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福区

2020-9-25 08: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0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蜕园:
水晶楼阁倚寒玉,竹翠抽空远天绿

长沙市开福区原北正街、今黄兴北路西侧泰安里周南中学校园,在周南中学未开办之前,是其创办者朱剑凡先生之父的私家园林,名蜕园。朱剑凡原名周家纯,系湘军将领、甘肃提督周达武之子。1905年朱剑凡将这片祖传园林辟为校舍。
再往前追溯,清咸丰年间保靖人、浙江巡抚胡兴仁致仕后寓居长沙,就刘蜕读书故地构园,时招文士饮宴。未几胡死,辰沅道杨翰曾访其地,见蛛丝满户,马粪平阶,柳卧枯池,藤穿坏坞,蝉声鸦声与堂上呼呶声相应。慨叹久之,赋诗八章。其一云:
蜕叟闲园在,唐贤旧迹存。
山公今易主,北海比开尊。
野鸟惊游侣,鸳柯识旧村。
酒边意飞动,往事尚堪论?
《一统志》云:“刘蜕故居在县城西北湘江边。”相传这里就是唐代“破天荒进士”刘蜕的宅院所在地,故周达武沿用其名蜕园。
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进士。在此以前50年间,现今湖南地区虽每年解送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破天荒进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送给刘蜕钱17万贯,名“破天荒钱”。刘蜕在答谢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意思是说,五十年来人们不争气,所以无人中进士;但就这方圆一千里的地面,还称不上是“天”,称“破天荒”不大合适吧。
清光绪年间,周达武将蜕园买下,加以精心的修治和扩建,几年时间,就建成为一处面积达80多亩的园林胜地。周达武每逢回乡,居住于此,招引名人文士饮宴赏景,怡然自得。湘江诗社社员经常雅集于蜕园吟诗作赋,辑有《湘社集》。光绪举人、湘江诗社社员姚肇椿有《蝶恋花·和易五蜕园池上看雨》,词曰:
密密疏疏难尽数,池上轻烟,遮断池边路。隔岸风来吹不往,房栊寂寞惟闻雨。  有恨无言愁万缕,压柳攒花,散作丝丝雾。又听寒鸦啼日暮,空亭悄立伤神处。
周达武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家纯(后改名朱剑凡)在此办起了近代长沙城内第一所女子学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周南中学。
周达武(1828—1895),字渭臣,号梦熊,长沙府宁乡县人。咸丰四年(1854)投入湘军,转战鄂、赣、皖等省,多次负伤。1858年秋,在舒城惨败,负重伤归。次年,太平军石达开部攻围宝庆(今邵阳)。周达武随刘岳昭部前往解围,又在富川、平古城、连塘、贺县等地连败太平军,升副将;继在永明镇压二支起义部队,升总兵。后调四川,在汉中等地与太平军陈得才部激战,得实授建昌镇总兵,加提督衔,旋实授贵州提督。同治九年(1870)赴贵州任。后调任甘肃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加尚书衔,次年卒于任。
起始的蜕园是何模样,无从可考。但《长沙老照片丛书》收录了清末周氏蜕园“思源桥”和“大木桥”等照片。老照片上的蜕园亭阁回环,池塘萦绕,假山嶙峋,异木争妍,奇花斗艳,间有乔木高耸,绿竹荫浓,风景十分绮丽。谭嗣同《长沙蜕园》诗云:
水晶楼阁倚寒玉,竹翠抽空远天绿。
湘波湿影芙蓉魂,千年败草萋平麓。
扁舟卧听瘦龙吼,幽花潜向诗鬼哭。
昔日繁华馀柳枝,水底倒挂黄金丝。
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曾居周氏蜕园。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光绪进士,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其父陈宝箴系维新派人物,曾任湖南巡抚;其子陈寅恪为著名史学家、陈衡恪为著名画家。陈家于同治十一年(1872)从江西老家迁长沙,居长沙局关祠闲园,直至光绪六年(1880)迁河南武陟。光绪八年(1882)返回长沙,直至十七年(1891)离去,大部分时间居长沙泰安里蜕园,陈寅恪即出生于此。光绪二十年(1895)秋,诏授陈宝箴巡抚湖南,陈三立乃弃吏部主事一职,由武昌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时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 、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并称为“三公子”。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江西南昌西山。陈三立有《春日游蜕园歌》曰:
