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马洲: 湘流如带浪鳞鳞,目断芳洲杜若春 兴马洲位于长沙市今天心区暮云街道(原长沙县暮云镇)西南湘江中,是湘江过昭山进入长沙境内的第一大洲,面积1.8平方公里。原名鹅洲,远在唐代即已开发,洲上产橘,因而也叫橘洲。兴马洲距长沙水路仅五十里,为出入长沙的咽喉之地,古有重兵把守。昭山临江高耸,逼湘江北回;兴马洲又分江水为二,故民间有“昭山保水口,兴马塞龙门”之说。在兴马洲上隔江对望是昭山,潇湘八景之一“山市晴岚”就在这个地方。站在昭山下望湘江,但见碧波荡漾、晴空朗翠,兴马洲白沙泛银,像一条巨舰破浪而来,壮丽非凡。 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兴马洲,县西南五十里,亦名橘洲。洲中赋税,皆输本邑。《府志·拾遗》先名橘洲,自马殷王长沙改今名,一名马殷洲。”五代楚王马殷踞长沙为国都,下令改名兴马洲,把兴马洲作马氏王朝兴旺发达的象征。又传,马氏在洲上建有御马场。该洲不仅风光秀丽,“双流泻练,人烟橘柚”,而且西隔湘江与湘潭县相望,控湘江水路之咽喉,形势极为险要,为长沙天然屏障。清诗人张廷仪《兴马洲怀古》诗云: 湘流如带浪鳞鳞,目断芳洲杜若春。 草色六朝迷北渚,水声五代咽南津。 河山久据分封地,烟月空存吊古人。 欲问何时歌舞处,萧萧芦荻旧城闉。 往事何劳话战争,波涛犹作鼓鼙声。 洲环湘水人烟淡,月暗鄢陵墓木平。 帆影夕从汀际落,江花寒向涧边生。 为年带砺雄南楚,可奈金瓯再世倾。 诗中南津即南津城,《湘潭县志》云:“兴马为南津是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昭山下有昭潭,与兴马洲首尾衔接。谚云“昭潭无底橘洲浮”,潭水之深,橘洲之美,由是可见。此处橘洲非城中水陆洲,而是兴马洲也。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有《暮泊南津港》诗云: 平湖暮色自凄迷,谁向津亭问解携。 白发渐生离恨短,青山曾乱黛眉低。 秋河黯黯光先断,北斗傞傞柄又西。 独有玉纤初夜月,引人愁思到空闺。 马楚王朝早已烟消云散,洲上也难找到御马场的遗迹。旧事已随流水去,唯留“兴马”二字,让人徒生怀古之情。据传,关羽“战长沙”曾来过兴马洲。兴马洲上有座高大的关帝祠,至今香火很旺。 今兴马洲上有长沙最后的岛村——兴马村,有长沙最后一所洲岛小学——兴马小学。长岛人家,在这座岛上生息繁衍,赋予了兴马洲不一样的风情。洲上人口多,原生味十足。绿树成荫,杨柳成行,江面碧波荡漾。开阔的沙滩,银沙漫地,小溪纵横,清澈见底,嫩鱼细虾嬉戏其间,自得其乐。渡船仍是连接这座洲岛与外界的主要方式,使来此采风者很自然地忆及清诗人周谔枝在《南津港眺望》诗中所描绘的“津头人唤渡”的雅趣: 津头人唤渡,小艇绕前横。 红粉扶双桨,风飘一叶轻。 火宫殿: 湖山大启文明象,云日新增栋宇辉 火宫殿作为庙宇,是一座火神庙,而作为一个商号最初是由火神庙庙会董事会掌控的、以经营地产为主的行会。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经营小吃铺面为主,1957年火宫殿庙坪内各饮食店合并公私合营,成立火宫殿饮食店。今名为火宫殿饮食有限公司。 火宫殿初名火官殿,又名乾元宫,位于长沙市坡子街,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至嘉庆末已近损毁,道光六年(1826年)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重建。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财神殿),供有神像。火宫殿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建筑宏伟。庙的屋脊上安有7个铜铸大葫芦,金光闪耀,正殿有3米多高的泥塑火神像,两边挂有“肃静”、“回避”木质禁牌。面向坡子街,矗立一座雕龙画凤和人物浮雕的大牌楼。牌坊中门上面,为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竖书的“乾元宫”三字。牌楼至今犹在,但“乾元宫”三字已为“火宫殿”三字所遮盖。 