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珠山 影珠山,位于长沙县福临镇,为长沙、汨罗两县的界山,主峰海拔五百零九米。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称:“山顶有井,其影如珠”,故名。又有一说,“影珠”当为“隐居”之谐音,传说晋陶真人尝隐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则云:“影珠山在县东北百里清泰都,山极高大,雄镇一方,半山以上有狮子岩、高十余丈,下有石洞。可通往来。山之西又起大山,属湘阴(今属汨罗),名曰西影珠山。”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新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第一回“装乞丐童子寻师,起宝塔深山遇侠”,开篇便是:“从长沙小吴门出城,向东走去,一过了苦竹坳,便远远地望见一座高山,直耸云表。山巅上有一棵白果树,十二个人牵手包围,还差二尺来宽,不能相接。粗枝密叶,树下可摆十二桌酒席。席上的人,不至有一个被太阳晒着。因为这棵树的位置,在山巅最高处,所以在五六十里以外的人,都能看见他和伞盖一般,遮蔽了那山顶。那山横跨长沙、湘阴两县,长只六十余里,高倒有三十余里,从湘阴那方面上山,虽远几里路,然山势稍缓,走的不大吃力。从长沙这方面上去,就是巉岩峻削,不是精力极壮的人,绝没有能上去的。长沙、湘阴两县的人,都呼那山为隐居山。故老相传,说那山在清初很有几个明朝遗老隐居在那里,遂称为隐居山。”平江不肖生说影珠山横跨长沙湘阴两县,与现在的说法有异,自然以现在的说法为准。又:平江不肖生所说的那棵白果树,现在再也找不到他笔下的影子了。白果树还在,可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这棵“白果树”实在是无法忍受那世界的荒诞,便借青天的一声霹雳,在熊熊的烈火中坐化“涅槃”了。据影珠山下目击者说,那大火烧了七天七夜,整个的天空都是一片血红…… 影珠山的周围,出了不少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如郭嵩焘,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王润生,长沙“八拳”扬名四海;任鹤年,孙中山的得力干将;杨宣诚,国际军事情报专家;杨昌济,民国著名听教育家;瞿鸿禨,清末军机大臣…… 影珠山上隐藏着许多的神仙。据《今古奇观》载,影珠山上有寺庙四十八座,为南北朝时梁武帝所建。庵庙多系花岗石建筑,点缀于密林幽谷之中。可惜于1958年时几乎被拆毁殆尽,只有个别地方还留下了一些断壁残垣。 2015年9月,长沙影珠山抗战文化遗址公园正式开放。据有关抗战资料记载:“一九四二年一月,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由长沙往北全线溃退,中国军民据守影珠山天隘顽强阻击,日军遂从第九混成旅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敢死队‘山崎大队’偷袭影珠山指挥所。一月九日凌晨,激烈的战斗打响,经过从凌晨四时至上午十一时的肉搏战、刺刀战,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斗志在影珠山腰子坡一举全歼该敢死队。战斗结束后,牺牲的四百八十余名抗日将士被抬至影珠山顶安葬,并建了纪念碑,上书‘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目前开放的为公园的第一期工程,包括:影珠山抗战将士墓、五十八军指挥部旧址、新十师指挥部旧址及腰子坡战壕等遗址。后期还将完成配套设施,如陈列馆、游道、观景平台等。 在抗战时期的长沙会战中,影珠山作为一道天然屏障,交通要塞,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资料记载,发生在影珠山的大小战斗就有几十次之多,其中尤以第三次会战最为壮烈。关于这次战斗,著名作家何顿写过一篇近万字的小说《影珠山上的枪声》。 影珠山是大美之山,大宝之册,清代诗人黄兆枚《次韵答东寿约九日游影珠山》诗云: 看山人访在山人,与证方来过去因。 今古一般重九节,悲欢齐入大千尘。 黄花识我当前是,白发随年分外亲。 惟愧登高无脚力,眼前丘壑似胡秦。 又,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 野外天空孤磬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飘峰山 飘峰山为影珠山脉的一支,位于福临镇之北的开慧乡,开慧乡原名雾阳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名为开慧乡。飘峰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如飘霄汉,故名飘峰。主峰海拔四百四十七米,长约八公里,下段山回岭复,俨如侧卧巨佛。天晴气朗之时,登峰顶北望,极目可望洞庭,故峰名“望湖尖”。山巅雾绕岚迷,有真武宫、刘公殿等古迹。半山有泉,名洗手沟;北有龙井,深二米,宽三米,泉水清冽异常。明代诗人蒋之棻《飘峰山》诗云: 杖底峰如玉女开,青鬟累累对前来。 岚生古洞千山雨,瀑逐深溪万壑雷。 定后远神栖岛岳,醉中清梦到天台。 痴情自负多奇癖,聘得青山作酒杯。 飘峰山广袤两千余亩,山峰有明朝末年修建的湘峰古寺,今保持完整。山中盛产飘峰云雾茶,山间清泉长流不断。开慧镇清泰桥的桥名相传为明正德皇帝御笔,高山殿传说是正德皇帝在这里住宿一晚而得名。 