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刀河 本书作者之一彭国梁曾经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捞刀河就在我的家门口。黄昏,一个人在捞刀河的堤岸上散步,那是经常的事。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小区的地理位置。距浏阳河不远,就在湘江的边上,紧靠着捞刀河的肩膀。当年关羽大人攻打长沙,身上的青龙偃月刀不慎掉入河中,打捞者众。让人不得其解的是,那刀在下游打捞了几日,未果,后来,居然在上游被打捞到了。捞刀河因此得名。湘江水向北流,捞刀河呢?本来是向西北方向流的,可不知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地方忽然拐了个弯,向南流。到与湘江汇合时,这一南一北便发生了冲突。冲突大了的时候呢,就经常有垸子倒塌。于是,早几年,市政府便下了个决心,将捞刀河的出口处动了个大手术,拉直了。我想湘江水是向北流的,而捞刀河当年汇入湘江时是向南流的。这样,涨大水时,捞刀河便有了很大的一股逆流。那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在其上游被打捞到,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捞刀河系湘江的一条支流,原名涝塘河。据明《一统志》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名黄泥港,西流至长沙县北十二里西入湘江。”后因传说关羽战长沙时在这里落刀,继而捞刀,遂改名为捞刀河。浏阳河出湘江口处的地名“骆驼嘴”也改成了“落刀嘴”。捞刀河全长一百四十四公里,流域面积约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全程有金井河、白沙河、麻林河等十数条较大的支流汇入其中。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浏水出临湘(今长沙)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针对此说指出:“浏水、涝水俱系分流,其入湘处相隔十里,《水经注》云合流,误也。”二河入湘处实际距离约三公里。现在,紧挨湘江边有一个巨大的楼盘曰“湘江世纪城”,它的南边即浏阳河的出口,北边便是捞刀河的出口。在湘江和捞刀河的东南角上罗汉庄,有一由“长沙苗圃”改造成的公园,公园内有一巨大的关公雕塑,手握青龙偃月刀,站在那里,保护着湘江和捞刀河畔的一方水土和一方居民。 明代兵部右侍郎王伟隐居长沙城北郊时,曾登上鹅羊山,远望着曲曲弯弯汇入湘江的捞刀河,写下了《涝塘烟树》一诗: 涝塘树色晓苍苍,尘土交驰正渺茫。 十里通衢烟火杂,一湾流水芰荷香。 穿林啼鸟声声巧,竞渡行人日日忙。 暇想不如抛俗累,绿荫深处醉壶觞。 捞刀河两岸岭复山重,屏峙环抱,峰插云端,岩壁奇峭;河水清澈见底,云光岚影,上下相映。沿流有赤马、秀山、高觉寺等名胜。与湘江交汇处有镇曰捞刀河镇,盛产刀剪。捞刀河的刀剪早在明代就非常有名,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就有数百户,约占当时农户的五分之一。所产剪刀其工艺曰“镶钢锻打”,锋利异常,且合缝精巧,松紧相宜,式样美观。与杭州的“张小泉”、北京的“王麻子”并称为中国三大名剪。 捞刀河及其支流,长沙段流经春华、高桥、金井等乡镇,金井名茶享誉国内外,现有著名的百里茶廊;又有著名的湘绣之乡沙坪,其湘绣也是声名远播。又有佛门圣地洪山寺,长年香火旺盛。其佛塔系捞刀河风光带标志性的建筑,九层,高达四十八米,塔中有电梯升降,据称是湖南寺庙中唯一安装电梯的高层仿古建筑。现距洪山寺不远处又有度假村曰“山鹰潭”,山峦叠障、树木葱郁、白鹭飞舞,风景宜人。实在是捞刀河畔一个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浔龙河 浔龙河原名寻龙河,主要流经长沙县果园镇,为金井河的支流,捞刀河的二级支流。浔龙河畔有两座著名庙宇,一为杨泗庙,二为李公庙。寻龙河之名与杨泗庙有关,而果园之名则源于李公庙。 杨泗将军为民间传说斩孽龙的英雄。传说一条孽龙来到长沙县寻龙河里,兴风作浪。住在河边的杨泗决心除掉这条孽龙,遂赴南岳烟霞洞,拜师习武,师傅教会杨泗一套上天入水、隐身循迹的法术,还赐他一匹红鬃马和一把七星宝剑。后历尽周折,杨泗终于把孽龙除掉。孽龙除掉后,杨泗却远走高飞,再也没回来,百姓都说他成了神,于是立庙以祀。有人说,他隐居在泗水入洪泽湖处的一个洲上,故杨泗又称为泗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王爷生日,各埠船民聚此举行堂会。杨泗庙建有紫云台戏台,省文史馆馆员何光年题联,嵌入紫云、杨泗、金江(即金井河)等地望之名,联云: 古调谱悲欢,俨然紫塞秋笳,杨妃春色; 金江流日夜,仿佛云敖仙乐,泗水弦歌。 果园镇原名果园乡,位于长沙县中部,东接春华镇,西界安沙镇,南抵黄花镇,北连路口镇。距县城星沙二十二公里,距长沙市区三十公里。境内原有古寺,内植桂花、白果,花繁叶茂,果实满枝,清风吹拂,香飘数里,故名寺为花果园。以果园为乡、镇名称,实缘于此。花果园寺实为李公庙,是田汉发蒙的母校。李公庙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李公幼时聪颖异常,及长,博览三教,精研岐黄,慨然有出尘之志。负行囊奔走四方,处处妙手回春,行医不论贫富。传说32岁那年得道升天。