有清一代,火神为朝廷列入祀典,故地方大吏均按时前来主持祭祀,而文人名士为之题匾撰联者亦复不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原署广东巡抚郭嵩焘,曾应火神庙化成和尚之请,为之撰联二副: 离曜炳中衢,湖山大启文明象; 乾元昭盛祀, 云日新增栋宇辉。 十万家烟火闾阎,神贶胥恬,民生永利; 百二载山川城郭,经涂四达,宝殿重新。 民初南社诗人吴恭亨亦撰联云: 俾人间薪突无忧,巍巍成功,于国为捍大灾,御大患; 与天下文明应象,赫赫专祀,愿神永光此土,牖此民。 前坪建一戏台,台口腰圆形匾“静观”二字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并盖有何的印章。戏台上方“一曲熏风”横匾为何绍基墨迹。两边台柱上镌何绍基所书楹联: 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 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 民国初期,火宫殿长期由叶德辉主持。火宫殿的庙学丽泽学校的校长亦为叶德辉。相传民国初年叶德辉为火宫殿的土地庙写过一副对联,联曰: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927年叶因反对农民运动被镇压后直至1938年“文夕大火”前,火宫殿由“老八董”掌管。八董是:余太华金号、李文玉金号、叶公和酱园、东协盛药号、西协盛药号、九芝堂药号、福芝堂药号、寿芝堂药号。大火中,火宫殿除门坊幸存外,其余建筑焚毁殆尽。1941年由“新八董”主持再建神殿。新八董是:詹恒大笔墨铺、詹彦文笔墨铺、杨正泰锡铺、杨振兴锡铺、老公和铜铺、王福呜铜铺、阜昌参茸号、朱义新金银首饰号。由西区区长程前宛任董事长,叶德辉之子叶尚农任副董事长。次年建成小吃铺面48间,租予小贩经营餐饮,形成品种多样、风味独特的小吃店群。铺面分成四线,分别取名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四线铺面间有3条小街,门面相互毗联,形成闹市。市场门楼朝南,东、西向开有侧门。 铺面均以小吃为主,如姜二爷的臭豆腐、姜氏姐妹的姊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胡桂英的猪血、周福生的荷兰粉、邓春香的红烧蹄花、罗三的米粉、李子泉的龟羊汤等。 然而,火宫殿最正宗的功能还是祭祀火神。火,曾使人猿相揖别,为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的文明立下了不朽功勋。因此,祭拜火神成为长沙先民世代流传的风俗。长沙火宫殿供奉的火神是祝融。祝融,本名重黎,是传说中的上古帝喾火正,以官名行世,习称祝融。重黎是黄帝六代孙,帝颛顼曾孙。《史记·楚世家》说:“高阳(帝颛瑞)生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集解》:“虞翻曰:祝大,融明也。”祝融,即大光明之义。祝融、火正,皆是上古火官官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火正曰祝融。”《汉书·瓦行志》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火正的职责,一是掌管祭祀天下的火星,一是管理人间的用火事务。古代钻木取火,火种得之不易,故设火正以管理。帝喾时的祝融,除了重黎,还有他的弟弟吴回。《楚世家》说:“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任),复居火正,为祝融。” 2005年10月1日坡子街民俗美食街开街之际,在火神庙前坪举行了大规模祭祀火神典礼,主办方特邀本书作者陈先枢撰写《祭火神文》,全文如下: 维公元二○○五年十月一日国庆佳节,坡子街中华商街各界代表, 怀崇敬之情,发虔诚之心,具香楮,酌时馐,致祭火神之灵曰: 燧火取人,人猿揖别。南方火帝,东厨司命。 神农作火,德王天下。赤帝颛顼,其子祝融。 融弟吴回,亦为火正。火德星君,一脉相承。 人类文明,用火为始。火烤腥臊,始有美食。 火烧洪荒,五谷丰登。烧火为器,陶冶出世。 上升天界,光融大地。消弭火劫,保佑太平。 菽粟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布令,序美惟修。 