飘峰山半腰有个酒坛坡,坡有一百吨巨石,形似酒坛,故名。上有一石窝。相传古代山下一穷苦民夫上山砍柴,倚着巨石休息时,闻到石窝里的水有阵阵浓郁酒香。农夫甚喜,石窝虽不大,每天可取酒一斤。贩柴卖酒,收入倍增,农夫忘乎所以,不想下苦力砍柴了,而想把石窝凿大点,每天出三四斤酒。可一铁凿子凿下去,酒就再也没有一滴了,酒香也闻不到了。此传说告诫做人不得贪婪。 飘峰山下有明朝末年修建的,今长沙地区保持最完好的惜字塔——飘峰塔。飘峰塔巍然屹立于南麓,如赳赳武士,侍卫于“巨人”身旁,别有一番风味。塔内原供石雕佛像一尊。塔的各层均出短檐,檐角短而微翘。塔顶宝瓶,传说重两百公斤,为当地武举缪某肩扛装上。第一层为“化纸炉”,炉门半圆形,塑有人物故事,神态风采栩栩如生。第五层有门,内有石雕佛像一尊。门上有“笔阵凌云”四字。两侧有对联:“山河并秀,日月增辉。”1970年塔顶忽被狂风吹歪,向西南向倾斜约四十厘米,后来又自正其位,被传为奇事。塔平面六边形,立面锥柱体,七层,加一基座,加一宝顶,通高二十五米。 飘峰山麓有著名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居。杨开慧故居始建于清末年间,土木结构,盖小青瓦,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四百八十平方米,房舍为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院内植桂花树和女贞树。院西为一畦菜土,院外有小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于此。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 杨开慧墓位于杨开慧故居右侧棉花坡山头上。1930年11月,杨开慧就义后归葬于此。毛泽东寄三十银圆,以开慧的三个儿子名义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重修墓地并建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照与之合穴,新建合葬墓于今地。从山脚至墓区由三层梯形平台相连,墓碑横置斜放,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另建大型词碑一方于墓后,镌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开慧祖父书樵与父亲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弟开明烈士墓亦在陵园内。杨开慧故居和杨开慧烈士陵园今均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飘峰山下的枫树湾是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的生长地,其故居得到修复,亦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 北山,位于长沙县北山镇,镇以山名。北山距老市区伍家岭约二十公里,是一群山的总称。著名作家王跃文在《长沙有北山》一文中写道:“北山有山:汉家山、明月山、象形山、天雷山、狮子山。山势低缓,有坡无峰,有脉无陵,如一首琴曲余音,渐远渐淡成眼底天边的一痕青黛。山多枞树,茶树,山下多水田菜畦。清晨轻岚浮绕,傍晚暮鸟归宿,推窗一望,无挂无碍,一览无余。北山亦有水,为白沙河、丰梅、白溪、英婆、板桥,皆非大泽深沼,然波光丰滟,水云叆叆,竹林小桥,水牛星散。于是,山间水边,农舍或聚或散,家家黄狗黑狗,麻鸡白鹅……”北山的山,纵横交错,延绵不绝,风景如画;北山的水,池波如碧,溪水潺潺,终年不息。 北山荣合桥有摩崖石刻。穿过一条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林荫小道,便可见一天然石壁耸立眼前。青年书法家陈新文见后发出惊叹:“石壁四边方正整齐,似神工辟削,揭岩能当桌当几;平滑如镜,如仙人精磨,泼水则光可鉴人。自然造化臻如此境地,让人惊叹。更撼人心魄的是,石壁上赫然镌刻着四个遒劲磅礴的大字——‘回头是岸’。四字从右往左铺陈排列,气势苍劲。虽经风雨洗刷,岁月磨砺,仍清晰可见……” 北山有一位抗日名将,叫李默庵(1904—2001)。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国民党的陆军中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的故居便是有名的“北山书屋”。北山书屋进门的堂屋分上下两进,青砖黛瓦,雕花窗棂。看起来与传统的中式大屋无异,但堂屋两边的厢房,却是异国风情。本书作者之一、原《新创作》杂志社社长杨里昂对“北山书屋”情有独钟,特别是对左右两厢的西式洋楼看得仔细:“右边的大天井上下两边各有一栋西式洋楼,前栋为两层,后栋为四层,楼上楼下均以宽敞的迴廊相连,每间屋子都有教室那么大,光线充足,大玻璃窗户,装饰特别讲究。左边的厢房则是一座六角形的小洋楼,天井中有假山,盆景之类。看得出这院落是经过建筑专家精心设计的。这种中西合璧式的庭院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中城市中颇为流行,在远离城市的山乡却极为罕见,就是在今天也依然难觅,无怪乎它的名声那么大。”著名作家聂鑫森对“北山书屋”也是赞美有加:“‘北山书屋’的环境极为幽静,远山如黛,近处田畴、树林、池塘、渠道罗列。为何名之为书屋?想必当年此中定有丰富的藏书。李默庵于军务之余,青灯黄卷,尽享其读书之乐。” 