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宫: 天悬星斗当窗落,水合潇湘抱郭来 云麓宫是长沙地区最著名的道教宫观,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峰顶。唐代杜光庭撰《洞天福地记》已把岳麓山云麓峰列为第二十三福地,曰“洞真墟福地”,并说是“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唐代司马承祯著的另一部《洞天福地记》也有相同记载。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云:“灵麓峰下有洞真观,乃东晋邓郁之修内外丹处,后升真于南岳。每岁至秋,仙鹤常集于洞口,至今不绝。”洞真观应为云麓宫的前身。清善化诸生郭祖翼《云麓宫》诗云: 飞翠遥惊百尺台,山根拔地立崔嵬。 天悬星斗当窗落,水合潇湘抱郭来。 列嶂昼冥云气护,虚堂寒早磬声催。 临风欲拄仙人杖,看取衡峰九面开。 云麓宫最早建于何时,资料不详。但有方士之活动可追溯至先秦。据《史记》记载,齐国方士韩终曾在此炼丹釆药,名满天下。在秦灭楚后八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渡海到了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三韩,即今之韩国。又据传说,西晋道士张抱黄在岳麓山的岩洞中修炼,羽化成仙。唐宋时,山上建有古雪观、抱黄阁,可惜遗迹不存。 有可靠史料的云麓宫扩建时代是明代。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圮。嘉靖(1522—1566)年间太守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隆庆(1567—1572)年间,又有道士金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5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故云麓宫又称铁瓦寺。清乾隆进士、桐城派诗人姚鼐作有《铁瓦寺》诗,诗曰: 寒云飘烈风,盤石压其上。 后踵倚绝壁,前趾踏惊浪。 老松奋壑底,长鬣仡相向。 结构托翠微,丹青昔何壮。 玄武盛严卫,仿佛动幽怆。 好从神霄淫,迹自宗藩创。 神理有诞欺,人事阅兴丧。 衡岳百里外,隐然山南望。 吾闻董炼师,玉颜故无恙。 解带逝从兹,将入青霞访。 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称三清,故名三清殿。清康熙初年,长沙分巡道张璿重新修葺了云麓宫,以后续有增建。同治元年(1862)于门前筑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次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葺道宫。民国以后,云麓宫基本维持旧貌。抗日战争时期,宫观遭破坏。抗战胜利后,由道士邬开云、吴海明募集修复,并建灵宫殿在今飞来石处,建清虚宫在今归来钟处,均已毁,现仅存吕祖殿、祖师殿、三清殿部分建筑。石柱铁瓦仍在,拾石掷瓦,叮噹有声。 云麓宫名联甚多,同治二年修葺时,嵌《云麓道宫》于门额。临湘县进士吴獬掌教岳麓书院,撰一联巧嵌“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话。曰: 对云绝顶犹为麓; 求道安心即是宫。 三清殿门联宣传了道教经典和道家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殿檐柱联: 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 悟妙理,达妙境,顿开妙道妙神通。 原云麓宫之配殿,又名江亭、望江亭、湘江亭、望湘亭等,是岳麓山登高览胜的最佳之处。清末主持岳麓高等学堂的程颂万《望湘亭》一诗,点到望湘亭远望之妙处: 凭阑不知晚,钟磬堕空冥。 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 寻碑遗北海,濯剑想东溟。 此夕不能寐,天风吹客醒。 20世纪80年代,该宫移交市道教协会管理。近年在望江阁楼上竖吕祖像,按规制作龛,前厅竖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者也不少。1991年6月,云麓宫大殿由岳麓公园正式移交长沙道教协会。 岳麓书院: 湘江北去源流远,衡岳南来地脉长 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准改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民国十五年(1926),正式成立湖南大学。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 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真宗赐名岳麓书院,从此书院名闻天下。