今逢盛世,百业兴旺。人气物流,浩浩汤汤。 楚人有幸,火神嗣裔。仰仗火德,振兴商街。 佑我商民,财源广进。佑我百姓,福祉绵延。 缅怀神祖,瞻之在上。俎豆馨香,陈献太牢。 尚飨。 凡与火有关的行业,如陶瓷、冶铸、糕点、鞭炮、烟花、砖瓦等业,都把火神供奉为祖师。每年农历春节和六月二十三日祝融大帝诞辰之日,他们都要邀班唱戏谢神。庙会期间,从中和街起至三王街口止,由庙董事会搭成竹木凉棚,以利遮阳避暑。此时观众群集,各色零售摊担趁机在此吆喝贩卖,一些卖艺、说书、相面、测字者亦来此献艺起课,热闹非常。随着祭祀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闻名遐迩的小吃市场。1938年初,《观察日报》对火宫殿作了专题报道,把火宫殿的热闹和小吃的味美同上海城隍庙、北京天桥和天津三不管相媲美。《观察日报》这样描述当年火宫殿的热闹场景: 王铁笔、三才眼的测字,满口江湖术语,吸引了不少观众。三麻子的相声,唱着《小寡妇上坟》,形容得惟妙惟肖。小张正在讲《水浒》,描写鲁智深醉打金刚,把一些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同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回到长沙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时常光顾火宫殿,并对“油炸豆腐”和“姊妹团子”情有独钟。1987年一位署名为“洞庭归客”的台湾客人来火宫殿品尝小吃时,追忆抗日战争时期田汉回长来火宫殿的情况有感而发: 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 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 妙高峰: 众壑云心耸江塔,万窗花眼会湘川 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今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海拔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南起第一师范,北至青山祠的一条曲折老街,名为妙高峰巷。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 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陶澍《长沙竹枝词》云: 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 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张栻父子在此建城南书院,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阴的琮峥谷、高邱层观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张栻《城南晚步》诗云: 春日烟沙岸,禅房风竹窗。 有时倾绿酒,随处见清江。 世路纷多辙,吾生老此邦。 千林看不尽,白鸟去双双。 到明末城南十景已荒废,清初善化禀生俞仪《九日集妙高峰》诗曰: 道脉开南楚,朱张仰昔贤。 往来同讲席,沿革又荒烟。 石断苔痕古,碑残绿字悬。 来游重九日,怀古意茫然。 后在城南书院废址上建起了高峰寺,登临者渐多。清乾隆举人欧阳辂《妙高峰寺题壁》云: 红栏翻风日荡荡,蔷薇花开大如掌。 空亭日晚僧不归,饥猿出洞来拾橡。 游人夜投高阁宿,百尺飞檐出林莽。 中宵微风松际来,卧闻前殿钟磬响。 直到清道光二年(1822),湘抚左辅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至妙高峰,这里才又是一片弦诵之声。左辅复建的城南书院恢复了“十景”。清道光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城南书院赋》记述了十景的盛状。