北山镇新桥村有常家祠堂,是长沙县保存最完好的祠堂,也是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母亲老家的宗族祠堂,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常家祠堂建于清光绪年间,青砖封火墙,硬山顶。北山常氏系从江西、湖南衡州等地迁徙而来,各支系均奉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为共同的祖宗。石刻门联云:“奉先思孝,进退必敬。”祠堂早些年为常新学校所在,后为新桥村村部。加上教室、厨厕、庭院等其他建筑,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祠堂面对白沙河,后依低山,面阔七间,进深三栋,各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石柱头支撑,气势恢宏。大门有三,均由花岗石作框架。门廊前有花岗石阶级,中厅宽大,戏台、天井等由花岗石砌边,两侧有厢房、天井,宽敞古朴。清末北山常氏大多远离政界,开始下海经商,有的成为长沙的富商巨贾,如常子诚创办的裕孚钱庄为清末长沙钱业大户。陈先枢母亲常友芳曾撰《常家祠堂》联云: 化鹤归衡州,有明代元戎,适开胜境; 新祠移潭府,集清时巨贾,再造山河。 北山还有个彭家祠堂,位于高仓村,也是一块风水宝地,祠中有九口泉井,泉水清亮甘甜,如出一源,你从任何一口井中取水,其它泉井即迅速做出回应,水位同升同降,令人啧啧稀奇。村民都说彭家祠堂的井水是智泉、是福泉,人们喝了它,不仅长聪明,而且有福气、有出息。高仓中学(今长沙县二中)即为彭家祠堂旧址,作家王开林曾在那里读过书。他说,很多人都不知道高仓中学还有一个更好听的民间美称叫“九饮中学”。何为九饮呢?就是因这九口智泉而得名。王开林说“高仓中学是在彭家祠堂的基础上改建的”,难怪他后来以湖南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 北山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忘不了的儿女情长;诉不尽的王侯将相;说不完的怪力乱神;当头棒喝的“回头是岸”。比如有一座山,远看如同一只趴着的雄狮,于是当地人就叫它狮山。这山下有座将军墓,里面躺着的便是一位叫常丹翰的将军。将军所处的年代已不可考,但他的出生却有着一段传奇……王公桥村若溪冲也曾出过一位将军,大名就叫岳麟。所以若溪冲旧名岳麟。王跃文说北山有陶潜气,儒与隐恰是其气质。 大山冲 大山冲位于长沙县路口镇,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路口这个地方有些神秘,也曾有不少传说。如有着千年历史的东兴寺,住持已达三十九代,庙宇姿容古朴,气度轩昂。又如花桥、麻林桥,都有着不少美丽的故事。有资料介绍大山冲曰:“山冲众多,群峰叠翠,参天古树排列成行。山中微风轻拂,落叶翻飞于天地间。远处是高远的天际,近旁是潺潺的流水,一派自然幽静的山野风光。此处原有一处村落,后村民尽数迁出,开辟为景区,目前正处于保护性的开发阶段。故公园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致。每年秋高气爽时,便是公园赏金果红叶的最佳时节。” 清末大臣,曾主持京师大学堂、有“北大之父”之称的著名教育家张百熙墓即在其洞田村,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路口镇花桥村南坡的东兴古寺,是长沙县地方唯一一座超越千年的名胜古刹。还有开元寺,系长沙县最大的寺庙,占地面积九点三公顷,始建于明末清初,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竹山腰。开元寺久负盛名,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寺内香火极其旺盛。此寺2003年重建,今有大殿、观音殿、斋堂、念佛堂、助念堂等。总建筑面积有七千余平米。规模宏大,佛像妆金。妙相庄严,清净殊胜。 诗人、作家吴昕孺便是路口人,他曾写过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路口:风景旧曾谙》,其中有这么两段:“现代的长平公路与长湘古道在长沙县东部、距省城四十五公里处交叉,故名路口。几千年以前,就有先民聚集于此烧荒垦殖,结庐而居。路口是长沙县的一个大镇,长沙县一医院正在交叉口上。镇东一公里,有一处甚不起眼的隘口,多少车来人往,都不曾注意到它。但你如果走进去,就会发现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大山冲系幕阜山余脉的西缘,最高峰乔才坨海拔二百一十六米,最低处秧田坝海拔仅五十五米,相对高差为一百六十一米,因此地貌高下相形,参差互补,层峦叠嶂,形成了一个长约二点五公里、宽约一公里的山体密集型狭长山冲。冲内,峰与峰相连,路与路接,岔与岔相通。山势如迷如幻,道路似断却续,仿佛误入八卦阵一般……”“每到夏季,长沙炙热如火炉,这里则一派清凉。更稀罕的是,这种空间风格聚落了一份深沉的安宁,这份安宁来自远古,来自早已消失的自然物候,来自人类未曾开垦的遗忘,来自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惦念……” 大山冲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最主要的是它的植物和动物价值非常之高。其中植物就有四百三十种之多。其中有一片水杉林,系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据称一枝叶片就可换回五吨钢材,它是植物中的“活化石”;还有誉满全球的中国“鸽子树”——珙桐;极珍稀的红豆杉等。