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正街: 桃花古井桃花扇,第一仙人第一台 都正街位于芙蓉区定王台办事处所辖区域,南起高正街,与天心阁相连,北与马王街相接,因清初都司署设此而得名,是典型的老城区。游击、都司、千总是清代军事绿营制度下的机构,有意思的是,它们都集中在今都正街及周边地域。都司署,其址原为清顺治年间所建守备署,位于天心阁下,乾隆八年(1743)守备署移驻湘潭,旧址改作都司署,其建筑规制缺乏记载。但从后来能改建成书院来看,其规模应是可观的。游击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游击赵文实捐建,位于都正街西北侧的鱼塘街至尚德街之间,署前的街道就叫游击坪。千总署,乾隆九年(1744)建,位于都正街北段今千总巷处。 民国时期都正街店铺较多,有马明德堂卤味店、杨松泰香铺、丁道生草药店、汪鸿泰铁铺、游祥生豆腐店等。 旧时有人将其与带“正”字的街名编成一对联,颇为有趣,都正街就在其列。联云: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头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府正街、县正街,南北府县都正街,街上登龙。 善化县署原址位于都正街南端西侧、与都正街成丁字形交接的县正街。县正街即因善化县署位于此而得名。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5乡、湘潭县2乡置善化县,县治设潭州(即长沙)城内,与长沙县同城而治。县名取“教化县民向善”之意。万历三十八年(1610),唐源出任善化县知县,进行大修,并撰善化县署门联,将“善化”二字嵌入联内,把善化比做春风化雨,很有要把善化县建成和谐之都的意味,联云: 春风善也; 时雨化之。 城南书院原在城南妙高峰,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年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时开始的。清乾隆十年杨锡绂就任巡抚伊始,即以岳麓书院与省城“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决意将岳麓肄业诸生迁至城内就读,遂于乾隆十一年(1746)将都正街都司衙门废署改建书院,仍称“城南书院”以“志旧”。乾隆十二年(1747),新任长沙知府吕肃高为城南书院题联告诫诸子做人治学,不可苟且偷安,须树立远大志向,发奋求学。联云: 人只此人,不入圣便入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道光二年(1822) 城南书院复迁至妙高峰。城南书院迁走14年后,即道光十六年(1836)都司署旧址改建为刘猛将军庙,相传祈祷灭蝗辄验。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十六年(1890),刘猛将军庙又作了湘水校经堂的校址。这样,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旧址又做了15年的学堂。晚清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于1910年前后曾作有《长沙怀古·天心阁》诗: 天心阁亦鲁灵光,俯瞰郊原暗自伤。 岳麓城南无觅处,莫言湘水校经堂。 善化县城隍庙在县正街善化县署东侧,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建正殿、戏楼及两廊,次年加修前后三栋,所祀城隍神为定湘王。咸丰二年(1852)八月,太平军攻打长沙南城,炮子火箭如密雨流星,轰声如雷。善化知县王葆生率众绅从善化县城隍庙恭迎定湘王神像,抬至南城楼,由提督鲍起豹等人轮流守护,以求神灵庇佑。太平军围城八十余日,久攻不下,撤围而去,省城转危为安。时人莫不以为其神。 善化县城隍庙旧有戏楼,清末名流郭嵩焘、杨恩寿、王闿运等常来此观戏。《郭嵩焘日记》曾载:“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善化县城隍早戏,人肩相摩,肩舆不能入。”郭嵩焘之弟郭崑焘撰《城隍庙戏台联》云: 人事可征,喜歌舞登场,听取新声供笑乐; 神灵如在,看贤奸结局,愿凭法曲醒痴迷。 桃花井为井名,亦为街巷名,位于都正街与今人民西路的交汇义处。