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宁乡市

2020-9-25 08: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8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密印寺:
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密印寺位于宁乡市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海拔400多米。今密印寺山门上还有当年建寺时石刻的“般若道场”四字,寺门两边有 “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的隶书对联,门坊顶上有“敕建什方密印寺”的长匾。门联出自陶汝鼐所撰《沩山密印寺》诗:
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什方密印寺,飞落白云间。
密印寺开山祖师灵祐(771—853),俗姓赵,唐代福州长溪人,家境贫寒,少年出家杭州龙兴寺,广究大乘小乘经律。23岁参谒江西百丈禅师。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受师命开拓沩山佛场,着手创建密印寺,于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建成。后逢唐武宗毁佛,灵祐见势不妙,于841年裹首为民。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解除禁佛令后,灵祐剃发重新出家,再度来沩山开法。经裴休奏请朝廷御赐“密印禅寺”门额,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再次建起了这座寺庙。
大中七年(853)灵祐寿终,享年83岁,陵塔建在祖塔乡同庆寺,御封“大圆禅师”。祖塔乡的地名由此而来。后来灵祐弟子慧寂又传法江西宜春仰山,创立了沩仰宗。
密印寺建成后,沩仰宗师代代相传,住持传法,沩山成为沩仰宗百丈清规践行的圣地,远播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两任中华全国佛教协会会长寄禅法师、太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法师,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都是沩仰宗嫡传弟子。
今密印寺院尚存灵祐祖师亲手所植的两颗千年银杏,高近30米,树干周长达7米。“藏经阁”匾牌为裴休所书。唐代诗人王维、刘长卿等都曾涉足沩山,留下千古诗文。刘长卿《题灵祐上人法华院木》诗云:
庭有南中树,年华几度新。
已依初地长,独发旧园春。
映日成华盖,摇风散锦茵。
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
菡萏千灯遍,菲芳一雨均。
高柯倘为楫,波海有良因。
晚唐名相裴休撰联云:
雷雨护龙湫,洗钵安禅,昨夜梦伽蓝微笑;
松花迷鹿径,鸣钟入定,何人知节度重来。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达3000多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1107),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故有“密印三藏”之称。宋神宗赵顼御封密印寺为“报恩寺”。宋徽宗政和年间太师蔡京又为寺院亲题匾额。明清诗人黄道宪、李腾芳、陶汝鼐、陈嘉猷、释敬安、王闿运等多有题咏。如:
明诗人黄道宪《夜宿密印寺》:
出折寻樵路,禅扉夕未扃。
酌泉分坐月,下榻聚古星。
霜暗林光合,云深谷晌冥。
荒凉前代碣,半蚀藓花青。
清宁乡知县陈嘉猷《金缕曲·题沩山密印寺》:
香雾霏霏雨。历层峦,狮腾象蹋,诸天兰杜。传自元和司马氏,妙选福州禅主。衣破衲披荆剪絮。千五百人无处觅,钵罗花散落空中树。如美媪,如醇醑。  三年一过浑无语。依稀记,寒山拾得,两人厮五。茅殿已随烟烬化,土木形骸谁数?待转盻情随事故。见说真如无定相,但我能为我凭虚度。昼而夜,寒而暑。