野生动物则有野猪、麂子、野兔、野鸡、野鸭、白鹭、斑鸠、喜鹊、穿山甲等。公园内胸径在四十厘米以上的大树比比皆是。 公园内有小型水库两座,可以说是垂钓爱好者的天堂。某无名氏和张志和《渔歌子》的诗云: 远山重叠水萦纡,水碧山青画不如。 山水里,有岩居。谁道侬家也钓鱼。 该诗仿佛是专为这大山冲的水库钓者而题。公园内大塘坡上还有一座占地约一公顷的“鸟语林”,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中有林,林中鸟语不休,是四方游客洗肺、神游的好去处。 沿江山 沿江山位于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浏阳河自东而西,蜿蜒流经山麓,故名沿江山,周长二十二公里,主峰文选峰海拔二百零七米。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县东七十里沿江山,主峰文选峰,上有古寺名紫霞寺。” 紫霞寺立于文选峰顶,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的三、四道湾尽收眼底,只见河流自东向西滚滚而来,桃树湾、潭头湾、斋塘湾、王家湾、肖家湾等五处河湾把浏阳河截成五段,但被截断的河流,仍然朝着沿江山,直到木瓜洲的章家坪,才掉头向南转西直奔省城而去。这五段河活象五条巨龙,朝拱着沿江山,人们便起名为“五龙捧圣”。邑人王愈哲《登沿江山》诗云: 眼底平原插一峰,嶙峋势欲与天通。 我来绝顶纵横览,岳麓西来宝盖东。 紫霞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7),为右骠骑将军尉迟敬德监修,清顺治十年(1653)重修。殿分三楹:正殿主祀观世音,前殿陪祀韦驮暨汉寿亭侯关羽,偏殿配祀文昌,四大金刚、二十四褚天、十八罗汉则分列于东西两侧,经堂禅室,肃穆庄严。寺的东侧下方有戏楼。庙宇建筑雕龙画栋,曲径回廊,错落有致,楼前场地,田方有奇,每逢庙会道场,各戏班轮番上演,参禅游戏者扶老携幼,络绎不绝。 寺周古木参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山泉清冽,怪石嶙峋,浏阳河曲折东来,绕山麓而西去。俯瞰周遭,平畴广阔,环顾四野,阡陌纵横,天下美景尽收眼底。云蒸霞蔚,莽莽苍苍,层峦叠嶂,形胜天开,令人心旷神怡,恍若身临仙境。小溪绕庙周北下,上有石桥,名“春心桥”,刻石立碑于桥侧,为清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相传清初吴三桂叛军攻打长沙时在此驻扎,在一小山头上击鼓鸣金,发布信号,因此有了天子山、打鼓堆、校场坪等地名;又在山东麓储放粮草,故名屯田垅;又把囚犯集中起来在沿江山东南面开荒造田,留下了囚田的地名。1941年,日寇犯湘,我军民曾在此山抗击日伪,今日战壕、掩体等遗迹仍依稀可辨。 清末,紫霞寺三遭兵匪劫难。民国初,都团议修,众民慷慨捐资,古寺始复原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紫霞寺被彻底拆毁,殿宇戏楼、神坛法器、名联壁画、古木奇花,荡然无存。 2004年9月,沿江村与早禾、座寺两村合并,更名沿江山村。新村委会顺乎民意,与诸村各民委同事商议,决定重建紫霞寺,开发沿江山。千年古寺拔地而起,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楼阁参差,青瓦鳞栉,错落有致。山门两边一对雄狮蹲踞镇守庙宇。两边对联曰: 五龙捧圣; 一柱擎天。 两个木窗,古色古香,木窗上方,分别塑有蝙蝠、卧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进得山门,韦驮菩萨手持宝杵站立门前,东西两侧吊有大钟立有大鼓,一击一敲,声音浑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关帝爷手捋胡须,坐姿端庄,神态安详。转过天井,即到正殿。正殿祀千手观世音,高约两丈,脚踩莲花,行合十礼,慈眉善目,眺望远方。左右两旁另有手持净瓶的甘露观音和怀抱童子的送子观音。两侧靠墙处,上下分列二十四诸天菩萨、十八罗汉。东南墙角有赵公元帅财神,西南墙角有地藏王菩萨。东北、西北角分别立着周仓、关平,偏殿有祝文昌帝君。殿下为一个广场,戏楼宽敞、华丽,两侧有回廊,中间有座位。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庙会,乡民扶老携幼前来上香看戏,茶摊小吃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大围山 大围山又名首裨山,位于湘赣交界处的浏阳大围山镇(原东门市),西临官渡镇,东临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其山“岗峦围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四百一十余平方公里。其主峰七星岭海拔约一千六百米,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之“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令人神往。今为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四十八个,总面积近四公顷,又有白沙湖之称。秋天,湖畔芦花似雪飘飞,有“西峰雪影”之美誉。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今仅留遗址。