人们便在花果园建李公庙祀之。凡遇旱涝灾害、疑难杂症,叩之即应,灵威昭著。李公庙原有庙宇三进,壮丽巍峨,并曾在此办积社仓、育婴堂以及私塾学堂。庙堂与戏台之间,阔敞广大,可容纳两千多人看戏。戏台两侧,有一副用花岗石雕刻的隶书对联: 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平常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 果园镇地势东北高亢,西南低涟。金井河纵贯全境,纳麻林、寻龙、赤石诸河及六十余条溪港之水,注入捞刀河。河港之间,多为冲积平原。坐落于众岭群峰之中的曾仆塘水库有自然形成的岛屿近十余处,山灵水秀,景象万千,它是天然的白鹭栖息地,每年3—10月白鹭成群,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 果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果园是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国歌歌词作者田汉的故乡。诞生在果园的历史名人还有清光绪云南提督杨玉科、爱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孟仰等。境内拥有长沙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东汉古墓群五十余座。果园镇还拥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如千多年历史的华佗庙,至今影响较大;“杨泗将军斩孽龙”,至今家喻户晓;“雷打石”猴子租碗,讲叙人、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李公真人从江西迁徙羊鹿,让湘、赣两省成为“老表”等。皮影戏、竹马灯、地花鼓、彩莲船等民间文艺丰富多彩,龙狮表演有声有色,问鼎全县龙狮赛冠军。麻林桥的豆腐远近闻名。 今在果园镇双河村建成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双河村即以寻龙河与麻林河在这里相汇而得名。该村地形地貌独特,整体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点,即“山多、水多、田少、人少”。小镇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大片竹林、树林层峦叠嶂;水系尤其发达,浔龙河、麻林河从这里汇入金井河,三条河流交织环绕,与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地貌互为映衬。同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众多源远流传的民间传说和古迹。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生态艺术小镇开发建设项目依山就势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坚持少开挖、不填塘,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通过科学的规划理念,切合实际的打造手法和与民间融资模式充分结合,形成了以农业休闲、山水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为特色的近郊短期旅游度假乐园。 沩水 《长沙名胜文选》中介绍沩水的文字云:“沩水因源出宁乡县(今宁乡市,下同)西北沩山而得名,有南、北两源。南源(主源)出扶王山西麓大托里,叫石板水;北源(旧志误为主源)出灯窝寨北麓大沙坪,两源会于黄材青洋湖,东流经双凫铺转向东北,横穿二十五个乡镇,至双江口的团湖村分左、右两支进入望城县(今望城区)境,注入湘江。沩水全长一百四十四公里,宁乡县内境长一百一十七公里。黄材以上为上游,黄材至县城为中游,县城以下为下游。县城以下河床平均宽一百八十米,上游小龙潭今辟为漂流胜地,两岸奇峰陡立,险峻无比。黄材以下,坡度平缓,河道弯曲多滩。共有大小支流九十九条,其中主要支流十二条,以乌、楚二江为最大。” 沩水源出沩山,自然带着佛意,因此,其流域也就有了福气。 沩水是古代宁乡交通运输的主要渠道。清代罗鉴龟在《沩水舟行记略》中写道:“宁地沃饶,足谷米,烟铁、薪炭诸货,贸迁有无,资其搬运,而安、益、湘乡之界宁者亦如之。”沩水流域有着异常发达的古代文明,其上游炭河里、寨子山一带,经常出土一些让世界考古界都为之惊叹的商周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其四羊方尊系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关于这件珍贵的文物出土,极富传奇色彩。后历经战乱流失,战后追寻,最后重获新生。1954年,湖南省博物馆成立,1956年省文管会将四羊方尊移交省物馆收藏,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四羊方尊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以后便一直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之后,四羊方尊作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十大传世国宝曾多次出国展览,并作为中国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器工艺的杰作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沩水两岸的名胜古迹也特别多,如密印寺、识山楼、张南轩墓、云山书院、惠同桥、玉潭桥与香山寺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沩水流域靠在沩水中捕鱼为生者自然不少。