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虽为幽深小巷,却是旧时戏班荟集之区。据民国《长沙市指南》载,民国元年(1912)徐辛园组织“豫园”于桃花井,“延聘沪汉名伶之优等者,排演迎合湘人心理之戏剧,其营业之盛,殊足惊人”。1913年黄逢元为豫园戏班题联云: 至今犹想休明鼓吹时,经几度繁华,江南风景花开落; 从古多称悲歌慷慨士,到此间游戏,塞北关山雁去来。 黄逢元为清末举人,著有《怡云室联语》。民国七年(1918),又有李某组织“潇湘第一台”于此。今都正街新建北入口牌坊镌刻着黄逢元题桃花井戏台联: 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 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 今古稻田、都正街一带曾有大片地域,唐代为一水光潋滟、山岛耸峙的大型园林,名曰“东池”。东池为唐贞元十八年(802)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杨凭所建,初为潭州官府宴客观游场所。杨凭系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名气很大,与其弟杨凝、杨凌于大历间相继中进士第,时号“三杨”。东池是半环形人工湖,环周九里。唐代大文学家符载作有《长沙东池记》,录下了东池的美景:“右有青莲梵宇,岩岩万构,朱甍宝刹,错落青画;左有灌木丛林,阴蔼芊眠,不究幽深,四时苍然。池中百鸟飞鸣,每当晨曦初露,金波浮荡,气象万千。杨凭在东池之上常盛款宾客,驻彩旗,动兰桡,泛舟而游,间或有娥眉婵娟,清歌波中,宛若神仙。”杨凭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之选者”戴简,元和元年(806),适逢文坛大家柳宗元谪永州司马,路过潭州,戴氏将其延至府上,宴请之间,得柳氏《潭州东池戴氏堂记》。记曰: 东池丘陵林麓距其涯,坘岛渚洲交其中。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民国时南社诗人王啸苏《东池》诗序载:“今古稻田、马王街钩鲈公馆皆其地。迩来宁乡傅绍岩梅根、武昌王铭忠莘田各治一宅,傅题‘东池别业’,王题‘双柑旧庐’,并无存矣。” 王啸苏《东池双柑》叹曰: 亭榭难寻戴简堂,林泉云物望苍茫。 东池已废双柑尽,更向荒墟吊傅王。 息机园: 过墙枝叶休轻剪,留与行人借绿阴 芙蓉区原万福街至黄泥街有一条老巷,名息机园,遗址在今五一大道“蝴蝶大厦”的位置。此地为清初学者廖元度所筑息机园的所在地。 廖元度,字大隐,长沙人,生于康熙年间。平生喜游山水,即兴赋诗。吴三桂之乱期间,长沙遭受兵火。廖住房被毁,寄居佛寺八年,晚年在长善两县交界处“树阴十亩,竹覆五楹”,筑息机园,杜门不出。息机,止息机心之谓也。廖大隐从此一心从事著述,最有成就者为《楚风补》《楚风纪》。廖元度《新迁息机园远眺》诗云: 篱落随时补,门宽任意关。 新诗吟以外,老圃寄其间。 廖元度之至交游乾《息机园记》记述了息机园是如何“息机”的,记云: 徐步其中庭,虹泉遥并于江麓,龙谷虚吟于郭渚。嘉蔬品列,媚目菁英,野鸟时飞,随风上下。晴岚绕槛以回光,崩涧汩流而呈籁。篱鲜吠犬,池杂鸣蛙。琴不弦而螳螂何捕,神常惺而檀罗谁梦?见青虫之满院,忘长日之小年。余怃然曰:此大隐之所谓息机乎? 清人刘彧《饮息机园》咏曰: 西风江上雁行斜,小步城东处士家。 好客常藏千古酒,陶情只种一园花。 清人聂有仪亦作有《息机园》诗: 碧藓青苔匝路深,森森树木已成林。 过墙枝叶休轻剪,留与行人借绿阴。 廖元度一生酷爱园林绿化,在吴三桂未入城以前还在城北,大致在今湘春路口建有雪蕉亭。亭北枕大江,渔樯鸥鸟,传声递影,实为城廓之佳憩也。亭为何名“雪蕉”,攸县刘有光《雪蕉亭记》曰: 雪蕉亭者,长沙廖子大隐取其家之旧墟,诛茅断竹,构以读书延客也。亭何以雪蕉名,未有亭时,烟灌茂草,缘延狼籍,大隐从大雪中梳栉瓦砾,种蕉数十本,绿到天而亭亦成。 廖元度《偶作》云: 循墙诸老树初成,高下风来各有声。 卷幔饱看无限绿,尽教鸠语唤阴晴。 雪蕉亭亦名蕉园。廖好友黄遇隆有《游长沙蕉园》诗: 考槃何处是,蕉影上窗棂。 微雨催花紫,团云入叶青。 藏书香自古,客满户长扃。 怀素如相访,江村一草亭。 水月林: 秋光清绝是长沙,酿出名园万菊花 水月林与芋园均为清两江总督李星沅的私家园林,位于都正街之北的东庆街一带。民国时园林消失,成为街巷名。 据清代瞿元钧《水月林记》载,水月林原为寺名,寺凡三楹,左右皆菜圃。