相传平江不肖生《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即取材于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本书作者之一彭国梁和诗人江堤曾往大围山寻访传说中的红莲寺,遍寻不着。在一位老汉的指引下,果然见到了一处空坪。 其西南为船底窝,洞口有石如门立;其北为西岭龙须漕。龙潭瀑布、枫林瀑布、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飞珠溅玉,声响数里。沿船底窝溪流直下,行半小时,道旁有“夫妻松”,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一为马尾松,粗犷劲拔;一为黄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让人羡慕与向往。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对此盛赞不已,其《登大围山》诗云: 大围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载林坞。 石隙花开自春夏,地炉僧拥无寒暑。 清流白鹇涤毛距,绿树黄熊引筋膂。 山腰日午婴儿唬,知有雷公出行雨。 清代诗人张帜亦有诗咏《大围山》: 千里山河一望收,最高巅上正三秋。 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 斑豹尽同顽石卧,苍鹿晴共淡云浮。 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岧峣足胜游。 龙须漕右侧有鸡峰尖,状若雄鸡。又五公里许,至细棚子和蛤蟆井一带,山高林密,空气湿润,人迹罕至,一派原始生态。植物有一千五百余种,其中珍稀物种十多个,高大的青泉柳(人称摇钱树)、鹅掌木(马袿木)、香果树和紫荆茶树、穗花杉、银鹊树、桎木等珍贵乔木,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木。大围山不仅山势雄浑,树木茂盛,云海苍茫,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诸如云豹、山牛、猿猴、红毛狗、花面狸、穿山甲等等;还有巨蟒、白蛇、鸡冠蛇、五步蛇、眼镜蛇、角雉、白鹇、画眉、红嘴相思鸟等,随处可见。 山麓有两个岩洞:一为风洞,冬暖夏凉,可容百余人;一为云洞,每逢洞内云起,就会下雨。西有雷打石,其大如房,传说为雷神劈为两半。再往西,又有一谷,矗立着高三十余米的巨石,顶部削平,如一大棋盘,上面呈颗颗黑白棋子。两面有山将石环拱,令人叹为观止。大围山峡谷,又称花门河,这是一条天生的漂流河。此河河道狭窄,河水湍急,大水卵石密布,全程约十公里,有四十八个潭,四十八个滩,最长的潭不到八十米,最长的滩却接近三百米。河道迂回曲折,弯道多多。真可谓“船到山前疑无路,潭过转弯又一滩。”河道两旁植被浓郁,风景优美。漂流沿途典故一个接着一个,系有龙王潭、琵琶漕、情人谷、殉情岩、龙虎滩、龟形漩涡、美女梳妆等神奇的景致与传说,使人置身于“船随山水转,人在画中游”的境地。 大围山又有地质公园之美誉,其第四纪冰川遗迹类型较齐,且保存良好。如冰斗、冰窑、U型谷、鱼脊峰等冰川遗痕十分典型,栗木桥块砾碛、基岩冰溜面及羊背石稀有罕见,尤其是被誉为“冰川之魂,国之瑰宝”的羊背石在中国东部地区十分罕见,具有科研价值。 道吾山 道吾山古称白鹤山,又名赵王山,地处浏阳城北集里乡(今集里街道)道吾村,系中外驰名的佛教圣地。其主峰五老峰七百八十七米。其山西起蕉东达宝盖,列峰七十一。据清顺治浏阳知县韩燝《道吾山记》,唐大和年间(827—835),有僧名宗智者,入山,四行无径,为巨石所阻,困坐石边。忽有白衣老人自称沙伽龙,近前致礼曰:“师为开山祖,待师久矣。”宗智答曰:“吾志为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说完,风驰电掣,石裂道开,宗智从此开山讲法,并以道吾名其山。 道吾山山峦叠嶂,风景秀丽。山中有二湖、三洞、六泉、十潭、十三溪、二十八岩、七十一峰等奇景。山岳地貌奇特,林泉遍布,充满粗犷野趣。其道吾“三绝”者:为盘路古松群、千年古刹兴华禅寺、高山天湖;其“四大奇观”者:为烟雨、云瀑、雾霏、雪霁,均久负盛名。元代一代宗师欧阳玄曾作《登道吾山》诗: 道吾山头有龙卧,登峰重岗深紫逻。 灵湫瀑布千丈长,古寺神杉十围大。 崇祠坎坎风雨来,樵径丁丁鸿雁过。 郡人夜望北斗魁,下有突兀青莲座。 道吾山古迹甚多,前人概括为二十四景,即:祖师岩、冷泉井、回龙桥、引路桥、挂剑泉、老龙潭、明月湖、龙卷田、虎爬丘、莲花峰、兴华禅寺、白龙泉、五老峰、罗汉洞、白鹤山(又名白果山)、挂榜山、吾山雪霁、失马桥、龙影石、棋盘石、雷劈石、定心石、金刚塔、裴休亭等。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有诗咏大围山: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河著,啾啾阶下蛩。 白龙泉(又名龙湫)为道吾山胜迹,系兴华寺后殿右侧的一口清泉池。以古砖砌成圆形,直径一米三左右,沙底,泉水清澈,冷冽而甘,传闻曾以此水作“贡泉”。其侧有“白龙泉”石碑。泉池岁无盈涸,水藻鲜碧,有小动物长约十厘米,鳞甲隐见,蜿蜒其中,人称“沙伽龙”,据说唐文宗封其为“白衣龙王”。旧时民间有人接龙求雨,事属荒诞。韩燝《道吾山记》载:“龙湫感觱沸,灌溉民田,是有功于民,非徒一丘一壑供逸士之盘桓而已。” 挂剑泉位于兴华禅寺后,水源来自莲花山。又集东西两冲水流入老龙潭,灌溉寺前田亩;再从寺右山顶直泻山麓,形成瀑布,高三十余米,飞泉喷沫,冷雾凝霜,状若银剑高悬,故名挂剑泉,惜今已不存。