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天心阁在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他建筑融于一体,为长沙重要名胜之一。周围街道天心路、天心里、天心街、天心巷、天心游路等皆以天心阁而名。 天心阁古城墙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间,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经略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后,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崐等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九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长沙城墙,修筑环城公路,仅留下天心阁一段古城墙。有联云: 阁上九霄迎日月; 城留一角看江山。 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26.2米,高13.4米,顶面宽6.1米,占地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曾拨款全面维修,并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阁始建时间,至今不详。今发现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善化县(明清两朝长沙、善化两县同城分治)知县唐源在《分地方申详》中阐述善化县在长沙城辖地范围时的一段话:“善化所辖城内地止一铺、二铺、三铺,不过自县治北抵织机巷,南抵天星阁,东抵王府稻田,西抵三府大街而已。”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明确指出“心旧作星”。可见,天心阁早在明万历以前就存在了。 明末指挥千户俞一鳞之后、善化廪生俞仪作有《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清乾隆初,长沙城东南城上有天心(又称天星)、文昌两阁,分列左右,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文昌阁。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天心阁废圮,乃重修文昌阁而冠以天心之名。当时,曾任过《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他所撰《重修天心阁记》云:“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此后,天心阁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为官民所重。嘉庆、咸丰、同治几朝均有修葺。清末学者黄兆枚为主阁撰联,概括了建阁的初衷: 四面云山都入眼; 万家烟火总关心。 清代天心阁渐成旅游胜地。清 中 期 天心阁最有名的文人聚会,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阳,著名学者邓显鹤招集名流,在天心阁举办的一次很有影响的吟诗盛会。与会者有沈道宽、杨太灏、刘康、黎定源、谭溥、黄本骥、汤彝、李星渔、熊盛旸、张开霁、邓琮等人,会后宴集城南精舍。当时另有李星沅等人因故未及时到会,便于事后寄和诗稿。这次活动共收集诗稿近百首,事后刊刻成《城南唱和诗》集,流传盛广。现录6首如下: 邓显鹤《前诗意有未尽,感念旧游复成》: 天心杰阁俯苍茫,记得当时集上方。 诸老风流仍此地,百年高会几重阳。 填膺世事孤筇外,回首江城落照旁。 今日茱萸思遍插,摩挲清泪滴壶觞。 邓显鹤(1777—1851),字子立,号湘皋。湖南新化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官宁乡训导。辑有《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晚年主讲濂溪书院,诗文名噪一时。 李星沅《湘皋年太丈重九招同人登城南天心阁,沅以疾未与,敬次原韵寄和》: 天光云影瞰微茫,高阁吟声澈上方。 楚客悲秋原宋玉,先生相士即孙阳。 题笺自爱名流集,袱被同依讲舍旁。 一笑粗官归尚俗,分无清兴接萸觞。 李星沅(1791—1851),字子湘,号石梧,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进士,累官至两江总督。1849年因病解职回籍。在长沙天心阁下筑芋园和李家花园,以颐养天年。 沈道宽《己酉九日赴湘皋天心阁登高之约,会者十人,湘皋与杨紫卿各有诗分次原韵》: 往事萦怀意渺茫,浮云聚散各殊方。 寒原试步添今雨,高阁凭栏感夕阳。 白雁已来穹塞北,黄花又笑短篱旁。 搏沙俪壁真非易,珍重茱萸共举觞。 沈道宽,字粟仲,清乾嘉道时浙江鄞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任善化知县。 黄本骥《己酉重九湘翁集同人于郡城天心阁登高次韵》: 浮云苍狗总茫茫,谁是人生极乐方。 得共高朋登杰阁,休将佳节负重阳。 天心已许排阊阖,世路何知有剧旁。 此会幸容参末坐,众仙同举饮中觞。 黄本骥(1781-1856),字仲良,号虎痴,长沙府宁乡县人,道光举人。黄博览群书,知识渊深,于考古、文物、地理、方志、古史、姓氏和官职,无所不通,时与新化邓显鹤、沅陵李沆训、湘潭张家榘誉为“湖南四才子”。 李星渔《湘皋先生九日招同人登天心阁次韵奉和》: 城头杰阁俯苍茫,笑语随风落上方。 秋净千林明远浦,天空一雁下斜阳。 慈游竞出蓝田上,暂醉无须锦瑟傍。 留与他年传盛事,直将遗韵继流觞。 李星渔,字季眉, 长沙府湘阴县人,李星沅弟。官观察,雅志栖冲,寄情吟咏,且能急人之困,著有《观香室诗稿》。 杨季鸾《九日偕湘皋先生招同人登天心阁宴集城南精舍》: 客里相寻破寂寥,山城选胜一凭高。 觞逢陶令休辞醉,诗劝刘郎且放豪。 精舍地偏迟看菊,芳筵客聚快持螯。 输他数老风流处,健步如飞未觉劳。 杨季鸾,字紫卿,清道光时湖南宁远人。初举孝廉方正,后以军功授翰林院待诏。