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宁乡市

2020-9-25 08: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86|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宁乡十景:
江水溶溶绕山麓,山前花县江之曲

宁乡旧有十景,曰玉潭环秀、大沩凌云、香山钟韵、飞凤朝阳、汤泉沸玉、石柱书声、天马翔空、狮顾岚光、楼台晚色、灵峰夜月。
玉潭环秀
宁乡市城东南沩江河畔有一藓花岩。沩水从上流来,朝阳河、化龙溪自城中流入,岩下历久成深潭。两岸绿树成荫,岩上青松滴翠,倒影入水,水碧如玉,遂名玉潭。潭上一桥飞架,桥下渔舟竞渡,绿波金梭,风景极为秀丽。入夜,万家灯火映入河中,渔歌晚唱,短笛横吹。明代诗人廖森《玉潭横秀》诗赞曰:
江水溶溶绕山麓,山前花县江之曲。
昨夜明蟾练未收,家家门前似横玉。
春雨乍歇玻璃澄,绿江倒浸珊瑚青。
江底未知何所有,龙光夜射斗牛星。
清雍正进士、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亦有《玉潭环秀》诗:玉潭千尺水,日夜起微波。
月通江心阔,风牵石濑多。
寒流依凤藻,锦浪织龙梭。
借问青春柳,秋时竟若何?
大沩凌云
宁乡市西大沩山,被称为宁乡众山之岳,又是宁乡、安化、桃江三县的天然分界线。因山高林密,云气蒸腾,气势磅礴,故有大沩凌云之誉。据说浏阳也有个沩山,晚唐宰相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时,特将浏阳之沩山叫小沩山(今名大围山),将宁乡沩山叫大沩山。南宋大儒张栻《咏大沩》诗云:
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列群峰次第深。
兀兀篮舆自吟咏,白云流水此时心。
清代曾主讲玉潭书院的举人周在武有诗题《大沩凌云》: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
山势长不改,云飞东复西。
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
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
香山钟韵
宁乡市城区小西门外有小山,山中古木参天,百鸟争栖。绿荫深处有一古寺,始名香山馆,后为僧人所居,遂称香山寺。寺内有古佛3尊,塑像高逾两丈,全身贴金,光彩照人。一佛居中,闭目养神,绚丽多姿。自唐贞观(627—649),香山馆即为游览胜境。开元(713—741)中,贬到潭州的宰相裴休曾居香山馆研究过佛学。寺前有古井一口,水清如镜,冬暖夏凉。井中有金鲤,双双对对,雄追雌逐,见人不避。寺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左右各悬一钟,各重1500公斤,钟上铸云雷纹,工艺精巧。每叩一声,响彻全城。钟声随早晚晴阴雨雪变化而异,晴则钟音洪亮,雨则钟声悠扬,阴云则钟韵低沉,晨敲则声跪,晚叩则声清。香山寺在1958年“大跃进”中拆毁,人们只能在古诗中欣赏香山的景致了。曾任唐代国子祭酒的窦常留下《香山馆听子规》一诗: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又泪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明成化举人、衢州别驾黄廷臣题《香山钟韵》曰:
山色微茫紫翠重,白云高阁动疏钟。
数声飘落禅关外,几度惊残午梦中。
得句不妨清夜撞,避人莫遣碧纱笼。
问渠应是丰山种,才下清霜音更洪。
飞凤朝阳
飞凤山又名凤凰山,在城区化龙溪北。山如凤凰两翼伸展,似飞凤朝阳,今为国家森林公园。飞凤山下当年建有学宫,宫前有奎星阁,宫后有藏书楼,学宫中有讲经堂和文庙,庙前有荷池。飞凤山在化龙溪旁,相传龙凤交配,地可飞去,故建文庙、奎星楼镇之。如今成了宁乡县委招待所。清嘉道间宁乡本土诗人彭开勋《飞凤山》诗“自注”曰:“飞凤山,在县治东。突起如凤,左右如翼,学宫在焉。化龙溪,在学宫前,发源香炉峰。上至飞凤南,迤逦环绕,引入泮池。芹香藻碧,游鳞鼓鬣,俨有汲浪龙门之意。”诗云:
到此钟灵地,形如鸑鷟然。
来仪身耸峙,振采翼蹁跹。
吉士兴多日,黉宫建有年。
化龙溪流泮,飞跃快争先。
清代曾任上杭知县的平江人袁文光有《登凤凰山》诗赞颂山景:顿豁风尘眼,登临俯大千。
水吞三楚尽,天抱万山圆。
江郭饶舟楫,人为认市廛。
故乡何处是,依约暮云边。
汤泉沸玉
