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寺: 潭州城北楚江边,此地招提父老传 开福寺位于浏阳河入湘江口的凤嘴路之南。开福寺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勇,创建了开福寺。从此,开福寺之北的这一段浏阳河也称为“楚江”,如明代大学士李东阳《钱太守招游开福寺》诗中就有“潭州城北楚江边,此地招提父老传”之句。李东阳诗曰: 潭州城北楚江边,此地招提父老传。 十里青山斜鸟外,满庭芳草闭门前。 题诗自足骚人兴,爱客深知太守贤。 多病屡惭招不起,故园花柳为谁妍。 保宁勇(?—928),出身粤东名宦。少年披剃,到保宁长髭道场,随石室善道学佛法,与师一起兴建佛刹。保宁勇精通佛典,主张看经必须“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清净)。一生力创禅宗道场,在攸县建刹甚多。据郡邑志载,有法轮、楚兴、善业、仁和、五奉、大圆、延寿、重兴、资福及保宁寺等共ll所。后唐明宗天成二年(827),保宁勇禅师在紫微峰下创开福寺。说法时,僧众达千余人。东江乡51都与46都之间,地名扬边,因勇禅师过化说法,有“千僧堂”之称。保宁勇曾戒马殷去奢侈,马殷临终时,“遗命去建国之制”,当亦是实践“去奢侈”的一个表现。在攸县今万新村,有勇禅师l20岁寿诞时修的“万寿桥”;有马殷在漕泊仙人桥兴建的长寿资国寺;寺前里许晨牧坪有勇禅师所建延寿寺;寺后有盐台石,出盐供僧,据说随僧多少而无缺。勇禅师圆寂后,真身浮图葬罗浮山楚兴寺旁。长沙开福寺亦有供奉勇禅师瓶、钵、发的墓塔。 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逐步形成了开福寺内外十六景,即: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 、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 、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张栻称“自为此邦登临胜境”。 佛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开福寺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北宋洪蕴,佛、医俱精,被宋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宋徽宗时道宁禅师住持,衲子景从,众至五百,法席遂为湖湘之冠。其临济宗杨岐派五传至日本僧人心地觉心。觉心归国后,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宋代对开福寺的记载,最有名的是乾道间主讲长沙岳麓书院、开创湖湘学派的张栻《所题开福寺》一文: 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得砖甓,皆为鸾凤之形,而奇石林立。二百年来,共城中官府及人家亭馆之玩何可数计也。而蔽于榛莾、卧于泥池者,尚多有之。当时不知载致何所,用民之力又何可量哉。马氏父子乘时盗据一方,竭泽聚敛以自封,而又以资其侈靡之用,旋蹱而衰。兄弟相售敌鱼肉唯恐不及,亦其理与势宜然。今湘岸有淫祠,江中有誓洲,及其交之所。小家自为蛮触,祗足以发千载之快。一快西祓禊亭下临湖光,举目平远,自为北邦,登览胜处,不足用马氏为汙也。 明朝时,封于长沙的吉王好佛,曾铸造一座重达1.5吨的观音铜像,供奉开福寺。明代题咏开福寺者增多。嘉靖进士、湖广佥事李冕《开福寺》诗云: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 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 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 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明正德进士、湖南巡抚瞿瓒《开福寺》诗云: 梵宇初晴二月天,汉朝宫殿楚江边。 青林背日双僧出,翠壁含风万佛悬。 鹿苑惊沙风黯黯,莲花拱水故娟娟。 远公客至开方丈,漫索诗篇问草玄。 清代开福寺高僧云集,八指头陀(释敬安)曾作《开福寺怀古二首》: 只今开福寺,自昔会春园。 驻锡神僧杳,流杯旧址存。 客来一洒泪,花落竟无言。 怀古情何限,江寒啼暮猿。 往事已如梦,宫花冷夕阳。 秋风吹落木,衰草语寒螀。 五代豪华尽,千年霸业荒。 凄凉湖上月,曾照几兴亡。 清末民初诗人赵宗献撰《开福寺》联云: 佛本无生,信陆象水龙,百转劫灰终不死; 我来访旧,看紫微碧浪,千秋景物此重新。 千余年来,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民国十一年(1922)又有改建修葺。20世纪50年代曾两次修复,并于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损毁惨重,1983年被国务院重新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修缮。近年又新建了大悲殿,重建了会春园。 