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素称文学艺术之乡。三闾大夫,行吟沅湘,写《离骚》,作《九歌》,流风余波,遍及三湘五泽,独步华夏九州;太傅贾谊,谪迁长沙,吊屈原,赋鵩鸟,开汉赋之先河,领一代之风骚。唐宋以降,星沙风物,诗词如缀珠玑,迁客骚人,一时会聚,盛况空前。 楚汉帛画出土,将中国美术史提早数百年,它与各种精美工艺品相辉映,勾勒出长沙艺苑的源远流长。初唐大小欧阳,字范千秋;怀素狂草,以醉继颠;北海写碑,号称三绝。宋代画师易元吉,以画獐猿著称,《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易元吉作品达245件,堪称一代大师。 长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既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也具有鲜明的长沙地域特色,有的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主要是民间戏曲和工艺美术,如长沙湘剧、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湘绣、菊花石雕、铜官陶瓷、望城剪纸、长沙棕编等。 一、诗词歌赋万古长嗟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飘荡湘江流域时发出的感叹。在古代,长沙的本土著名诗人并不多。然而流寓长沙的诗人骚客却不计其数,为古城留下了千古绝唱。 范仲淹《岳阳楼记》云,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都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从岳阳“南极潇湘”必经长沙,故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众多的文人骚客亦曾驻足长沙,其中有的是贬谪湖南,或因怀才不遇而浪迹湖湘。还有很多在长沙为官者本身也是大文豪。人生的变化无常与深沉的忧患意识,湖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秀美山川,使这些命途多舛而又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在流寓期间吟诵放歌不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湖湘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组成部分,流风余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长沙人。 战国末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湖北秭归人),是湖南有史以来最早且最具影响的第一位流寓诗人。楚怀王时,他因开罪权贵而流放长沙及周围地区。个人的坎坷遭遇,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丰厚的民间文化浸染,使这位千古诗人在流放期间吟诵出《九歌》《湘君》《湘夫人》《国殇》《怀沙》等不朽篇章,最后怀着忧郁的爱国情结,怀石自沉于汨罗江。 自屈原沉江百年后,长沙有幸迎来了另一位文学家贾谊(河南洛阳人)。他贬到当时尚称为卑湿之地的长沙,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联想到自己与屈原相似的命运,悲从心来,不能自己,于是写下了开汉赋之先河、流传千古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控诉人妖颠倒、才俊受压的不平世道。贾谊在长沙虽只有短短的三年,却使长沙赢得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时至大唐,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包容,为众多文人骚客来到湖湘大地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也有贬谪来湘的。其时,宋之问、李白、杜甫、刘长卿、王昌龄、元结、戎昱、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柳宗元、杜荀鹤、温庭筠等著名诗人均曾流寓长沙,留下众多不朽诗篇,成为湖湘文化中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曾多次仗剑游览洞庭湖滨以及长沙等地。他的诗句“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山川如郯县,风日似长沙”“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等屡屡提到长沙,对湖湘大地有一种依恋之情。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流落至湖南,飘荡于湘江流域,深切体验到人民的穷困与疾苦,慨叹“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留下百余首诗篇。《入乔口》《铜官渚守风》《发潭州》《望岳》等无不流传千古。《发潭州》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诗云:“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身处湘地,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西汉长沙国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今诗人流落荆、湘,漂泊无依,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潭州》同样提到贾谊,诗曰:“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诗中“湘泪”,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指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东晋大将军陶侃的显赫战功,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心情融成一体,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调任江陵府法曹参军途径长沙时,曾登临位于今烈士公园一侧的罗洋山,为长沙留下“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的佳句。