宁乡市灰汤镇有温泉,泉水从沙石中迸发涌出,晶莹洁白,水泡如珠,此起彼落,热气腾腾,蔚为奇观。明宁乡贡生周朴华《汤泉》诗云:
水性原无热,而兹殊不然。
沸沸煮石釜,烈气干青天。
人世何炎凉,往往变朝夕。
咄哉此地泉,至今还炮石。
清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汤泉沸玉》诗记叙了这一奇景:历乱珠玑洒洞边,天公酝酿此山泉。
炎州脉旺蒸珠沫,水宅胎深沸玉涎。
可借流膏调鼎鼐,岂从寒井吐云烟。
不贪不醴成千古,炉灶横空不计年。
石柱书声
石柱书声在城区东南45公里的道林镇新湖村雷打石。《宁乡县志》载:“石柱山四周岩石林立,石柱山高耸其间,山形如台,方高两丈有余,顶宽平数丈,腰裂缝隙,有摇摇欲附之势,临柱顶却有坚定不可动摇之感。”风晨月夕,柱台常传出咿唔之声,俨然有人朗读诗文,半里之内,静听者能闻其声。山旁有秀士湖和秀士塘,相传为宋代隐士谢英游钓之处。“石柱书声”以形奇、声奇,加上谢处士之奇行奇闻而成为全县胜地。雍正进士王文清《石柱书声》诗也注为“谢处士隐此读书”。诗曰:
带得遗经去荷锄,清音千载绕吾庐。
自无尘世弹冠念,曾作当年却聘书。
石柱山深云漠漠,玉潭风定月如如。
斯人邈矣余空谷,我忆遐心赋遂初。
清代诗人郑维楠亦有《石柱书声》诗记其事:
咿唔声入白云隈,几度弓旌召不来。
石柱嵯峨人已去,至今争认读书台。
天马翔空
宁乡市夏铎铺镇内有天马山。山高势挺,俨然天马翔空。《宁乡县志》称:“两山并立腾耸,如天马并首翔空。天马山侧有一小山名石柱山,如同拴马石柱。”传说地脉至此化为神马,破土欲飞,天帝降而跨其上,神马欲化龙飞入东海。天帝怒其不驯,掷鞭化为石柱,羁縻其身,于是天马山长年永在。天马山不但地势险峻壮观,且山上翠竹苍松,远望若青鬃直竖。两山之间今为公路,昔为关隘,土垒石门,遗迹尚在。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为宁乡东边之屏障。相传关羽曾在此陈兵御敌。如今山下尚有关王塘、关王庙等遗迹。明天顺举人刘端曾作《天马山》诗记其趣:有山插天外,如马腾苍空。
矫矫峻坂疾,扬?嘶长风。
意气青霄上,不与盐车同。
汗血良马羁,行当化为龙。
清诗人赵维藩《天马翔空》则曰:
地灵推出山为马,天帝乘将上碧空。
只恐夜深龙化去,故教石柱锁云鬃
狮顾岚光
宁乡市东1.5公里,有一石山名狮顾。《宁乡县志》称“两山环抱,似雄狮搏斗后喘息之状。狮峰蹲踞,濒临沩河,岚翠缤纷,朝旭夕曛,每多佳气。”明代诗人陶显位数次登狮顾山,仰观山岚,俯视沩水,流连不忍归去,作诗道:何处驱来青狻猊,爪中香乳滴招提。
只缘大力嘘云气,潭有乘龙不敢栖。
清嘉道间诗人《狮顾山》“自注”曰:“狮顾山,在县治东北二里。如狮蹲伏睥睨江滨,近逼白石关。岚翠缤纷,朝夕每多佳气。西宁十景一,曰狮顾岚光。山内观音寺,肇于唐宋,中兴于明正德十年万历时。先辈刘合江、陶汝鼐等读书其间,因捐赀重构,载在碑版。崇祯癸未毁。康熙初年,有马居士得异梦,因探其迹,得古所范铁佛钟鼎,宛然梦中所见,遂重立寺,今圮。”诗云:
狮顾山形肖,鼍鸣水气腥。
一条寒玉泻,百里暮云停。
废苑书声寂,残碑石刻零。
马卿符异梦,钟鼎剔苔青。
楼台晚色
原县城东门原称迎薰门,出迎薰门不远,有楼台山,山上有窑头寨,寨上有楼台遗迹。相传楼台为明代宁乡王所建。故名楼台山。当年山上层林叠翠,朝霞照山,青紫影映,晓色宜人。明成化举人黄廷臣《楼台山》诗曰:郭外青山绝点埃,层峦叠嶂晃楼台。
虽无百尺榱题巧,疑有双飞燕雀来。
曙色渐开烟树杪,廉隅高耸碧萝隈。
白云缥渺闲来往,舒卷悠悠日几回。
清雍正进士王文清《楼台晚色》诗曰:
不须丝管下楼台,簇簇青山带晓开。
肯许暮烟霾日色,半分曙景上天台。
歌莺喜送晨光出,警鹤偏乘早露来。
戏马迎仙今在否,曈昽长自射崔嵬。
灵峰夜月
原县城东北原朱良桥乡(今并入双江口镇),古为洞庭湖尾。乡内小源村有一灵峰山,又称道山。林谷清幽,江流环绕。每当夜月当空,静影沉璧,景色极为幽美。山下有灵峰书院,为宋代大学士胡安国、胡宏父子讲学处。朱熹、张栻等大儒也曾来灵峰书院讲学。彭开勋《灵峰》诗注曰“灵峰,在县东三十里。宋胡五峰、张栻尝讲学于此。上有书院遗址,故又名道山。此山距书堂山十里,或欲并而一之者,误也。胡宏,字仁仲,号五峰。安国季子也。安国为湖南提举学士,讲道于衡山,因家焉。宏自幼师事杨中立、侯仲良,卒传安国学。优游二山者二十年,力行所知,亲切至道。绍兴中,游潭州,过宁乡,见灵峰特立,林谷清幽,乃于其下筑室讲学。”明人胡灿端曾作诗感叹其人才之难得,诗云:峰以昔贤传,月映峰增色;
峰与月依然,昔贤难再得。
清雍正进士王文清亦有《灵峰夜月》诗:
月满空山思悄然,倚峰无语对前贤。
危岩乱滴秋江雨,老树寒笼大壑烟。
华表五更清鹤梦,赤城千仞射芝田。
皋比座上传薪后,七百余年不夜天。