今开福寺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虽地域不如往古时广阔,但仍是殿宇宏丽,气势非凡。整个寺院以3米高的红墙环绕,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及两厢的堂舍等。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宽8.5米。上作三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顶,鳌鱼鸱吻。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泽斑斓。中门上方刊石匾,刻“古开福寺”四大字,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时,由江苏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长沙人)题写;两侧门联,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布政使、名书法家韩葑所书。联云: 紫微栖凤; 碧浪潜龙。 左、右门上方则分别为浮雕“回头”“是岸”两字。三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以护卫山门。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为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一座。走过石桥,就到了三大殿。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3间,进深3间,花岗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中置陶宝顶,两端为鳌鱼鸱吻,檐角高翘。清光绪长沙士绅周溢声撰弥勒殿门联云: 法界无双地; 华严不二门。 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占地524平方米,殿高20米,四周回廊,石柱木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浅黄琉璃瓦,飞檐高翘。殿内供大佛像,仪态端庄。清代释悟性撰大雄宝殿联云: 溯周昭占宝气以来,道德渊源,久与灵山施妙化; 从汉明梦金人之后,殿堂林立,长令率土仰高风。 后殿为毗卢殿,三开间硬山大殿,占地719平方米,除明间金柱外,俱为砖砌空斗墙。后殿左右两壁塑有五百小罗汉,高约尺许,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毗卢殿的一副楹联很有特色,联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学耐人寻味。联云: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幽静。三大殿两厢为紫微堂、客堂、斋堂、摩尼所、方丈室、藏经楼;讲堂、禅堂、念佛堂等,均以长廊连接,其后殿东厢廊壁上还刊有清代碑刻数方,字迹清晰可辨,记载了当时重修古寺的情况。紫微堂为开福寺住持之居所,以开福寺十六景之一的紫微山而得名。堂柱上镌刻着晚清大学者郭嵩焘所书赠楹联,联曰: 华藏庄严,并是众心感现; 恒沙世界,无非诸佛总持。 此联表明禅学强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认为道德修养是主体的内在本性开发,是自我意识的自觉活动,主张行善积德,认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大藏经》主张佛性即是“觉心”,修行的关键在于能“反观心源”,“反观心性”。郭嵩焘所说“华藏庄严并是众心感现”与孟子所说“尽真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十分相似。 马楚名刹开福寺,自创建千余年来一直香火不绝,佛事兴盛。特别是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和观音生日这天,四方香客络绎而来,山门佛殿人如潮涌,香烟缭绕,钟罄齐鸣,一番兴旺景象。 1993年,开福寺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碧湖诗社: 嘉宴堂前草树漫,微风细雨寺钟寒 开福寺后有碧浪湖,为开福寺十六景之一,“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景色诱人,是历代文人名士游览胜地。晚清时,开福寺名僧敬安、笠云等,雅诗好文,于光绪十二年(1886),与王闿运、郭嵩焘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 古开福寺为碧湖诗社提供了极佳的活动平台,一时闻名遐迩的文人学者如王闿运、郭嵩焘、陈三立等,以及名满海内的高僧海印等亦乐于加盟其中。 清末每年逢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诗人雅集,前后共约10次。1901年重阳高会,当时长沙的翰林萧荣爵、汪贻书,进士黄兆枚,上林寺的高僧雪岩,湘中名士王先谦、程颂万等,都参加了觞咏。