清末诗僧释敬安《题大沩密印寺》(四首其一):
灵祐禅师古道场,象龙蹴踏岂寻常。
毗卢峰势凌霄峻,优钵罗花遍界香。
此日天人争送供,当时橡栗拾为粮。
净瓶踢倒浑闲事,赢得沩宗一法长。
密印寺创建千多年来,历经朝代更替,屡遭兵火,又多次重建。今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九千多平方米。除禅堂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所建外,其余均为民国时重建。
进入山门是宽阔的庭院,左右分别有放生池。穿过庭院,即是大殿。大殿又称正殿、万佛殿,是密印寺的主体建筑,晚清名臣曾国藩题联曰:
福慧足如来,衣传数万年象教;
圜通妙无著,心衍三千界法轮。
大殿又称“万佛阁”,系1933年重修,为砖木石混合结构,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高27米。正脊饰蟠龙吐珠等泥塑浮雕,中置宝顶,两端为鳌鱼鸱尾。大殿正面有石金柱8根,其他三面有白色花岗石檐柱18根,四周为走廊,庄严肃重,气度大方。殿前有朱红槅门三排18扇,上雕以花卉禽兽图案。迈入槅门,正面即为三尊大佛像,通体箔金,辉煌耀目。正中是释迦牟尼像,高10多米,端坐于金莲座上,手持宝塔,仪态端庄。密印寺万佛殿确实有万尊佛像。殿壁四面,全部以塑有佛像的陶砖排砌,全部箔金,共12182块,形态逼真,情仪各异,金碧辉煌,给人以庄严感和神秘感,为中国佛寺所仅见。清初与陶汝鼐交笃的王长昱有《万佛阁》诗云:
峥嵘百尺耸岑楼,丈六金身茎草筹。
万佛紫光生四壁,千峰翠叠映双流。
镜砖全现琉璃界,梁柏新从香海浮。
不是大圆重示现,千年法幢许谁收。
近年来,前来密印寺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每年从日本等地均有人前来密印寺寻根问祖。1993年,密印寺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同庆寺:
万叶正黄落,群峰时白烟

同庆寺是唐末大诗僧齐己少年出家之地,位于宁乡市祖塔乡(今并入沩山乡),距密印寺10公里,是灵祐禅师隐修退居之所,他的墓塔也建在此地,祖塔乡因此得名。同庆寺为唐大中七年(853)李景让奏建。是年灵祐禅师圆寂,其灵祐塔院亦建于此。又《宁乡县志》载:“在同庆寺南禅衣峰西北有齐己故居,后毁,乡人志之。” 唐宪宗元和末年(820 )灵祐住锡于此,后因李景让之奏请,赐额同庆寺。山内留有许多与灵祐有关之遗迹,如灵祐居室、仰山净室遗迹、宰相裴休所居住之庵、香严击竹之岩等。宋代诗僧惠洪有咏同庆寺诗二首。一为《重入同庆寺》:
戛石傍岩路,淙淙下濑泉。
漫矜垂老日,更得上诸天。
万叶正黄落,群峰时白烟。
不辞朝雨里,轻策就安禅。
二为《宿同庆晓霁上密印》(《密印寺志》作者署陶汝鼐):
客寤窗初曙,岚开梵益清。
雨深联榻夜,天放入山晴。
蹋叶凌霄上,听松落涧鸣。
几回林屋处,吾饮乞躬耕。
同庆寺四周的风景很美,一湾溪水在村庄前蜿蜒流过,四山环抱,面前三座山犹如三座塔一样立在那儿,据说,在这里原来就有个寺庙叫做三塔寺。也许正是祖塔乡如诗画般的山水,才孕育出了一代诗僧齐己。齐己深爱此地山水,其《听泉》诗云:
落石几万仞,远声飘冷空。
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
昔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齐己(约860—940),本姓胡,名得生,字迩沩,潭州益阳人。他幼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7岁即离开故乡到宁乡大沩山为同庆寺放牛。放牛时常拿竹枝在牛背上比划作诗。同庆寺僧侣十分惊异,劝他剃度出家。出家后先在同庆寺,后栖长沙道林寺和衡山东林寺。他酷爱山水,曾遍游终南、华山及江南诸名胜。晚年自号“衡岳沙弥”,晚年为荆州龙兴寺僧正。传世诗歌852首,有《白莲集》等行世。
齐己颇有诗名,他颈上有瘤,人们即戏称为“诗囊”。他的咏物诗融情于景,含蓄有致,善于从不同角度捕捉物象,展开联想。他写月夜中的祝融峰“巨石凌空黑,飞泉照夜明”;写早莺 “藏雨并栖红杏密,避人双入绿杨深。晓来枝上千般语,应共桃花说旧心”,都富有韵味。孙光宪《白莲集序》赞齐己的诗:“师气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旨深。”齐己诗传颂最广的是五律《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开迭幽香山,禽窥素颜来。