云山书院:
长溪鱼跃花飞柳,夹岸莺啼芽绽春

云山书院位于宁乡市横市镇西水云山下,清同治三年(1864)刘典倡建,邑人公建,同治六年落成。据刘典《云山书院记》载: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为山长课艺处、讲堂、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158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院舍规制仿城南书院,建有东西云门、大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藏书楼、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等。堂台亭阁均镌楹联,颇具云光山色。
刘典(1819—1878),字伯敬,号克庵,清宁乡人。县学生员。追随左宗棠转战南北,历官知县、知府、按察使,同治六年(1867)署陕西巡抚。光绪元年(1875)留守兰州,迁布政使。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倡修云山书院,创办驻省沩宁试馆。
讲堂悬挂刘典亲撰一联: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
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子臣弟友常经。
云山书院于同治六年落成,聘姜于冈为山长,其教学活动注重笃行实践,培养经世之才,遵循刘典所立宗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实,诚能百倍其功,则愚必明,柔必强,从此臻于纯粹,处为大儒,出为良佐。” 姜于冈题奎光阁联云:
彩笔自凌云,有万丈光芒,上腾霄汉;
高楼真得地,看千秋人物,并壮江山。
辛亥革命后云山书院改名为云山学校。“宁乡四髯”同在此读书和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宁乡四髯”是宁乡籍老一辈革命家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四人的合称。“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旧派人物传言革命者都是年轻人,于是他们四人都把胡子留着,借以掩护革命活动。1926年,他们四人在长沙合摄一影,谢觉哉题“宁乡四髯”4字。此后,这一美称在湘中流传。
“四髯”早年读私塾时就成为了好友。其中何叔衡和谢觉哉在清末都中过秀才。辛亥革命前后,又都先后进入新式学堂读书,此后多年从事教育。20世纪20年代,他们都相继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教育生涯都与宁乡云山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又有“云山四友”之美称。
因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都先谢觉哉而去,所以后来谢觉哉常作诗回忆他的“云山之友”。如在《忆云山》诗的序中说:“阅国仁(按:王凌波的妻子姜国仁)‘来年寿席移乡里’句,想起待过十年的云山,何日重游,赋此。”诗曰:
女峰螺岭记寻春,竹翠桃红掩映新。
应识殷生昔栽树,难逢向氏旧游人。
长溪鱼跃花飞柳,夹岸莺啼芽绽春。
载得东风归故里,青山白发两相亲。
大革命失败后,姜梦周在益阳县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10月被捕,于次年3月牺牲。
红军开始长征后,何叔衡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上杭县水口镇小径村被敌包围,突围时身负重伤,壮烈牺牲。谢觉哉痛挽何叔衡,撰联曰:
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名之所至,谤亦随之。
大革命失败后,王凌波则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两次被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到长沙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1940年奉命回延安,1942年病逝。当时也在延安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副书记兼边区政府秘书长的谢觉哉写有《次凌波遗韵》二首,深切怀念与王凌波的“难兄与难弟”之情,发出“我已鬓霜君又死,天涯垂泪哭乡贤”之感慨。诗曰:
小金陀馆集群仙,皂帽轻衫最少年。
谊是难兄与难弟,分无王后或卢前。
读书中夜刘琨舞,揽辔长途范滂贤。
四十二年交谊重,人如可赎岂论钱。
海仇山恨累年年,誓作人谊不作仙。
学得屠龙才待用,惯于履虎气无前。
横流共击祖生楫,避难曾分鲍叔钱。
我已鬓霜君又死,天涯垂泪哭乡贤。
谢觉哉作诗善用典,如刘琨闻鸡起舞、祖逖中流击楫等顺手拈来。“王后或卢前”出自《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各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保举管仲为齐国宰相。诗中“小金陀馆”是谢觉哉与王凌波同窗的私塾,谢诗是用鲍叔与管仲之典来比喻自己与王凌波从少年到鬓霜的永恒情谊。
1905年,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小学堂。1912年,又改学堂为学校,定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习惯上称为云山学校。1983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花明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花明楼,原为乡名,今为镇名,位于宁乡境东南,靳江的上游,东北与岳麓区接壤,西南与湘潭、湘乡相邻,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毛泽东故里37公里,西距宁乡县城30公里。交通便利,山水秀美。双狮岭重峦叠翠,石泉奔涌。韶山灌渠与靳江水交错而过,低吟缓咏,像两条银链镶嵌在群峰之间。
据清同治《宁乡县志》记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遂将其子攻读之楼命名为“花明楼”。相传齐公是从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得到了灵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位齐公,究竟是因仰慕唐代诗人王维“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的诗句,还是因崇尚宋代诗人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而命名呢?史志无可考证。齐公二子的造就如何,也无从知晓;齐公所建之楼,亦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蕴含诗人灵思与贤哲才气的“花明楼”地名。
另说,花明楼原名花门楼,系请嘉庆年间振威将军陶鸿翙的宅屋之名。20世纪30年代在“花门楼”原址建私立靳江中学,首任董事长周震鳞将花门楼改为花明楼,作为教学楼之名。1956年成为乡名。
花明楼人文荟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刘少奇,明代翰林院士陶汝鼐,曾被封为太平天国孝天义王的名将朱衣点,名震三湘的近代雕刻家周义,开民间刺绣与国画相结合之先河的著名湘绣画师杨世焯,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绣美国总统罗斯福像而载誉全球的刺绣家杨佩贞,都诞生于花明楼这块风水宝地。
刘少奇故居位于花明楼镇炭子冲,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故居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
1913年,15岁的刘少奇考入宁乡县玉潭高等小学校时,就显露出诗赋才华。今流传下来的二首诗,为家乡人民广为传诵。诗中既有“成栋梁材”的远大理想,又初现“狂风刮来毛不动”的坚韧不拔精神。
《玉潭校门前栽树》诗云:
小树两边栽,浓荫一条街。
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
玉潭学校是宁乡县城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前身为玉山书院,创立于明嘉靖二年(1523)。1902年改为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13年,刘少奇考入该校读书。
《南门桥铁牛》诗云:
南门桥上双铁牛,瞪目竖角望河洲。
狂风刮来毛不动,暴雨淋时汗竞流。
青草遍地常闭口,金鞭抽身不回头。
牧童空有绳和索,昂首江边孰敢收。
南门桥又名玉潭桥,位于宁乡县城关镇南门口的沩江河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桥上建有石亭、石狮,并有两个大铁牛,为宁乡一胜景,现均不存。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蒙冤致死,时年71岁。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成沛民作《刘少奇故居联》云:
日月翳愁云,六字沉冤,浩浩神州遗永恨;
山河昭亮节,千秋伟绩,悠悠青史纪精忠。
这不正是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最好注脚吗?
而今,作为共和国主席故里的花明楼,旧貌新颜,日新月异。1988年,建成刘少奇纪念馆。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诞辰百周年,宁乡人民将革命纪念地与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依托纪念馆开辟花明园,修建“花明楼”,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更比昔日齐公所建之楼雄伟壮观,人们再无“花明无楼”的遗憾了,来此瞻仰、观光和旅游的海内外人士与日俱增。