赋曰: 草树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篙;舟泛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道光皇帝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著名学者余廷灿、贺熙龄、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先后主讲城南书院。学生中也人才济济,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张百熙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书院,改办城南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一师特别强调在学生中提倡自觉、自动、自治。所谓自觉,主要是指思想和道德修养方面,主张“时时以国耻唤醒学生之自觉心”。除了自觉的爱国心外,还要培养学生自觉的爱校心。为此,一师制定了统一的校歌、校旗和校服。一师的校歌旨在“唤起学生讲学兴味,并涵养其高尚之思想”。其歌词是: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在学习期间曾引用明代学者胡居仁之联语,书写一联,以作座右铭,联云: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20年秋至1921年冬,学校先后聘任毛泽东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此外,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先后在学校学习或工作。 1914年著名教育家方克刚又在妙高峰创妙高峰中学,1926年建南轩图书馆,藏书达1.7万册。方克刚在“甲戌重九城南同学二届雅集”后赋诗云: 峰头路转似回肠,同步云亭瞰八荒。 难得旧交还旧馆,依然重聚又重阳。 心惭短发风吹易,人比黄花晚自芳。 万古高吟南阜在,相从何惜累千觞。 清末至民国中期妙高峰仍是长沙一游览胜地。清末民初与易顺鼎、曾传钧并称“湖南三诗人”的程颂万有《九日登妙高峰卷云亭》诗云: 三户微明落照边,凭轩侧帽尚风烟。 相忘习学安穷揩,时复登临感昔贤。 众壑云心耸江塔,万窗花眼会湘川。 朅来兴废知何限,争怪重阳有漏天。 2006年,湖南第一师范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第一师范实地拍摄,在全国放映后,曾轰动一时。 西文庙坪: 北望中原频指点,五云深处是长安 西文庙坪、修文街、学宫门等街道均由长沙府学宫而名。西文庙坪位于天心区,呈“口”字形,东起东学巷,西止学宫门正街,南临修文街,北接上黎家坡。其他几条街皆围绕在西文庙坪四周。此处今存“道冠古今”石坊,花岗石构成,高约10米,宽约6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坪小学内存石象一对,象高57厘米,亦为长沙府学宫遗物。 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吴仲复改筑庙学为州学,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学》诗以贺,是为长沙府学之始。诗曰: 有嘉新学,潭守所作。守者谁欤,仲庶氏吴。 振养矜寡,衣之褰襦。黔首鼓歌,吏静不求。 乃相庙序,生师所庐。上漏旁穿,燥湿不除。 曰嘻迁哉,迫阨卑污。当其坏时,适可以谋。 营地虑工,伐楩枬槠。彻故就薪,为此渠渠。 潭人来止,相语而喜。我知视成,无豫经始。 公升在堂,从者如水。公曰诲汝,潭之士子。 古之读书,凡以为己。躬行孝弟,由义而仕。 神听汝助,况于闾里。无实而华,非圣自是。 虽大得意,吾犹汝耻。士下其手,公言无尤。 请诗我歌,以落公体。 古代文庙是供奉孔子之所,自唐以后,文庙与官学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故老百姓习惯把学宫称为文庙。宋代州学多次扩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绍定元年(1228),由知州、资政阁学士曾孝序主持,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的大理学家真德秀为之作记。