明年应如律,先发映春台。
据传原诗中是“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对他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很佩服,马上拜谢,后来诗界称郑谷为“一字师”。
同庆寺发生过“灵云见桃花开悟”的禅门公案。禅宗高僧志勤,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南)人。参学沩山,因在同庆寺见桃花开悟,作偈说: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痴。
经懒安勘辨,认为见地稳实,收作法嗣,后回福州,任灵云寺住持。故谓 “灵云见桃花开悟。”有人说,志勤即百丈怀海禅师的首座弟子华林和尚。
民国十七年(1928),太虚大师曾驻锡于同庆寺。原有唐代礼部侍郎郑愚所撰“敕赐大圆禅师碑记”之堂塔,今存小屋一间。20世纪50年代后,同庆寺原址被改建为祖塔乡政府。在乡政府的院内有两间矮小砖房的佛堂,两三位比丘尼师父住在那里看守祖塔。今日祖师塔为2005年长沙市佛教协会会长博明法师主持重修。高一丈有余,塔前方有七尺高的圆头石碑,上刻唐朝宰相裴休亲笔题词“大圆禅师塔铭记”七个篆字,塔座刻有沩山灵祐禅师法脉源流。

白云寺:
风传疏磬僧楼晚,雨洗残云佛阁飘

白云寺位于宁乡市双凫铺镇麦田村回龙山。回龙山属雪峰山东支。清嘉庆《宁乡县志》载:回龙山“蜿蜒磅礴,首耸竹田,腹盘粟溪,尾连大石窟,脉自五牛山逆转,故曰回龙。”又云:“回龙山高三百余丈,周十余里,丘壑深邃,山腰有印月池,水味清甘,天旱不涸,大雨不溢,山口有聚仙岩,相传唐时有赤足大仙显灵于此。白云寺即在聚仙岩后。”
回龙山实际海拔364米,濒沩水之滨,峰回路转,山形如龙,树木葱郁。山顶是一个天然的盆地,白云寺就山势坐北朝西而建。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有僧光恩于回龙山北麓,建立寺庙,名青莲寺。清初,由无念禅师迁建至回龙山上,更名为白云寺。时有谚语云:“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寺周古木参天,风景优雅;寺后有潭,倒映翠岭白云,清澈见底。山中还有星子洞,系一垂直溶洞,洞口约1平方米。洞中有洞,钟乳石千姿百态,神秘莫测。
清末诗僧释敬安(八指头陀)作有《回龙精舍与宛如苇江诸开士修禊》一诗,对回龙山景色情有独钟,诗曰:
小憩阿兰若,欣逢上巳辰。
流杯遵曲渚,蹑屐入荒榛。
兰气薰衣细,桐花照眼新。
雏莺初转树,乳燕欲亲人。
仙梵自流响,管弦焉用陈。
芳时难屡得,群彦尽来臻。
俯仰碧虚际,徘徊绿水滨。
古今同一幻,世界若微尘。
听濑禅更寂,观云悟益真。
却怜王逸少,犹是永和春。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境内佛教香火鼎盛,寺院进行了重修。明末毁于火,清初,由无念禅师迁建至回龙山上。清末和民国年间香火最盛,有大小房屋300多间,各殿大小佛像30多尊,常住僧人百余人,朝香宿客一天多至1200余人,号称为湖南最大的饭铺。清宁乡籍诗人隆观易《宿回龙山白云寺》二首,其一云:
楼台高下竹墙围,迢递华鲸感慨非。
翠石负栏金兕健,青枬登碗木鱼肥。
浮生已合随缘住,时事刚成未老归。
闲语上方栖鹳起,斜阳呼子绕林飞。
清末曾主讲玉潭书院的廖树蘅亦有《回龙山白云寺》二首,其一云:
岩泉霜叶响萧萧,云壑逶迤路一条。
下界阴晴纷变灭,上方金碧郁岩峣。
风传疏磬僧楼晚,雨洗残云佛阁飘。
十二年来重问讯,桫椤阴覆旧栖寮。
白云寺山门由花岗石垒成,正中顶上石额原镌刻清代名臣左宗棠题写的“南楚灵山”四大字。山门两旁原刻有民国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题写的对联:
地净嚣尘,在绿树丛中,白云窝里;
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