大沩山:
叠翠几重飞黛色,盘蛇一道引丹梯

沩山又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位于宁乡市西北部,北邻桃江,西接安化,“周回百四十里”,为雪峰山余脉,最高峰瓦子寨,海拔1070米。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数里的盆地,明末清初有“楚陶三绝”之誉的陶汝鼐《游沩山记》称此盆地“平畴修曲,农世其阡,意乃坦然,夹润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鸡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四面水流深澜,故曰大沩”。四周云气在这里相汇,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诚如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游沩山》所云:
叠翠几重飞黛色,盘蛇一道引丹梯。
平沙修竹望沩西,行近灵山路转迷。
飞桥仿佛过灵隐,结社相将到虎溪。
更向南崖寻瀑布,净瓶公案与新提。
关于沩山之名的来历还有一说,即说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这里开发而得名。相传舜帝南巡带着两个妃子,即娥皇、女英和儿子“沩”,溯湘江,过长沙,跋涉苍梧,引水灌田,因积劳成疾而“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密印寺位于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海拔400多米。这里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平畴绿野,流水淙淙,清风习习。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沩山有十二景,陶汝鼐撰有《沩山有十二景》诗:
毗卢峰
万仞山头古碧潭,金沙龙涌作精蓝。
中峰不动如如佛,藏得骊珠与众探。
芙蓉峰
更横柳栗向千峰,绝壁粘天觌面逢。
莫讶芙蓉青未了,孤猿啼彻白云封。
优钵泉
千尺飞泉落素旻,优昙花白大于轮。
若教声色前头荐,道是香严也未亲。
禅衣峰
徒怜袍色同青草,欲去裁荷学水田。
昨日直赢山一座,禅衣无缝覆诸天。
寄檀灵树
旃檀枯杏总灵芽,今日同参转法华。
何似雪山寒到骨,瞥然拈出手中花。
天人供石
插却田锹手不开,寻常玉粒满施台。
只应天外南询客,擎得须弥楼阁来。
象王峰
香象行时卓地寒,春风俱在一毫端。
夜来明月寥寥白,直作沩山水牯看。
峨嵋塔
峨嵋当日为谁留,浩劫山空塔亦愁。
莫怪飞来复飞去,普贤眼底一浮沤。
神木井
分明古木倚蛟宫,谁信沩山与蜀通。
亲到龙潭方广彻,长留一柱砥虚空。
石龙枧
石虬天际泻潺湲,供遍诸方绕鹿园。
日日祖师呼洗面,何曾持钵出山门。
龟山
谁舍灵龟作涸鱼,好随龙象护精庐。
几番立尽埋腰雪,独对孤峰映洛书。
龙潭
空潭窈窈尺澜生,每有慈云似化城。
解得护珠如护法,弥天雷雨不曾惊。
密印寺四周遍布名胜古迹,除灵祐禅师的肉身寺——同庆寺外,稍南有晚唐大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己庵。再南至官山,有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理学大师张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状元墓。“客有问沩山胜者”,清末诗僧八指头陀(释敬安)“赋七律二章以答”:
猿鸟犹嫌馆宇喧,此中真趣共谁论。
澄潭云净龙归钵,幽谷风生虎啸村。
四面奇峰争入座,一渠流水自当门。
客来欲问沩山胜,手把芙蓉笑不言。

峭石幽泉结四邻,莲花佛国净无尘。
长松细草自春夏,野鹤闲云谁主宾。
万竹绿撑岩下水,千峰寒绕定中身。
只于文字留残习,争写苍山面目真。
沩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1938年,月山铺农民姜景舒兄弟挖土时,掘出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方尊四肩饰浮雕蟠龙,腹饰四羊,造型生动,为国宝级文物,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有铸有“禾大”二字的人面方鼎、兽面提梁卣、大铜铙等等,均为商周青铜器的珍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高品位的商周青铜器集中出现在大沩山一带?果真是舜及其儿子“沩”在这里开发吗?或是商周某部落、某诸侯的祭祀地点?或是商周“禾大”方国的国都所在?这就是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揭示的“沩山青铜器之谜”。
沩山盛产茶叶,尤以沩山毛尖闻名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8年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宋代诗僧惠洪品尝沩山毛尖后盛赞“日长齿颊茶甘在”,其《题沩山立雪轩》诗云:
沩山雪晓试凭栏,露地牛儿觅转难。
脱体见前谁对立,一尘不受眼空寒。
日长齿颊茶甘在,客去轩窗篆缕残。
好在少陵成想像,祖师时展画图看。
沩山茶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像体内藏有茶叶30余斤,揭开时满殿清香朴鼻,令人惊异。