记曰: 彻其陪厦,敞为新宫,凡二十有六楹。昔之暗郁倏焉亢爽,列戟之门,学匾揭焉。 宋末元年屠城,学宫荡毁。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章阿里海牙镇潭州,以西山先生(即真德秀)祠旧址重新,改为天临路学,并碑刻《天临路学先贤祠记》。此碑未见著录,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陈运溶在明伦堂侧寻得此碑,拓下碑文,后刊刻于《湘城访古录》,才得以传世。明洪武(1368—1398)年间,改为长沙府学,兵马指挥使邱广增建明伦堂,长沙知府刘清扩建庙庑斋舍,教授王褒复建射圃,学宫规模初具。天顺六年(1462),知府钱澍又建尊经阁(藏书楼)于明伦堂后,大诗人李东阳为之作记。嘉靖至万历间,知府孙存、潘镒、周标、吴道行等又先后修建棂星门、敬一亭、司祭所和泮池,修复大成殿,明代200多年长沙府学未曾中断。天启三年(1623)的修缮工程更为浩大,知府谢宗泽“念学宫殿庑,尤鼎革一大机务,遂捐俸纠工”,“建尊经堂以培龙气,广辟水池以澄秀颖,耸文星阁以峙巽峰”,巍然之盛举矣。惜好景不常,明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大西军攻陷长沙,将学宫付之一炬。张献忠退走后,知府周二南、督学堵胤锡尝捐修,未及竣役明朝就覆亡了。 清顺治四年(1647),知府张宏猷修缮大殿和斋舍,重建崇圣祠、敬一亭,东西两庑筑墙柏树,始复旧观。从康熙至道光间,湖南巡抚赵申乔、陈宏谋、吴荣光等又多次扩修学宫。长沙府学宫及长沙县学宫、善化县学宫都建有高耸的魁星楼,成为清文人学士登临胜地。万建章《魁星楼即事》诗云: 岧峣杰阁俯层峦,此日登临亦壮观。 衡岳远连千嶂晓,湘波遥带一溪寒。 文章自古通天象,簪绶休劳问考槃。 北望中原频指点,五云深处是长安。 清代长沙府学宫也曾两次荒废。一次是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军攻占长沙,文庙四周成了马栏,祭器都扔到了垃圾堆里。另一次在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城,将学宫的魁星楼作为炮轰目标,半桷无存。太平军退走后,长沙、善化、湘阴3县士民捐银10万两,学宫恢复如初。史载长沙府学宫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五年(1866),由巡抚李瀚章主持,规模较昔更为宏敞,耗资5.5万余缗。从清光绪《善化县志》“长沙府学宫图”可窥视当时学宫的恢宏。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清光绪进士吴獬题长沙府学宫联云: 总要十年功,博览后好专攻,专攻后好博览; 何为百家货,当行中能出色,出色中能当行。 民国后长沙府学宫被省政府征用,30年代省政府主席何键还在此举行过大规模祭孔典礼。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留下一系列街名。 2004年,西文庙坪公布为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巷。 福王陵园:不缘窜逐南荒死,安得长沙树槚坟 福王陵园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北麓青山祠。理宗时追封赵汝愚为福王,谥忠定,祀称“八方王爷”。此地原有青山祠,祭祀福王赵汝愚。今祠不存,留下“青山祠”街名。赵汝愚陵园占地约1788平方米,墓葬坐南朝北,南依妙高峰,北砌高约4米的石基,使墓地成为依山之台地。台地中部有椭圆形墓冢,以花岗石砌墓围,南面依山处砌高约2米的围墙,东南角有门与外相通;北面临石基有石护栏,原东西各立华表一根,今存东边一根。石基中间有台阶30余级。墓壁上嵌石碑,碑上首刻“南宋忠定赵福王墓”,下首刻“南宋庆元二年丙辰安葬,清宣统二年庚戌续修”。中间原有叶德辉所撰碑记,今围在墓前一民居中。记中有“长沙之民十万户,知伍子胥树槚之坟”等语。台基前方右侧有墓庐,今占为民房。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依《宋史·罗必元传》考证,“汝愚墓在余干县”,此墓或为衣冠冢。