名园当春花欲繁,鸣鸠喈喈来唤门。
门外游人自相知,清歌烂漫携孤尊。
东风飞翻袂初舞,云吹一丝絮粘缕。
桃李杨枝映细睛,小立栏干扑香雨。
绿波盈盈腾雾隔,西去轩亭倒深碧。
万竹森沉浸昼寒,烟影天痕淡将夕。
夕照摇摇欲上衣,还移双桨趁鸳飞。
鸳鸯自飞风自起,剪尽愁痕一池水。
何处凌波更渺然,萍丝荇带镇相牵。
侧帽微吟映霄汉,空教世外看神仙。
参差石径苔泥没,洞壑玲珑印瑶月。
取次红墙一线通,歌舞楼台忆恍惚。
倦眼依然湘上山,主人恋官去不还。
东陵瓜熟风光老,寂寞良辰空闭关。
陈三立之子陈寅恪(1890—1967)出生于蜕园。陈寅恪是中国史学界一代宗师,早年在清华国学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任国学导师,先后又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通晓英、法、德、日等十几种文字,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1942年6月经过其出生之地,刚过“文夕”大火的长沙还是一片废墟,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
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
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
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
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简斋”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宋,陈与义由陈留南下去桂林避难,至湖湘,也在潭州住了一段时期。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致陈寅恪读陈与义在潭州所作诸诗时,又勾起了他“还家梦破”“去国魂销”的眷恋家国之情。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周南中学老校园内,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本书作者陈先枢为其撰写碑文曰:
蜕园即今周南中学校园,相传为唐代进士刘蜕读书处。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传为湖湘地区的第一位及第进士,称为“破天荒进士”。清咸丰年间,浙江巡抚胡兴仁买下此地,辟为私家园林,题名蜕园。清光绪初,湘军将领、甘肃提督周达武购得此园,复大加扩修,使之成为长沙一著名私家园林。园内亭阁回环,池塘萦绕,山石嶙峋,奇花斗艳,间有乔木高耸,风景寸分绮丽。光绪三十一年(1905),周达武之子朱剑凡在此创办周南女学,即今周南中学前身。

浩园:
凌空一沼驻流霞,揽尽园林四面华

浩园是曾文正祠内的园林。曾文正祠为祭祀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祠堂,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遗址在今中山路省少儿图书馆和田家炳实验中学一带。殿堂有一进、二进,殿堂后为占地甚大的园林——浩园。
曾国藩(生平见岳麓区“大王山曾国藩墓”)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湖南当局随即择址大兴土木。光绪元年(1875)祠园落成,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载:“曾祠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簃、庖、湢共一百七十有八间。”
于此可见曾祠规模之宏大。清光绪湘乡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的曾希作有《长沙谒曾文正公祠》,诗云:
衡湘历历公犹在,江汉滔滔去不还。
槛外春流分碧玉,石头斜日见青山。
十年须发干戈里,一代君臣管葛间。
太息汾阳兵罢后,津门遗憾水潺潺。