清代两江总督、湘阴人李星沅为诸生时曾在此攻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寺废,李星沅辟其地为“芋园”,拟作归田怡养之所。芋园占地2万平方米,水面占半,西部以黄山石叠为山,乔木荫翳,东部筑水角凉亭,风光漪涟。园中遍植白榆、乌桕、梧桐、黑松,穿插紫薇、绣球、桂树、腊梅,循季盛开。又过14年,李星沅次子李概复修芋园和寺院,“径前增以回廊,栏楯蜿蜒,因曲势作小亭,取苏子之语意,以‘知水月’名之寺”。月夜游芋园,别有一番风味,清咸丰举人瞿元钧《水月林记》云: 好月初上,清光透林隙射水中,明灭不定。游渔潜跃,宿鸟惊呼,凉风翕习入襟袂,此心欣欣若有所得。已而星稀云敛,皓魄当中,水色空明,渟泓滉漾,数声鹤唳与寺中钟磬相和,令人有高世远举之思。自以为古之辋川平泉恐不过是也。 李星沅《自署芋园联》云: 阅世倏中年,辛苦功名都历尽; 娱亲偕小隐,读书耕种总陶然。 李星沅的亲家(李星沅的长女李楣嫁给何绍基的儿子何庆涵)、大书法家何绍基是芋园的常客,作有《芋园看菊》四首: 秋光清绝是长沙,酿出名园万菊花。 盆盎滋培等珠玉,楼台掩映入云霞。 枝摇画舫声声笛,影写晴窗面面纱。 谁识性灵冰雪在,千般绮丽总无瑕。 灌蔬小圃屡经过,别后何人共啸歌。 芒屦狂游忘我老,芋园寒醉到秋多。 晚花人眼如耆旧,胜境随缘即轴薖。 差喜吾庐才隔巷,东篱晨暮许婆娑。 非关红紫不同群,炼到风霜压众芬。 典重金黄留正色,光明雪白灿奇文。 高门旧泽看嘉树,诸老归来爱夕曛。 莫怪诗怀同入淡,东风好梦总如云。 归鸦催动隔林钟,促膝清谈入夜浓。 珍护奇花得微月,商量寒绪入初冬。 艺兰山馆开新径,听雨书堂认旧踪。 难得诸郎能肯构,几回凄慰忆文恭。 1918年李星沅四世孙李青崖曾将芋园部分房舍借予新民学会开办“留法预备班”。1938年“文夕”大火中,芋园及寺庙仅剩的一点残迹,也为断瓦残垣所掩埋,但芋园和水月林的地名却诗意盘留至20世纪90年代。1998年,其地拆建为解放路立交桥和商住楼。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祖籍湖南湘阴,乾隆年间,其祖父李世亮(玉屏公)举家迁到长沙。嘉庆十三年(1808年)李星沅12岁应童子试。17岁丧父后,因家贫李星沅还曾借读于小庙——水月禅林。嘉庆二十二年(1817)李星沅以郡试第一补弟子员成了一名秀才。次年,受聘任教于城南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历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陕西等省按察使、江苏布政使、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等。被道光皇帝召见8次,曾奉硃批:“朕看汝年富才明学优品正,甚有厚望于汝,谅汝必能体朕用人之苦衷也,钦此。”道光二十七年(1847)调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官回籍养病。但一年半后又被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起用,任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剿太平军。李星沅带病赴任,4个月后即殁于广西军中,谥文恭。遗有《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李文恭公诗文集》等著作。曾国藩作挽联悼曰: 八洲作督,一笑还山,寸草心头春日永; 五岭出师,三冬别母,断藤峡外大星沉。 李星沅有诗集8卷,无论是羁旅情愁、仕宦人生或是家居生活都显得情真意切。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专门写给妻子郭润玉的122首诗。李星沅妻子郭润玉是湘潭有名的才女,字笙愉,号壶山女士,著有《簪花阁集》。郭润玉的父亲郭汪璨,姑母郭友兰、郭佩兰,姐姐郭漱玉,侄女郭秉慧都工诗,且都有诗作存世。清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记述:“湘潭郭氏一门风雅,姑侄姐妹都能诗,云麓诸女皆才媛也。盖其耳濡目染,渊源有自云。”郭氏并不以门第作为择婿的标准,而是“阅文择婿”。郭汪璨看到李星沅的文章,誉为世才,亲自登门,把女儿郭润玉许配给李星沅。当时的李星沅,家徒四壁,“无力具红帖”,郭汪璨自买与之,成就一段佳话。