清吴翌风有诗云: 谁掣匡庐瀑,移来挂此山。 高飞翠微上,散在乱松间。 天霁烟长湿,苔侵石作斑。 老僧不爱听,乞食暝方还。 五老峰为七十一峰之最高者。前人赞道吾山之峰峦峻拔,有“翠律吾山几十盘,莲花峰入碧云端。九天闾阖回头近,三楚河山指掌看”的诗句。五老峰上有棋盘石,传说曾有仙人在此下棋。道吾山最著名的当然是道吾寺了。道吾寺又名兴华寺,位于其莲花峰下的平坦幽谷之中。其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827—840),系唐代禅宗僧人宗智所建。唐文宗钦赐“护国兴华大禅寺”,为唐宋时期著名的十方丛林。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四栋。前栋为山门,上书“兴华禅寺”,并有“湖山胜迹”横匾悬其上。东西有伽蓝、土地祠。中栋为正殿,殿中供奉木雕如来佛一尊,高约四米。佛之两侧立有伽蓝什、阿南佛像;殿两侧为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观音、地藏等佛像。殿内悬有“依正庄严”“海印流光”等横匾。大殿立金柱十六根。屋面盖铁瓦,瓦上有明朝铸造字样。后 栋为方丈室,系住持谈经布道、传徒受戒之所。另有天王殿、龙王殿等。五代时道吾和尚所作《一钵歌》,流传甚广,歌曰: 无可离,无可着,何处更求无病药。 病是病,药是药,到头两字须拈却。 亦无病,亦无药,正是真如灵性觉。 兴华寺在湖南佛教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创始人宗智(又名圆智)为南禅巨匠石头希迁的法嗣,亲承石头法脉,毕生弘扬南禅思想,所作《道吾乐道歌》至今仍为研究南禅文化的重要史料。其法嗣弟子庆诸、庆远,后分别各司一方,创建了石霜寺和问津寺,皆为一时之名刹。 石柱峰 石柱峰位于浏阳市西北部龙伏、社港、淳口、古港四镇交界处,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六十米,高出南岳七十多米,是长沙地区的制高点。清乾隆《长沙府志》称其“尖削如柱,壁立万仞。”它耸峙于长沙东北五十公里外的层峦叠嶂之中,浏阳旧志称之为“石柱峰祖山”。 石柱峰古属金顺山,周围百余里,是连云山向西突出的一条主脉,东连大围山,北邻幕阜山,南传道吾山。捞刀河源于其北麓周洛洞。其西、南两麓名百岩洞、枫林洞,水流入捞刀河。东坡水经宝盖洞入浏阳河。石柱峰俨如一斗笠顶,水分四派,风来八面,观十六方气象,转瞬之变,景换千里:望朔方,荆楚山水连天碧,“天清日朗,可瞰洞庭”,令人心旷神怡;山之阳,群峰竞秀,茫茫苍苍,隐约岳麓暮云垂;山之右,万山低仰,村野起伏,捞刀河如脉如练,穿织其间;山之左,连云山似万里长城,莽莽奔来。 石柱峰旧有四十八庵寺,“顶有石殿石神”,原为五间铁瓦三清殿,民国时仍见墙基,并有青石碑,上镌“始建于秦,扩建于汉”等字,惜今不知去向。山左有晒药台,传为孙思邈所用。北有“后周诰封兵部袁侍郎”的铁铸茔冢,俗称铁坟坪,旧时勘舆师称之为“五龙捧圣”。西坡有拴船桩(一葫芦状花岗岩巨石,传为大禹治水所用)、云雾殿、祷雨灵台、龙王庙等古迹。 龙王庙又名玉皇殿,清乾隆以前叫樱桃观。樱桃观位于石柱峰西侧的樱桃坡,海拔一千零五十九米。相传该道观原在石柱峰北坡铁坟坪一带,移来今址已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樱桃观是婴母教的发祥地,是长沙地区最早的道观,其创始人是东晋道士许逊。许逊,字敬之,汝南人,拜旌阳令于豫章(今南昌)。后来许逊拜大洞君猛为师,传三清要法,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江南。据考证,宁康二年(374)许逊举家四十二口,从南昌西迁至浏阳县金顺山石柱峰,在山腰一酷似女阴的桃形石(名樱桃石)旁掘穴结庐,诵经立说。许逊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德恒不离,复归于婴儿”为教义,创建婴母教。江西青云浦净明道士胡之政在《净明宗教录》中写道:“净明许逊之学于婴母,婴母之教授于兰公,绍其学者为吕纯阳,再绍其学者白玉蟾。”故许逊被尊为道教净明道的祖师。 古樱桃观坐东朝西,原有麻石砌成的房屋四十八间,僧道各半。唐贞观、宋宣和、明万历屡有增修,至明代已载史册,与升冲观、姚长观、寿公观、隐真观、松冈观,并称浏阳“六观”。据清嘉庆《浏阳县志》记载,乾隆三年(1738)有贵妇唐欧氏到樱桃观进香,在观前连人带轿神秘失踪,唐家上报官府。而衙门不能给霸气一方的唐家一个说法,于是将祸端栽给樱桃观,次年下令拆毁“妖庙”,永禁修建。传说当时庙内大小神像不翼而飞,古钟则到了岳麓山,是为飞来钟。清嘉庆《浏阳县志》有“樱桃观今已奉毁”之载。直到当地百姓另取“玉皇殿”的新名,才得以在光绪年间重建。今存前后两殿,高八米,进深二十七米,宽二十五米,花岗石奠基,据传部分石料系唐代遗物。殿前有亭廊,亭廊有左、中、右大门通前殿,内奉二米多高的关公像,墙边置两口大鼓,木架上挂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铸造的铁钟。后殿祀玉皇、龙王、观音等。观内有井,名“百汇泉”。中有过亭戏台,封火山墙全为花岗石砌成。殿内外石柱上均刻有意义深远的楹联。戏台侧柱清代联语为: 宋碑堇纪重修,创始未留岣嵝迹; 清鼎永传万世,效灵定比岳嵩呼。 殿前并列三座拱形石门,依门鸟瞰,捞刀河及长(沙)平(江)风光尽收眼底。盛夏炎天,凉风习习,顿生天上人间之感。门前廊柱镌联概括时空背景: 仰止高山,与东大围、南天马、西巨湖共臻名胜; 降若时雨,继商桑林、鲁舞雩、汉昆明毕荐馨香。 石柱峰地质构造复杂,既有丹霞地貌,又具武陵风光。