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崇尚礼仪的社会世相 社会世相风俗可分为婚姻风俗、生育风俗、寿诞风俗、丧葬风俗、礼仪风俗等。长沙地区的社会世相风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崇尚礼仪,向往吉祥,追求完美。 旧时长沙汉族的婚姻礼制要遵循“六礼”,分别为:“纳彩”,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婚;“问名”,即男方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纳吉”,即请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看相克与否,如占卜推算得到吉兆后便定下婚姻; “纳征”,即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数目取双忌单,寓示好事成双;“请期”,即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由阴阳先生推算良辰吉日;“亲迎”,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 清嘉庆《长沙县志》载:“婚礼,冠礼之废久矣,惟亲迎奠雁则士大夫家有行之者。民间订聘用红绿笺,男女书年庚于帖,媒氏互致之,各执为信,或侑以缣帛、钗钏,果品之属。将婚之先,婿家诹吉,倩媒告期,亦以缣帛、簪珥、酒果、鸡豚之属佐焉。亲迎,则设彩舆,鼓吹迎新妇。至门,出于帷,行合卺礼,然后拜见翁姑,以次及尊长、亲属。其妆送资贿,视家之有无以为丰啬。”民初《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把上述婚俗归纳为“十款”,即议婚、纳彩、请期及纳币、送奁、亲迎、合卺、庙见及见舅姑见宾客、女家会亲及男家宴会、回门、婚后馈遗。 送子习俗及《送子歌》在长沙农村流行广泛。一种是唱“送子娘娘下凡来,特到贵府送子来”。被送的神仙则分别是:“和合二仙”“三星公”“四季招财”“五子登科”“六合同春”“毛兰七妹”“八洞神仙”“九门提督”“十全十美”,赞颂贵子长大之后的非同凡响,极尽夸张、溢美之能事。另一种则是唱“南海观世音,手捧太子送上门”。这种送法据说既“准”且“灵”,孩子长大以后定是“栋梁材”。城内求子,多到寺庙拜送子观音,或到娘娘庙拜灵妃娘娘。 生育禁忌甚多,如孕妇不宜爬楼梯,不宜看新屋动土奠基、上梁,谓“怕撞煞气”;不看宰猪、杀鸡等,所谓不视恶色,不听邪声。临产前应有丈夫伴宿或娘家长辈陪伴,事先请好接生婆或请全福老妇接生。婴儿坠地不哭或难产,家中焚烧纸伞,谓烧桐油可以避邪。出嫁女忌在娘家分娩,俗谚“外孙下地,六十年不利”。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祖宗报喜。婴儿父亲即日要带着鞭炮和一只鸡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叫三朝日。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三朝日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产妇分娩后,一般要在家中待一个月,不能出屋,俗称“坐月”。满月这一天,母亲抱婴儿回娘家一趟,俗称“出窝”。还要办满月酒。婴儿满百日,用小活鲫鱼一条蒸汤吃,俗称“开荤”。 小孩满周岁,外婆家要送衣帽、坐栏、玩具等,俗称“做外婆”。酒宴过后举行“抓周”,古称“试儿”。亲友聚集厅堂,堂中摆方桌,桌上放士农工商常用工具,如文房四宝、算盘、账簿等。母亲抱小儿让其随意抓一件。小儿所抓物件谓可以预测其一生的职业和造化。婴儿周岁,家人为让其健康成长,想一些消灾赐福的办法,常见的有:挂长命锁、送吉祥钱、拜干娘等。 寿星是与福星、禄星一样最受人们尊奉的吉祥大神,寿星也是寿神中影响最大的神灵,原本是星宿,后附会为神名,民间把他看作是主宰人间寿天的神灵。长沙有寿星街,因元代寿星观建于此处而得名。民间尊敬、爱戴长寿老人,后来干脆把长寿老人也尊称为“寿星”。古谚云:“百岁日上寿,八十日中寿,六十日下寿”。在以干支纪年的时代,天干地支以60年为一周转。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了20岁才能束发加冠,所以男子20岁得举行“冠礼”。女子“十五”而笄,即女子15岁才得用簪子盘头发,故女子15岁曰“及笄之年”。这都不算寿。60岁以下叫生日,60岁始称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生日逢十叫“整生”,其余叫“散生”。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席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 清嘉庆《长沙县志》载:“丧礼好礼之士有遵朱子《家礼》不作佛事者。亦有同志撰家礼,从宜为简而易行者。