大殿门上方原“回龙古寺”四字,龙飞凤舞,系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的笔迹。今“白云寺”三字由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寺匾用五龙围绕的浮雕装饰,金光耀眼,象征“回龙”。
登68级石阶,便达大雄宝殿,匾额亦由赵朴初题写。大殿为两层宫殿式建筑,1997年复修,上盖琉璃瓦,雕梁画栋,八柱顶立,气宇轩昂。殿中设立大尊如来佛祖像,两边立十八罗汉像,庄严肃穆。殿门外古木参天,其中两棵五百多年的白果树,苍劲挺拔,生气盎然。
大雄宝殿后面是诸天殿,为一层宫殿式建筑,中间为观音佛祖塑像,两旁为24位诸天菩萨。法相庄严,神威远震。相传诸天菩萨十分灵验,能救灾拔厄,保佑四方。因此香客们在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后,即来这后殿敬奉诸天,烧香跪拜,许愿还愿,良久不愿离去。两殿之间的空坪宽广,坪中有两棵高大的雪松,枝长叶密,成为游客和信男信女们庇荫遮阳之处。
寺壁题联甚多,其中有宁乡光绪进士张萼林《题回龙山寺壁》的长联,联云:
山林常谴责,穷措大何事归来,东走东,西走西,相当年景况犹佳,贪得了两袖清风,一囊明月;
菩萨独慈悲,老书憨尚能勇退,治非治,乱非乱,把近日情形打算,倒不如上参禅伯,下课沙弥。
清举人戴鸿儒《题回龙山佛堂》联云:
白马西来,驮得佛经三万卷;
青牛东至,流传道德五千言。
两殿的左右建筑,有斋堂、僧舍、客堂。白墙,黑瓦,圆柱,长廊相连,浑然一体。1991年以来复修的白云寺,融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精髓于一体,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于一身,使这座千年古刹再造辉煌,增添了南楚灵山的神奇风采。
2005年,白云寺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堂庄园:
我来正值清和节,古翠新阴满林樾

大夫堂庄园遗址在宁乡花明楼镇朱石桥附近,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上官大夫靳尚的宅第。因遗址前面有一口数十亩水面的大池塘,故当地人称这里为“大湖塘”,“大夫堂”之名反而不为一般人所知。这一带原是楚怀王赏给靳尚的封地,流经这里的一条湘江的支流也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靳江”。靳尚死后就葬在靳江边上。清末民初宁乡诗人廖树蘅曾亲到大夫堂寻访,并作了一首十一韵的七言古风《上官屋场诗》以纪其事。廖氏在序言中说:
靳水出湘乡万岁塘,十里入宁乡,受麻山水始渐大,其地有靳尚墓,水因此受名。江岸有废墟,土人称为“上官屋场”,至今田垅犹袭花园、库厩之称,当即尚之宅基。
廖诗曰:
春风十里闻啼鸟,恶木森森围废宅。
至今犹被上官名,山水蒙羞湔不得。
上官当日最工谗,断送君王入武关。
湘上菟裘营窟穴,水边薋绿害芝兰。
年深蚁蛭无人识,碧涧荒榛闪寒日。
惟凭父老说依稀,阶墄池台余旧迹。
青山一角翠烟荒,云是穷奇骨所藏。
土人发地得古鼎,云雷滃郁含宫商。
焉知不是殉葬场,使房同闭三千霜。
我来正值清和节,古翠新阴满林樾。
研毫江馆纪遗闻,留与他年补梼杌。
又说当地人曾在靳尚墓前掘得一只古鼎,“形制诡异”,将鼎置于暗室中通体有光,还隐隐发出演奏笙竽的声音,十分怪异,人们以为不祥,便将它投于涧水之中,光和声音都消失了。可惜这件珍贵文物没保存下来。
大夫堂旧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曾是当地乡政府所在地,90年代乡政府从这里迁出。如今遗址上仅存一段既高且厚的围墙,围墙下的护城河依然可辨,大池塘依然清澈可鉴。屋后大片原始森林尚存,有古木上百株,以香樟为主,大者树干需数人方可合抱。从这些残存的遗留物,大体可以窥测当时大夫堂规模之廓大,气势之恢宏。
关于靳尚其人其事,史籍中记载甚少。只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后来靳尚又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怒而迁之”(出处同前文)。仅凭这些简略的记述,足见靳尚人品之卑劣。靳尚被后人唾骂,实在发人深省。