石柱峰之西屏凤凰山、清莲山与主峰呈“H”形分布,组成南北两个曲折回环、布满梯田人家的谷地,俗名“洞”,即百岩洞和周洛洞。“其洞四围旋绕,水多从山巅滃出作瀑布。”洞中河流从断层冲出,形成两个险隘的壑口,南曰“风门口”,北曰“潭口”。百岩河至风门口直落百米,石挡水回,白浪翻滚,涛声动地,令人惊心动魄。周洛河飞泻至潭口,形成长、宽各十余米的大瀑布,水落成潭,声若洪钟,数里外可闻,故又名钟鸣潭。“潭”口径约十米,深不可测,周护铁栏。其恢宏气势,长沙地区绝无仅有。惜1972年修公路时被毁。 进入社港镇周洛大峡谷,沿清澈小溪,走羊肠小道,层层梯田,片片土屋,成群牛羊迎面而来,让人杂念尽失,恍入世外桃源。小村名为周洛村。相传宋代前此处人烟稀少,村中居民系北宋末河南洛河洛宁县一支周姓居民为避战乱迁徙至此,逐渐形成村落。河南洛宁是“河图、洛书”的发现之地,《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洛书乃九畴,故河图洛书也是《周易》的前身。上到半山腰,迷人湖撩开美丽的面纱,阵阵山风袭来,让长途奔波的酷热和疲惫顿时烟消云散。上小船,朝着峡谷的更深处悠然而行。湖水澄碧幽深,水草摇曳,尽显娇柔。两岸青山倒映,虫鸟时鸣,仿若入了仙境。周洛漂流地段为风景区的桂花峡至关山峡,海拔八百多米,山谷曲折险峻,常年雨量充沛,水质清澈。漂流过程,惊险刺激,最大单个落差达十八米。 南出风门口又突兀一山,怪石林立,寒树虬枝,名石牛寨。石牛寨位于龙伏镇尚埠村境内,海拔仅三百余米,丹霞地貌,其山形似牛,首南尾北,翘角俨然,故名。《湖南通志》《长沙府志》皆有“石牛寨……峭壁天悬,窄径一线,上有平野方塘”、“土人御乱,立寨此山”之类的记载。清嘉庆《浏阳县志》载:“己未碑,在县北石牛寨,相传宋理宗时土人结寨避寇。”在石牛寨之外,又有万宝山瀑布、社港拳头山(丹霞地貌)等胜景。 古风洞 古风洞,又名仙人洞,人称湘东第一大溶洞,位于浏阳市高坪乡古风村境内,距浏阳市区约三十公里。古风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洞深数十里,幽深宏阔,壮观瑰丽,古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奥区”。 洞口宽敞高大,吊岩倒悬,飞瀑直流而下。未入洞便感洞内凉风袭人。入洞口有一石碑立于右侧,上刻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古风禅寺住持智灯法师所撰《仙人洞破暗记》。碑文记述:“景计三十有二,有前洞后洞……石磬钟板,三楼五庙,双阙四景。其中奇形异迹,不可胜记。”《浏阳县志》亦称:“其岩邃深十里,分为九曲,持火可入其半。” 古风洞相传内连九洞,现开发的一、二、三洞,约八百米深。首洞长百余米,宽二十多米,高约十多米(最高处过二十米)。仰望洞顶,上开天窗,可见洞外之天;俯瞰洞底,曲径通幽,小河潺潺;侧观四周,洞中有洞,洞上有洞,左洞右洞,洞洞相连。沿着平坦曲折、天造地设般的长廊朝洞内走去,但见四周流光溢彩,扑朔迷离。洞壁和砥柱上尚能找到清代艺僧镌刻的“游行大士”“抱膝高僧”等壁雕。腾云驾雾、面容慈和的观音菩萨与站在坐骑上的高僧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洞顶有五个奇特壮观的天窗,柔和的光线从天窗上挥洒下来,洞中更添神秘感。在最大的天窗下,俨然有一只乌龟从天而降,鳞片闪闪。其四脚与头、尾均清晰可辨,唯有半边脸没有了。相传这只乌龟因驮唐僧过河,不慎将经书掉入水中,被悟空一棍子打入洞里,那半边脸也就被打掉了。 与一洞紧密相连的二洞、三洞是奇妙瑰丽的石景世界,支洞横生,一洞一景,如入迷宫。洞内随处可见石花盛开,仙台座佛肃穆慈善。悬岩叠瀑,阴河湖泊,样样俱全。“千层佛床”“大鹏展翅”“南天一柱”等景,神奇绝妙,辉煌壮丽,令人赞叹不已。“天府垂帘”更是引人注目,仰头四望,只见奇石林立,石幔悬挂。烟霞紫雾弥散其间,仿若进入奇幻莫测的天宫。转辗入四洞,忽见“八仙宫殿”。洞内洞套洞,洞连洞,洞中有湖,湖中有岛。“宫殿”门口悬着一朵石莲花,长约尺许。莲叶微卷,层层花瓣尽情舒展,美不胜收。莲花下面,则有一座“仙池”,池水平稳凝重,幽深莫测。传说八仙曾在“宫殿”里面住过,他们自在逍遥,下棋、吹笙,在“仙池”的碧波中沐浴,然后一步步从“八仙宫殿”走上青天。 洞中还可见许多古人题刻,间或有笔迹清晰如初者。三洞及四、五洞内还有广达数亩的平湖,开发后可乘舟出入这奇宫仙界。 据载,清乾隆年间,洞前有古风禅寺,高僧智灯曾为该寺住持,后被封为智灯法师。古风禅寺始建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6—888),寺庙雄伟壮观,碑文中有记载。寺内有座高二米、重约五百公斤的大古钟,内外镶嵌花纹,秀丽精巧,如天之所造,钟内外还镌刻铭文,记载古寺历史背景,并附有诗文。殿堂内观音、罗汉、护法、善才、歌舞者多达百余尊,雕塑细腻,工艺精湛,造型奇绝,色彩辉煌,奇形异状不可胜述。 古风禅寺历届住持高僧,均由历代皇帝封赐,至清嘉庆年间该寺处于昌盛时期,有僧人数十人,禅寺住持便是智灯法师。他续建了四十八座寺庙,香火特别旺盛。从古钟整个碑文及诗句中可以看出,智灯高僧原是一位学识渊博而仕途失意的官吏,因不满官场的腐败,离职出家,法号智灯,由嘉庆帝下旨焚修法帖仪式而赐名。由是远近千万士人与之交往甚笃,或谈诗论文,或游山玩水。 智灯法师曾进古风洞探秘,写下《仙人洞破暗记》。智灯法师嘉庆四年圆寂之后,他的徒孙映辉法师便把《仙人洞破暗记》立石碑于洞口右边,将智灯法师安葬在洞口左边的悬石下,并留碑纪念。惜庙宇、菩萨早毁,今仅剩下洞口石碑和智灯法师古墓。智灯法师留下《咏仙人洞》四首,流传至今,诗曰: 搅水云僧水底眠,双蹬示迹几千年。 天生宝座重重现,石涌青莲叶叶鲜。 乐静斋鱼尘不染,望岩砥柱铁尤坚。 嵌空楼阁庄严在,甘井芙蓉一味禅。 