民国四年(1915)上巳日雅集,有王闿运、曹典球、李肖聃、王啸苏、刘善泽等名流数十人参加。清末诗人、玉楼东酒家创始人饶石顽《阅碧湖吟社诗卷》云: 嘉宴堂前草树漫,微风细雨寺钟寒。 扁舟今夜昭潭月,苦忆高人释敬安。 诗社社长王闿运(1833—1916),籍贯湖南湘潭,出生于长沙东文庙坪,在营盘街筑有小楼即湘绮楼,人们因此称其为湘绮先生。民初所编《光宣诗坛总录》,王闿运被列为诗坛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 诗社成员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后移居长沙。进士出身。作为清朝官员,郭嵩焘曾官至署广东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长)、首任驻英公使兼驻法公使。 诗社成员陈三立(1853—1937),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字伯严,号散原,也是诗社重要成员,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诗社成员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系曾国藩长孙,23岁即中进士,被目为“才子”。其诗惊才艳丽,属温李一派,王闿运称其为“圣童”,梁启超誉其为“诗界八贤”。 碧湖诗社诗僧中名气最大的是释敬安(1851—1921),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长沙府湘潭县人,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供佛,故号“八指头陀”。 21岁时,至巴陵省视母舅,登岳阳楼,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敬安遂开始学诗。其嗜诗至废寝忘餐之境。终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近2000首诗,在中国诗僧中首屈一指。民国元年被推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 碧湖诗社海印也是著名诗僧,傅熊湘说:“湘中诗僧,笠云、寄禅而外,首推海印。”海印(1860—1924),俗姓张,字涵虚。法号释永光,自号憨头陀。他习医,工书画,善诗。著有《碧湖集》《曼陀罗诗存》等。海印任开福寺住持期间,曾于民国元年(1912)在该寺创建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 诗社的其他成员,如熊鹤村、张祖同(字雨珊)、文廷式、胡元仪、罗君甫、涂次衡、王楷(字雁峰)、陈海鹏(字程初)、陈锐、余肇康以及笠云、自修、如客、常静等,皆一时名流之选。 据文史专家杨锡贵考证,碧湖诗社的主要集会活动有: 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九日,熊鹤村、陈立三、曾广钧、释敬安、僧笠云等雅集,释敬安、僧笠云主持。 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九日,王雁峰、陈程初、陈三立、文廷式、涂稚衡、罗顺循、朱次江、曾广钧、曾履初、李石仙、易赞周、龚果斋、周稼舫、郭嵩焘及荔云、寄禅、来因三僧等,展重阳之会。 清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三日,笠云邀约王闿运、郭嵩焘、陈三立、涂次衡等三十馀人修禊,陈三立、涂次衡主持,分韵赋诗。 清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三日,王闿运邀约陈三立、郭嵩焘、张祖同、胡元直、罗君甫、曾广钧、笠云、敬安与开福寺僧自修、如客、常静等雅集。 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十七日,王闿运邀约释敬安等僧俗八人为花朝之会,饮酒赋诗。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陈宝箴邀约王闿运等修禊。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萧荣爵、汪贻书、黄兆枚、王先谦、程颂万、僧雪岩等重阳高会,觞咏。 透过诗社成员的诗作,可知碧湖诗社集会的概况。如: 郭嵩焘《笠云、寄禅开碧湖吟社,为作展重九之会,邀熊鹤村不至,叠前韵枉诗,次韵奉答》: 重开九日菊花尊,莲社曾闻长老言。 我亦鲫鱼甘受饵,君如鸥鸟独辞温。 将军筑室花光绕,古寺临江水气昏。 诗老自夸游岳遍,岂知柰苑有沙门。 陈三立《王先生闿运招集碧湖诗社以弟丧未与补赋应教一首》: 达人不遗世,招邀饯嘉辰。 曰息区中缘,还以劳远人。 明湖信逶迤,宾从亦振振。 缅彼濠上趣,弥钦尘外颦。 展驾惭夙约,申哀阻重闉。 山川未移眼,行赏邈胡秦。 名实天所乖,大适谁为邻。 髦流各有讬,寻讽虑弥新。 景风如可怀,相期泳湘滨。 清光绪十一年(1885)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释敬安常来碧浪湖避暑、会友,参加过诗社的许多活动。其《致郭菊荪先生书》云:“去岁六月,与湘绮翁、玉池老人诸公,开碧湖吟社,会者数十人,宾主酬唱,一时文人之胜。”