光绪七年(1881)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此时郭氏亦辞世,而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1906年游历中国,于10月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
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曰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
文中所述“庙后园”即浩园。浩园为清末长沙城中最大的园林之一,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载:浩园 “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浩园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光绪六年(1880)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彭玉麟、朱昌琳、李次青、李仲云、张力臣、邓弥之等11人会觞于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彭玉麟据石作古梅,高达八尺,题诗云 “莫言老干坚如铁,曾历千霜万雪来。”郭嵩焘作有《浩园雅集图记》,记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凭栏展坐,纵论天下得失”,“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右,怡然有邱壑之思。”并作有《九日登浩园高阁》二首,其一曰:
行天日月古来忙,小驻高楼憩影旁。
胜日园游探曲折,衰年力健斗清狂。
秋移物色归华发,老掬心肝付锦囊。
君自豪吟吾自懒,未容鸥鹭逐鹓皇。
次年,王闿运作《游浩园》诗云:
精庐静寒镫,始见法坐广。
高会振玄音,暮节欣馀赏。
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游历浩园时摄下了当时祠园的照片,使今人仍能窥见当年浩园,“亭榭回廊,柳树青青”的胜景。
陈三立《曾公孙广钧饮集浩园作》曰:
潇湘滟滟春城夕,几日看花梦相隔。
帘外东风吹细寒,西园烂漫招吟客。
华筵轩馆敞清峻,佩影琼琚映瑶壁。
压槛桃枝低亚红,倒池杨柳轻摇碧。
草长蜂游祗自媚,拂拭栏干更相惜。
黑云苍皇送飞雨,照眼江山失咫只。
主人解颐工说诗,咳唾珠玉纷葳蕤。
翰林博士尽惆怅,大呼脱帽倾流离。
酒酣潦倒百忧集,瀛海飞轮羽书急。
已惊哥舒弃关陇,又见王恢伏马邑。
圣主焦劳促视师,城郭呜呜夜吹笛。
将率功名委草莽,江海楼船压强敌。
只今时事已成冤,相逢花发且开尊。
高歌上马各归去,送客流莺啼到门。
民国学者陈天倪亦有《咏浩园》诗云:
凌空一沼驻流霞,揽尽园林四面华。
出水自然初日好,着花无奈晚风斜。
应依茂淑生濂水,不羡西施到若耶。
小艇撑归珠露滴,倏看凉月度窗纱。
1911年长沙光复,原有祠屋和讲舍多鞠为马厩。1912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1918年恢复曾祠,烈士祠迁北门外关帝庙。1919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姐弟在此创办艺芳女校,即今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1926年省农协机关曾驻校内。1914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利用,创为船山学社。1921年又改为湖南自修大学。曾祠及船山学社建筑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1954年重修,作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保留至今。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曾祠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船山学社:
何止孤忠刘越石,姜斋而后又湘江

船山学社旧址位于开福区中山东路,其前身是郭嵩焘创建的思贤讲舍,今存两进院落,砖木结构,内有庭院、讲堂和多间厢房。
船山学社屋舍又是原曾国藩祠的一部分。清同治十二年(1873)曾祠落成当年,郭嵩焘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借曾祠西隅创办讲舍,额曰“思贤”。之后郭离开长沙,出任驻英公使等职。光绪五年(1879)郭嵩焘告病而归。郭回到长沙后再次主讲思贤讲舍,于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元1881年5月13日)重新开馆。馆内专辟一室,立王船山木雕像祀奉,其祭文曰:
于易礼尤极精求,视陈项更标新旨,允宜追配七十子,位于两庑程邵之班,岂期历世二百年,厥本籍馨香之报。
1887至1888年王闿运一度主持讲舍,1890年郭将主讲之席让与王先谦。王先谦复在讲舍旁创立思贤书局,至1909年前后,刊刻图书不下百数种。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郭氏亦早辞世,而曾祠也渐趋门庭冷落。
直到民国三年(1914),屋舍再次开辟为讲堂,此即刘人熙创建的船山学社。民国初年,长沙出现了一批以保存国粹,弘扬国学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刘人熙为代表,创办船山学社,发行《船山学报》,在湖南教育文化界产生了相当影响。当时船山学社的门联点出了建社的初衷,联曰:
辨人禽界;
立天地心。
刘人熙(1844-1819),字艮生,号蔚庐,长沙府浏阳县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任工部主事,官至广西道员。光绪三十三年回湘,任中路师范学堂监督,湖南教育总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湖南都督府民政司司长,曾电促王芝祥策动广西巡抚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1914年在长沙创办船山学社,任社长。1918年与上海爱国人士组织策进永久和平会,刘人熙被推为会长,次年病逝于上海,归葬家乡浏阳。著有《刘人熙日记》《蔚庐文集》。
刘人熙早年就读长沙城南书院,服膺船山学说,注重经世之学。1907年秋,湖南教育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辛亥革命后又一度担任都督府民政司长,因感社会政事日非而辞职。刘人熙认为王船山学说是“救时之良方”,呈请成立了船山学社,编辑了《船山学报》,并创办船山中小学,筹建船山专祠、船山大学和船山图书馆,供奉船山遗像于学社中。刘人熙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活动来弘扬传统国学,并依凭它改良社会。船山学社社员雅集时也有诗作。刘人熙即写有《船山诞辰社友雅集分韵得往字》诗:
学社萃群彦,趋跄通肸蚃。
水木既明瑟,轩棂复开敞。
降神始何年,南服人文朗。
祝融孕炎德,佳气郁方广。
仰瞻德容清,俯念哲人往。
寒泉荐秋菊,方外同幽赏。
余生苦蹇劣,人世嗟鲁莽。
歧路纷亡羊,爱河摇滉漾。
壮岁读遗书,直绳弹曲枉。
中流据一壶,玄珠求象罔。
浮生哀流转,战胜在吾党。
忽忽七十年,悠悠千秋想。
十驾追骅骝,虚白道心长。
千圣有传德,朱弦无懦响。
自从庖牺来,周孔互竞爽。
微言合天人,大义森教养。
珍重姜斋翁,为我重指掌。
诗中来船山学社雅集的方外为海印和尚(生平见开福区“碧湖诗社”)。刘人熙以诗为这首诗作注,注的全文为:
谓朱晦翁斋居感兴诗,有“珍重无极翁,为我重指掌”之句,无极,濂溪周先生也。濂溪之后,继以姜斋(船山),湘水清波。遥遥相接,故末不嫌同调耳。
当其官京师时,以满人重豢糜厚禄,曾有诗嘲之云:
海内真人起,推恩及故乡。
不闻天下粟,漕转入南阳。
豢豕诚何益,沐猴冠更狂。
谁能救贫弱,解甲事耕桑。
此于种族之念特深,实王学所感也。
庚子之役,公适挈眷客通州,倭兵陷城,多事杀戮,使家人他避,己则危坐厅前,自分必死,乃题诗于衫角云:
衫角题名日,父子谈笑时。
仓皇临患难,坚白竖须眉。
辛苦文丞相,艰难韩退之。
千秋同一泪,写入示儿诗。
倭兵入宅,终不敢犯。事定南旋。盖公是时欲死国,非死君也。
1916年刘人熙出任湖南省都督,黄昌年等曾任校长。翌年复在社内开办船山中学,聘原省咨议局议员贺民范为校长,直至1921年。
1921年8月,中共湖南地方组织的筹建人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利用船山学社的房屋及经费开办了以培养革命干部为宗旨的“湖南自修大学”。这时,船山中学校长贺民范也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故也支持创建自修大学,并担任了第一任校长。但不久,贺民范与毛泽东意见不合,至1922年春,贺回老家宝庆(今邵阳)当教育局长去了。由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继任校长。其间,李维汉、夏明翰等曾在校自修并在其附设的补习学校任教。该校主要以自修的方法,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何叔衡题湖南自修大学联,道出了办学的方针: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从1921年8月到l923年11月,湖南自修大学学员共达200余人。他们在湖南早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起到了发动者、组织者的作用。