活佛成群气作笼,脱前身后化仙翁。 降龙归钵神机妙,伏虎爬泉智慧同。 抱膝高僧成佛体,游行太士显神通。 玲珑钟鼓无时应,法座高悬镇石风。 栏兰轩雅万花丛,华盖神坛水四通。 怪石龙祠天地设,开山祖墓自风宗。 仙人棋局名遗石,衣钵塔园暗相容。 造化兴隆千古镇,兰亭望福墓晨逢。 天岩雪霁鸟煊花,万丈仙峰露彩霞。 北斗晴空真慧日,西山夜月映昙花。 龙泉瀑布滋培远,鱼岭樵歌咏彩葭。 供饭斋僧僧供佛,盐锅清淡乐无涯。 芙蓉山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诗云: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小学老师绘声绘色地翻译道:“夜幕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声犬吠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回归家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虽标题有点费解,但芙蓉山却是宁乡市的一座名山,具体位置在宁乡西南边陲的青山桥镇芙蓉村。其山南临田坪湖,海拔八百六十余米。芙蓉山顶部有一方开阔地,近一万平米,有一普济寺。寺前有良田阡陌,碧水清池,飞云走雾,黛色连天。当年刘长卿贬任隋州刺史时,曾游览于潭州一带,某日夜宿芙蓉山,在感而发。此诗为芙蓉山增色,自然,芙蓉山也成就了刘长卿,让他这首“寒山夜宿图”留芳千古。 南宋大儒张栻也曾游历过芙蓉山,并有《芙蓉山》一诗传世: 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到群峰次第深。 兀兀蓝舆自吟咏,白云流水此时心。 芙蓉山石奇,林美、水秀,集大自然之精华于一山。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芙蓉山也不例外,久负盛名的普济寺便是。远在明代,普济寺便颇具规模。当时,寺院全部用麻石砌成。一横一竖,成十字形。中间有天井。正厅供奉的是清庵祖师坐像,左厅供关帝等神像。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癸巳桂月望日,圣旨敕封“普济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寺庙因年久失修而毁,至七十年代重修,规模有所扩大。至二十一世纪初,再次大兴土木,神殿改盖琉璃瓦,仿南岳大殿之形,更显其庄严肃穆。 据夏氏族谱记载,清庵祖师原名夏天圭,祖籍宝庆府新化唐溪,生于元代延祐七年(1320),饮母素乳,童稚持斋,口诵阿弥。年方六岁,有人将其引入宁乡芙蓉庵投师学佛。据传,当时芙蓉山人烟稀少,经常要到几里外去讨火种。自他入庵后,“师傅讨火要半天,徒弟取火眨眼间。”时经六载,师傅疑心,暗地窥个究竟,只见他骑一高大红虎而归。师傅惊呼:“小心!”谁知仙机识破,清庵祖师离虎脱凡,只听得半天云中曰:“世世修来成神佛,一十二岁脱凡尘,半天云里救凡民。”从此,四方善男信女,朝拜不绝。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系清庵祖师生日,普济寺热闹非凡,朝拜者把寺内寺外都挤得水泄不通。纸钱烧红天际,鞭炮响彻云霄。 从新修的盘山公路上芙蓉山,可直达二佛殿。再拾级而上,便是大佛殿。大殿正中供如来佛祖像,左供关圣帝、南无阿无陀佛像,右供清庵祖师像、观世音像,两边供二十四位诸天佛祖像。再往上就是大石壁,数百平方米,如刀削斧劈,光滑可鉴,故称镜子岩(亦称镜山排)。岩下有两个石洞,靠近二佛殿的叫云霄洞,洞大,可供数十人歇宿。靠近镜子岩的叫仁仙洞,洞不大,可放一方桌,供十余人坐立。据说洞中住仁仙娘娘,乡间红白喜事宴席所需碗筷杯羹可到此洞借用。借时将墨贴置于洞中石桌,翌日即可如数取用。用后如数归还洞中即可。 顶峰有一奇特山头,形似神磬,称磬子岭,它与北边形若香炉的“香炉山”对峙,故有“北香炉,南磬子,中间夹着普济寺”之说。临近山顶,可见从山脊延伸到路边的几块巨石,名“下马石”。传为清庵祖师离虎脱凡之处。石下有“阿弥陀佛”石碑。巨石上有一石槽,长尺余,宽数寸,槽内天天有水,天旱数十日不干。槽中之水,人称“圣水”,过路香客和游人用槽中“圣水”涂擦身体各处,有病祛病,无病消灾,说得神乎其神。 在西侧的半山腰,可见几块巨石,石上有几处碗口粗的指痕。传说有次神仙路过,风雨大作,神仙攀石而行,便在石头上留下了这一道道痕迹。而后,神仙在巨石下一岩洞中栖身,以避风雨,此洞后人称为“风洞”。传说在风洞中烧火,可见山南面的仁仙洞出烟。 普济寺山门外右侧有石虎和石屋,石虎仿清庵祖师坐骑而雕,雕师乃祖师原籍人氏,雕成雏形后即回原籍探亲,暴病而亡,无人敢再加工,故石虎雕制粗糙,但形象逼真。石屋中有清庵祖师坐像。其下层是祖师圆寂葬身之塔。传说塔顶是可以揭开的。祖师圆寂后,端坐塔中,容颜不改。其姐每三年为其 剃度一次。剃至第六次,其姐看到祖师仍红光满面,头发也长得很长,不知是否还活着,试用剃刀划破头皮,鲜血直流。自此玄机泄露,塔顶密封至今,再也揭不开了。 离寺不远处,有一石井,名叫龙王井。井深数十米,井壁分七层,全由花岗石砌成,上小下大,井中有碗口粗的山泉喷出,冬暖夏凉,清澈香甜。井旁有龙王庙,传说这井水就是龙涎。清诗人周俊煊《大芙蓉峰》诗曰: 高耸芙蓉一朵开,巨灵掌上几时栽。 崖前得雨添新瀑,石萼逢春长旧苔。 选胜应惊湘岸色,登高莫作锦城猜。 托根何必华峰顶,采得龙涎露几杯。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7:08 , Processed in 0.1023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