南宋时,理学家张栻主持书院,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生徒达千人,有“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之说,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有“潇湘洙泗”之称,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乾道间朱张会讲在此展开,二人曾同居岳麓书院山斋,有《山斋》诗酬唱。 朱熹诗曰: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 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张栻诗曰: 叠石小峥嵘,修篁高下生。 地偏人迹罕,古井辘轳鸣。 自宋以后,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明弘治进士顾应祥《书院》诗云: 翠巘层层护讲堂,西征何幸挹辉光。 湘江北去源流远,衡岳南来地脉长。 昭代人文近荆楚,宋贤心学赖朱张。 青衿指点峰头石,古刻相传夏禹王。 岳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历代不少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宋代的张栻、朱熹、陆九渊、陈傅良,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等都曾在这里讲学。清康熙帝曾书赐“学达性天”匾额,乾隆帝又赐以“道南正脉”四字。清代的岳麓书院山长均为望重乡国的大学问家,如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车万育、欧阳正焕、袁名曜、丁善庆、王先谦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王夫之、陶澍、贺长龄、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胡林翼、唐才常、陈天华、杨昌济等在这里就读。诚如左宗棠题联所云: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郡贤事业名山。 岳麓书院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造型优雅,色泽庄重。其布局呈对称形,中部为教学区,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赫曦台、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分列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旧址、濂溪祠、四箴亭等;左为文庙;右为花圃、园地、池沼。大门前右有黉门池,中建吹香亭;前左为饮马池,中建有风雩亭。 吹香亭和风雩亭即东西亭。吹香亭位于岳麓书院左侧黉门池中。宋端平(1234—1236)间尚书钟仙巢始建,宋理宗继位前任邵陵防御使时曾书额“仙巢吹香亭”。后废。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复建,曰“东亭”。风雩亭为西亭,位于岳麓书院右侧饮马池中,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始建,取《论语?先进》“风平舞雩,咏而归”之义名“风雩亭”。池中有桥,曰咏归桥。清善化县贡生罗辉潭分别作诗咏东、西亭。其《东亭》诗云: 蓬莱闻说属飞仙,缥缈池亭讲院前。 槛拥黄云千亩稻,祠围绿树一林烟。 当檐夜色波心月,破晓晴光镜里天。 杖履追陪凭领略,先生道妙示鱼鸢。 《西亭》诗云: 峨峨一笠野云停,水碧螺青敞画屏。 槛外松涛烟欲螟,峰头梵宇雾常扃。 远江帆影山前过,曲涧泉声雨后听。 从识孔颜真乐在,草元漫认子云亭。 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嘉庆十三年(1808),罗典任岳麓书院山长期间,营造了岳麓书院八景,曰: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乾隆举人俞超《岳麓八景》巧妙地把这八景都曩括到诗里了,诗曰: 晓烟低护柳塘宽,桃坞霞烘一色丹。 路绕桐阴芳径别,香生荷岸晚风抟。 泉鸣涧并青山曲,鱼戏人从碧沼观。 小坐花墩斜月照,冬林翠绕竹千竿。 进入院门,即一高台称赫曦台。大门正对赫曦台,为书院第二进门。大门为单檐硬山顶、五间出三山屏风墙。门庐黑底,上悬黑底荡金门额“岳麓书院”,传为宋真宗御笔。两侧为白底墨迹门联: 惟楚有材; 於斯为盛。 门联为清嘉庆时山长袁岘冈与门生合对撰题,分别取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和《论语》“唐虞之际,於斯为盛”之典,意境深远豪迈。 进入大门,过一宽敞庭院为二门。二门为单檐硬山顶,三进屏风墙。其中门上悬“名山坛席”匾额,背额为“潇湘槐市”。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为清末民初湖南名士程颂万集《尚书》《史记》句所书。 