明代李象珠有《浪淘沙·沩港渔罾》一词: 野火晚江浮,渺渺渔舟,四时家水不知秋。举网日收鲂与鲤,买醉优游。 逐浪过寒洲,云气油油,斜风细雨转船头。寻到芦花深处宿,惊起沙鸥。 表面看,渔民颇有些如闲云野鹤,潇洒得很,其实个中艰苦,冷暖自知。不信,你背着渔具,到芦花深处住上一两个晚上试试。沩水有渡口无数,舟行往返有时也是相当危险的。清代易清照有《沩江渡口》一诗云: 行至沩江边,危险怀当年。 行客愁来往,黄昏唤渡船。 冲波划小艇,出没似惊鸢。 乘船犯风险,常惊箭脱弦。 当然,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地打量那些捕鱼者,那也是颇诗情画意的,如元代刘秉忠的《溪上》诗云: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三两声。 一阵西风吹雨散,夕阳还在水边明。 曾任岳麓书院两任山长的清代王文清家住沩水双江口,他的感受自然与众不同: 家近双江口,双江古合流。 溪光秋不断,岚气午方休。 市逐鱼盐利,人荒稼穑谋。 少微星的的,千里至菟裘。 沩水有两大支流,一曰乌江,一曰楚江。楚江又名流沙河。成都有位著名诗人名叫流沙河。如果搞一个文学活动,把成都的流沙河先生请到宁乡的流沙河镇来,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请他老人家写上一首咏“流沙河”的诗,不知他老先生将如何笔下生波。 靳江 靳江系湘江的一级支流,因流经楚大夫靳尚的墓地和封地而得名,源出湘乡市金石乡,有东西两源。东源出靳源村罗仙寨西麓;西源出万群村万岁塘,两源会于赵公桥后进入宁乡县(今宁乡市)境,流经八个乡镇,至道林镇烧汤河出境,流经古石灵桥,入湘潭县北和望城县南(今属岳麓区),至岳麓区柏家洲注入湘江……靳江全长八十五公里,宁乡境内四十五公里。石灵桥为五孔石拱桥,全长五十五米,桥面宽六米。初为清初的黄灿费千金修建,清咸丰八年(1758)徐石村、杨少渡募捐重修。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靳江流域面积七百八十一平方公里,宁乡境内四百零七点五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八十米。宁乡境有支流十四条,主要有火煽水、石板水、李家坝水、许家桥水、石立水、边山坝水、桃花洞水、乌石水等。 民国廖树蘅有《上官屋场诗并序》,其序云: 靳水出湘乡万岁塘,十里入宁乡。受麻山水始渐大,其地有靳尚墓,水因此受名。前年有人于墓前掘得古鼎,形制诡异,置暗室有光。静中隐隐作笙竽声,以为怪异,投之洞中,光响遂绝。江岸有废墟,土人称上官屋场。至今田垅犹袭花园廊之称,当即尚之宅基。诗以纪之。 据说靳尚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狼狈为奸,陷害忠良屈原,留下千古骂名。如清代周在炽有《过靳尚墓》一诗云: 人去几千年,坟荒靳江边。 江边一杨柳,系吊屈原船。 又有清周存吾《靳尚墓》诗云: 得宠休为恶,争功莫害能。 一抔黄土在,千秋骂不停。 靳江边有一个大屯营,据称这里是古代屯兵屯粮之地。相传元末明初,群雄逐鹿,陈友谅与明军决战鄱阳湖,战败后在武昌被俘。陈的旧部率众固守长沙,与元军、明军在湖南厮杀三年有余。陈的旧部沿靳江而上,望见尧基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方有靳江河和殷塘河阻隔,只要守住尧基岭,敌方就无法攻破此地,是屯兵积粮的天然宝地。于是,便在这里屯兵屯粮。大屯营之名由此而来。据资深钓者说,大屯营旁的靳江,是垂钓者的天堂。水清鱼多,鱼肉鲜美。而且环境好,交通也便利。 靳江流域的碑头市有一种花鹊石,非常有名。据徐珂《清稗类钞》载:“靳江河有市曰碑头,沿河岸左,乱石林立,近水处青质白纹,多成梅花喜鹊,梅有枝干花萼,花皆互瓣,瓣皆有须,须上有穗。鹊有头尾身足,或飞或立,或敛翅,皆丝丝如画。”靳江入湘江口处,古代曾是烧制砖瓦的集中地。明代《一统志》载:“靳江在善化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靳江,源出湘乡大凫塘,东北流经宁乡麻山,南七十里又东北入善化县至黑石头注入湘,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靳江上游的名胜有刘少奇故居和大夫堂庄园。前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系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刘1898年11月24日诞生于此。该院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面积约六百平米。现在旁边建有园林式的刘少奇纪念馆。大夫堂庄园位于宁乡花明楼朱石村,系战国楚怀王赐予上官大夫靳尚的封地。据说昔日的大夫堂庄园有四塘八景。四塘者:大夫堂东面的大湖塘、西面的大冲塘、前面的池塘和后面的山塘。八景者:古城门、大城墙、箭楼、护城河、千年古樟、长生树、三棵桃园结义树和一枝红杏出墙来。 