芙蓉山:
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到群峰次第深

芙蓉山位于宁乡市西南边陲青山桥乡芙蓉村,接安化县界,海拔860余米。芙蓉山顶部有一方开阔地,约有10000平方米,普济寺即位于此。寺前有良田阡陌,碧水清池,飞云走雾,黛色连天。唐代诗人刘长卿从大历六年春至大历八年秋出使湖南,此期间诗作最有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被公认为为刘长卿的代表之作,多年来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有学者考证,“大历六年冬湖南有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应即此时作”。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以寒寂清冷的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荒凉孤寂的景色与作者此时的长途跋涉、走投无路以及凄寂孤苦的心境融为了一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声,也表现了“归人”的惊喜之情;一个“吠”字,清脆有韵,仿佛轻轻地振动了寂静的山村,使画面由静转动,接着达到动而更静的效果。
南宋大儒张栻亦有《芙蓉山》诗,诗云:
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到群峰次第深。
兀兀篮舆自吟咏,白云流水此时心。
芙蓉山顶峰的普济寺,明代时寺院全部用麻石砌成,一横一竖,成十字形,中间有天井。正厅供奉清庵祖师坐像,左厅供关帝等神像。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癸巳桂月望日,圣旨敕封“普济寺”。
明安化贡生李纂《登芙蓉山》诗云:
偶上芙蓉山,山殿朝阳晓。
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
青翠满层峦,藤萝覆幽沼。
始悟人世间,纷纷亦何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寺庙年久失修而毁。至70年代重建寺院,规模扩大。21世纪初,再次大兴土木,神殿改盖琉璃瓦,仿南岳大殿之形,更显庄严肃穆。据夏氏族谱记载,清庵祖师原名夏天圭,祖籍宝庆府新化唐溪,生于元代延祐七年(1320),饮母素乳,童稚持斋,口诵阿弥。年方六岁,有人将其引入宁乡芙蓉庵投师学佛。据传,当时芙蓉山人烟稀少,经常要到几里外去讨火种。自他入庵后,“师傅讨火要半天,徒弟取火眨眼归”,时经六载,师傅疑心,暗地窥视究竟,只见他骑一高大红虎而归,师傅惊呼“小心”,仙机识破,清庵祖师离虎脱凡,只听半天云中曰:“世世修来成神佛,一十二岁脱凡体。半天云中救凡民。”从此,招来善男信女,四方朝拜。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清庵祖师生日,普济寺热闹非凡,纸钱烧红天际,鞭炮响彻云霄。
顶峰有一奇特山头,形似神磬,称磬子岭,它与北边形若香炉的“香炉山”对峙,故有“北香炉,南磬子,中间夹着普济寺”之说。临近山顶,可见从山脊延伸到路边的几块巨石,名“下马石”。传为清庵祖师离虎脱凡之处。石下有“阿弥陀佛”石碑。巨石上有一石槽,长尺余,宽数寸,槽内天天有水,天旱数十日不干。槽中之水,人称“圣水”,过路香客和游人用槽中“圣水”涂擦身体各部,有病祛病,有痛消痛,无病防灾,说得神乎其神。
离寺不远处,有一石井,名叫龙王井。井深数十米,井壁分七层,全由花岗石砌成,上小下大,井中有碗粗的山泉喷出,冬暖夏凉,清澈香甜。井旁有龙王庙,传说这井水就是龙涎。清诗人周俊煊《大芙蓉峰》云:
高耸芙蓉一朵开,巨灵掌上几时栽。
崖前得雨添新瀑,石萼逢春长旧苔。
选胜应惊湘岸色,登高莫作锦城猜。
托根何必华峰顶,采得龙涎露几杯。