二门之后即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讲堂为书院山长集合生徒讲授之所,宽敞开阔,正中设讲台,后为屏风。上书张栻《岳麓书院记》,系湖南女书法家周昭怡所书。屏风上方高悬康熙帝“学达性天”、乾隆帝“道南正脉”两御匾,金碧辉煌。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石碑4块,均高2.13米,宽1.41米,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传为朱熹手书。两边轩廊分立“整、齐、严、肃”四大字石碑,碑高1.64米,宽0.94米,为清乾隆时山长欧阳正焕书,道光时欧阳厚均立。内壁有古代木刻、石刻多方,刊学箴、学规、诗词等。东、西两序为学斋和彝器堂,现辟为文物陈列室。教学斋联云: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御书楼在讲堂之后。始名尊经阁,建于宋,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万历中长沙府推官陈大绣《尊经阁》诗云: 旧是谭经处,幽芳自不伦。 山空云气霭,枝袅鸟声频。 圣道宁今古,亭台倏故新。 悠然归去晚,清兴隔江津。 今楼为1986年重建,总建筑面积1707平方米,为仿宋建筑,五间十字平面,前出抱厦,两层重檐十字顶,盖黄色琉璃瓦,也是书院主体建筑之一。 书院左侧为文庙,始建于明朝,内有大成门、大成殿及廊庑,万历中书院讲席、大理学家张元忭《大成殿》诗云: 峨峨绀宇祀先尼,曲曲清泉出涧回。 万壑总归江上去,一源原自谷中来。 “尼”即孔子的名“仲尼”,大成殿为书院祭孔之所。今殿为抗日战争后重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右侧廊柱上悬王闿运名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1988年,岳麓书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蔡锷墓: 一时龙虎都消歇,凄绝临歧薤露歌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1917年4月15日黄兴国葬于此。黄兴(1874—1916),辛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黄兴墓园四周立有石碑十多块,镌刻各省督军、省长所撰纪念塔铭。塔形碑柱下方四面以紫铜嵌刻墓志铭和挽词四块,其中章太炎撰墓志铭曰: 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合开不常。 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神奸犹狂。元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兴虤虤,宠赂犹章。頩怒歕血,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以承炎黄。 蔡锷墓位于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此。蔡锷(1882—1916),1911年任新军协统,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5年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墓塔四周环以栏杆,东辟入口,24块护栏石板分别刻有各省省长、督军所献挽词。其中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胡瑞霖所献墓碣云: 天启区夏,鼎命斯融。不有奇杰,孰建神功。 惟我蔡公,间气所毓。抗志黄农,潜心颇牧。 大同应运,血战元黄。驰驱滇蜀,揃残荡荒。 甫卸戌衣,首正经界。规画宏深,期于不懈。 天未厌乱,帝熖复然。手提义旅,为天下先。 豪杰景从,山泽响应。再新邦基,指挥大定。 鸣呼我公,智勇深沉。剸繁决剧,艰险毕任。 四海喁喁,望公未己。胡不永年,遽辞尘滓。 岘山碑在,瞻望涕零。湘江衡岳,永护英灵。 黄兴、蔡锷只相隔三天均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且都是湘督谭延闿主祭。曾任民国北京政府教育总长的南社诗人傅熊湘参加了二位辛亥革命先驱的葬礼,作《送黄蔡殡归岳麓山》诗曰: 谁与重挥落日戈,江山憔悴泪痕多。 一时龙虎都消歇,凄绝临歧薤露歌。 以后,年年有民国要员上山悼念黄蔡。如民国元老、有“诗坛打虎将”之称的程潜即作有《岳麓山礼黄蔡墓》一诗,诗云: 奋起扫浊秽,两公真健者。 英气迈千古,大年天不假。 我来拜山陬,墓道长松槚。 层崖云气鲜,幽涧湍流泻。 缅维道义交,执信锲不舍。 振我皇汉灵,明德光九夏。 如何忽殂谢,万类失陶冶。 抚世悲艰屯,沉忧浩难写。 上山祭悼黄蔡的不知姓氏的老百姓也络绎不绝,有黄埔军校二期生陈作为的《游岳麓山》为证: 麓山云雾障,小雨泣如声。 不知姓氏者,亦谒蔡黄坟。 