博学工诗,周游大江南北。时与何绍基、魏源、杨性农、邹汉勋、刘蓉并称“湖南六名士”。一时才流乐与酬唱。著有《春星阁诗抄》。 清代文人登临天心阁后还为后人留下一批享誉联坛、脍炙人口、意蕴深刻的楹联。这些名联佳句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托于天心阁独有的风光,体裁独特,匠心独具,从不同侧面提炼出千古名楼的特质与精髓,也映衬出长沙“湖湘首邑,山水洲城”的气质。这些楹联有的已悬挂在天心阁各层楼上,供游客欣赏,兹录8副如下: 江忠源题天心阁: 携酒上层楼,想屈子招魂,贾生对策,纵谈楚国多才,二千年往事犹存,秋雨正吟诗,遣兴岂徒韩吏部; 凭栏添逸气,望星沙夕照,湘水归帆,好写江城如画,数万里游踪几遍,岳阳曾揽胜,关心总是范希文。 江忠源(1812-1854),字岷樵,湖南新宁人,清道光举人。曾领楚勇参加咸丰间的长沙保卫之战,该联当作于此时。后成为著名湘军将领,授安徽廵抚,殁赠总督。 黄兆枚题天心阁: 岳麓西横,湘波北逝,得屈贾朱张点缀,便成绝胜江山,此地好游观,把平生道骨骚心,一证皇虞三古梦; 轸旁星小,胡外云蛮,自彭罗曾左崛兴,遂创可惊事业,孤城入争战,聚无数青磷碧血,化为烟火万家春。 黄兆枚,字宇逵,自号黄芥沧师,长沙人,清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以学术著闻,著有《芥沧馆诗文集》。 萧云爵题天心阁: 长沙城郭全非,留兹片地游观,彼风月江山,本造物之无尽藏也; 百姓脂膏易竭,若不及时爱惜,则台池鸟兽,在诸君岂能独乐哉。 萧云爵(1852—1935),字漱云,长沙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广东主考官,工书法诗联,老于林墅间。 陈继训题天心阁: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 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陈继训,字杏聪,长沙县桥驿(今属望城区)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出使俄国参赞,后任清度支部主事军饷司司长。 程颂万题天心阁: 胜地重重,三面云山一面水; 予怀渺渺,两篇策论九篇歌。 程颂万(1850—1932),字子大,长沙府宁乡县人(其出生地今属望城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时与汉寿易顺鼎、长沙曾传钧并称“湖南三诗人”,著有《楚望阁诗集》等。 吴恭亨题天心阁: 天地苍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心胸开拓,块以视衡岳,杯以视洞庭。 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 湖南慈利人,早年受唐才常案牵连,系狱多年。民初加入南社,举为省议会议员,著有《对联话》《悔晦堂丛书》等。 郑家溉题天心阁: 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 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 郑家溉(1873—1944),字从耘,晚年号筠园老人,长沙县人。清光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毕生研究书法,颇有造诣。1944年5月,避难于湘乡县七宝山,因拒绝日寇委以维持会职务,跳塘自溺,以死明志。 1924年,长沙城墙拆除完毕,天心阁及其所在城墙因属古城胜迹,被保留下来。1924年辟为公园,将旧阁修复,并于阁两侧仿北京文澜阁增建二阁,以游廊连接。1933年后市政府又在天心阁下辟建儿童公园。园中还建有薰风亭,亭中有市长何元文撰写的《熏风亭记》。 何元文题熏风亭联云: 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 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 1938年11月长沙大火中,天心阁化为一片灰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沙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建为公园。1983年在旧址重建天心古阁,1984年12月竣工,终于恢复了古阁的雄姿旧貌。 重建的天心阁由主副三阁组成,以两侧长廊相接,为弧状布局。主阁居中,高17.5米。下为花岗石基台,有白石雕花护栏,石狮栏柱。上为3层楼阁,木柱支撑,白色粉墙,三重檐歇山顶,盖栗色琉璃瓦,檐角飞翘,檐脊、顶脊均为黄色琉璃瓦。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匾额,北额“楚天一览”。扶梯登阁,直上三楼,遥对蓝天,清风拂面,俯首四顾,全城景色俱在眼底,仿然置身天际。两侧配阁为二层,也是歇山顶,与主阁相映,浑然一体。 天心阁不仅是长沙观光胜地,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清代,这里为湖南省会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有兵勇驻守,百姓不能入内。1852年9月,太平军攻打长沙,西王萧朝贵在天心阁下阵亡,太平军不克而去。清末,湖南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常在此开展活动。维新运动期间,唐才常及南学会成员秦力山等常来此演讲,传播“开民智、伸民权、一民心”的维新思想。1898年唐才常登上天心阁,作七绝《登天心阁》,诗中赞叹长沙美好的自然景观后,欲问苍天“逢世难”,同时又自答:“不是杞人忧”,充分表现了作者一种强烈的愤世悲凉的情感。诗云: 湘江一碧水如油,万里云山古翠浮。 未必儒生逢世难,悲凉不是杞人忧。 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密谋响应。武昌起义后,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策划长沙起义。1925年济南“五三”惨案后,天心阁右炮台旧址建起“国耻纪念亭”。