靳尚墓也在大夫堂附近,即朱石桥靳江河畔,遗迹早毁,留下清代“二周”之诗:
一为乾隆举人周在炽的《过靳尚墓》:
人去几千年,荒坟靳江边。
江边一杨柳,系吊屈原船。
二为宁乡玉潭书院主讲、明经博士周存吾的《靳尚墓》:
得宠休为恶,争功莫害能。
一抔黄土在,千秋骂不停。
2014年,大夫堂庄园遗址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识山楼:
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

识山楼位宁乡市巷子口镇,为南宋状元易祓的故居,系嘉定八年(1215)易祓贬官返回故里时所筑。“识山”取苏东坡诗“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意。楼在沩山之南,因而可识沩山真面目。据易祓《识山楼记》记叙:
其下为读书堂,旁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酢。山间以四时代谢,烟云变化,朝暮万状,不越指顾之顷,洞察秋毫之微,兹果山所特识者欤?系以诗曰:“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的,却在先生几格间。”
易祓(1156—1241),字山斋,一字彦章。天资聪颖,勤于求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殿试头名状元。历官礼部尚书、翰林院直学士,为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曾以宁乡特产刀豆花进孝宗,使刀豆花驰名京师。宁宗时因主战而遭贬,59岁时返归故里。理宗时被重召入京,授朝仪大夫,封宁乡开国男,食邑千户。诗词、散文均有名气,生平著述很多,有《周易总义》《周礼总义》《山斋词集》等。
易祓往京城应试,其妻萧氏仍居家乡,亦娴词章。因易祓做官久不归,其妻遂赋《一剪梅》以寄。词曰: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却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遂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红日三竿未理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相思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绣鸳鸯。
萧氏一生只流传了这一首词,但历代谈词的重要著作,如《词品拾遗》《词苑丛谈》等都收录了这首词,萧氏思夫之心情真意切,将满腹情思凝聚笔端,成为千古传咏的佳句。“相思何日得成双”,萧氏当年可能没有料到,易祓自29岁踏上仕途,直到59岁,宁宗降旨“去留自便”,他才告别官场,返归故里,一去就是30年。易回乡后在故里巷子口沩水之滨精心营造了“识山楼”“步月池”,“鸳鸯”终于长厮守。
易祓荣归后曾往巷子口附近的唐相国裴休墓祭拜。裴休墓位于沩山乡清溪村之端山山腰,以花岗石及青石砌成,墓门饰有二龙珠、双凤朝阳等精巧石雕。墓首竖花岗石碑,刻“唐故相国裴休之墓”。碑左右有石刻对联: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情道气,天地长存。易祓作《裴相公墓》诗云:
万重云捧古人坟,花木争奇紫翠纷。
神气丽天经夜月,山光映水渡秋雯。
田犹荷锸耕罗汉,法有金城赖相公。
掷却金鱼逢佛选,至今完璧颂元勋。
易去世后葬巷子口镇的网形山(又名屏山)。墓以三合土封顶,三面有石围,墓前有台阶,石碑刻“易祓之墓”。 易祓墓和裴休墓今均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栻父子墓:
河亭携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

张栻之父张浚墓位于宁乡市巷子口镇官山村,墓葬位于沩山一脉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临沩水。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山脚距墓60米处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建。1967年,墓、祠均被毁。1981年,按原形式修复,并觅得原墓碑依旧竖立。