一说余干之墓为衣冠冢。长沙、余干福王二墓,孰为真墓,孰为衣冠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从前,楚湘街上天符庙里供着福王的神像,长沙人称福王为“八方王爷”,据说那里的神签最为灵验。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宋宗室,亁道年间中进士,任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右丞相等职。赵汝愚为官正直,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当时外戚韩侘胄专权,位居左右丞相之上,因赵汝愚有“奠安社稷之功”为韩侘胄所忌,他千方百计罗列罪名迫害他。庆元元年(1195)宁宗偏信韩的谎言,罢了赵汝愚右丞相之职,将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赵汝愚离开京城杭州前往永州,次年正月到衡阳时,太守钱鍪定受韩侘胄的指使,故意与他为难,赵汝愚不明不白的暴卒而亡。赵汝愚之死,在京城引起轰动,一些正义之士纷纷为他鸣不平。大学生敖陶孙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三元楼酒家壁上题诗: 左手旋乾右手坤,如何群小恣流言。 狼胡无地居姬旦,鱼腹终天吊屈原。 一死因知公所欠,孤忠幸有史长存。 九泉若遇韩忠献,休道如今有末孙。 该诗愤怒斥责韩侘胄,诗中将赵汝愚比之于周公和屈原。敖陶孙也差一点落入韩侘胄之手,只因酒保及时报信,他才从韩氏派来的捕快眼皮底下逃脱,躲过一劫。 赵汝愚死后,朝廷下旨归葬他的家乡江西余干县,灵柩从衡州运抵长沙后,暂厝于开福寺。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就葬在妙高峰北向山坡上。韩侘胄伏诛后,朝廷为赵汝愚平了反,追复了他的原官职,谥忠定,封为福王,又在墓旁建青山祠,取“青山有幸埋忠骨”之义。衡阳也建有祭祀他的专祠。衡阳官员朱佩莲《望开福寺吊南宋赵忠定公》诗云: 哀郢千秋鼓怒涛,又怜忠定放江皋。 升天无力投谗鼎,人地何心避笑刀。 少主原来忘顾命,大儒从此注离骚。 讲筵一撤兴钩党,忍见湘东庙貌高。 白龙天上负宗臣,荐引东朝志未伸。 鼠死湘东开福寺,也应党恶铸金人。 福王墓于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一次,1936年由仕民捐资又修过一回,民国文人不时前来吊祭。如邓振声《吊赵忠定墓》: 随意峰峦亦性灵,笑渠多事蜀山丁。 苔痕过雨争新绿,草色经秋失旧青。 落帽有风犹昨日,凭栏无地但空亭。 登临顿触他乡感,不为思亲也涕零。 又如王啸苏作《赵汝愚墓》: 宫禁曾传翊戴勋,宗臣谋国著忠勤。 不缘窜逐南荒死,安得长沙树槚坟。 后来陵园逐渐被民居所占。“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毁。1993年,赵汝愚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市政府拆除部分民居,按清代规制对福王墓进行全面修复。陵园周边有青砖围墙,墙上嵌多个“福”字镂空窗棂。在墓的左上方山坡上,重建了潇湘一览亭。 里仁坡: 只今抔土湘云黯,终古孤城轸宿高 里仁坡今为街名,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街,街上原有鳌山庙,祀一丁姓之神。其人号鳌山,晋朝时曾任夔州太守,有功德于民。后归居长沙,在此逝世。“乡人设像祀之。”因丁鳌山为醴陵人,此地被名为醴陵坡。清末实行新政,鳌山庙祀废除,改为巡警局南区分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长沙发生饥荒。清巡警道赖承裕令兵勇镇压,对于百姓的饥困视若罔闻、冷嘲热讽。愤怒的饥民涌到鳌山庙,将赖围住,又将其吊在这寺院前坪的树上,一阵痛打。 更有名的是里仁坡与蔡道宪墓系在一起。蔡道宪墓旧名蔡公坟,即里仁坡之东侧。清人为纪念蔡道宪,改醴陵坡为理灵坡。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曰:“改醴为理,完公之尽职也;改陵为灵,言公之不朽也。”