1923年11月,湖南省长赵恒惕借口“自修大学所倡学说不正,有关治安”,将其查封。
1925年船山学社恢复,社务先后由石广权和周逸等主持,1932年赵启霖任社长,续刊学报15期。
1938年船山学社毁于长沙“文夕大火”,仅剩下一片残垣。1954年,在原址修复,复原陈设了毛泽东、何叔衡的卧室和湖南学生联合会办公室、自修大学图书馆,修复了自修大学大门和讲堂等。1964年对外开放。门额“船山学社”四字系毛泽东手迹。田汉《题船山学社》诗曰:
从来多难兆兴邦,一炉烧开百尺窗。
何止孤忠刘越石,姜斋而后又湘江。
诗中“刘越石”即晋代爱国名将刘琨,永嘉时坚守并州,招抚流亡,支撑危局达10年之久。“姜斋”即王船山,“湘江”指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
1983年, 船山学社旧址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荷花池:
时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今留街名。荷花池街位于开福区原经武门西侧,东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锷北路。
荷花池古名莲花池,《宋史·五行志》载:“绍兴元年(1131),荆湖南路总管孔彦舟,于州城莲花池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宝,诏却之。”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乾隆初年,池上建远香亭,匝以回栏,池中杂植芰荷,旁架飞桥,环砌花墙,门额曰“纳凉”。池中深处建台榭,额曰“有君子风”。台联云:
亭前皆净植,更绕竹雨松涛,疑是引来仙境;
池外接闲园,无数豆棚瓜架,宛然绘出豳风。
豳风一语,野气无穷。清嘉庆中渐零落,咸丰年间又重修,高桥花石诸胜都复旧观。据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追忆,当时的荷花池,一方荷花数亩,松竹交阴,周围亭榭,挹爽迎风,清幽绝尘;一方泐潭寺巨刹巍然,古木蓊然,禅房虽深邃,却鸟窥香入,四时都有佳景。清乾隆间湘抚杨锡绂撰《荷花池》联云:
时倚曲栏贪看水;
不安四壁怕遮山。
清学者罗汝怀曾在此建私家园林,名荷池精舍。罗以荷池精舍为题材的诗作有十多首,或度岁,或聚客,或寄怀,或即事,均清新可读,如《癸亥元日荷池精舍即事》:
檐溜初欣点滴停,渐看晓色启疏棂。
崇朝更作连年雨,隔岁犹明昨夜星。
新水浮春流远浦,野禽随客入闲庭。
元辰只切祈年望,更祝埙篪帝与龄。
罗汝怀(1804—1880),字研生,晚号梅根居士,长沙府湘潭县人。少时就读长沙城南书院。道光拔贡,时已笺疏经书多种,曾国藩、何绍基誉其著述有“函朝经师之遗风”。同治初年,罗汝怀纳资候选内阁中书。时诏编《忠义录》,纪湘军阵亡官兵,因专力此事。数年间辑成湖南《褒忠录》84卷。从此不再笺疏经书,而留心湖南故实,闭门荷池精舍,专事辑录《湖南文征》。
史学大家王先谦晚年也筑别墅于荷花池,名葵园,亦以为号,故人称葵园先生。葵园本为五代马楚王朝所筑,《长沙府志》云:“在府治北,马氏立,有石刻葵花二字”。显然,王氏是想借马氏葵园之名以图光大之。民国学者李肖聃《湘学略·葵园学略》称葵园为“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门,门庭广大。”王先谦有《题葵园》,从诗中亦可看出葵园绝非一般的颐养天年之所,而是充满书香的门第。诗曰:
小筑园林已忝叨,余生未肯外甄陶。
姿如柳弱秋先觉,心似葵倾日愈高。
岂有羽毛夸皎洁,不堪鬓发更刁骚。
天涯望阙无穷感,梦逐湘江北去舠。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室名虚受堂,辛亥革命后署名遯,长沙府善化县凉塘(今属长沙县黄兴镇)人。他幼习经史,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授国史馆编修、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等职,先后典试云南、江西、浙江,任江苏学政。光绪十五年(1889)辞官归里,主讲长沙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还任过师范馆长、学务公所议长、省咨议局会办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湖南巡抚岑春蓂将他所著的《尚书孔传参正》等4部书籍奏上,朝廷赏以内阁学士衔。