橘子洲: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橘子洲,简称橘洲,又名水陆洲、老龙沙,位于长沙市区湘江江心。洲因江水堆积泥沙而起,形成长岛,四面环水,形如长带,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50—200米,面积74公顷。有一种说法,“长沙”亦因此洲而名。如徐珂《清稗类钞》地理类长沙条云:“湘江中有沙坟起,若新筑之马路,长短不等,最长者曰老龙沙,长至六七里,长沙命名或以此耳。” 晋《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其实,橘洲的形成至少有一万年。1985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洲北端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火坑遗址,证明早在几千年前长沙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唐宋时,橘洲还是一串不相连接的沙土之洲。分为上、中、下三洲,上洲叫牛头洲;中洲为橘洲,即水陆洲;下洲称傅家洲。明崇祯《长沙府志》载:三洲又称“直洲、垣洲、白小洲,有人家百馀,望之如带,实不相连。长沙谚语云:‘三洲连,出状元’。”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湖南大旱,湘江长沙段小河露底,三洲连了起来。果然这一年长沙出了第一个状元.状元名王世则,他以《六合为家赋》获进士第一名,官右正言,后出知蒙州、永州。淳化元年(990)正月出使交趾(今越南),次年返回汴京,将其出使见闻呈奏宋太宗,此奏文收在《宋史》中,成为今日研究中越关系史和越南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橘洲自古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西晋时,因洲上盛产美橘,即有了橘洲之称,唐宋时,已成著名风景胜地,杜甫、张九龄、宋之问、齐己、戴复古等著名诗人都有诗吟咏。齐己《谢橘洲人寄橘》诗云: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洪崖遗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客宾客好,石榴宜称映丹光。 洪崖是传说中的仙人,即黄帝臣子伶伦;“陆绩怀来”典出自汉末陆绩六岁时偷橘三枚于怀,欲归其母的故事。全诗充满对橘洲的赞叹。橘洲夜景也十分迷人,清学者郭焌《橘洲赋》曰: 半天霞起,江水都红,两岸沙明,芦花共白。灯悬十万户,清莹之波影俱摇;露下二三更,欸乃之渔歌未绝。 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即指湘江橘洲冬雪暮景。宋著名画家米芾为江天暮雪图题诗: 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黯淡混江天。 湘妃独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浩然。 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在长沙度过十几年,从“朱张渡”往返湘江两岸,经常路过橘洲,对橘洲产生了浓厚感情,其咏橘洲诗云: 湘江岁晚水清浅,橘洲霜后犹青葱。 归舟着沙未渠进,且看渔火听疏钟。 到清代,文人墨客题咏橘洲者不计其数,诗以外词亦不少。顺治进士毛际可《探春·晚渡橘洲爱其幽胜漫赋》清新可读,词曰: 晚霭生凉,疏风荐爽,一抹丹霞如缕。岳麓游归,华泉尝遍,更憩道乡庭宇。一棹泛清湘,偏消受,轻船柔橹。浮生半日偷闲,且自中流容与。 试问,橘洲佳处,是晒网渔村,竹篱斜护。遥想灵均,卜居何意,曾向此间寻否?朝夕好朋侪,总邀得,鹭浮鸥聚,隔断红尘,止听戍楼钟鼓。 橘子洲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在此期间,毛泽东非常重视体育,提倡充满朝气、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认为只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能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毛泽东尤其喜爱游泳,他经常邀集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等进步青年到橘子洲游泳,有时还露宿沙滩,在当空皓月下,畅谈人生,纵论国事,抒发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豪情壮志。1925年,毛泽东回到长沙,准备前往广州进行革命活动,重游橘子洲,追怀往事,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气势豪迈的诗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橘子洲古迹众多,主要有水陆寺(江神庙)、拱极楼、洞庭庙、裴公亭、朱张渡等。 