其《九月十九日玉池老人招集碧浪湖展重阳,因赋》诗云: 老人兴不浅,飞盖人烟霞。 展作重阳会,还劳长者车。 清言契尊酒,高咏动鸣鸦。 莫怅岁华晚,篱边菊未花。 偶寻莲社约,似接竹林游。 细雨林塘晚,微风草树秋。 湖山得佳赏,车马此淹留。 惆怅烟钟动,独归池上楼。 海印的诗能脱出禅家诗派,当世风雅巨公乐意与之交往,海印亦常邀友朋来寺内听经、唱和。如程颂万有《九日海印召集开福寺》诗,记受海印之邀赴开福寺之事。诗云: 身出城外游,飘飘若虚舟。 况挈九日酒,而无三里陬。 山门截驰道,廊戍森刀头。 诗禅别一房,赚入深重幽。 砌碧耸寄舫,窗红多坏油。 春关花木荄,迭为兵火搜。 僧言幸不战,呗颂余今丘。 碧洼槛前场,突爓凌高秋。 缅寻儿时钓,虚触老泪流。 鏖诗劝取酒,莫耽城中忧。 城居曩凭高,见异咫亦愁。 不如祓郊垧,权遂一日谋。 出城矜已高,入城虚类囚。 怅望麓山渡,归人如蚁稠。 民国时期,碧湖诗社仍常有集会。如:民国三年上巳日,华昌公司总经理梁焕奎赴海印上人之招,修禊碧湖诗社,即送社长王闿运入都,有《甲寅上巳禊集碧浪湖有作》诗。民国四年上巳日,碧浪湖修禊,参加碧湖诗社此次集会的有王闿运、曹典球、李肖聃、王啸苏、刘善泽、曾广钧、吴雁舟、程颂万、袁绪钦、易由甫、陈豪生、徐实宾、海印、释敬安等十数人,推王闿运为首座,最年少的刘善泽(字腴深)任诗社副社长。民国十三年,梁焕奎与碧湖诗社诸人聚会,辑有《甲子四月二十二日集碧湖诗社作》。 清水塘: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 长沙小吴门八一桥以东地段,20世纪20年代还是城郊,周边全是菜地,中间有一口大池塘,名清水塘。此地即以清水塘为地名。离大池塘不远,绿竹掩映的小院内有一座三开间木板平房,为典型的湘中平民住宅。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1921年至1923年间,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就住在这栋房子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杨开慧的母亲向老太太。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先后在这里出生。 刚入住清水塘的这一年,即1921年春毛泽东外出考察,在旅途中,毛泽东深深思念妻子,一天晚上,万种情仇如波涛翻滚,涌上心头,整晚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却感到自己百念俱灰,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落下相思的泪水。此时的毛泽东情意缠绵,不能自已,于是随手写下了《虞美人?枕上》,词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词的上阕写离愁之浓,失眠之苦。“堆来”,极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辗转反侧之态:“愁何状”,犹如“江海翻波浪”。这与李煜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何其相似。寂寞无赖之时“天色总难明”,竟 “披衣起坐数寒星”,聊遣愁思。“数寒星”寥寥三字,孤单与寂寞中涌现出似水柔情。下阕写伤别之深。诗人经过一夜苦熬,晓来依然不见离人,只在朦胧中回忆袅袅倩影,故顿生“百念都灰尽”之感。此时,抬头西望,惟有残月如钩,怎叫诗人不对月抛泪。上阕从一“愁”字入手,极写思念之深;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写此词时,诗人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1921年七八月间,毛泽东和何叔衡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返回湖南,开展建党工作。同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1922年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辖湖南全境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等任委员。清水塘就是区委的办公地点,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李立三、刘少奇、李维汉等都多次来过这里联系工作或者出席会议。在此期间,毛泽东和区委其他同志一道,在长沙、衡阳、安源等地发展了湖南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并建立了一批基层党组织;领导了长沙泥木工人、安源煤矿工人、粤铁路工人等罢工斗争;举办湖南自修大学,培训了一批干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毛泽东因此于1923年4月被调到上海中共中央局工作,随后在党的“三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 1923年9月,毛泽东奉中共中央之命并受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同年12月底从长沙经上海去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又一次与杨开慧离别,他写下了著名的《贺新郎·别友》一词。