荷花池还有一处著名历史遗址——泐潭寺。泐潭寺又称报恩寺,始建于唐,初为马祖道场。1957年女子师范(今长沙师范)学校内曾出土大铁锅1只,上有铭文两行:“湖广长沙府长沙县新开门泐潭报恩寺永远供众”“五代重兴泐潭报恩寺上湛下修和尚嗣法门人伊山仁逾口和云立。”从晚唐宰相裴休贬居潭州知所作《泐潭寺》一诗可知唐五代时寺院的盛况。诗曰: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
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堕时。
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
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
该寺明时荒废,为人占作家园。明诗人李鉴《报恩寺》诗云:
此地歌游忆昔年,重来不见赵州禅。
当年老树栖孤鹤,傍水垂杨哭杜鹃。
非色非空芳草梦,半晴半雨落花天。
吟馀无限伤心处,徒倚栏干思惘然。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长沙协镇胡戴臣捐资赎回,重修殿宇,极意布置,并营造泐潭八景。泐潭寺主持释衍义作有《泐潭寺八景诗》:
大士现图
宝阁飞甍耸碧空,天然图画别神功。
曾因此处敷华座,故现楼台大化中。
说法狮台
马祖当年法令开,婆心济世一登台。
而今卓锡经行处,每见飞花缀绿苔。
银龙出壑
脉脉甘泉味更殊,灵源涌出佐香厨。
清凉不似人情别,点滴回头现宝珠。
放生鱼沼
藻荇风牵浪几重,锦鳞游泳水溶溶。
有时听法乘云跃,一入天池尽化龙。
云覆长桥
弥天佳气日氤氲,飞绕桥边映夕曛。
野畔逃禅无个事,往来策杖伴闲云。
洞涧明月
古洞天开似凿成,冰轮掩映暗光生。
阴森凉夜休烧烛,自有清辉显妙明。
莲香曲浦
一阵香风拂锦莲,花开池畔曲波妍。
尘氛不染真孤洁,时有清风到法筵。
静宝清风
暑极人登选佛场,萧萧翠竹拂炎光。
闲来趺坐蒲团久,消受清风透体凉。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长沙知府姜立广重修泐潭寺,募资聚材,修耸古寺,增建楼台,使这方水土山远而清、水环而碧、鱼沫禽飞、禅音更加缭绕。
旧时泐潭寺地域甚广。清咸丰年间,湘抚置买泐潭寺部分地基,筑十忠寺,祀与太平军作战有功的将领塔齐布、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李续宾、王錱、萧启江、江忠义、张运兰等10人,又在祠左建求忠书院,为湘军将领子弟读书之所。清朝末年,长沙、善化两县兴办教育,又看中了这片地盘。首先在寺中办起了长善中学堂,佛像屡遭学生毁坏。民国元年(1912)改办长沙高等小学校,学生又毁佛像,为附近兵士所闻,将学校捣毁一空。从此以后,泐潭寺逐渐衰芜,先为省立第一中学租得。一中退租之后,成为长沙师范校址。民国时期的岳云中学、兑泽中学也曾建在古泐潭寺故地。
民国时,池废,街道沿用其名。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荷花池街道,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铁佛东街:
马王城外开元塔,片片苔花蚀铁幢

开福区铁佛东街因古铁佛寺位于此街而得名。铁佛东街北起湘雅路,西止北二马路,街道呈曲尺形。铁佛寺建自唐朝,其开山祖为法华禅师。关于其建寺,还有一传说,法华禅师很有道行,初住岳麓山清风峡,后来飞锡(和尚用的锡杖)湘春门外,聚众说法,感动了衡山王神驾临长沙,向禅师说,愿舍铁造佛,禅师知道旨意,掷锡破地,遂得铁数千斤,铸成3尊高丈余的铁佛和1座7层高的铁塔,铁佛寺的名称遂源于此。寺毁于元,明初僧人鲁山重建大雄天王二殿、观音阁、左右廊庑等建筑。明成化(1465—1488)年间,僧人大云再次广募修葺,寺遂称盛。明末兵火频繁,寺复次残败。
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窃踞长沙,古寺再度损毁,只剩3尊铁佛露于风雨之中。清康熙二十年(1681),巡抚韩世琦委知府任绍爌倡修,1684年告成。清乾隆三年(1738)湘人吴纯理独建清新亭,并募修大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前天王殿中三佛殿,后观音殿楚宝楼鼎建一新,此后僧徒聚讲,香火日盛,为湘城一郡之名地。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时任湖南学政的李汪度为刚刚修缮好的铁佛寺铁塔柱写下了洋洋洒洒的《铁佛寺塔柱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文教昌明的期待。诗中写道:
飞轮盘回擎柱高,羊头铸作如牛腰。
真言劖凿笔力劲,字里光明放白毫。
潭州管内经千刦,法华归老清风峡。
都官进士等烟云,谁识镌工李昇法。
伟哉正觉具神通,聚相不坏金刚同。
珠网还劳后贤出,铁幢肯为苍台封。
曾掌教岳麓书院的乾隆进士张九镒也写有《铁佛寺》诗赞道:
浩劫前唐渺弗论,岿然西刹镇星垣。
天数布地金光满,人仰开山铁象尊。
四面楼台辉法界,百年身世忏尘根。
淡禅说偈缘何事,垂老心依不二门。
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围长数月,守城大帅恐铁塔成为敌军据点,遂下令摧毁,半桷无存。太平军退走后,湘抚骆秉章议复其旧,但因经费拮据不果。
咸丰十一年(1861),长沙举人、求忠书院主讲熊少牧“与客散步城外,周览故墟,凭吊久之。”作《寻故铁佛寺记》,追忆了他于道光七年(1827)游览铁佛寺的感触,记曰:
道光丁亥夏,余偕人避暑,同游其中。老木交荫,凉风徐来,上悬诗额有“草光坠地凉如水,岳色窥人绿过江”之句,秦小岘瀛笔也。座间指岳麓、天马诸峰,岚翠扑眉宇,湘流浩淼,贾樯渔舸明灭。林外历溯南唐马氏会春园、九龙殿,遗址宛然。
熊少牧又写《湘春塔》诗叹道:
马王城外开元塔,片片苔花蚀铁幢。
劫火千年侵佛国,断云孤影插湘江。
林鸦如叶阵初散,檐马无风声自撞。
长啸振衣凌绝顶,离骚一卷酒瓢双。
至光绪年间铁佛寺犹存得几所殿宇,清末改成了农业学堂的农事试验场。民国十三年(1924)修建北大马路,又拆去两进,当时尚存石牌坊一座,上书“香城定水,慧照南湘”
八大字,旁暑“嘉庆三年”“肖山陈三康重修”。“重修铁佛寺记”一段残碑成了铺路石。至民国中期,寺院遗迹无存,铁佛也不知去向,只剩下铁佛东街的地名。
今日连铁佛东街也被拆除。2014年已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国货陈列馆馆长刘廷芳公馆,是铁佛东街留下的唯一“古迹”了。刘廷芳公馆围墙上,嵌着一块2007年8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碑上方刻着“刘廷芳公馆旧址”一行大字。碑文由陈先枢所撰:
刘廷芳(1900—2000),湖南衡阳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9年来长沙,在湖南省建设委员会任职,相继创办湖南省银行、湖南模范劝工场和湖南国货陈列馆。30年代在铁佛东街修建公馆,并曾在此居住。1949年赴美,后入美国籍。在美国创建廷兴公司,任董事长。1980年后6次回长沙,并于1994年94岁高龄时重游国货陈列馆(今中山商业广场)。2005年,刘廷芳公馆旧址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
进入公馆门内,为一小型的中式庭院,凉亭、水塘、山石、草木,布局精巧,宛如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公馆位于庭院一侧,清水砖墙两层楼房,中为突出的门楼,两侧对称各两大开间,六格大窗,整体风格完全保持“国货”的特色。墙砖用的是当时长沙著名的“裕湘砖”,小青瓦也为长沙当地烧造。
20世纪30年代初,日货排山倒海般地倾入中国内地,国民政府工商部乃令各省设立国货陈列馆,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刘廷芳接领了筹建湖南国货陈列馆的任务。国货陈列馆于1932年10月1日落成开业,刘任馆长。主体为三层大楼,门廊并列16根圆形立柱,三楼顶部正中再增加四层,顶上立钢管旗杆构成尖塔形,气势雄伟。二、三楼陈列全国各大城市的名产国货和本省各地区特产;一楼辟为商场,招商出租,一律限售国货。
1934年1月28日举行盛大开馆典礼,何键女儿何玫剪彩,各方代表莅场祝贺,蔚为一时之盛。国学大师、柳直荀烈士的岳父李肖聃作诗以贺:
旧日量才地,今朝列馆开。
分场陈善宝,支夏枝良材。
马楚遗风在,蛮烟带雨来。
湘天秋景丽,览物且登台。

苏圫垸:
平湖如掌对山河,纳尽潇湘万顷波

在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入湘江口约2公里处,有一个南为捞刀河湾道、北为楚家湖围起来的大垸子,古地名叫苏家圫。“苏家”意味着为苏姓聚居之地;“圫”按《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即“靠近水边的地方”。到民国时期,“苏家圫”之地名演变成了“苏圫垸”,大概是因为此时水边已广筑堤坝的缘故。“垸”是湖南和湖北独有的名词,既指沿江、沿湖地带围绕田地、房屋等修筑的堤坝,也泛指堤内的地区。苏圫垸在未成为市区之前,堤长11公里,保护面积23765亩,其中耕地13675亩。
