,忧患抚孤成。四九平胡虏,家国沐春风。一阕蝶恋花,主席寄深情。昔日长桥柳,早是伏虎人。为民求解放,紧跟毛泽东。百折志不馁,生死何足论。抵日驱张毒,湘上召农军。八一举义旗,洪湖佐贺龙。极左败大业,遗骨楚江滨。依依杨柳青,周老建亭碑,属余作记铭。华颠遥祝愿,后起作干城。团结戒自戕,江山血铸成。安定奔四化,酬志慰忠魂,他年庆功日,毋忘播火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笔给李淑一写过4封信。1957年,李淑一将她早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的《菩萨蛮》词寄赠毛泽东: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5月11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写了回信,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有《游仙》一首为赠(后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蛾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故居富地方建筑特色,1998、2004年两次维修,对研究柳午亭、柳直荀生平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有重要的文物价值。2006年以柳直荀故居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名人墓下一篇:古塔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10:31 , Processed in 0.1045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