亭内竖一石刻地图,展示出中国遭列强欺凌与山河破碎的情状。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曾在天心阁召集会议。1938年长沙大火后,时任国民政府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赶赴长沙领导救灾工作,曾与蒋介石、陈诚等一道登临天心阁城头,视察灾情。抗日战争时期三次长沙会战,天心阁古城墙是我军驻守的致高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天心公园内建起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建筑群:崇烈门、崇烈塔、崇烈亭。崇烈亭两面的立柱上携刻着著名书画鉴赏家徐桢立所撰的两副对联。正面联云: 百战靖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大节壮山河气色; 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云,神弦连甲马归来。 峨峨古城,巍巍古阁,又成了长沙近代历史的见证。2013年,天心阁古城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贾谊故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该诗以贾谊自比,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自己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正因为贾谊在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才发出了“忧喜聚门兮,凶吉同域”的感慨。 长沙素有“屈贾之乡”之称,而濯锦坊、太傅里这两个老地名见证了这一说法。今天心区西起太平街,东止江宁里的一条老街,古地名叫濯锦坊;今街名叫太傅里。濯锦坊,相传屈原在此居民区(坊)的一口古井旁洗涤锦衣而名。而太傅里因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贾谊是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故称太傅里。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湘州郡廨西”正是今太傅里所在地。魏晋以来,故宅已成为官宦名流必访之处。唐开元至德间诗人刘长卿即作有《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寞江山正摇落,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便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权臣中伤,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4年后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谊抑郁而卒。今存赋4篇,以在长沙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散文成就在其辞赋之上,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明人集有《贾长沙集》。另有《新书》10卷。 2000多年来,故宅毁建相继。南朝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载:“湘州南寺之东有贾谊宅,宅之中有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唐时毁,宋复建贾谊祠。明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故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嘉庆年间巡抚左辅再度修建贾祠。光绪元年(1875),巡抚王文韶、粮道夏献云在岳麓山下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并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形成典雅园林建筑群,一度享有“园林池馆之胜”美誉。湖南巡抚王文韶题联云: 故宅重新,喜湘水天涯,依然三载栖迟地; 苍生无恙,对夕阳秋草,正与诸君凭吊时。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故宅被毁,仅存太傅殿、古井、石床和神龛。原龛内供木雕描金贾谊坐像一尊,1979年像被盗。祠前,太傅里小街侧有一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水极清淳,传为贾谊所凿。因唐大诗人杜甫“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句,此井又叫长怀井。原置宅内独脚石床,“文革”时下落不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称此井为“寒泉”,可见水质之清洌,其《题张十一旅舍井》云: 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 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 到清代、,贾谊故宅仍是官员和文人墨客的凭吊之所。乾隆间性灵派诗人袁枚 (1716—1798),字子才,钱塘(今杭州)人 ,一生二度至长沙,两次都专程参谒了贾太傅词。第一次是乾隆元年(1736),年仅20岁,这时他还只是一个秀才,穷途落拓,千里迢迢往依其在广西巡抚衙门做幕僚的叔父。他路过长沙,写了《长沙调贾谊祠》五言排律十六韵,抒发自己的内心的伤感。诗中云: 神鬼真无状,风云合有缘。 长怀夫子哲,转忆孝文贤。 遇合终如此,功名更惘然。 我来刚弱冠,流涕返吴船。 48年后第二次来长沙时,袁枚在文坛上已独树一帜,海内知名。