后又取《论语》“里仁为美”之意,改名里仁坡。今墓冢已不存,墓基保存完整,为同治十二年(1873)藩宪重修。墓基由花岗石砌成,高约3米,长约10米,正上方一麻石上镌正楷阴文“蔡忠烈士公墓石”,字迹清晰。一说清末蔡之后人将其遗骨移走,此处成为衣冠墓。 蔡道宪(1615—1643),字元白,号江门,福建晋江人。明崇祯六年(1633)入县学,中举人。十年(1637),参加会试,中进士。授云南推官,因守制未赴。性孝友,讲气节。十四年(1641),改授长沙府推官,在任锄暴雪冤,爱民课士,颇有官声。十六年(1643),张献忠大西军进击湖南,初秋攻克岳州,明军闻风皆溃,又攻长沙。蔡道宪以孤城独守。总兵尹先民出城投降。城陷,蔡被俘,因拒降,被磔而死。谥忠烈。 蔡道宪被俘后,大西军将领深为他的孤勇忠烈所动,连忙走下台阶,劝他投降。蔡道宪不为所动。大西军又派尹先民来劝说,却遭到蔡道宪的痛斥和殴打。大西军见他不降,砍断他的手足,甚至剜眼劓鼻。蔡道宪受尽酷刑而始终不屈。其时不少大西军将士也为之咋舌叹息,并为之感叹:“南朝仅见李侍郎也!”将他比作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古军队、保卫长沙的潭州知州李芾。蔡道宪就义于藩城堤外明月池,他的仆役凌国俊脱下衣服,将他骸骨包裹,葬于城南醴陵坡,然后上吊以殉。 以后蔡道宪被历届湖南巡抚誉为“忠臣烈士”,立祠以祀。蔡忠烈祠先在里仁坡,后迁路边井,与抗清殉国的长沙太守周二南合祭。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拜蔡公祠》诗曰: 烈心歆匪石,笃意悲逝川。 怀沙无归魂,惜兰非天季。 寸念付两情,哀羡交不捐。 徘徊依榱桷,傺侘随湘烟。 绿莎生庭际,春云相凄暄。 良运既不留,英华奚久延。 顾此萍梗姿,屡婴波蔓牵。 愉惬安可期,昭灵或相援。 蔡道宪墓多次修缮。清康熙年间,湖南巡抚丁思孔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称赞蔡公“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前往拜谒、祭吊的官员和学者络绎不绝。康熙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有《吊蔡江门先生墓》诗: 中原失驭奋群雄,彗孛飞光赤县中。 万里提封都瓦裂,烽火欲被未央宫。 非无武夫提劲卒,河上逍遥惟果腹。 亦有文臣坐庙廊,袖手欢娱蟋蟀堂。 佥言天下事去矣,悲哉先生志未已。 半壁乾坤上可扶,千秋正气将谁委。 壮士吞声泣杜鹃,先生投袂穷城里。 泣谕吏民甘就死,长啸危楼夜月寒。 挥戈四壁夕阳起,山河破碎泪沾衣。 稽颡东城别帝畿,我为官家心已碎。 为怜万姓复谁依,千骑拥入狼庭去。 左陈轩冕石刀锯,谈笑从容贼胆寒。 身骑箕尾知何处,碧血荧荧染芳草。 玉骨纵横委长道,一抔收拾千秋恨。 湘水为枯麓峰老。 道光举人、诗人黄本骥亦作《谒蔡忠烈墓》诗: 千秋父老骂戎曹,忍陷书生失将韬。 竟弃斑衣酬社稷,甘将碧血洒戈矛。 只今抔土湘云黯,终古孤城轸宿高。 几度凭临信流涕,扬风亭外雨萧骚。 2010年,蔡道宪墓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石人村: 村里石人高过门,峨冠大剑双虎蹲 石人村今为石人村社区,位于天心区新开铺街道(原属雨花亭乡)。石人村有两处著名墓葬,一为明代礼部侍郎庄天合墓,二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墓。庄天合墓仅存墓前石翁仲两尊,石人村的地名由此而来。何绍基墓保存尚好,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天合墓的两尊石翁仲今移至石人村社区公园内。早在清乾隆年间,庄天合墓就遭到了破坏,曾任陕西布政使的清乾隆进士唐仲冕对庄天合膜拜有加,专程谒祭后写有《石人行用工部石笋行韵》一诗,对“百年翁仲遭残缺”深表痛心。诗曰: 村里石人高过门,峨冠大剑双虎蹲。 相传头上金钱积,痴子摹想缄函痕。 乃有贪夫贪且猛,枪雷椎椁莫敢论。 首坠于前失所望,其一既毁其一存。 嗟哉俗情尚蒙蔽,妄意存者尤贵尊。 天公凭怒夜轰击,祛愚豁疑大造恩。 独怜墓中庄学士,当时宠赉官骏奔。 百年翁仲遭残缺,况匪金石埋山根。 