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湘江,湖南之母亲河,湘省、湘州、湘城皆因湘江而得名。说文解字,湘,从水、从目、从木,为“相水”之意。南朝宋庾仲雍《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如朝霞。” 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流经广西兴安、全州两县,在叉江入湖南东安县下江圩,斜贯湖南省境,经永州、冷水滩、祁阳、祁东、常宁、衡南、衡阳、衡东、衡山、株洲、湘潭、长沙等县市,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27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流域面积92500平方公里,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湖南省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自河源至永州老埠头为上游段,两岸层峦叠嶂,苍山如画。著名的罴岭峡谷,最窄处约250米。祁东归阳到衡山间,江水蜿蜓折转于衡阳盆地中,盆地宽达5公里以上。在这一段先后有舂陵水、蒸水、耒水和洣水等支流汇入,径流量大增。然后,江水穿过雷溪和昭陵等峡谷状水口进入下游,直奔株洲、湘潭、长沙盆地。这段湘江接纳了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和沩水等支流。望城区靖港以下属湘江尾闾,进入洞庭湖平原。这里港汊纵横,有三十六湾,平畴万顷,一派江南水乡景象。唐诗人许浑《三十六湾》诗云: 缥缈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经》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有一种说法是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广西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另说“三湘”为潇湘、蒸湘、沅湘。如清学者王文清《湘水记》云:“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州,潇水入焉,曰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曰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曰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到晚唐,“潇湘”一词广泛出现在诗文中,如晚唐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诗云: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湘江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进入长沙地区天心区暮云市,至白泉乡鹅洲进入岳麓区境。在炭塘子,有白泉河自西南注入。至巴溪洲南端,有观音港自西注入。至坪塘镇与长沙市郊分界处,有靳江河自西南注入。至城中溁湾镇西纳龙王港水。至市郊东北,相继有浏阳河、捞刀河汇入;至西岸三汊矶,湘水自此折向西北流。至回龙洲,西纳大泽湖(一名大塞湖)水系。至霞凝港,有沙河从东北方向注入。至同福垸北端,有马桥河自西南注入。至新康镇汇纳沩水和八曲河。至石渚垸有石渚河自东注入。至铜官花果垸,有黄龙河(旧称罾子港)自东注入。至北境门户乔口镇,有乔口河自西注入。湘水自此又折向东北流,从东城乡鱼尾洲出境,经湘阴泄入南洞庭湖。 湘江流经长沙全境74公里,河宽1000—1500米,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阳河、捞刀河等大小支流,经十五洲,淌十三滩,烟水云天,千帆竞发。春夏之时波涛汹涌,浊浪排空;夏末秋初常见西水倒灌,水碧如镜。两岸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秋天芙蓉花盛开,因而有了“芙蓉国”之名。唐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云: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仅市境就有兴马洲、鹅洲、巴溪洲、橘子洲、龙洲、月亮岛、香炉洲、蔡家洲等,宛如一串明珠。兴马洲位于长沙县暮云镇西南湘江中,是湘江过昭山进入长沙境内的第一大洲,面积145公顷。