但只当过几届七品县令,仍然牢骚满腹,故在重访贾谊祠时,又写了5首七言绝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 一别先生五十年,洛阳年少也华颠。 昏冷枉受吴公荐,自首重来意惘然。 尽把封章奏玉阶,一时绛灌自难开。 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 多情容易损年华,一哭梁王寿竟差。 若把湘兰比君子,春风只发二分花。 事定方知石画高,徒薪端不动弓刀。 如何七国连兵日,不祀长沙一少牢。 一篇鵩赋断声闻,看破浮生水上云。 只恐魂归还痛哭,千秋几个汉文君。 这5首吊诗,实际是袁枚以贾谊自喻。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垒块,是封建时代文人既要泄忿,又想保身的惯用手法。贾谊是西汉政论家和文学家,他具有“民为邦本”的先进思想。自然,袁枚是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1996年11月,长沙市政府拨巨资对故居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1999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现辟有长怀井、古碑亭、太傅殿、贾太傅祠、寻秋草堂等景点。 旧志载,太傅里原名濯锦坊。楚汉时期城市居民聚居之区称为坊。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曾在这一居民区内与百姓谈心,并在一口古井旁洗涤染上灰尘的锦衣。屈原诗歌中也屡屡出现“濯发”“濯缨”之类的词。濯锦坊于是得名。 屈原对长沙怀有深厚的感情,以致他在投汨罗江之前,写下了一生最后的诗篇《怀沙》。难怪古人在吟咏濯锦坊时,都要把屈贾连在一起。清道光年间诗人熊少牧《咏濯锦坊》诗云: 长沙自古离骚国,太傅忠贞继汨罗。 大事疏陈拌泪尽,少年迁谪误才多。 寒林戚戚风吹雨,故井沉沉水不波。 礼乐承平关气数,明良知遇惜蹉跎。 1993年,贾谊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井: 白沙湘井清无上,安得诗人一品煎 白沙井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里、白沙湾、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明《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白沙井在锡山西坳,山基底为板岩,上部覆盖很厚的红土砾石层,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乾隆湖南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冽次之。”乾隆间另一湖南巡抚杨锡绂则写有《白沙泉》诗。诗曰: 古郡城南隅,冈峦莽回互。 命驾诣山腰,正及泉流处。 甃池三尺许,汩汩自盈泣。 澄澈见毫发,甘香逾玉泉。 岂必辘轳悬,双瓢亘朝暮。 眼看行汲徒,来往无停步。 恃源斯不穷,此理众所著。 兹泉乃更奇,炯炯天根诉。 民谚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白沙井记》载:“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沙水既已成商品,白沙井旁便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甃,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学者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有《白沙泉》二首咏曰: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雪芽沙水最相宜,午睡初浓一沁脾。 还似江南风味否,墨华榭里品茶时。 清光绪进士吴建三亦写有《白沙井水》诗,并在自注中写道:“长沙南门外白沙井水极清而甘,第二泉远不及也。”第二泉指无锡的惠山泉。诗云: 浪说人间第二泉,髯苏空费小团圆。 白沙湘井清无上,安得诗人一品煎。 今白沙井四周建为白沙古井公园,正面立石坊,右建古人诗文碑廊,左建仿古式茶馆,将井文化、水文化、茶文化融为一体,颇具长沙本土气息。长沙居民虽都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提桶至白沙井取水者仍络绎不绝。 石坊刻隶书联二副,皆为当代楹联家佳作。 张恩麟联云: 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 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 李透之联云: 高阁仰天心,贲临瀛海三千客; 古城寻地脉,细品长沙第一泉。 杜甫江阁: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阁坐落于长沙湘江风光带西湖桥段,正对古潭街的街口。杜甫江阁为仿唐风格的纪念性建筑。2004年5月动工兴建,2005年10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江阁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为亭、廊、阁一体的建筑群,南北长100多米,主楼四层,一层为杜甫纪念馆,二层为陈列展览,三、四层则为诗书画所。杜甫江阁匠心独运的地方是,无论是从湘江上,还是从古潭街口观看,江阁都是正面朝向,建筑无所谓正反。亭廊之间点缀杜诗天然石刻,书法作品均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 唐大历三年(768)晚秋,杜甫从蜀中远赴湖南,准备投奔旧日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杜甫赶到长沙之日,韦却不幸在此前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因此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在长作诗50余首,不仅留下了“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等名句,而且留下了长沙驿楼和杜甫江阁等史迹。 