庄天合,字德全,长沙人。明万历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侍讲筵,晋宫僚,以端谨受知于太子。曾为南畿乡试主考官,又分校会试卷,所拔擢者如左光斗等,皆有名于时。后官至少詹事,卒赠礼部侍郎。原湘春门正街(今北正街) 入口处立有宗伯师臣坊,石质,明天启四年(1624)为纪念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庄天合所立,坊题曰:“泰山梁木,四方名卿,硕彦迁客,骚人舟车所至,登临凭吊者留题户壁常满。” 庄天合在长沙新开门(今兴汉门)内,即今开福区蔡锷北路一带有私家园林,曰榕树园。园为其父庄如岱始建。据明李腾芳撰《庄如岱墓表》载:“园城东备亭沼之胜,箨巾布袍来往于柳烟竹露红叶碧带之中,望之若仙也。”该园以水景取胜,池面亭阁倒映,水中鱼儿戏藻,恰似蓬瀛仙境,庄天合作有《园中杂咏十六首》,首首离不开水,其一云: 水树披襟处,中流日夜清。 客来杯里度,鱼乐镜中行。 桥影支灵鹊,波光荡石鲸。 一尊聊复尔,不必问蓬瀛。 何绍基墓在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离今社区公园不远。墓坐西朝东,花岗石砌墓围,直径5.6米,土冢高0.8米,底4米。冢首竖祁阳石墓碑三通,主碑高2米,宽0.6米,阴刻楷书“何公子贞大人墓”。两侧耳碑高1.7米,宽0.5米,阴刻碑文内容为基生平简介。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时墓围被毁,今存土冢及残墓碑二通。 何绍基(1799—1873),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名臣何凌汉之子。字子贞,号东洲居士。自少习于馆师,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并先后担任过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由于侍郎张芾保荐,被咸丰皇帝简放四川学政,后因直言丢官。此后潜心教育,曾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逝世于苏州。一生精于书法、考订和诗歌,倡导“宋诗运动”。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作传世。 何绍基一生善书,在清代后期名家众多的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家,真、行、草、隶、篆诸体具备,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人推为第一,誉其“使数百年书法予斯一振。”然而他这种为后人推崇备至的“何”体字,则是他用别具一格的回腕执笔法创造出来的。他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何绍基一生豪迈不羁,酷爱游览,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在远游中成就的。对于游览的兴趣,他自己曾说过:“一年不出游,似负一年债。”虽在梦中,亦梦出游。在《无园种菜》诗中说: 夜夜不离车与舟,梦中勤补醒时游。 好乘健臂如双翅,快与翱翔遍九州。 对于游山玩水的目的,何绍基也自有道理。一是增广见闻,在《爱山》诗中写道: 诗人爱山如骨肉,终日推篷看不足。 诗人腹底本无诗。日把看山当书读。 二为开拓胸襟,在《夜起》诗中说: 寒雨连江又逆风,舟人怪我屡开篷。 老夫不为青山色,何事欹斜白浪中。 三为扩充知识,诗云: 我虽足迹半行省,若说狂游今始逞。 世间千幽万奇境,几时到遍心始肯。 同治年间何绍基回到长沙,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多年,并任书院长之职。其间居于长沙化龙池街,居室名为“磻石山房”。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2:57 , Processed in 0.0982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