东鹜山:
凭槛落霞孤鹜外,寒泉频荐菊花天

东鹜山又名东雾山,位于宁乡市灰汤镇境内,主峰海拔429.8米。古为禅林圣地,山上多庙,向有四十八庵之说,至今遗迹可寻。山峰“鹰嘴石”,独石凌空,形奇势险,数十里外均可见之。山麓之灰汤为著名温泉疗养胜地。
东鹜山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锣鼓石、禹王冢、冷水井等。山西锣鼓坑 ,坑长里许,坑中有一重数吨的巨石,人站在石上,可向两边摇动,一边作锣声,一边作鼓响,故名锣鼓石。
清康熙进士、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陈鹏年《东雾山》诗云:
路自中峰上,泉从绝顶分。
晓窗明海日,孤磬落松云。
水木知先德,湖山话旧闻。
花源欣聚族,努力事耕耘。
禹王冢在鹰嘴石下不远,无墓,仅大石碑一方,上刻“禹王碑”三字。传说不能在冢上动土,否则会发出雷声。据考,大禹葬会稽山,不知为何此处也有禹王冢。
冷水井在东务山之西,泉水清澈,冬暖夏凉,用之沏茶特别清香,做出的豆腐鲜嫩可口。井旁大石镌国学教师黄石村所书对联:
冷眼看居民,富者贫来贫者富;
井中观过客,南人北去北人南。
东鹜山一带,钟灵毓秀,人文鼎盛。从清道咸年间起,所出名人层出不穷,如刘典官至陕西巡抚,黄少春任长江水师五省提督军门,戴红顶子者多达50多人。尤以刘典声名在外。刘典为左宗棠手下的一员虎将,屡建战功,因而不断得到提升。同治七年,刘典升为陕西巡抚。任职期间,召集流亡,减免杂派,开浚河渠,兴修水利,政绩卓著。病逝于甘肃军营。赐谥“果敏”,建有刘果敏祠。清诗人梅英杰有《秋日登冬鹜山谒刘果敏祠》二首,其一曰:
崇祠一例付荒烟,输与山房积翠连。
父老尚谈经国略,江山重见革除年。
客来巢幕哀秋燕,我欲移枝听晚禅。
凭槛落霞孤鹜外,寒泉频荐菊花天。
刘果敏祠与巷子口的易祓状元坊、张浚张栻父子墓相映衬、共徘徊。清末民初文人邓宝衡《题刘果敏祠》联,将刘典之功德与“褒鄂”相比,唐初功臣段志玄封号褒国公,尉迟恭封号鄂国公,并称褒鄂。联中“扮榆”为汉高祖的故乡,后泛指家乡。联云:
遗像肃宗臣,褒鄂须眉,岳色湖光同飒爽;
大功出儒者,扮榆俎豆,易坊张墓共徘徊。

罘罳峰:
仙风铺就此峰上,莫讶罘罳漫碧苔

罘罳峰位于宁乡市唐市与流沙河交界的楚江之滨,周无大山相连,外形酷似猴子,宛如罘孙大圣腾空而起。清嘉道间诗人彭开勋《罘罳峰》诗“自注”云:“罘罳峰,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一名金凤山,与黄柏、青云二峰鼎峙。山体纯石,顶尖身圆,鸟道羊肠盘纡而上。绝顶平坦,泉如神渎。山下有二巨石夹溪而立,俗以形像呼为钟鼓石。山上有小庵,祀缑仙姑,古名缑仙峰。《一统志》:唐缑姑修道衡山宁之西南隅,固衡麓也。缑仙,讹罘罳。奇石纵横,纹理如罘罳,故名。元至正十二年,邑人立寨拒红巾贼。明季,流寇剽掠焚山。有喻方衢妻张氏于此殉节云。”诗曰:
忽见单椒出,罘罳画入云。
狰狞山石立,漭漾水泉闻。
仙女俄相遇,贞魂倘见焚。
红巾嗟往事,今日净尘氛。
峰顶有金凤禅寺,建于隋末唐初。清同治《宁乡县志》载:“金凤古刹在县西百三十里罳峰顶,罘罳庵作元帝庙”。“罘罳”谐音“猴子”,且有美如画屏之意。颜师古释“罘罳”为曲阁。而《广雅》又“罘罳为屏”,石之竖者似之。故昔人名其峰曰“罘罳”。“初上扶王殿,再上正中元殿,后观音殿,左圣帝殿,旁辖神殿”。
清康熙举人黎希圣作有《罘罳峰记》,谓之“翘首仰望,向之咫尺可造者竟莫能意度其处”。记曰:
斗折而南,见群石林立,中有若规而圆者可三四丈,径侧却立。俄闻梵磬依稀逗丛条间,急循石而南。数十步,地颇平衍,而兹峰之澄明肃穆,忽接于目。然势愈峻则形愈削。平衍中有井,旁列古松数株,井水从松根啮石缝成,溜沟咽石,作铮铮鸣,与松声相和。乃与同人选石憩片时,摄衣盘旋,两足缩缩于鹿径凤磴间。斯时也,云气生衣,意已翛然远矣。
远眺罘罳峰,英姿雄伟;亲临其境,容颜秀美。登罘罳峰有两条主道:一在白沙,二在花桥。罘罳峰海拔仅四百余米,但从山脚至山顶却也有几里路程。无论从哪条路登山,都可看到满山的灌木杂草,间有松杉散立其间。越往上树越多,松杉直立如箸,密密匝匝。举目望去,满山遍野的林木,一层层绿意溶入天穹。这里,有许多名山也不曾有的景色。她四季花开不败,不论哪一季登山,都会使人觉得满目琳琅。春夏秋时,杜鹃、杏花、春兰、牡丹、丁香、金菊,美得自在,让人心醉。清康熙贡生刘伋亭《中秋登罘罳峰》诗云:
旷野盘罗髻,横空一剑悬。
劈开三岛路,划断半山泉。
金凤腾云外,芙蓉插日边。
我来秋正老,支遁合参禅。
罘罳峰的石甚为奇特,有的斜卧如虎,周身斑驳有纹;有的其大如房,巍巍耸立山巅,有狮子石、老虎石、青蛙石、响鼓石等。青白色的岩石经多年的风化,“镀”上了一层铁黑。山顶是一块方圆近三百平方米的大青石,左右两边矗立着两个大石墩,石板上可坐可躺,是游人休息赏景的极佳处。明代有佚名《罘罳峰》诗云:
高岭浮丝何处来,汉宫晴卷度天台。
仙风铺就此峰上,莫讶罘罳漫碧苔。
登上峰顶,鸟瞰四周,目不暇接。西面芙蓉山脉,接连天际;南面山角寨三落三起,遥相对峙。流沙河自青山桥流出,弯弯曲曲,与阳华江汇合后,像一条玉龙钻入烂山峡中,如今省道线又像一条绿色的长龙时隐时现。自西至东,青山桥、流沙河、唐市,三镇一线,像三颗瑰丽的明珠串护山脚。