该洲远在唐代即已开发,洲上产橘,因而也叫橘洲。五代楚王马殷踞长沙为国都,下令改名兴马洲,把兴马洲作马氏王朝兴旺发达的象征。马楚前期重视民生,鼓励通商,发展荣马贸易,确实出现了兴旺景象。兴马洲不仅风光秀丽,“双流泻练,人烟橘柚”,而且兴马洲南望昭山,西隔湘江与湘潭县相望,控湘江水路之咽喉,形势极为险要,为长沙天然屏障。清诗人张廷仪《兴马洲怀古》诗云: 湘流如带浪鳞鳞,目断芳洲杜若春。 草色六朝迷北渚,水声五代咽南津。 河山久据分封地,烟月空存吊古人。 欲问何时歌舞外,萧萧芦荻旧城闉。 北宋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米芾描绘潇湘漪丽之风光说:“洞庭南来,浩淼沉碧,迭嶂层岩,绵衍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乌,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清雍、乾两朝重臣孙嘉淦南游长沙时慨叹:“湘江之水清而文。”印证唐刘禹锡所言“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确非虚言。 湘江还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化为湘水之神的传说以及三闾大夫屈原放逐沅湘的悲壮史迹而使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南宋大词人张孝祥知潭州时,泛游湘江,赋《水调歌头》: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 ,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宋人将湘江美景概括为“潇湘八景”,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题诗绘画,使湘江名播宇内。潇湘八景实为湘江流域的八处胜景,始名于宋沈括《梦溪笔谈》。笔谈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宋嘉祐年间(1056—1063),长沙驿步门(今大西门)外湘江之滨建起了一座八景台,上摩画宋迪“潇湘八景图”。淳熙十五年(1188),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讲学岳麓,又在八景台旁建有二亭,登临观景者日多。加之众多名家纷纷为八景台题诗、撰文、作画,八景台遂名噪海内。仅以“潇湘八景图”而言,除宋迪外,北宋李成、南宋牟熙等众多丹青妙手皆绘有其图。可惜大多失散,只有牟熙的《眺望潇湘八景图》被日寇掠走,今藏东京博物馆。元代八景台仍是登临景观的胜地。曾主编宋、辽、金三史的翰林学士欧阳玄返乡省亲时就登过此台,留下《登八景台》诗: 山几重兮水几重,晴岚夕照有归鸿。 潇湘八景丹青画,都在高台指顾中。 今日长沙湘江两岸建成美丽的沿江风光带。长沙城湘江两岸数十公里长堤已建成融防洪、绿化、休闲、娱乐、观景、旅游于一体的湘江风光带。绿化带中建有各式园林小品、雕塑和游乐设施,各段风格不同,或古典,或现代,或婉约,或豪放,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成犄角之势,而湘江正好环绕三市而过,形成独具魅力的“金腰带”,今建“湘江生态经济带”,成为中国最长的沿江生态经济带。 浏阳河: 浏江江水色幽幽,两岸青山云木稠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这是著名民歌《浏阳河》的一句唱词,它刻画了浏阳河迂回曲折的地理特征和浏阳河人百折不回的个性。 “九”是古汉语中最大的约数,九道湾就是特别特别多的弯道。浏阳河从上游大溪河、小溪河算起,何止九道湾,九十九道还不止。因此,广义的“九道湾”就是很多很多的湾。 “九道湾”,不仅一语道破了浏阳河迂回曲折的地理特征,而且也是长沙人百折不回个性的写照。“五十”也是一个约数,所谓“九五之尊”,除了九就是五了。其实,浏阳河全长四百七十里,是“五十里”的九倍。 浏阳河还有一个地理特征,就是它的流向。它与“大江东去”的常态不同,而向西流,一路遇山,多有折返,但仍不断绕过阻挡向西流去。这何尝不是长沙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的象征,又何尝不是苏东坡那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向上精神在长沙人性格里的集中体现。故民国诗人刘善泽《浏水棹歌》诗云: 源头路远夹清溪,河底沙明净浊泥。 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 浏阳河原名浏江,“浏”,清亮也。