烈士公园 烈士公园是长沙也是湖南省最大的集纪念、浏览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位于营盘路与东风路交界的东北角,公园的东面紧挨车站北路。公园依其自然地形,山上种树辟园,洼地造湖建亭。公园内常年树木苍翠、绿草如茵,奇花斗妍。各种亭台楼阁与湖泊、水榭交相辉映。较著名的有:浮香艺苑、年嘉湖、朝晖楼、青山桥、羡鲜馆、儿童游乐场、民俗村等。其中民俗村荟集了我省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景点,建筑精湛,景色迷人。 公园分纪念区、浏览区和娱乐区三大部分。纪念区以1958年建成的烈士塔为中心 ,四周松柏绕,肃穆庄严。如果从营盘东路的南大门进入公园,可见通道两旁的龙柏苍劲葱郁。绕过花坛,沿石街而上,即到纪念广场。眼前便是烈士纪念塔。塔的四周,环绕着南岳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钱松和长沙罗汉松,丛绿簇拥,使烈士塔显得庄严雄伟。此塔坐北朝南,麻石结构,由上塔下堂两部分组成,总高度为五十八点七米。上部纪念塔高三十八点六米,平面呈八方形,八角绿琉璃攒尖宝顶,塔身南向汉白玉嵌祁阳石碑心,上镌毛泽东题“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九个大字。下部为纪念堂,纪念堂大厅前方有纪念台,后设祭堂。堂的四角为壁龛。有竖碑铭:“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纪念堂的左右为陈列厅,陈列有先烈谭嗣同、黄兴、向警予、蔡和森、夏明翰、郭亮、杨开慧等九十人的遗像和事迹及部分遗物,并陈列有全省七万六千名烈士的全部名册。每年清明,前来祭奠者颇多。 纪念塔之东北有一纪念亭廊,系纪念塔的配套工程。建成于1953年。纪念亭廊为仿宋长廊式建筑,梁柱为纯木结构,三亭之间是用朱漆红廊相连,中间主亭为两层。登楼便可环眺公园全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亭上为绿釉琉璃瓦,梁檐上精描彩色图案。梁柱、栏杆均为大红油漆着色,显得富丽堂皇,民族风格十分浓郁。 公园的东北角是年嘉湖,其水域面积约四十八公顷。年嘉湖系疏浚原阎家湖和合并附近几个小湖而成。原湖产权属阎姓,故名阎家湖。阎家湖地处浏阳河湖迹渡以南,杜家山、陈家山以北,丘环水抱,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晴雨皆宜。1954年划归烈士公园,经多次疏浚,水面达四十七公顷。1973年曾改名红雨湖,1982年按原谐音,取“年年嘉庆”之意,更名为年嘉湖。湖面碧波荡漾,绿柳垂拂,春秋佳日,风光旖旎,游船点点,游人如织。环湖用长藤结瓜的手法,与湖中岛屿和湖岸建筑相结合,在游路旁,将各类树木、花卉或群植或散植,使之无论近看还是远观,皆成一处处和谐景点。湖心有四岛,即大岛、孤岛、半湖岛和新岛。四岛统称为湖心岛。湖心岛又名宵阳岛,建于1963年。岛上种植着棕榈和柳树等各类观赏树木以及灌木、花卉,错落有致。岛间建有三座拱桥,置身桥上,凭栏眺望,显得水阔天高,别有情趣。特别是那座长达二百四十五米的仿木结构、具有古老湖湘文化风格的迎丰桥,桥中低栏高廊曲折有致。桥的两头各建有一休憩亭,亭台楼阁与水榭坊与湖光水色相映成趣。 年嘉湖北面的“民俗文化村”,地势隆起,是古罗洋山的残存部分。唐贞元二十一年(805),韩愈调任湖北江陵府法曹参军,途经长沙,兴致勃勃登临罗洋山,为星沙(长沙的雅称)留下千古佳作《罗洋远眺》: 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 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 罗洋山又名大富山,位于今烈士公园年嘉湖北畔,东面受浏阳河水(今跃进湖)切削,悬岩壁立,遍山森林覆盖,郁郁葱葱,向为城东胜景。《读史方舆纪要》称“大富山,府北七里,名罗洋山,峰峦峭拔,流水萦带,为一郡之胜。”老罗洋山,方圆数里,迤逦逶迤,丘岗起伏,大抵南起砚瓦池、上大垅,西界东风路、下大垅一带,东临浏阳河,北脉延伸至九尾冲、黑石渡一带。在近几十年的城市扩张和建设中,罗洋山大部分山头陆续被夷为平地,昔日“登高满袖贮烟霞”之境早已为市嚣车声所掩盖,仅剩下烈士公园内突兀一峰。 公园的东南部是娱乐区,拥有多种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每年的元宵前后,公园内有大型的灯展。每年的春秋时节,公园的香艺苑都会举办各种花卉盆景展览以及书画展览。在公办的各个休闲亭内,长年都有市民喝茶聊天,有唱戏的,有玩乐器的,有打牌的,不一而足。在烈士塔的前坪广场,也是一年四季都有中老年人在那里晨练,或跳舞或打太极等。每天的晚饭后,有数不清的市民绕湖行走,锻炼身体。据长期在公园内绕湖行走的资深锻炼者说,绕湖一周大约要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总而言之,烈士公园是长沙一个休闲、会友和锻炼的极好去处。市内有多路公共汽车可达东、南、西、北四个大门。 南郊公园 南郊公园位于天心区湘江东岸猴子石大桥隐桥之北。猴子石又名浦石,是长沙城湘江东岸的一个港口,距城中心五公里。此处原有巨石高约七米,酷似一猴蹲于江滨。1975年在此建三水厂时被炸掉。对河为靳江入湘江口。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湘江东岸边高三四丈,有石如狮头,下有深潭”,“奇险可观,俗呼猴子石”。 