杜甫初来长沙时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因而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便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杜甫两次送别刘判官,写下了“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和 “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的诗句。其《重送刘十弟判官》诗云: 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 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 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 垂翅徒衰老,先鞭不滞留。 本支凌岁晚,高义豁穷愁。 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 杜甫的好友、岭南节度行军司马韦迢也曾在长沙驿楼与杜甫告别,其《潭州留别杜甫杜员外》诗云: 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 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 地湿愁飞鹏,天炎畏跕鸢。 左留俱失意,把臂共潸然。 驿楼即驿站,是古代驿道上供驿吏或来往官员、客人歇宿、换马之地。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由长安抵郴州的驿道从潭州南通过。因而唐诗中长沙驿楼亦称“南楼”,如柳宗元《长沙驿前南楼感旧》诗有“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之句。 后来杜甫移居湘江边租佃的楼房,杜自称为“江阁”。《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诗云: 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 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 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 “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说明楼房中可正面俯视江中波涛。江阁在何处?杜《雨》云:“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可见,江阁面对湘江,云掩薄雾,鹤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灭,麓山岩姿若隐若现,其位置与民间传说的小西门一带十分吻合。杜甫《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诗云: 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 衰年病只瘦,长夏想为情。 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 “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把江阁的简陋、诗人的潦倒刻画得入木三分。所幸的是,杜甫住江阁时有两次欣喜的友人之会,一位是官至御史“佐湖南幕”的苏涣,两人在阁中饮酒品茗,谈诗论文,极为融洽。杜甫描写潭州的名句“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就出自他《暮秋枉裴道州手扎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待御》的诗。另一位是大音乐家李龟年。杜甫少年时在洛阳多次听过李龟年的歌唱,没想到在长沙又能相遇。杜甫写下了他最后一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朱张渡: 漫说文津和道岸,迄今遗绪几时肩 从今湖南第一师范横过书院路,便到了六铺街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张渡。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月,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两人“举凡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莫不悉其渊源,而一归于正大”。朱熹后来在自己的书信中多次谈到这次湖南之行:“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又说:“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 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朱张渡的渡口,东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讲学时所名也。朱熹张栻联句作诗记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 偶泛长沙渚,振衣湘山岑。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庵,别称紫阳。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建州龙溪。