位于浏水之北的浏阳县也以此为名。阳,北也。东汉置浏阳县,后渐称浏阳河。元代一代宗师欧阳玄有《浏江》诗云: 浏江江水色幽幽,两岸青山云木稠。 一自桑钦载源委,曾留孙盛作春秋。 猿岫风来起波浪,龙湫月出见汀洲。 下流两度翠花过,光气至今浮斗牛。 浏阳河是湘江一级支流,其源为大溪河和小溪河。大小二溪分别出于浏阳大围山北、南麓。二溪会于杨潭乡之双江口,为中游之始。至镇头镇进入长沙县江背镇,为下游之始。浏阳河自此又弯过九道湾,至长沙市北注入湘江。自大溪河计算,全长234.8公里,流域总面积4665平方公里,浏阳市境内长175.8公里,流域面积3211平方公里,共流经数十个乡镇。多年平均水量27.9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44万千瓦,占全县的80%。长沙县、市境内长59公里,流域面积1454平方公里,流经长沙县江背、黄兴、?梨3镇和长沙市雨花、芙蓉、开福3区。 大、小二溪汇合后,经石嘴头、渡头至浏阳县城。又经韩家港、龙虎潭至枨冲。又经蒜洲、龙潭、大水市至普迹。又经鸡首洲、潆陂港至镇头镇。又经回水湾、小埠港、湘阴港至柏加镇。经镇头入长沙县境。全长88.5公里,流域面积914平方公里,另有涧江支流流域面积257平方公里。 浏阳河自浏阳县镇头镇跃龙乡车田塅进入长沙县江背镇五美乡小埠港村。经湘阴港、桃树湾、金潭、筒车棚入浏阳县柏加镇浏坪村,再入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经团然、石门、黄兴、?梨等乡镇进入长沙市雨花区黎圫道街和芙蓉区东湖街道。有三汊河、沿江港、包公港、峡山口、榨山港、花园港、东茆港、花桥港、千秋坝等10条2级支流,总长157.5公里。有江背港、漆家桥港、铁路塘港等3条3级支流,全长42公里。 浏阳河原为常年性河流,四季可通舟楫。唐杜甫寓居长沙时曾溯流而上至阳县城双枫浦。双枫浦位于浏阳市城关镇南郊外。有浏阳河二支流会注,地名浦梓港。此处有古枫两株,高20余米,径粗三人方可合抱,并立水边,故名双枫浦。宋祝穆《方舆胜览》明确记载:“青枫浦在潭州浏阳县。” 清同治《浏阳县志》记述此地“临水依山,藤萝交翠,夕阳歌唱,渔樵互答,如入桃源。”“枫浦渔樵”即成为旧时浏阳八景之一。杜甫《双枫浦》诗云: 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 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 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苔。 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 清代浏阳河还能通舟,有清人鲁武荗《舟过浏阳观音潭》诗为证: 澄凝千尺水,潭上有人家。 屋藉苍藤架,山随怪石斜。 游鱼争赴饵,秋草乱开花。 便欲停舟楫,寻僧一煮茶。 1981年以后,因挖沙、淘金、筑坝,河床和航道遭受到严重破坏,浏阳河已不能通航。 浏阳河狭义的“九道湾”,乃指浏阳河从浏阳市进入长沙县,从东至西弯过了九道湾,经长沙县、雨花区、芙蓉区和开福区而注入湘江。学界及民间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今江背镇,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转,形成第一道湾,古称“小埠港”。西北向至金洲村,再南转,形成第二道湾,古称“金潭河”。南流至座寺岭,返回浏阳市柏加镇,再逆转一百八十度向北折回至长沙县,为第三道湾,古称“八斗湾”。流至长沙县今黄兴镇仙人市早禾村后,往西南弯回至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再折返西北至长沙县黄兴镇与跳马镇交界处的团头嘴为第四道湾,古称“团头河”。浏阳河从团头河西流至今长株高速公路西侧,再北转至黄兴镇鹿芝岭,河对岸为跳马镇螽斯港集镇(今属雨花区),为第五道湾,因之称为“螽斯港”。 浏阳河从跳马镇团头嘴往西北向弯回至黄兴镇,至黄兴镇与雨花区烂泥村交界处,成为长沙县与雨花区的界河,东北岸为长沙县,西南岸为雨花区,河道绕过磨盘洲后不远东转,折向东北向的?梨镇,过?梨镇后又急转向西进入芙蓉区今东湖街道,形成一个梨状的大弧度的半岛,古名“谭阳洲”,这个半岛即是今雨花区通向黄花国际机场的长沙大道的必经之地,环绕谭阳洲的这道梨形弯道为第六道湾,古称“梨江”,著名的梨江八景之一“梨江双渡”即指此景。民国诗人王啸苏《梨江双渡》诗云: 波间荡漾燕双飞,待得轻舫载客归。 一幅画图何处写,春江渺渺柳依依。 浏阳河出东湖街道后,穿过芙蓉区市区至今东岸街道与开福区月湖街道交界处的苗圃南,河道受到山体的阻拦折向西北鸭子铺方向,为第七道湾。