韩愈在长沙还作有《陪杜侍御游岳麓道林两寺》诗。诗中云:“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况当江阔处,斗起势匪渐。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路穷台殿僻,佛事焕且俨。”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长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在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最成熟、最光辉的时期。《江雪》《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以及在长沙所作《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名篇所留下的文脉,遗泽深远。在长沙所吟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成了他的千古名句。 宋人爱山水、爱旅游,一如唐人。欧阳修、秦观、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朱熹、张栻、张孝祥、真德秀、姜夔、辛弃疾、文天祥等,都“一为迁客去长沙”,为潇湘大地留下千古绝唱,长沙几乎所有著名的山水名胜都留下了他们的游览足迹和吟咏。如范成大的“趁客卖鱼双桨急,沿江沽酒小旗寒”,黄庭坚悼橘洲秦少游墓“长眠橘洲风雨寒,今日梅开向谁好”等都成为千古绝唱。 陆游在《偶读旧稿有感》诗中甚至发出“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感叹。陆游写过一首挽张浚的诗,诗中云:“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坟共此哀。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张浚是南宋抗金名相,曾受秦桧排斥,三次落职,谪居潭州。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在江西余干一病不起,手书遗其子张栻、张杓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几天后溘然长逝。其子遵照遗嘱,即将他安葬于宁乡县的官山之麓。一代抗金名相、耿耿忠臣,魂归长沙。“不到潇湘岂有诗”就凸显了这种心怀江山、浩然独往的精神气质。 宋代是词流行的时代。秦观、张孝祥、姜夔、辛弃疾等以词写长沙之景,较之于宋诗,别具一种隽永的韵味。南宋大词人张孝祥知潭州时,泛游湘江,高赋《水调歌头》:“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 ,蝶梦水云乡。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满怀收复国土的大志,但一直未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常以词来抒发无限的悲愤。他于淳熙七年(1180年)任湖南转运判官,为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中“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正是对南宋偏安的凄凉景象的感叹。 西汉定王台是长沙最早的名胜古迹之一,定王台在长沙东城龙伏山山脊之上,往南距天心阁仅一里之遥。宋人登定王台曾成为一种时尚,朱熹、张栻、姜夔等迁客骚人都留下了《登定王台》的诗篇,抒发“定王百尺台,长安万里目”之咏叹。姜夔淳熙十三年(1186年)流寓长沙。在长沙结识诗人、长沙别驾萧德藻,萧赏其才,将侄女嫁之。同年与萧同登定王台,作《一萼红》:“古城阴,有宫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古王台榭,呼唤登临。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此词借景抒情,自然流畅,对长沙四围景色的概括,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写了这么多“迁客骚人”,长沙本土诗人还是值得一书的,尤其是齐己。齐己(约860~940),唐五代诗僧。潭州益阳人,本姓胡,名得生,字迩沩。他幼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7岁即在宁乡同庆寺剃度出家。后栖长沙道林寺和衡山东林寺。他酷爱山水,曾遍游终南、华山及江南诸名胜。他的咏物诗融情于景,含蓄有致,善于从不同角度捕捉物象,展开联想。他写月夜中的祝融峰“巨石凌空黑,飞泉照夜明”;写早莺 “藏雨并栖红杏密,避人双入绿杨深。晓来枝上千般语,应共桃花说旧心”,都富有韵味。孙光宪《白莲集序》赞齐己的诗:“师气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旨深。”齐己诗传颂最广的是五律《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开迭幽香山,禽窥素颜来。明年应如律,先发映春台。”据传原诗中是“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对他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很佩服,马上拜谢,后来诗界称郑谷为“一字师”。齐己传世诗歌852首,有《白莲集》等行世。 明以后,长沙不少朝廷要员和著名学者如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等亦善诗。诗坛则有“茶陵派”首领李东阳、“湖湘诗派”首领王闿运、“一代诗僧”释敬安等名家,使长沙名胜诗更为丰富多彩。如李东阳《长沙竹枝词》“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慷慨悲歌,心忧天下。王夫之《长沙旅兴二首》写长沙诸景,寄故国之思,“禹迹千峰碧障回,湘波东绕定王台。楼船相趁桃花水,钓艇闲倾竹叶杯”,人称“字字楚骚心”。王闿运自谓“高咏满江山”,如《游沩山》诗“叠翠几重飞黛色,盘蛇一道引丹梯。飞桥仿佛过灵隐,结社相将到虎溪”,宏词丽采,才气横溢。仔细品味湖湘人物题咏长沙名胜的佳作,读者也不难体会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独特而深邃的内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4 16:46 , Processed in 0.0960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