一次旅途中李星沅与妻子唱和,近在咫尺,却以诗传情,写下《小舟戏柬笙愉》,诗云: 江入万峰曲,人分一叶船。 隔窗商韵语,呼婢递吟笺。 香近衣仍远,帘横波又圆。 后先才咫尺,相望亦殷然。 鱼塘街: 洗心但饮一杯水,濯足如临万里流 鱼塘街因明吉王府的鱼塘位于此而得名,位于都正街西北侧。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载:“端履街在湖北会馆前有塘一亩,俗曰鱼塘,即旧藩故址也。”鱼塘街由此而得名。清嘉庆《善化县志》善化县城图上绘有“鱼塘”一口,塘边街道称“鱼塘巷”。追溯到明代,鱼塘还是省城一处胜景。明清之际诗人郭金台作有《同陶五徽过旧藩坐马公新刹有感》诗二首,诗中灵光、象王均为佛教用语,矗立在鱼塘畔的“马公新刹”当是一座殿宇辉煌的佛寺。但该诗又感叹明朝灭亡后鱼塘沦为“荒沼”,借陶彭泽(陶渊明)和马伏波(马援)之典发思古之幽情。诗曰: 旧识灵光殿,鱼塘幛幕开。 重门仍锁钥,环道此楼台。 厩草薰风转,官蔬照日培。 百年游豫地,会见象王哀。 闻道淮南第,元臣拥骑过。 穷鳞犹噞呷,荒沼半陂波。 纵酒陶彭泽,论兵马伏波。 相看交涕落,回首一悲歌。 清代鱼塘街一带是祠庙、会馆及戏院酒楼的集中之地。祠庙有天后宫、大唐庵、天府庙、三宫殿等。天后宫位于鱼塘街与今黄兴中路的交汇地带,与南门口的天妃宫遥相呼应,祭祀的是女海神——妈祖。天后宫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名为祠庙,实为福建行帮的会馆,清初闽粤一带信奉妈祖已成风尚。天后姓林,名默娘,福建蒲田人,世居湄州。史载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升华”,“自后常衣朱衣,乘云遨游岛屿间,里人祀之”。故鱼塘街有北侧“闽省巷”之街名。大唐庵在湖北会馆(鄂省巷)西侧。唐代长沙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尼姑庵以“大唐”命名不足为怪。湖北会馆东侧并列着天府庙和三宫殿。天府庙与寿星观相仿,所祀为亢宿四星和房宿四星。亢、房亦为寿星,并称天府。道教又谓天有三宫,曰紫宫、太微、文昌,“三宫殿”之“三宫”当指此。故鱼塘街有一小巷名“三宫殿”。 清同治、光绪时的长沙省城图上,鱼塘已经消失,鱼塘巷分成“东鱼塘”“西鱼塘”两条街。东鱼塘街曾名“箭道巷”,1922年开设于此街的寿春园戏园聘湘剧女子福禄坤班演出, 一炮打响。鱼塘街“天乐居”是当时长沙著名旅馆,兼营餐厅、浴室。厅内悬清末民初著名楹联家吴恭亨撰嵌字联: 画本妙天然,此楼真高百尺; 人生行乐耳,有酒更进一杯。 同街的“天然居”酒家则因官至云南按察使的李元度的一副回文联,使之增色不少,联云: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东鱼塘街则有“半仙乐”酒楼,因开始时不能与“天乐居”“天然居”杭衡,故请清末长沙“落魄狂士”吴士萱为其作联,吴所撰“半仙”嵌字联果有几分狂气,悬于堂中,使“半仙乐”名气大增,联云: 半盏、半瓯、半醉、半醒,偷得半日清闲,也算人间半乐; 仙侣、仙朋、仙肴、仙酒,招来仙姬共饮,胜似天上仙家。 清末民初鱼塘街上还有一家著名茶馆,名“半江楼”。半江楼起名于唐代杜甫《赠花卿》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半入江风半入云”用来比喻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以该诗名茶馆,也使湘茶的品味如行云流水一般妙不可言。 吴士萱也为其作有《半江楼坐茶》诗,诗曰: 已厌尘嚣遍九州,每耽清啸坐斯楼。 洗心但饮一杯水,濯足如临万里流。 文字早成刍狗物,功名都付烂羊头。 生逢乱世甘长贱,总觉春来气似秋。 民国时期鱼塘街形成独特的商业风貌,成为丧葬用品店铺的集中地,著名店铺有吴德顺棺材行、寿而康寿服店、长寿乐寿服店、永记寿服店、永年寿服店等。20世纪90年代形成“鞋料一条街”,但寿服仍是此街的一大卖点。 2010年,鱼塘街连同周围的闽省巷、鄂省巷、照磨巷、游击坪、尚德街、聚福园等街巷一起列为“棚改区”而被拆除,后成为香港九龙仓集团商业开发用地。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6:25 , Processed in 0.0976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