自明崇祯十四年(1641),长沙府推官蔡道宪携长沙名流周圣楷、郭金台、杨德远、吴敄等七人来此“观风”后,猴子石遂成为长沙的名胜之地。七人出游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当载酒呼舟,摇橹轻进至此地时,见岸上奇石,乃问摇船人此为何地,答曰:“古黑石头”。众喧笑,皆以为此名“不足以辱吾,石宜易名”。为此展开了一场为石取名的讨论,有的取名“聚石”,云“百里贤人聚也”;有的取“烟石”,云此时“有烟出没村墟渔艇之间也”。而郭金台则以周圣楷所言“湘浦”,取名“浦石”。众人求教于蔡道宪 ,蔡从周子言,于是“酹酒贺石。命郭子纪事镌勒”作《浦石记》。与蔡道宪同游的举人郭金台赋《浦石》诗道: 舟行切朝光,寒烟幕江浒。 潆回信所适,群心澹太古。 愿从夫子游,跻石开听睹。 西山晃异色,领略各自取。 黯惨奇石姿,命名压乡土。 夫子采元夷,云是湘之浦。 叶卜从人谋,兹游异畴伍。 李白郎官湖,宗元愚溪主。 斯文不磨灭,勒石戒风雨。 时过二年,即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长沙,蔡道宪被捕。蔡宁死不降,被凌迟处死在明月池。从此,每当蔡道宪忌辰,抚台及府县官员和士人学子都要来猴子石设台拜祭,颂赞蔡的忠烈精神。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一说同治进士王楷)作《咏猴子石》寄托了对蔡公的无限敬仰和哀思。诗云: 魂招义帝懔君臣,垓下闻歌志未伸。 昔作沐猴今化石,楚人仍踞楚江滨。 今日猴子石大桥飞架湘江东西,成为长沙南大门的交通枢纽。隐桥之北为南郊公园。公园内山峦起伏,群峰怀抱,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兴建的一座大型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三十公顷,以森林茂密,植物品种繁多而著称。绿化面积达百分之九十三,有二百四十八种树木,共计十六万多株,其中有银杉、黑松、粉旦竹、紫银松、紫竹、黑竹等名贵花木,还有一万多平方米的休闲草坪,四季常绿。公园内有人工湖、花果山、数红阁、艺绿居、趣乐园、临江口、长寿林、梅亭、翠竹坡、桃花林等多处景点,还有跑马场、滑草场、科普乐园、卡通乐园一批游乐场地。 人工湖是步入公园的第一道景观,它坐落在翠峰山下,十分清幽。对岸有栖凤双亭,金色的琉璃瓦亭盖与蓝天碧水掩映,格外醒目,四周青翠环绕,炎天酷暑,双亭内外一片清凉。文艺爱好者尤其爱在此聚会,丝竹之声四时不绝于耳,歌声唱彻游人醉,只疑身已入瀛洲。 沿青石小径拾级而上,来到花果山,人工瀑布立刻吸引人们的眼球。它巧妙地利用山坡地形,将清泉引入花果山上的蓄水池中,然后从高处泻下,形成一道宽十五米高十米的瀑布。水流沿两条七十米长的滑道注入山下水池中,人们可以在水道中任意冲浪戏水,其乐融融。 清代祭祀蔡公的祭台上建起了数红阁。数红阁耸峙在临湘江的山峰上,与岳麓山隔江相望。它不仅是深秋赏红叶的好去处,而且是凭眺长沙城景的绝佳处所,较之于妙高峰、天心阁地势更高,眼界也更开阔,山水洲城,尽收眼底。 东湖 浏阳河从长沙县黄兴镇往北至磨盘洲后不远东转,折向东北向的?梨镇,过?梨镇后又急向西进入芙蓉区东湖街道,形成一个葫芦状的大弯道,是为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的第六道湾。在这第六道湾的北岸有一大片狭长的湖泊,即为著名的东湖。东湖所在地东湖村为宋初古常丰县县城故地。当年修建常丰县城,在此地大量取土烧砖及筑墙,而形成一片湖面。人们将挖土形成的湖谓之东湖。东湖古有砖窑,至今还存“庄家窑”的地名。雨季,东湖水面近三十公顷,1966年改建成东湖渔场。 2003年,东湖渔场的一部分湖面辟为度假村,取名为金山度假村。度假村总占地面积二百余亩,总投资逾一亿元,是“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湖南五星级休闲农庄”。 东湖今属芙蓉区东湖街道,是长沙市最东边的第一个建制街道,素有长沙城东大门之称。东湖街道原为东岸乡的东部地区,最著名的村落即东湖村,因东湖位于这里而得名。湖南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学院、湖南省杂交水稻中心、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等全聚集于此,使这里成为湖南全省的农业科技中心。 东湖古称姚圫,人文历史厚重,是宋初由五代时马楚政权所遗留的常丰县县城所在地。唐天祐三年(907),唐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废唐自立,建立梁朝(907—923)。从此,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与山西则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马殷建立的楚国就是其中之一。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或说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少为木工,应募从军。后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渡淮河与杨行密相争,败后入江西,转从别将刘建锋攻取潭州(治所在今长沙市)。唐乾宁三年(896),刘建锋为部下所杀,他被拥戴为主,先后任潭州刺史、武安军节度使,割据潭、衡七州。