第七道湾后,浏阳河南岸为芙蓉区,北岸为开福区,至今车站路烈士公园东门京广铁路路基,河道从西北流向急转至东北流向,流向相反的两河道之间形成狹长的半岛,酷似鸭嘴,名为“鸭子铺”,是为第八道湾,古称“长套湾”。浏阳河从鸭子铺往东北过今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至洪山路今长沙大学西南角,古称 “洪矶滩”,以九十度角西折,过陈家渡,从“落刀嘴”直注湘江,这是浏阳河最后一道湾,古称“陈家湾”,也是浏阳河进入长沙后的第九道湾。 浏阳河十曲九弯,百数里水路入湘江。春夏河水时常暴涨,秋冬清波荡漾。时而轻歌曼舞,时而旋律高扬,不管是朝雾夕辉,还是阴晴风雨,一路流水汩汩,永不停歇。两岸青山翠枝,绝景佳色。昔日渡口星罗棋布,如今多桥飞架,宏伟壮观。 浏阳河流域物产丰富,素有花炮之乡、菊花石之乡、花木之乡、湘茶之乡和杂交水稻发源之地等美誉。 浏阳河两岸名人荟萃,欧阳玄、胡耀邦、谭嗣同、欧阳予倩、王先谦、黄兴、章士钊、徐特立、熊瑾玎、廖沫沙、许光达等,把他们的故居连成一串,就组成了一部互相连贯、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浏阳河畔名胜古迹众多,仅进入长沙县后就有乌川湖、沿江山、紫霞寺、月亮山、龙喜古城、左宗棠墓、跳马涧、陶公庙、东湖、月湖、洪山寺、山鹰潭、年嘉湖、开福寺等,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呼之欲出。 浏阳河流入长沙县境,形成许多绿洲,如山枣洲、江西滩、中洲、柴埠滩、磨盘滩、谭家洲等。洲上芳草鲜美,绿树成荫,如宝石镶嵌镜中,极富诗情画意。下游除九道大湾外,还有桃树湾、潭头湾、王家湾、老屋湾、潭湾等中小河湾,河水百转千回,有如彩带迎风,绚丽多彩,沿河公路纵贯东西,车楫往来,渔歌互答,山村水乡景色兼而有之,一曲民歌《浏阳河》,风靡中外。 捞刀河: 涝塘树色晓苍苍,尘土交驰正渺茫 捞刀河为湘江一级支流,原名涝塘河,明《一统志》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名黄泥港,西流至长沙县北十二里西入湘江。”后因传说关羽战长沙时在这里落刀,继而捞刀,遂改名捞刀河。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2539.5平方公里,有金井河、白沙河、麻林河等9条较大的支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浏水出临湘(今长沙)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针对此说指出:“浏水、涝水俱系分流,其入湘处相隔十里,《水经》云合流,误也。” 东汉建安十二年(208)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虚南下,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亲自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留下很多传说,“关羽战长沙”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为此留下了许多与此有关的地名。落刀嘴和捞刀河,即为其中之一。 落刀嘴位于开福区凤嘴路北头浏阳河对岸,即浏阳河入湘江口。原名骆驼嘴,因河口形状象骆驼嘴而得名。传说关羽从此过河攻打长沙,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荷着宝刀进入湘江,逆水而上,游到涝塘河入湘江口,再逆水游至涝塘河。周仓下水一口气逆水追了七里才把宝刀捞上来。从此,民间把关羽落刀之处的骆驼嘴称为落刀嘴,涝塘河也成了捞刀河。民国时期正式定名为捞刀河。 捞刀河在浏阳市境内古名潦浒河,又名北川。为县内次于浏阳河的第二大河流。捞刀河发源于社港镇周洛桂花峡北斗庵。在镇内,先由东向西,在花桥关山嘴折转后,再从北往南,汇集镇内村级河流21条,滔滔奔赴湘江。晚清秀才清许烟阁《锦春八景》中的前四句描写的乃是捞刀河源头的迷人景色: 千寻绝壁挂飞泉,溪水流声胜管弦。 虎峡樵归歌不断,麦坡春到色无边。 捞刀河出周洛后,西南流经关山、花桥至社港镇。又经狮子滩、龙伏镇、焦家桥、许家河、澎溪渡至北盛仓,为中游之始。又经芦渚湾、邹家滩、蒋家河、伍家渡至永安镇,为下游之始。再至界牌桥,入长沙县境。捞刀河在浏阳县境内78.2公里,流域面积1135平方公里,流经17个乡镇。多年平均水量9.2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91万千瓦,占浏阳全县的14%。 捞刀河上游与汨罗江仅一山之隔。为纪念屈原,沿河龙伏镇新开、坪上等村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即战鼓紧催。