初丧成服,亲友相唁,谓之设奠。将葬致客,谓之开吊。酒食、布帛、舆马之费,多则数千金,少亦不下数百金,力不及者必称贷变产以行之。不如是,则群以为俭其亲矣。居城市者,则街邻各有馈遗,置酒馔,辆车将行,则鼓乐在前,继以号泣。至于作佛事、建道场,僧道罗列,剖狱、招亡,每以七日为度,其自一七设祭焚楮,以至七七者,谓之应七,虽巨族亦有不能免者。” 传统的丧葬礼俗一般可分作九款,分别是:初终、殡殓、丧具、吊唁、治丧、营葬、虞祭、追荐等。 旧时殡葬服务是一个规模大且利润颇丰的行业,俗称“弹四郎”,诸如立孝堂、出殡一类的事均可由其全程负责。立孝堂可由“弹四郎”操办。堂上挂白布帐帷,中间摆方桌,桌上置死者遗像及香炉、烛台、供果等,遗像两旁挂孝子挽联。挽联之风源于古之“旌铭”,按死者生前身份、称谓,用白粉书写在黑色旗幡上,用同样长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为死者歌功颂德。清末民初改用祭幛,写4个字以旌死者,歌功颂德,以示生荣死哀。吹鼓手轻奏民乐,迎接吊丧亲友。讲排场的于门外隙地高搭芦席棚,请儒、释、道三家轮番值班。儒教俗称“喊礼”,释教称“做佛事”,道教称“做道场”。旧时关于丧礼各种营业主要有:仪仗行、国乐社、西乐社 、寿服店、扛行等。 族必有祠。民间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遍及城乡。祠堂或家庙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时又是向族众宣讲封建礼法的课堂,也是族人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还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为宗族的象征和中心。宗族的内部结构一般为:宗族一房派一支族。与此相对应,宗族建祠时会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观念,建不同层次的祠堂。农村凡族居人口较多的地方都可见到祠堂。祠堂由地方或家族集资兴建,分为总祠、支祠和家庙,多采取轴线对称布局,三进或四进,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祠堂布局严谨,一般都有高大的正殿,用以陈设和供奉一族或一支(房)、一家祖先的神主牌位。 长沙民风,自古以来热情好客,也借助人情往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敬重、沟通与和谐,有民谚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往来待客,各种礼节都十分简洁、淳朴。客人进屋,必喊请坐,少不得泡茶递烟。宁乡、望城等地还泡芝麻豆子茶,浏阳北乡则兴茴香茶。如果是尊长莅临,主人要出门恭迎,让客先行,请客上坐,自己坐下首相陪。谒见前辈,要磕头或行鞠躬礼,并问候健康。平辈相见则往往问身体、工作好否,遇见带小孩的女士多问毛毛乖否或夸奖一番。生人见面,必先问贵姓、台甫、有何贵干等客气话。留客人吃饭,尊客人上坐,斟酒时先长后幼。客人告辞,必说“少陪”。主人起立相送,说“慢走”。赠人礼物则说“一点薄礼”“一点小意思”,受者则说“承破费”。行路,长者先;路遇肩挑重担者,自行让道。平日遇建房、搬迁、中考、上任、晋升、继嗣等,亲朋好友也应邀或闻讯前往祝贺,但无厚礼。 亲戚来往重戚谊,尤以岳家、外家为亲。民谚说:“娘亲舅大”“郎为半子”、“除开郎舅无好亲”。联姻叫结亲家,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公,亲家母、亲家婆。婿呼岳父为丈人公、岳老子,呼岳母为丈人婆、丈母娘。连襟称姨夫。岳父母对女婿一般直呼其名,他称为郎、郎崽子。遇红喜事,舅家人必坐首席,由主家毕恭毕敬陪酒。办白喜事,母党(舅家)地位至尊。走亲戚,礼品喜用花篮提着,说“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或说“拿不出手”。受者则说“劳咯多神”“承破费”。回赠礼物叫“回篮”“打发”。 谚云:“远亲不如近邻。”比邻而居,俗称“打邻舍”。“亲愿亲好,邻愿邻安”,邻里之间,互通有无,休戚相关,建房移居相帮助,喜事丧事相庆吊,有“三年邻舍当古亲”之说。邻里有困难,多自动热情相助,如遇起屋、乔迁、中考、荣升、远出、荣归等,邻里都赶来贺喜。 长沙人尤重师生、师徒情谊。民国以前,很多民居堂屋都立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教书先生倍受尊敬。如徐特立1904年在宁乡师范学习4个月,当时朱剑凡任教。日后几十年,徐一直以“受业徐特立”敬待朱先生,尽管徐位尊且长朱6岁。拜师学艺,对师父师娘毕恭毕敬,有“三代不忘媒,九代不忘师”之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3:03 , Processed in 0.0940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