张栻墓在张浚墓之西侧,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三合土封冢。青石墓碑,碑文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墓前有石柱四根,山下有南轩祠,明代大学士杨廷和撰有碑记,为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1967年,墓、祠均被毁。1981年,封冢墓围皆按原形修复,并觅得原墓碑竖立原处。
长沙可算是张栻的第二故乡。他原籍四川绵竹,父亲张浚系北宋进士,官至枢密院使,封魏国公。张浚是一位抗金名将,屡立战功,因遭到秦桧的排挤,三次被罢官,先后被贬到永州和长沙。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父子来到长沙,在妙高峰下建城南书院,从三十岁起,张栻在此间研修理学,后成为一代大儒。隆兴二年(1164)张浚再迁福州,这年八月,在赴福州途死于江西余干。张栻、张杓兄弟将其遗体运回长沙,按照父母的遗嘱,葬于宁乡官山。
张浚选择官山作为埋骨之地,缘于他的一次沩山之行。他在长沙时,一次曾携张栻策马同游宁乡,参观了密印寺、同庆寺等名胜,当他们一行来到龙潭附近时,坐骑突然停步不前,张浚父子于是下马在此休息。环顾四周,山高林密,聚气藏风,张浚“一洗胸中万里尘”,顿觉十分惬意,他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儿子说:“我真想在这里终老”。后来,张浚临终之前又遗书张栻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不能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之下足矣!”张栻兄弟遂按父亲的遗愿将他葬于官山。
淳熙七年(1180),48岁的张栻在江陵英年早逝,其弟张杓将其葬于乃父墓之西侧。
张浚逝世后,远在江苏京口的著名诗人陆游闻讯作了一首七律寄托哀思,写得十分动人,诗云:
河亭携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
黄阁相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尘来。
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寒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朱熹曾亲到官山并作了一首《拜张魏公墓下》的五言长诗,称颂张浚“精忠震极”的高风亮节。诗中云:
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抚江湘。
官山在今宁乡黄材镇官山村,北倚九曲奇峰,循峰而下有马蹄形小山名罗带山,张浚墓、张栻墓分别在山的东西端。不远处有墓庐,南轩祠在距墓60 米处。清康熙贡生刘伋亭拜谒南轩祠后,作《南轩祠》诗曰:
一峰耸处众峰环,庙貌巍然半亩间。
涕下只思扶宋室,道穷无计拯时艰。
长桥再过难招隐,短发频吹独入山。
俎豆再今留正脉,千秋沩水任潺湲。
清光绪进士、湖南学政张预题有《南轩祠》联,称赞张南轩(栻)承扬周敦颐之濂学和程颐、程颢之洛学,以及泽被真西山(德秀)的伟绩。联曰:
天以理学启湖湘,濂洛诞其前,西山敷其后,惟公更终老是邦,崱屴大沩峰,三古延陵例赢博;人藉烝尝绵子姓,循吏合一传,儒林授一经,自我来仰瞻宗望,渊源小洙泗,千秋阙里俪新安。
清嘉道间诗人彭开勋在《张魏公父子墓》一诗中对张浚张栻父子的毕生功业作了概括:
魏国功臣首,南轩道学名。
朝廷论大事,父子夺先声。
地未中原复,星犹上将明。
九原依膝下,秋草墓门生。
2013年,张浚张栻父子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5 00:20 , Processed in 0.0973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