又先后取桂管六州,岭南五州等地,成为中原王朝的南方屏障。朱温建后梁(907—923),他受封楚王。后唐(923—936)天成二年(927)封为楚国王。他仿效天子之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筑园林,置百官,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史称“马楚”。 常丰县城遗址位于东湖街道东南部浏阳河畔东湖村内六厘港,地处浏阳河六道湾梨江北岸平原地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长沙市文物考古队对古城遗址进行勘察时,古城墙还基本完整,可展示出古城的基本范围。城呈方形,坐北朝南,有内外两城之分。内城,东、南、西三向另筑城墙,高约三米,上宽三米,下宽八米;北向与外城围墙衔接;东西长约六十米,南北宽约五十米。外城墙高约三米,上宽三米、下宽三点五米,东西长约一百五十米,南北宽约二百米。内外城墙均为土筑,古城占地面积约三万三千平方米。因未经考古调查发掘,尚未发现城内其他建筑遗迹。至今,常丰古城遗迹仍依稀可辨,土城墙尚存两段,共约六十米。 常丰县的前身是五代时期马楚政权所置龙喜县。《旧五代史》载: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楚王马希广奏请析长沙县东境置龙喜县,次年诏准。龙喜县城位于与今东湖相邻的长沙县?梨镇仙人市鹿芝岭地段。《元丰九域志》载:宋太祖登基,因龙喜县之名触犯王朝忌讳,而予以撤销。“乾德三年(965)升常丰场为县。”常丰县则因当年马楚政权设于姚圫的常丰仓而命名。常丰仓又叫常丰场、常平仓,为古代政府出资买谷存储粮食的仓库,储粮主要用于灾荒年救济灾民和百姓。《读史方舆纪要》则载:“宋建隆四年(963)改(龙喜)曰长(常)丰。开宝六年(973),省入长沙(县)。”也就是说,常丰县连同其前身龙喜县共存在了24年。宋元和元年(1098)又把原常丰县的辖境从长沙县析出,定名为善化县。清光绪《善化县志》称,龙喜县、常丰县的辖境“即今善化县境”。因此也可以说,善化县的前身是宋初的常丰县,而常丰县的前身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楚国的龙喜县。 只存在二十余年的古城,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小结点,却见证了五代马楚政权从辉煌走向衰亡的历程。五代时,马殷占据湖南,以长沙为都城,建立了楚国。史载,马殷“土宇既广,乃养士息民”,广积粮,在今东湖一带设立粮仓。在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时奉行奖励农桑、发展茶叶、倡导纺织、重视商业贸易的经济政策。马楚利用湖南地处南方各政权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的商业贸易,采取免收关税等一系列重商政策,鼓励进出口贸易,招徕各国商人,开创湖南“招商引资”的先河。《十国春秋?楚武穆王世家》载:“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辏。” 为发展茶叶贸易,马楚政权采取了“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北客”的宽松政策。马殷曾接受高郁的建议,让百姓自己制造茶叶“以通商旅”,而政府收取税收,每年收入“凡百万计”。同时,又利用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商业货栈,组织商人收购茶叶,茶商号曰“八床主人”。茶叶运往各商业销售点,转卖给中原地区的商人,换回战马和丝织品,获利甚厚,“于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茶税成为马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马楚政权的重商政策,楚国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一方面,“富商大贾,布列在位”,是商人汇聚之区,不少商人担任了重要官职;另一方面,已出现纸币的雏形。《十国春秋》载:楚国“市肆以契券指垛交易”。“契券”即是一种交换媒介,“垛”指储存商货的库场。潭州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宋代则有了大的飞跃,变成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 今东湖村尚存老街一条,名曰“长巷子”。东起东湖村庄家岭,西至湖南农业大学,长约一千五百米,宽约一点五米。清朝初年,古道尚为花岗岩(麻石)驿道,?梨曾有龟形路碑为证。民国时期,改为砂石路面。古道两侧地面,大部分高于路基且树木繁茂,道路既狭长又凹陷,故人们称之为长巷子。湖南省军区东湖干休所位于村内,风景十分秀丽。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内还有柳子明故居,系柳子明在湖南农大工作期间的住宅,今辟为柳子明故居陈列室。校园内还立有柳子明先生的塑像。公馆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一字形二层西式楼房,一色的木门窗、木地板,中间有两道向外突出的门廊和阳台,外墙今已粉刷翻新。柳子明(1894—1985),旅长韩侨,著名园艺学家。朝鲜南部(今韩国)忠靖北道中州郡人。