词曰: 挥手自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淊淊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37年毛泽东曾抄录此词赠给女作家丁玲。此时版本为: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根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据专家考证,词中的“东门”即长沙小吴门;“横塘”指清水塘。1923年11月,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 上阕为读者展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惜别画面,夫妻情意绵绵跃然纸上。“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形象地表达了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即将分别难于割舍离愁别绪之态。“更那堪”三字,增强了爱侣内心悲戚苦痛之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情深意切,真乃传神之笔。下阕“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时间是清晨,地点是东门、横塘,环境是“半天残月”“霜重”“凄清”。在送别的路上,这对患难与共的伴侣,足踏凝霜,头顶半天残月,穿过东门(小吴门)外的清水塘,紧紧相依。“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叫人肝肠寸断。最后两句“重比翼,和云翥”是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一句美好的承诺。词以婉约收结,婉约中带有豪放。 1951年以后,旧址几经修缮,恢复了原貌。系一栋青瓦平房,砖木结构,面积一百一十八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六间,前有围墙庭院,后有杂屋竹林。除两向砖墙外,室内均为木板间壁。厅门为四合填心回纹格风门,房间均安装玻璃窗户,刷栗色油漆。前后六根圆柱,由上下串枋与砖墙衔接支撑屋架,双坡人字屋面,青瓦素脊。前后短檐下各横长条气窗雕回纹孔。后厅有小门通后院,以曲廊与厨房、杂屋相接后围墙。后门通屋外竹林。原已淤塞的清水塘于1968年重新复原,同年在旧址南边竖立了一座高十二米多的毛泽东立像,在旧址东侧兴建了一座陈列馆。 2006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鹅羊山: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鹅羊山又名石宝山、东华山,位于开福区霞凝镇(今名新港镇)境。山体约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0.3米,雄立湘江之滨。山多奇石,或踞或立,远望如鹅、如羊,故名。唐杜光庭著《洞天福地记》将其列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为“许君斩蜃处”,又传为成少卿升仙之处。南朝盛宏之《荆州记》载,成少卿十四五岁时,兄令其牧羊,遇一老人。老人对少卿说:“汝有仙骨,可相随去。”路人将此情报其兄,兄寻至山中,羊不见了。兄问其故,少卿指着一堆堆的石头,谓羊化为了石头,遂与兄一道升仙而去。旧有仙坛、炼丹台、鹅羊观、王益州提督墓、李氏姑嫂贞节牌坊、明东华书院等遗迹。宋真宗时吏部侍郎毕田有《鹅羊山》诗: 羽客何年此炼丹,当留空灶镇孱颜。 云中鸡犬仙应远,山下鹅羊石转顽。 湘渚风因沧海变,辽城无复令威还。 何年仙驭重来此,尽遣飞腾上九关。 又说,鹅羊山之名源于当地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期,与鹅羊山隔江相望的谷山,山麓青草繁茂,山内有一宝石臼,每日生谷数升,专供一鹅一羊食用,每当夜幕降临,鹅羊渡江求食。一日被乡人发现,驱赶鹅羊过江,行至此山,鹅羊忽然消失,只见奇山突兀,层峦叠嶂,似卧羊酣睡;山嘴直插江心,又如巨鹅渴饮,乡人甚惑,传鹅羊为神,鹅羊山由此而名。旧有八景,今无存。鹅嘴遗迹尚可分辨,在前山之首,宽约4米,高6米有余,下有深潭,每逢涨水季节,潭内水旋如雷,惊涛拍岸,如玉柱突起,银花碎落,甚为壮观。 明正德二年(1507),一代理学宗师王阳明因触犯太监刘瑾而被谪贬贵州龙场,途经长沙,宿于通货门内寿星观,又应邀至岳麓书院,“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正德五年(1510),刘瑾伏诛,王守仁被召任江西庐陵县令。是年春,王守仁东归再次经过长沙。王守仁乘船南下,眼看再次行近长沙。