水陆寺即江神庙,在橘洲尾,六朝济应禅师创建,明正德年间进士廖道南《水陆寺》诗云: 寻幽为访云边寺,乘兴还临河上洲。 万里乾坤此江水,三湘烟雨共维舟, 怀沙不尽灵均恨,许国谁堪贾傅谋。 驰檄近闻多战骑,衔杯那复对沙鸥。 清雍正八年(1730)世宗下诏湖南“以江神司江渎,利赖舟楫。”布政使赵城遂将水陆寺改为江神庙。乾隆、嘉庆、道光几朝又屡有修葺。2006年在江神庙遗址发现青石残碑,碑文记载,山东诸城进士刘墉于乾隆四十五年巡抚湖南时,曾对江神庙进行大修。江神,又叫江渎神。《广雅·释天》云:“江神谓之奇相。”《史记·封禅书》索隐引庾仲雍《江记》曰:“奇相,帝女也,卒为江神。”《文选·郭璞〈江赋〉》云:“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橘洲江神庙除供奉奇相外,还供奉湘娥。湘娥,又称湘灵,即尧帝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舜帝南巡,崩于零陵“苍梧之野”。二妃逆湘江而上,赶去奔丧,行至湘阴,船翻沉于风浪,殁而为神。咸丰二年(1852),江神庙被太平军的炮火摧毁。光绪年间重建,庙前还建了戏楼,常有名流来这里倚剑听戏,高歌“赤壁怀古”,有光绪间秀才王运常撰联为证: 满天风景,水陆平分,登楼览云梦潇湘,壮气直吞巫峡北; 千古英雄,浪沙淘尽,倚剑听铜琶铁板,高声齐唱大江东。 拱极楼在江神庙后,原为三层四方歇山顶亭,楼高20多米。清乾隆四十六年(1871),长沙城南书院山长余廷灿代湖南巡抚李世杰作《江神庙碑记》云:“昔人尾洲建拱极楼,雄观俯瞰,所以培护墉隍,夹辅形势,与岳阳、黄鹤名胜相望也。” 登上拱极楼,长沙山水洲城一览无遗。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 登楼可西瞻岳麓,俯瞰湘流。草树参差,帆鸟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风纹霞绮,月练烟鬟,清光奔会,自然情移。 拱极楼冬天是观看“江天暮雪”的最佳地点,夏天则是当时长沙的避暑胜地。古有联云: 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 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 拱极楼题咏颇多,清萧大经作有《拱极楼消夏四首》,其一曰: 十二朱栏面面开,纳凉人在小蓬莱。 桃笙石枕清眠熟,柳外微风一阵来。 橘子洲的原住民多为渔民和船民,因而洲上还有一座祭祀水神的庙宇—洞庭庙。洞庭庙位于橘子洲头,祀洞庭神。洞庭神即民间传说“柳毅传书”中的柳毅。洞庭庙清咸丰初毁于兵,九年(1860)合洲居民重修,今不存。传说洞庭神能救溺水者性命。《古乐府·木兰词》有《洞庭水神》诗,诗云: 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 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 郑德璘,长沙人。据《太平广记》传说,唐贞元中,郑从江夏归长沙,船经洞庭湖,遇盐商韦生的巨舟同行。韦氏女于窗前垂钓,德璘以红绢诗投之,女钓得。次日黄昏,韦生舟覆。德璘悲之,又作吊唁诗一首投入江。此诗竟然到达洞庭神所居水府。洞庭神极为感动,遂决定将韦氏女送予德璘。至半夜,德璘觉得有物触舟,拉起,乃韦氏女,于是纳为妻室。数年后,郑德璘当上了巴陵令。 裴公亭又名楚秀亭,在橘洲中部,唐相裴休贬官潭州时所建,元至元以后故址无存。后邑人在原址上建有义渡亭,供渡河行人休憩之用。宋著名词人王以宁作有《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站在亭上可看到长沙城处处迎风飘拂的酒旗,可见裴公亭至少在两层以上。词曰: 岁晚橘洲上,老叶舞愁红。西山光翠,依旧影落杯中。人在子亭高处,下望长沙城郭,猎猎酒帘风。远水湛寒碧,独钓绿蓑翁。 怀往事,追昨梦,转头空。孙郎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帻,歌鼓壮军容。何似裴相国,谈道老圭峰。 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被辟为商埠。随后,英、日、美、德、俄等国的官员、商人、传教士以及本国的达官贵人等,纷纷在橘洲建领事馆、洋行、别墅,盖起了一栋栋欧美式建筑。今橘洲中部尚存新关旧址、美孚洋行、外侨红楼、教会别墅及唐生智公馆、张孝准旧居等,这是橘洲今天还能寻访到的“古迹”了。 1960年以来,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洲头辟建橘洲公园,洲尾部西向辟有天然游泳场。千古名胜橘洲,成了长沙人民游乐、休闲、度暑的极佳之处。橘洲公园南端临江处建有长亭望江亭,伫立亭前,举目遥望,湘江滔滔南来,气势甚为壮阔。 今橘洲居民已全部迁移,整个洲岛建为硕大的生态公园,江神庙、拱极楼、裴公亭等古迹均已重建,橘子洲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秦观藁葬墓: 长眠橘洲风雨寒,今日梅开向谁好 橘子洲曾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高士墓,即宋代秦观藁葬墓。