青羊湖:
洋洋有泉清且流,一渠深碧寒星斗

古青羊湖位于古青羊铺。青羊铺即今黄材镇。地处沩江上游的黄材镇早先是竹木集散地,每当春汛来临,四面山里的竹木就从沩江的各个小支流放排出来,漂满一河,看上去只见黄黄的一片,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黄木江”。后来又叫作了“黄材”。
相传唐朝天宝六年,在沩山与安化交界处,有一位樵夫在山中砍柴时,见一青羊卧于潭上,待近前一观,倏忽不见,以为神物。于是就有青羊山、青羊潭(湖)等地名。明清时代,黄材作为西上安化驿道上的第十铺,就叫作了“青羊铺”。
在青羊铺旁的沩江上,先前有一座始创于当地姜姓始祖姜厚德,由姜姓一族建造并一直维修下来的千年古桥,名姜公桥。1935年至1938年,姜姓族众共捐银5430余元,最后一次大修了姜公桥。其桥长75.74米,宽3.62米,礅高4.84 米,9个石墩,8个桥洞,中间一墩建有焚字亭,两端各有麻石狮子一对,桥东立有两丈多高的牌楼。牌楼两侧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撰对联:
利涉已多年,垂名有自;
功成虽一姓,济物无私。
桥上另刻诗词碑记,其中以四季写桥诗尤有特色,惜未留下作者大名,其诗曰:
春雨奔流石渡溪,石桥新建尽留题。
遥知渭水龙蟠耸,会见晴江鲤跃低。
碧草绿波花月夜,白沙黄菜钓鱼矶。
我来便似登台乐,柳色青青送马蹄。
夏山如滴锁长流,地骨横抛便泳游。
骑马客来从释褐,负薪人过尚披裘。
龙文缦缦云千岫,虹影重重月一钩。
最是黄材风景好,箫声吹上采莲舟。
秋浦澜翻叹望洋,何来此处达康庄。
填河仅鹊难驱石,掷杖虽仙不及姜。
几阵雁惊芦水月,半街人迹菜畦霜。
鱼龙莫便悲岑寂,东海苍鹰正待扬。
冬来范叔最多寒,到此方知石架宽。
赠我绨袍犹小惠,济人功德不偏安。
桥头题柱冰常结,坝上吟诗雪未干。
渭叟皤然能耐冷,年年独下钓璜竿。
20世纪50年代,姜公桥改建成公路桥,桥上赫然刻上“黄材桥”字样,然而当地人仍然把这地方叫作“姜公桥”。
青羊湖即黄材水库。1937年黄材镇出土的四羊方尊,为国宝级文物,体现了长沙商代先民对羊的图腾崇拜。以羊为青铜礼器的装饰,流露出商代湖南芈姓部落对祖妣的崇拜。羋,羊叫声也。青羊湖因位于青羊铺而名。青羊湖汇古洋泉湖水,清诗人胡文孝有咏《洋泉湖》诗云:
洋洋有泉清且流,一渠深碧寒星斗。
噌吰夜半石钟鸣,大珠小珠骊腹剖。
老树临流拥钓矶,夕阳倒影环翠柳。
润馀浸灌稻梁收,岁暮将泉酿柏酒。
水库建于1956年,水量充沛,水面达534公顷,库容达1.5亿立方米。黄材水库地处沩山东大门,大坝横跨寨子山、烈马山,横截沩江上游巷子口、沩山两大水系,使库区水面呈“V”字型镶嵌在高山峻岭之中。汇流面积达230多平方公里,为全国大型土坝之一,形成“山色空濛,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观,有“高峡平湖”之誉。登上大坝,黄材镇的景色尽收眼底。入夜,灯火辉煌如银河在彼,平湖晓月似镜里藏娇,水光山色使人心旷神怡。登上汽艇,则溅水成雾,击浪飞鱼,欢情快意不知湖外有天。
水库西区山麓,可瞻观同庆寺及灵祐祖师肉身殿(即祖师塔)。水库东区水洞坑,素有“十里山峡”之称,若遇落水时节,壁崖山势造成的“金猫捕鼠”“烈马回槽”等自然景观,尽现雄姿。登山可凭吊张浚、张栻父子墓。东区水尾,可见数百亩平坦地带,中央凸起一座椭圆形低小山丘,地名“蜘蛛牵罗网”。山丘上古枫数十株,四面青山围拱,据传易祓状元的祖先墓葬在此。东麓“铜锣山”,山上有巨大花岗石,形似铜锣,暴雨狂风雷电之时,铜锣山反响尤为热闹,神话传说纷纭。西麓的“鲵鱼上水”“宝剑出鞘”“石笋穿云”等景观,其风姿神韵,引人入胜。