王守仁此时心情已不同于来时,一路看山望水,陶醉于沅湘的美景之中,《三山远眺》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三山远眺》写道: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天高只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 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王守仁久闻鹅羊山盛名,这时天已黄昏,于是上岸歇宿于鹅羊观。王守仁应道长之请,写下了《鹅羊山》一诗,诗曰: 福地相传楚水阿,三年春色两经过。 羊亡但有初平石,书罢惟笼道士鹅。 礼斗坛空松影静,步虚台迥月明多。 岩房一宿犹缘薄,遥忆开云住薜萝。 王守仁(1447—1516),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故乡阳明洞筑室讲学而名阳明先生,因而亦称王阳明。他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创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致良知”学说。在此基点上,他否定程、朱“知先行后”的观点,提出“知行合一”“以知代行”思想。在教育上,他反对强迫,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王守仁所处的明中叶,社会矛盾已尖锐激化,危机四伏,而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已趋于僵化,成为一种仅是应付科举的章句之学,这为阳明心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因而很快风靡全国。 鹅羊山又是明代名人王伟的故居所在地。王伟(1412—1469),字士英,号桐山,晚年自号静室山人,长沙府攸县人,世居长沙。王伟幼时随父王灵戍宣府(今河北宣化县),14岁时,明宣宗北巡,王向其献《安边颂》,受到嘉奖,补为保安州学生员。正统元年(1436)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授户部主事。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于谦立英宗弟为景帝,率兵抗击也先军。王伟被命行监御史事,召集士民据守广平(今属河北),迫使也先送回英宗,以功升兵部郎中。其时文书繁杂,王伟援笔立就,深得于谦信任,引为职方司郎中,后晋兵部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于谦遭陷害,王伟亦以于谦党羽被论罪,除籍归长沙。成化三年(1467)诏复原官,甫二年以病乞归,著有《桐山集》。明诗人商辂《赠王伟侍郎告归》诗云: 科甲登名自少年,历官宁说古人贤。 赐归独荷先皇眷,宠召多蒙圣主怜。 誓竭忠贞调鼎鼐,那堪疚疾卧林泉。 江湖身在心廷阙,一骑还朝早著鞭。 王伟罢官归长后,在鹅羊山的桐树山筑“北庄”,以作颐养游憩之所。《桐树名山》一诗,道出了他营造北庄的初衷,诗云: 拟于幽处营书屋,还傍清流筑钓台。 卜此便为终老计,名场利府已心灰。 王伟在《北庄清隐八景诗序》中记载了北庄的位置和景致,序曰: 北庄去长沙百十里许,在桐树山中,静室山人之隐居也。山自平江发脉,至此起十二峰峦,左右拱在峨眉峰下。山阴二里许,巍然特立,以捍水口,曰鹅羊山,即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偃月峰下有泉,冬月不竭,掬饮之心神洒然。山外有湖,平漫可爱。远景如岳麓秀峰,湘江清流,水陆洲如龟浮水面,涝塘人烟丛萃,树色微茫。登临瞩望,皆在目间。 《北庄清隐八景诗》之一有《鹅羊福地》,诗云: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迳危苔藓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催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峰下的清泉使王伟“相依终日竟忘还”,八景诗中《清泉醒心》云: 一泓泉水碧涵天,白罅流来不计年。 圆净正疑丹凤眼,清香还讶老龙涎。 静观炎暑浑消去,掬饮精神顿洒然。 嗟我久为尘土客,相依终日竟忘还。 从序中可知北庄位于距鹅羊山一公里的桐树山。道家福地,名不虚传。王伟晚年过着如此“心神洒然”的生活,目睹家乡的锦绣山河,足以填补心中的郁忿之情。成化五年(1469)王伟病逝,宪宗赐葬于长沙县捞刀河畔的秀峰山,即今开福区霞凝镇戴家河村。秀峰山北邻鹅羊山,古为鹅羊山的一部分,今建为秀峰山公园。 罗洋山: 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 罗洋山又名大富山,位于今开福区烈士公园年嘉湖北畔,东面受浏阳河水(即今跃进湖,该湖因1958年修京广铁路截断浏阳河U形河道而成)切削,悬岩壁立,遍山森林覆盖,郁郁葱葱,向为城东胜景。《读史方舆纪要》称“大富山,府北七里,名罗洋山,峰峦峭拔,流水萦带,为一郡之胜。”