1914年朝鲜水原农林专门学校毕业。1919年赴上海,任朝鲜流亡独立临时政府(今习惯称韩国临时政府)和临时议会秘书。参加过中国南昌起义。1940年后任桂林灵枣农场技术指导、福建省农业改进处技正、永安园艺试验场场长等。1950年8月,柳子明应中国政府之聘,来长沙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执教,工作中有重大建树。在该校工作长达三十五年。 咸嘉湖 咸嘉湖原名韩家湖,位于长沙市今岳麓区,东起铜盆湖,西至三角塘,南至五里堤,北至白鸽嘴,水域面积一百零九公顷。相传明初洪武年间韩姓在此标业,故名韩家湖。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韩家湖,县西五里溁湾堤内,界分长三善七,久湮废,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邑人韩炳章有记,堤上杨柳亭嘉荫蓊然,行旅称便,长沙朱森、朱载岳倡建。”湖南巡抚王文韶作有碑记,对修堤善举大为激赏:“数百年废坠之功,一旦举而复之,无湫垫之虞,无泞淖之忧,可谓费省而功多,事勤而利博矣。” 据王碑记载,新修堤坝高六米,堤基宽十七米,堤面宽二米,中以巨石筑之,既坚固又平坦,遂成坦途。此堤名“五里堤”,后来成了街名和地片名。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胡文典在此创办咸嘉小学校,韩家湖也改称咸嘉湖。1973年辟为西湖渔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一部分湖面被填平,成了今日的咸嘉社区。剩下的湖面,今建为西湖公园。 咸嘉湖湖面虽已缩小,但新建的西湖公园着力恢复生态环境,引来成群白鹭在湖岛中栖息。历时四年,2014年12月底,西湖公园正式开园。通过湿地、草坡、港湾、小岛等多种自然景观的营造,渔场成过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公园如出浴美人。公园内湖心岛上绿意葱葱,白鹭在灌木丛中或停栖或展翅,与不远处的岳麓山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独有的“水墨蜃景”。 公园内设计有龙王港风光带,龙王塔,竹影蝉鸣、艺术广场、热情沙滩、创意秀场、西湖渔港、七彩花田、生态湿地、牛形山森林氧吧等十一个景点。 湖面靠东的白鹭洲,洲上灌木葱葱,白鹭在灌木丛中或停栖或展翅。白鹭是候鸟,以往每年飞往南方过冬时都会在洲上经停,后来西湖渔场水质变差后便不再光临。后来农业专家和工作人员想方设法招引,一面在岛上设置供白鹭栖息和进食的笼舍和竹排,一面在岛四周制造人工生态浮岛吸引白鹭来叼食鱼虾,用尽办法才把白鹭留了下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今白园内白鹭数量已达到了数百只。除白鹭外,还有池鹭、八哥、白鹊钨、棕背伯劳等数十种鸟类分布在湖心岛、识水湾、花洲岛等湿地、草坡、港湾中。 冬日暖阳中,成群的白鹭从白鹭洲跃起,穿过波光潋滟的湖面,在浅水区觅食、嬉戏。金翅雀、灰喜鹊、斑鸠等各种鸟鸣声在亲水游道旁的树丛中此起彼伏。西湖公园与岳麓山、橘子洲、傅家洲、龙王港连成一条翠绿的屏障,在湘江西岸城市的中心,形成了一个鸟类乐园。 梅溪湖 梅溪湖位于岳麓区岳麓山后山西侧,北邻梅岭公园,南连桃花岭。原为岳麓山乡古人塘、马驹塘地带众多湖泊、水塘的总称,因有龙王港支流梅溪从这里流过,故名梅溪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这里属新桃乡,有梅溪滩的老地名。 桃花岭属岳麓山的后山,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是梅溪湖的水源之一。梅溪湖畔,山水云天,洪寺庵水库与之相接,腊八寺遗址犹存。这些重要景观节点,分为五个分区。入山口有大面积桃林,名“粉桃迎客”;上山中溪涧相叠,名‘林涧寻踪”。水库湖面和绵延山脉连为一体,有如桃源秘境。流水上古有石板桥,曰桃花桥。清诗人龚燕山有《桃花桥题诗》云: 古涧舆梁济涉夸,桃花流水出长沙。 夭夭灼灼虬龙会,荡荡平平驷马赊。 盛世先型光旧业,中天继绪庆重华。 问津倘得源头路,夹岸阴浓第几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仍充满野气,是老百姓垂钓、摘葡萄的好去处。农人居闹市边陲,独享月白风清、天蓝地净;茂林修竹,出没村野人家,葡萄藤架,结满甘霖天露。九十年代后填湖造田,加之经济开发,梅溪滩水面逐步缩小。二十一世纪后,政府主导退耕还湖,胜景顿开。蓄积了数千年的钟灵毓秀,一时间激活了数十里水色山光。梅溪湖的再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促成。 2010年重新开挖的大型人工湖,命名为梅溪湖公园。公园水面与北邻的梅岭、南邻的桃花岭连为一体,大气壮观。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六组团”,即山脊观光轴、环山游览带、洪寺庵水库休闲度假区、腊八寺休闲疗养区、东入口及自然博物馆区、麓溪浴度假区、桃花谷文化区和马鞍山果园观光区。 今日梅溪湖妙处无穷。观其布局,南北高,中间低,虎形山临流而峰鸣谷应,龙王港得水而雾蕴花林,虎踞龙盘。藏风聚水,山环别墅,水绕亭台,窗外莺啼,林间雀响。春赏长堤之柳,夏观沿湖之荷,秋闻沁鼻之桂,冬寻傲雪之梅。眼前图景,俱在画中,梅溪湖宜居的环境,带动了四围的房地产业,长沙名校随之入驻。梅溪湖交通便捷,地铁交错,高速相环,临湘江一箭之地,达株潭转眼之间。