灰汤温泉:
地底刼灰火未灭,炮山爇石水应竭

灰汤温泉位于宁乡市西南东务山麓。这里花岗岩广布,地下岩浆结晶构成热源,滚烫的泉水从乌江河畔涌出,水珠成串,晶莹洁白,热气蒸腾似石灰撒过。灰汤温泉历史悠久,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日未至,数里遥望,白云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新阳县即今宁乡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唐代长沙铜官窑出土瓷器上也烧制有一首温泉诗,诗云: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泉池多孔,旧有长8米、宽2米的主池。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其泉有三坎,上沸中热下温”,上可燖毛,中可涤衣,下供沐浴。明清之际学者陶汝鼐《汤泉赋》赞曰:
海潜阴焰,野汇集渊,岱舆之喷石烂,宛渠之础波然。莽煌沾衣而愈烈,金泥拂水以如煎。白玉为樊,乃得然邱之国;黄金薄底,方浮沸海之船。至使汉苑缣缃,标奇火浣;秦台沙树,最侈烘烟。
“汤泉沸玉”为古宁乡十景之一。明诗人廖森《汤泉沸玉》诗云:
地底刼灰火未灭,炮山爇石水应竭。
如何尚有灰汤泉,浪花滚滚频年热。
跳珠濡沫气烘烘,修褉有人来春风。
我亦欲寻沂水乐,山氓错比华清宫。
汤泉水含氟、氡、钼等20多种成分,为低矿重碳酸钠—氟硅质水,水温达86—93℃,对关节炎、皮肤病颇有疗效,1966年即建有疗养院,今辟为休闲旅游之所。1975年建成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300千瓦,因开发量较大,今水位下降,靠深井抽水,“汤泉沸玉”壮观不复见矣。
灰汤亦是古来名胜,今存蒋琬故宅、相公桥、紫龙寺等故址。明永乐进士薛瑄《紫龙寺》联云:
水饮温泉分地脉;
雨来云洞仰神功。
蒋琬故宅位于灰汤镇紫竹林,相传三国时蜀相蒋琬少年时曾在林中读书,今存蒋公祠故址。赤壁战后,刘备在长沙招贤,蒋琬随之入蜀,任县令。诸葛亮死后升为尚书令,主持朝政。清乾隆举人李本萼有《蒋公祠怀古》诗:
汉祚势倾如日昏,天柱那堪赤手扪。
诸葛不向隆中老,西风泪洒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已,姜维诸人亦尔尔。
卓哉蒋公真绝纶,既不戚容亦无喜。
东吴南望魏北窥,宫中府中俱危疑。
司马果是人中杰,独以从容坐镇之。
一团正气冲牛斗,社稷之臣碑在口。
贞亮死节竟何成,终见降王传车走。
荒凉旧宅几经秋,井存伏虎终添愁。
回首如龙同是卧,汉水汇湘咽不流。
灰汤还有一绝,即“灰汤鸭”。灰汤鸭产于灰汤附近的池塘中,因水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铁、铜、锌、锰、镍、硅、矾、氟等14种微量元素,灰汤鸭便以其微量元素大大超过普通鸭子而驰名。鸭外形也与一般水鸭不同,趾蹼肥大,嘴喙深黄,体胖毛滑,毛色深褐。食之不同之处是骨酥髓多,据说有补血生津、滋阴润肺之功效。相传清康熙年间(1622—1722),官府分配当地农民一亩一鸭,进贡朝廷,故又称“贡鸭”。民国《宁乡县志》载:“动物类则有灰汤鸭,浮游汤泉附近,肉肥美,骨有髓……近日官厨以为珍馔。”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著名文人王闿运曾来灰汤开鸭宴诗会,赋诗云:
东鹜山前冬鹜肥,汤泉温泉养毛衣。
久闻下箸胜鸭炙,莫惜随笼别鹭矶。
旧例羞珍烦驷致,新河馀粟损戎机。
老来补首须真髓,犹恐摩尼见火飞。

惠同桥:
断岸悬虹围柳絮,淡烟飞翠点茶瓯

惠同桥原名会龙桥,位于宁乡市沙田乡沙田村,跨沩水支流黄绢水上游,为三孔粗料石平桥,每孔跨5.8米,全长22米,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桥上建有长亭、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1927年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长兄何玉书倡修茶亭于其上,故也称“惠同茶亭”。
何名“惠同”?清邑人岳衡作《惠同桥碑记》,称其有“四惠”。记曰:
余观斯桥,长虹亘拱,如履康庄,凡四方出其涂者皆曰便,惠一也;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二也;地当冲要,门者居之,有司险守川泽,修闾氏守里门遗意,宵小知警,行路无虞,惠三也;桥以上平畴开旷,居氓错杂,至此而山川之气翕然完固,一方关键,莫要于此,惠四也。遂易惠龙之名而额曰惠同。
清末举人岳障东曾题惠同桥联两副,分挂于桥西和桥东,其桥东联云:
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
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圮来?
桥西联云:
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絮;
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茶瓯。
1917 年暑假,青年毛泽东邀请萧子升一起从长沙楚怡学校出发,蓄着短发,布鞋雨伞,纸笔随身,不带分文,横渡湘江,向西步行,他们游遍了玉潭香山寺和回龙山白云寺后,便直奔沙田乡杓子冲何叔衡家,小憩于惠同桥。毛泽东看到惠同桥上对联,一时诗兴大发,与萧举杯对赋,在此还留下了游学文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美谈。相传毛泽东青年时词作《归国谣》即写于此时,诗人用词清丽、造句新奇,赞美了一个月夜之景胜。词云: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
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
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亲笔书写了三首词送给女作家丁玲,《归国谣》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首词系毛泽东何时何地所作却是一个谜。有人把它定为毛泽东1919年12月为驱张(敬尧)运动赴京所作,以求其政治含义。另有人认为“似乎为毛泽东于1918年三四月间所作”,理由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曾在此间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游历了20天,这首词“当是写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夜间行路所见景色与感受”。还有人认为,《归国谣》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宁乡、安化时所作,具体地点在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沙滩上。词中“清溪却向青滩泄”,意即清溪之水向长满青草的沙滩上流淌。沙田乡多沙滩,清溪不就是黄绢水吗?
2006年,惠同桥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1:58 , Processed in 0.1023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