唐代大文豪韩愈调任江陵府法曹参军途径长沙时,曾登临罗洋山,为长沙留下千古佳作《罗洋远眺》: 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 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修武(今属河南)人,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道经潭州,遍游长沙名山与寺院。韩愈大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韩愈在长沙还作有《陪杜侍御游岳麓道林两寺》诗。诗中云: 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 况当江阔处,斗起势匪渐。 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 路穷台殿僻,佛事焕且俨。 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道林寺中,后经五代马殷重建,借以保存沈传师、裴休、宋之问、杜甫4人为该寺留下的笔札和诗篇。宋治平四年(1067),文学家、枢密院事蒋之奇尝游道林寺四绝堂,作记曰:“沈、杜固无闲言,裴本学欧阳询书,寺幸有询四大字,当为一绝。又不应近舍韩愈。”“不应近舍韩愈”指的就是“道林之绝”中不要舍弃韩愈的这首《陪杜侍御游岳麓道林两寺》诗。于是,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潭州知州周必大终将“四绝”又加上欧阳询书和韩愈诗,衍为“六绝”。四绝堂遂改名为六绝堂。 自从韩愈写下《罗洋远眺》以后,历代诗人游览罗洋山者络绎不绝,题诗中不乏佳作。如明嘉靖进士、工部员外郎萧禹臣亦作有《罗洋山房即事二首》: 山城日霁雨初收,云树依稀野色幽。 灵谷烟深渔舍远,湘江水涨鹭鸥浮。 水田处处看苗硕,茅屋家家指麦秋。 岁月无端华发变,斜阳独立不胜愁。 江空云影日依依,回首春山蔼翠微。 静里独闻啼鸟怨,坐来时见落花飞。 窗留返照帘垂晚,门掩深苔客到稀。 惆怅西风何以慰,谩将尊酒破愁围。 清初长沙笔记文作家陶丙寿亦作有《初晴登罗洋山二首》: 妙鬘云生缦缈间,人家深在翠微湾。 分明一幅营丘画,着我岩头看远山。 树杪湖光一片悬,鸭头新绿蘸春天。 南风数点蒲帆下,散作云蓝纸上烟。 清代文人郭焌以“罗洋山人”自号。郭焌(?—1755),字昆甫,别号罗洋山人。乾隆九年(1744)中举人第一名,授国子监学录,迁助教。擅长八股制艺,尤关心经世之学。卒于贫病。著有《罗洋文集》,其《橘洲赋并序》广为传颂。郭焌在外地题诗均落款“罗洋山人”,使罗洋山名传千里。如清纪昀《滦阳消夏录》记载:“莆田林教谕霈以台湾俸满北上,至涿州南,下车便旋,见破屋墙匡外有磁锋划一诗曰:‘骡纲队队响铜铃,清晓冲寒过驿亭。我自垂鞭玩残雪,驴蹄缓踏乱山青。’款曰‘罗洋山人’。读讫,自语曰:‘诗小有致,罗洋是何地耶?’屋内应曰:‘其诗似是湖广人’。” 《湖南通志》载:“黄参政翼墓、董方伯策墓,俱在县北罗洋山。”今无觅处。 老罗洋山,方圆数里,迤逦逶迤,丘冈起伏,大抵南起砚瓦池、上大垅,西界东风路、下大垅一带,东临浏阳河,北脉延伸至九尾冲、黑石渡一带。大部分山头在近几十年的城市扩张和建设中,陆续被夷为平地,昔日“云树依稀野色幽”之境早已为市嚣车声所掩盖,仅剩下烈士公园内突兀一峰。烈士公园民俗文化村和原长沙动物园正在罗洋山境。 又一村: 地领重湖瞻簜节,星依两辖驻旌门 又一村今为街名,清代为湖南抚署花园之名。开福区今青少年宫系清湖南抚署花园又一村的所在地,青少宫北侧马路仍名“又一村”。此地明代为吉藩四将军府。署前坪因驻有先锋卫队,后人习称为“先锋厅”。清顺治十四年(1657)洪承畴经略湖南时驻此地,并建集思堂。署之东有真武宫,明吉藩建。宫前有“护国佑民”坊。 康熙三年(1664)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此处遂改为抚署衙门。经历届巡抚陆续修建,园林渐成规模。康熙年间巡抚周召南建求莫楼,乾隆八年(1743),巡抚蒋溥扩建园林,取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取名“又一村”,乾隆帝为“赐蒋溥巡抚湖南”题写御笔,其御碑今犹在,惜部分字迹已风化。御碑通高175厘米、宽97厘米,青石质,题头刻“赐蒋溥巡抚湖南”。碑文刻40字: 简畀罗英俊,资时切治安。 江湖襟带地,风俗易移难。 谷贱筹农苦,棉轻虑岁寒。 承流敷渥泽,应似洞庭宽。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六年(1751)、道光十一年(1831),巡抚开泰、范时绶、吴荣光先后修建了双清亭、丰乐亭和澄湘亭等,又一村成为宏大的官署园林。三亭位于又一村东南角,呈倒品字形布局,依山势而筑,居中的丰乐亭最大,丰乐亭后退两侧的高台上立着较小的双清亭和澄湘亭,三亭以小道、台阶相勾连,四周遍植郁郁葱葱的香樟,形成一小型园林美景。今存三亭为民国时重建。 这一小型园林美景,范时绶将其命名为东圃。乾隆进士、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作有《东圃记》,记曰: 署之东有圃,圃有亭、有阜、有台、有竹树。中丞范公公退之馀,邀宾从觞咏其中。亭曰丰乐,祝有年也。是公所拳拳而圃,所由辟也。阜枕亭之北,陟其上,清湘横于前,岳麓近在眉睫间。东邻棘院,北接琳宫绀宇,繄星沙全郡,迆逦而蜿蜒。周遭稻畦村舍,隐隐远碧中,春秋佳日,微雨新晴,花香鸟语,乃应不逊桃源。 