梅溪湖人文荟萃,枕岳麓书院之文脉,聆大学城之书声,风晨月夕,容与徘徊。梅溪湖占据了福山福水福地,让人心驰神往。 梅溪湖公园经常举行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如灯展,夜色里,偌大一个湖面,一眼看不出轮廓,碧波沉静,凝然有光。待到灯光开启,刹那间灯火楼台,声光璀璨,喷泉一线升飞,迤逦而来,宛如流风回雪。激光灯射向半空,有若紫陌红尘。清代桃花桥畔的“夭夭灼灼虬龙会”已转化为现代化、高科技的灯会。灯会上,往来游人络绎,彩灯映面,语声喧喧。人影灯光,交相互错,恍兮惚兮,让人陡生天上人间之感。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在梅溪湖片区拔地而起。它包含了一系列独特的城市节点和空间:一个大剧场,一个现代艺术馆,一个小剧场(多功能剧场)和提供餐饮及其他配套的商业设施。中央广场由三个不同的建筑物的相互位置确立,从不同方向进入基地的步行流线互相交汇。同时,中央广场向外延伸连接周边道路。大剧场能容纳一千八百名观众,将是长沙最大的表演场地。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为主,能满足国内外各类音乐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大型歌舞、戏剧、话剧等大型舞台类演出的使用要求。小剧场则以灵活的剧场演出布置方式作为特点,可满足宴会等商业活动、小型话剧演出、时装表演和音乐演出等众多不同的活动和表演需求。 洋湖垸 洋湖垸为靳江入湘江口地带的湿地,古名“瓦官口”。“垸”是湖南和湖北独有的名词,既指沿江、沿湖地带围绕田地、房屋等修筑的堤坝,也泛指堤内的地区。这里堤内的湿地,古曰“洋湖”。 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因流经楚大夫靳尚墓地得名。靳尚是楚国的上官大夫,靳江上游为靳尚的封地,宁乡县花明楼镇朱石桥村至今有大夫堂庄园古夯土围墙遗迹。 靳江源出湘乡市金石乡,有东西两源。东源出靳源村罗仙寨西麓;西源出万群村万岁塘,两源会于赵公桥后进入宁乡,流经八个乡镇,至宁乡道林镇烧汤河出境,再经湘潭县北和望城县南(今属岳麓区),至长沙市岳麓区柏家洲注入湘江,全长八十五公里。 1971年冬,将出口一段裁直,从故道北移一公里,自许家洲至谢家屋场全长五百五十米,缩短河床一千六米。留下故道哑河二十四公顷水面划给郊区岳麓山公社靳江大队,补偿其开河损地。又含浦镇官埠口村一段,于1976年冬改道拓宽,从清家滩至颜家桥裁弯切直一千八百米,撇开北面一段故道。望城境内(今属岳麓区)河长二十四公里,河床宽一百至一百五十米,1964年修建九江庙河坝后,上游已无舟楫之利。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有此水。《水经注》曰:“湘水又北,左会瓦官口水,湘浦也。”“瓦官口水即靳江,瓦官口即靳江入湘江口。据考证,古代这里曾是烧制砖瓦的集中地,政府在此置有瓦官,故名瓦官口水。明《一统志》亦云:“靳江在善化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剑江,源出湘乡大凫塘,东北流经宁乡麻山,南七十里又东北入善化县界至黑石头注入湘,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到清代瓦窑已不复存在,瓦官口建起了楼台亭阁,栽种了梅花,成了长沙城郊的旅游胜地。 清嘉庆举人黄本骐有《雨渡瓦官口》诗云: 阴翳漫江昼不开,蹇裳唤渡客裴回。 寒流一线盘沙出,细雨孤帆背岳来。 云树微茫分甸郭,烟涛汹涌动楼台。 问情多被梅花约,又见东风两岸催。 清乾隆进士孙良贵《靳江口》诗也证实了清代靳江口广植梅花,诗云: 回望昭霞石,行看靳口迟。 寒波明藻荇,白石曝鸬鹚。 远客归何日,逢人问岁时。 江梅含欲放,于役亦知期。 清代靳江口已成湿地,当时称作“长沙溪”或“靳家溪”。 清康熙间诗人张埴《出靳江往长沙溪行即景》中描写了曲潭、薜萝、野花、鸳鸯、垂钓、流烹、溪光等诸多湿地美景及消闲情趣,诗云: 之子港何之,曲潭流几曲。 两岸薜萝垂,半篙春浅绿。 草际野花香,鸳鸯暖自浴。 把钓忽惊飞,鱼小竿陆续。 旋取活流烹,引满酌醽醁。 颓然醉复醒,消受溪光足。 清末诗人、经学大师王闿运则称这块湿地为靳家溪,其《咏靳溪新柳》称: 靳家溪畔柳千条,犹学当年郑袖腰。 访古伤春正惆怅,绿杨深处听离骚。 今日洋湖湿地公园,东临潇湘南路,南临洋湖大道,靳江河、雅河环绕其中。占地五点二平方千米,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分为湿地休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科教区、湿地生态保育区及雅河、靳江河滩涂湿地五个板块。景区绿化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汇集了一千三百多种湿地植物,会聚了三百多种鸟类、亚热带动物、水生动物及昆虫,成为沿湘江风光带上璀璨的明珠。 漫步园内,几曲清流顺着河岸曲折蜿蜒。岸边长长的芦苇低着头,害羞地摇曳着。天气晴好时,泛舟水上,陶醉在白云、蓝天、碧波、清风中,享受亲水而居的幽闲。生态农田里,鱼翔浅底,时而惊起一滩鸥鹭,让人体会宋词中返朴归真的自然之美。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6:28 , Processed in 0.0974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