十八岁登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一生两次来潭州,对建设和发展书院及州学、活跃湖湘学风、确立会讲制度以及授业生徒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岳麓书院的讲堂之中还竖立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的碑刻,永为后人瞻仰。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张浚子,宋汉州绵州(今属四川)人。乾道初,主讲长沙岳麓书院,与朱熹讲学论道。后入朝为官,旋落职还潭州,仍主讲岳麓书院。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归葬长沙宁乡巷子口。 闽学与湘学同出自“二程”,基本倾向相同,但在“知行”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湖湘学重实践和经世致用,而朱熹则批评湖湘学者“只说践履不务实理,亦非小病”。然而,分歧并没有阻碍朱熹与张栻的友谊,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共同探讨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据范伯崇讲,“二先生论《中庸》,三日夜不能合”,可见他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朱熹首开长沙书院会讲之风,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书院会讲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会讲”就是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体现了书院内“百家争鸣”的特色。 从此,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庆十七年(1812),学政汤甫捐建朱张渡亭于橘子洲,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作记。咸丰十一年(1861)学政胡瑞澜重修渡口,东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讲学时所名也。清代朱张渡口的“岁修”“油艌”之费全由民间捐田、捐银维持,慷慨之士大有人在。仅道光十一年(1831),杨振声就捐银120两,交“首事”生息,充“岁修”费用;还有蔡先广、蔡先哲兄弟捐店铺2间,租金充作渡口经营之用。 历代题咏朱张渡的诗词不少,清嘉庆举人李家骏诗云: 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 潮添湘水合,沙拥橘洲浮。 道岸先登涉,文津共溯游。 英英三楚地,事业企前修。 清善化蒙泉草堂教席张先骏亦有诗云: 二贤讲学当年事, 古渡犹教胜迹传。 两水平分帆影外,一亭孤峙渚花天。 洲中雨细寻芳若,山里云深隐杜鹃。 漫说文津和道岸,迄今遗绪几时肩。 猴子石: 昔作沐猴今化石,楚人仍踞楚江滨 猴子石位于天心区湘江东岸,今有猴子石大桥横跨湘江,而桥东隐桥之北已建为南郊公园。猴子石又名浦石,是长沙城湘江东岸的一个港口,距城中心五公里。此处原有巨石高约七米,酷似一猴蹲于江滨。1975年在此建三水厂时被炸掉。对河为靳江入湘江口。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湘江东岸边高三四丈,有石如狮头,下有深潭”,“奇险可观,俗呼猴子石”。自明崇祯十四年(1641),长沙府推官蔡道宪携长沙名流周圣楷、郭金台、杨德远、吴敄等七人来此“观风”后,猴子石遂成为长沙的名胜之地。七人出游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当载酒呼舟,摇橹轻进至此地时,见岸上奇石,乃问摇船人此为何地,答曰:“古黑石头”。众喧笑,皆以为此名“不足以辱吾,石宜易名”。为此展开了一场为石取名的讨论,有的取名“聚石”,云“百里贤人聚也”;有的取“烟石”,云此时“有烟出没村墟渔艇之间也”。而郭金台则以周圣楷所言“湘浦”,取名“浦石”。众人求教于蔡道宪 ,蔡从周子言,于是“酹酒贺石。命郭子纪事镌勒”作《浦石记》。与蔡道宪同游的举人郭金台赋《浦石》诗道: 舟行切朝光,寒烟幕江浒。 潆回信所适,群心澹太古。 愿从夫子游,跻石开听睹。 西山晃异色,领略各自取。 黯惨奇石姿,命名压乡土。 夫子采元夷,云是湘之浦。 叶卜从人谋,兹游异畴伍。 李白郎官湖,宗元愚溪主。 斯文不磨灭,勒石戒风雨。 时过二年,即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长沙,蔡道宪被捕。蔡宁死不降,被凌迟处死在明月池。从此,每当蔡道宪忌辰,抚台及府县官员和士人学子都要来猴子石设台拜祭,颂赞蔡的忠烈精神。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一说同治进士王楷)作《咏猴子石》寄托了对蔡公的无限敬仰和哀思。诗云: 魂招义帝懔君臣,垓下闻歌志未伸。 昔作沐猴今化石,楚人仍踞楚江滨。 清末诗人黄湘南亦有《猴子石》诗: 临江俯穹嵌,蹲伏一仞孤。 何年凿奇迹,形乃如愁胡。 信当风雨际,往往闻啸呼。 恍惚峡江畔,不堪过征符。 云生树更拥,黯黯冈岑纡。 石根几时露,夕照翻春蒲。 遂令远游子,过此重踟蹰。 今日猴子石大桥飞架湘江东西,成为长沙南大门的交通枢纽。隐桥之北南郊公园内山峦起伏,群峰怀抱。公园占地面积三十公顷,以森林茂密,植物品种繁多而著称。绿化面积达百分之九十三,有二百四十八种树木,共计十六万多株,其中有银杉、黑松、粉旦竹、紫银松、紫竹、黑竹等名贵花木,还有一万多平方米的休闲草坪,四季常绿。公园内有人工湖、花果山、艺绿居、趣乐园、临江口、长寿林、梅亭、翠竹坡、桃花林等多处景点,还有跑马场、滑草场、科普乐园、卡通乐园一批游乐场地。 而清代祭祀蔡公的祭台上建起了数红阁。数红阁耸峙在临湘江的山峰上,与岳麓山隔江相望。它不仅是深秋赏红叶的好去处,而且是凭眺长沙城景的绝佳处所,较之于妙高峰、天心阁地势更高,眼界也更开阔,山水洲城,尽收眼底。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5:45 , Processed in 0.1001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