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在秦观、苏轼去世后写有《题秦苏诗卷思二国士》诗,诗的前八句为: 梦蝶真人貌黄槁,篱落逢花须醉倒。 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 扶持爱梅说道理,自许牛头参已早。 长眠橘洲风雨寒,今日梅开向谁好。 诗中“长眠橘洲风雨寒,今日梅开向谁好”之句,说的就是秦观葬于橘子洲。 秦观(1049—1100),江苏高邮人,字少游,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次年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哲宗亲政后,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秦观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至广西藤州骤死,其子秦湛扶其灵榇藁葬于长沙橘子洲。直到崇宁四年(1105),朝廷解除“元祐党人”之禁,秦湛才得以奉父丧归葬扬州,后又迁葬无锡。 在秦观的贬谪生涯中,被流放湖南郴州是一个重要节点。秦观贬郴州途中停留长沙。长沙的美食和美女,竟使他忘记了贬谪之苦。他尝到了长沙的猫头笋。秦观品尝猫头笋后,欣然命笔,作《次韵范祖禹长沙猫头笋》。这首诗记诗人在长沙与朋友聚会时吃嫩笋的美妙场景和心境。白嫩嫩的笋子像猫儿头,更像块白玉,下锅后的一缕缕清香真是撩人食欲。秦观赞美笋子,做成羹汤可以像莼菜一样香飘千里,乃 至 想 到 把 它 进贡给皇帝也很好,还带有一封竹帛。诗曰: 楚山春笋斫云空,北客常嗟食不重。 秀色可怜刀切玉,清香未断鼎烹龙。 论羹不愧莼千里,八贡常随绢一封。 薄禄奉亲甘脂少,满仓时赖故人供。 在长沙,比口福更开心的是艳遇。秦观专程访问了暗恋他多年的奇女子义娼。他与义娼的交往,首见于宋洪迈《夷坚志》:“长沙义妓者,不知其姓氏,善讴,尤喜秦少游乐府,得一篇,辄手笔口哦不置。久之,少游坐钩党南迁,道经长沙,访潭上风俗、妓籍中可与言者。或举妓,遂往访……”明王世贞《艳异编?义娼传》将故事讲得更为生动,梗概为:少游早闻娼名,及见,观其姿容既美,又潇洒可人。坐语间,见几上置《秦学士词》,环视无他文。少游窃怪之,故问曰:“若素爱秦学士者,彼秦学士亦尝遇若乎?”娼叹曰:“使得见秦学士,虽为之妾御,死复何恨。”少游曰:“若欲见秦学士,即我是也。”娼大惊。义娼母子左右佳觞。酒一行,率歌少游一阕以情之,卒饮甚欢,比夜乃罢。止少游宿。裳枕席褥必躬设。夜分寝定,娼乃寝。明日娼先起,立帐外以待。少游感其意,为留数日。将别,义娼嘱曰:“妾不肖之身,幸侍左右。今学士以王命,不可久留,妾又不敢从行,恐重以为累,惟誓洁身以报。他日北归,幸一过妾,妾愿毕矣。”少游许之。一别数年,少游竟死于藤州。娼虽处风尘中,为人婉娩,有气节,既与少游约,因闭门谢客,独与母处。一日做了个白日梦,惊泣曰:“吾自与秦学士别,未尝见梦。今梦来别,非吉兆也,秦其死乎?”数日得报,秦果死矣。遂衰服以赴。行数百里,遇于旅馆。当见到秦观棺木时,伤心欲绝,绕棺三圈,大哭一声,气绝而亡。 传说义娼名王幼幼,她“洁身以报”的誓言,让秦观的长沙之行充满了温情和抚慰。绍圣三年(1096)年底,秦观到达郴州,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除夕之夜,万家欢聚,只有他孤苦伶仃,冬天的凄冷让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位多情湘女。据说《阮郎归》词就写于此时,词曰: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绍圣四年(1097)仲春,秦观居郴州不久又贬横州。秦观在离开郴州前,在一旅舍里写下了蜚声词坛的《踏莎行》,据说这首词里也有长沙女子的影子。词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该词虽抒发了他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的愁绪,但是不是因为有了对长沙女子的眷恋,有了这份情义的牵挂,才让多情才子在凄凉的处境中吟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绝唱呢? 绍圣四年(1097)七夕,秦观已经离开了湖南,到了横州,又写了《鹊桥仙》。《鹊桥仙》借民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暗寓自己与长沙女子的缠绵爱情。词云: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元符三年(1100),长沙义娼最终只在梦中与秦观一见,而且是秦观来与她告别的。她在噩梦中惊醒后,顿生不祥预感,便匆匆派人沿途打听,秦观果真在奉命北还途中去世了。于是有了长沙女子为秦观殉情的千古传奇。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2:37 , Processed in 0.0962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