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一村曾一度荒芜,时任巡抚梁国治“葺而新之”,湘潭举人张世浣作《又一村赋》,张世浣的笔下官署园林俨然成了世外桃源。赋曰: 已而竹径生凉,群花弄影。数枝清浅,乌啼蝶梦之时;几树横斜,云破月来之境。形迷玉砌,风来而野坞生香;影混晶帘,露滴而疏篱欲冷。更或徘徊朱栏,徙倚红桥。翠浪频翻,涧底之锦鳞欲跃;碧波乍喷,蒲边之朱鬛难描……可见,早期又一村的营造,蒋溥、范时绶、梁国治三人功劳最大。蒋溥,江苏常熟人,乾隆进士,乾隆八年至十年任湖南巡抚。范时绶,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十六年至十九年任湖南巡抚。梁国治,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进士,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任湖南巡抚。 在这些巡抚的营造下,湖南抚署形成了“八景”。 乾隆举人孙铤作有《湖南抚军节署八咏,分体得七律八首》: 又一村 中台宿望出维垣,别墅旁开又一村。 地领重湖瞻簜节,星依两辖驻旌门。 久从泥饮夸田父,亲见营农放弩番。 葚熟麦黄风景遍,坐令野色上篱根。 丰乐亭 丰登纪岁得嘉誉,亭倚香茅十笏余。 五日大酺宽酒禁,百年休养见仓储。 人家秋报黄陵庙,地脉泉分太乙居。 高论定知从摆落,园林胜事乐何如。 问雨亭 挂梁龙骨响初停,问雨关心到草亭。 屡见甘霖随大沛,况闻请室减轻刑。 葑田拓地通江夏,漕运连樯下洞庭。 应念扶风曾志喜,太空造物两冥冥。 艺育山房 国事经营借老谋,山房树艺复深求。 长沙风物存篱把,洲渚生涯念橘头。 两税不行唐节度,破分兼采宋诸州。 犹闻户口勤宵旰,议佐煌煌诏列侯。 介寿堂 湖湘千里带岩疆,宾从初筵散鹤觞。 书纪馆臣编盛典,贡来蛮长附华堂。 峰高南岳祠坛近,角起苍龙列宿张。 远胜元和潭部事,铭词介福勒巫阳。 学灌轩 学灌闲情自葆真,小轩休暇岸纶巾。 定应汉上机心息,常拟胶西治道醇。 苦笋岂缘思蜀菜,秋风宁复忆吴莼。 会须东府调元日,宰相堂餐计万缗。 平台 平台栏楯掠烟霏,幕府清霜有澹威。 江绕戈船浮古戍,日斜铜柱照边旗。 尽知溪峒风谣杂,自喜茶盐奏札稀。 记取洛中寻地室,高庵还试蜀公非。 叠石 飨军堂后极峥嵘,叠石能令一炮惊。 桂水潺湲烦给事,中山雪浪识端明。 闲支琴尾商颜出,微涨尊窊岛屿生。 归雁亭诗谁寄和,他时回首滑台情。 咸同年间,又一村建有望湘台,又开设有“忠义录”书局,成为文人聚会之所。同治元年(1862),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的大书法家何绍基作有《廿六日开忠义录书局于又一村,村中有望湘台,联珠合璧,八月瑞事》一诗,诗云: 秋花环绕望湘台,又一村中志局开。 耆宿竞濡鸿笔俟,风云齐护古魂来。 钦闻上瑞联珠璧,会见祥光照棘槐。 老钝欣逢中兴日,一编青史佐闲杯。 1910年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14日愤怒的饥民聚集抚署门前,锯断抚署前旗杆,将衙门大厅一举烧毁。1911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新军在焦达峰、陈作新的指挥下,攻下巡抚衙门,前坪旗杆上的龙旗,换上了象征革命的“汉”字大旗。民初政局动荡,园林渐趋荒废。清朝遗老、经学大师王闿运《晚步又一村》感叹道: 夕照微阴似欲霜,井梧池柳极凄凉。 莫言城里秋寒晚,一夜西风万木黄。 民国后,又一村先后为都督府、督军署和省长公署驻地。1930年屋宇毁于一场战火。之后,基址辟为国术俱乐部。1931年改建为民众俱乐部,省主席何键亲任部长,实际负责的则是总干事竺永毕和秘书向恺然等。当时名记者严怪愚作有《又一村民众俱乐部速写》一文,据该文记载,俱乐部分为跑马场、儿童图书馆、射箭场、健身庭、高尔夫球场、照相馆、大礼堂、电影院、川菜馆、民众浴室、理发室等12部,“每当夏秋之际,华灯初上时,全市的民众,小孩子们、老人们、青年们、中年们,男人挟了女人,女人吊了男人,一队队、一簇簇,络绎不绝跑到这里来舒舒空气,喝喝茶,打打高尔夫,射射箭,吃吃川菜,总是日以万计”。射箭、打高尔夫球之类对封闭惯了的长沙来说是颇具时尚的。射一箭只要一分钱,花4角钱可玩一次高尔夫球,消费不算高。1938年2月郭沫若在长沙时还特邀田汉去逛过射箭场,留下一段佳话。 “文夕”大火后,民众俱乐部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辟为中山公园。长沙和平解放初期,中山公园曾是入城解放军的驻宿地。20世纪60年代后,中山公园移交共青团长沙市委管理,改为青少年宫至今。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清巡抚署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2007年,又一村三古亭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重建的青少年宫落成开放。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0:20 , Processed in 0.1005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