捞刀河是湘江一级支流,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2540平方公里。捞刀河原名涝塘河,明《一统志》载:“涝塘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名黄泥港,西流至长沙县北十二里西入湘江。”
东汉建安十二年(208年)赤壁大战后,刘备亲自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留下很多传说,“关羽战长沙”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为此留下了许多与此有关的地名,捞刀河即为其中之一。传说关羽从此过河攻打长沙,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荷着大刀逆水而上,周仓下水一口气逆水追了7里才把宝刀捞上来。后来据此传说,涝塘河便成了捞刀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诗咏青龙偃月刀。诗云: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
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
1700多年后,这里又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1941年12月下旬,侵华日军约4万人第三次进犯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天炉战术”,诱敌深入,苏圫垸正像一个天然的“天炉”。国军七十九军九十八师在王甲本师长统率下,在捞刀河奋力阻击,敌我双方伤亡甚众,国军牺牲逾千人。第三次长沙会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1945年冬,国军阵亡官兵遗骨掩埋在苏圫垸西侧戴家河村观音塘山麓,修建纪念陵园。陵园坐西北朝东南,用青砖砌三孔拱门楼,门楼前有石级,门楼正上方嵌王甲本将军所题箔金大字“是为国殇”。进门为阵亡官兵墓群,全长120米,底宽80米,随山势呈梯形向上延伸。陵园中建青砖四柱亭,亭中石碑刻阵亡官兵名录。陵园顶端建花岗石纪念塔,两旁植松柏等常青树。1958年大办水利和1959年修建京广铁路复线时,陵园建筑全部被拆除。薛岳曾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题诗:
蝦夷造乱,屡犯熊湘。
英英若士,罗汨是防。
执戈冒难,固此金汤。
丹心碧血,日月争光。
苏圫垸地区因紧邻长沙城,又近湘江口,因此成为捞刀河流域最繁荣,景色也最美的地区。明代曾协助于谦打败过蒙古瓦剌部落侵略军的兵部右侍郎王伟退休后,就在位于苏圫垸之北的桐树山筑“北庄”以居。王伟在《北庄清隐八景诗序》中记载了北庄的景致:“山外有湖(即楚家湖),平漫可爱。远景如岳麓秀峰,湘江清流,水陆洲如龟浮水面,涝塘人烟丛萃,树色微茫。登临瞩望,皆在目间。”八景诗中有《涝塘烟树》一诗,诗中“涝塘树色晓苍苍”“一湾流水芰荷香”写的正是苏圫垸的景色。
明成化五年(1469年),王伟病逝,长眠于苏圫垸西北的秀峰山,即今戴家河秀峰公园。其墓2001年被毁,明宪宗御祭文碑今藏长沙市博物馆。碑为祁阳石质,碑首正面两侧饰蟠龙纹,脊背两侧饰云纹,正中刻篆书“御祭文碑”,碑身刻楷书碑文,有龟背石座,雕琢精细,艺术价值甚高。
苏圫垸北面的大片水域名楚家湖。原有楚姓聚居湖畔,故名。历史上湖面达600余亩,深4.5米,容量73000立方米,有宽50米的泻洪道与捞刀河相连。捞刀河涨水期间,洪水倒灌入湖,有分洪之益。涨水时一碧万顷,波光淼淼,退水时接天莲叶,荷风吹拂。王伟寓居“北庄”时曾游览楚家湖,作有《平湖豁目》诗,诗云:
平湖如掌对山河,纳尽潇湘万顷波。
箬笠舟来垂钓客,兰桡时听采莲歌。
玉壶湛露宁由斫,宝镜涵空不用磨。
试向连珠峰上望,满怀清思费吟哦。
今日苏圫垸规划建为湿地公园。以苏圫垸为中心,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等。楚家湖也规划进行疏浚,沟通其连接捞刀河至湘江的水系,再现波光淼淼的美景。届时长沙城北将再添一处游览和休闲胜地。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12
上一篇:雨花区下一篇:天心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2:45 , Processed in 0.0986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