龙舟赛紧张而热烈。到端午节那一天,男女老少伫满河岸,河岸宛如体育看台,几无隙地,百姓新装与夹岸栀花交相辉映。午刻一过,健儿在铳炮声中将龙王接上船头,竞渡开始,锣鼓齐鸣,扣人心弦。宋诗人刘克庄《贺新郎·长沙端午》描绘了捞刀河上龙舟竞渡的壮阔场景,词曰: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 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又怀椒糈。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捞刀河由浏阳县北乡永安镇碑桥进入长沙县境春华镇横坑,经春华山、赤石河,会枫林港水,经崩墈至水渡河,与白沙河会合,经罗汉庄至捞刀河镇干嘴坨入长沙市开福区。在长沙县、市境内流程65.8公里。流域面积1298.46平方公里。其北岸支流,以南北向呈平行排列,流程较长,河床宽浅;两岸支流以黄花市、金坑岭为中心,分向东北、西北、西南呈辐射状分布,流程较短,河床较深。捞刀河主河河床宽100至150米,落差为110米,平均坡度0.78%。河床地质上游为砂卵夹石,下游为砂。有胭脂港、泥弯子、金井河、石灰嘴河、望仙桥港、水渡河、白沙河、观音塘港等8条2级支流,全长181公里。其中以金井河最长,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6平方公里。金井河有丁家洞河、芙蓉桥河、脱甲河、范林桥河、桥里河、上杉市河、大坝桥河、麻林河、寻龙河、新桥港、常家冲港、将军塘、安沙港、白云河、乌溪桥港等15条支流,全长204.1公里。1946—1964年,捞刀河中洪期10吨木船可通浏阳县北盛仓,全程92公里,2—3吨小木船可达浏阳县乌龙陂,小汽船可以从水渡河至长沙市。1964年以后,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塞,航道不畅,失去了舟楫之利。 捞刀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春华、高桥、金井等乡镇,盛产名茶,形成著名的百里茶叶走廊。清代高桥镇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茶市,兴盛时茶号、茶庄达48家之多。清嘉庆《长沙县志·土产》称此地“茶有宝珠、单叶、红白各种”。吴觉农于1934年撰写的《湖南产茶概部调查》记载:“长沙锦绣镇(即今高桥镇)的绿茶早负盛名”,“高桥向为茶商云集之地,设立茶行十余家,规模宏大,贸易繁盛。除本县及平、浏茶商集资经营外,尚有外邦至此贸易。……所有红茶悉由金井河或高桥交船启运,至捞刀河过载入湘江至洞庭运售汉口。”当年高桥为湘东红茶产销中心。本地茶商茶行5所,外邦来客8家,资本雄厚,规模可观。这些厂商抗战前夕还在武汉设有庄号。如协记、元茂隆、德玉昌、新记、瑞记、咸昌福、铨记、晋丰太等,专营湖南运汉茶叶。以高桥名义在汉口拍卖之茶在湖南茶中占有一定地位。时人戏作《高桥茶埠竹枝词》二首云: 谷雨新茶色味香,今年应比去年强。 茶商招股添资本,到处专人设子庄。 夕阳桥畔系轻舟,春雨连绵水上浮。 装得茶箱千几百,好风相送出潭州。 当代高桥茶“高桥银峰”“湘波绿”等品牌跻身全国名茶行列。郭沫若品尝“高桥茶”后,即赋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赞“高桥茶”可与著名绿茶“红纱”、“紫笋”媲美。 捞刀河至下游景色更加迷人。明兵部右侍郎王伟隐居长沙城北郊时,曾登上鹅羊山远眺,写下了《涝塘烟树》一诗: 涝塘树色晓苍苍,尘土交驰正渺茫。 十里通衢烟火杂,一湾流水芰荷香。 穿林啼鸟声声巧,竞渡行人日日忙。 暇想不如抛俗累,绿阴深处醉壶觞。 捞刀河之名气更缘于捞刀河镇的刀剪。捞刀河镇位于捞刀河下游,今属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生产刀剪的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数百户,约占当地农户的五分之一。所产剪刀采用“镶钢锻打”工艺,锋利无比,而且合缝精巧,松紧适宜,品种繁多,式样美观,清初就小有名气。当时学院(今学院街)考棚距位于小古道巷口的“董同兴”刀剪号不远,每届全省院试,考生慕名,都要买把剪刀带回乡,“董同兴”得以声名远扬。后经几代人的努力,捞刀河刀剪已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齐名,一并被誉为中国三大名剪。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2:18 , Processed in 0.0967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