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故居 田汉故居位于长沙县果园镇黄金村,坐北朝南,小青瓦,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以过亭相连接,东西两侧有杂屋,共有房屋十八间,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毁于大火,2005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田汉(1898—1968),本名寿昌,笔名陈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入私塾,后入省城修业中学等校学习。1912年考入长沙师范,得校长徐特立精心教诲。1916年随舅父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从五四时期起即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戏剧创作。先后与欧阳予倩、洪深等创办了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校、南国电影剧社,主编《南国周刊》《南国月刊》,创作了《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等一批进步话剧,在全国掀起了“南国”艺术新潮,影响久远。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其间,创作了许多话剧和歌剧,参加编写和拍摄了许多进步电影。由他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为之振奋。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拘押,坚贞不屈。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作并组织演出《卢沟桥》。后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工作,参与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组织了十几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和其他剧团,在各战区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活动。致力于京剧、湘剧、汉剧等剧种的改革和剧本的新创作,使之适合于当代演出。编写了《白蛇传》《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湖北进行曲》等剧本,还主编《抗战戏剧》《新长沙报》《戏剧春秋》《新闻报》文艺副刊等多种报刊,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大后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中国抗战文学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教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创作了《忆江南》《丽人行》等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戏剧和电影剧本。1948年底转入解放区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田汉著作等身,创作了《关汉卿》《文成公主》等话剧和《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等戏曲剧本一百三十多部,主要著作有《田汉剧作选》《田汉选集》及《田汉文集》十六卷,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12月10日屈死狱中,时年七十。1979年平反昭雪。楹联家余德泉题田汉故居联曰: 一歌敌万马千军,长呼义勇; 两戏忧民生国计,并显情怀。 “一歌”即指《义勇军进行曲》,“两戏”即指《关汉卿》和《谢瑶环》。 2011年,田汉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这是一栋土木结构的百年老屋,四合院平房,共有大小房屋十七间,白壁粉墙掩映在青松翠竹之间。这里就是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故居。1916年,徐特立创办五美学校,将大部分房屋用作校舍,自己一家则挤在几间偏房中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故居西侧另建五美中学校舍和操场,故居作为老师宿舍。1980年经过修缮,徐特立的卧室、当年的教室、教员室按原貌复原,辟有徐特立事迹陈列馆。 徐特立(1877 —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徐特立幼时家境清贫,九岁时才进私塾读书,十三岁时辍学,坚持自学八年。后来入宁乡速成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多年,先后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堂、五美高级小学、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并在周南女校、湖南一师范等校任教。他是毛泽东的恩师,李维汉、许光达、田汉、廖沫沙等著名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民国时期被教育界称为“长沙王”。 徐特立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生颇多惊世骇俗之举。1909年他在长沙修业学校任校董时,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次他在演讲时怒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满清政府的腐败,讲得痛心疾首,忽然从厨房取来一把菜刀,砍断自己左手一根指头,用鲜血书写“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个大字,以表达他的爱国决心,在全国引起轰动。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四十三岁的徐特立,和蔡和森等进步青年一道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成为这一批人中年纪最大的学生。1927年7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以后,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革命前线,参与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1934年他又以五十七岁的高龄,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行军途中,他经常将坐骑让给伤病员或用作驮运行李,自己大部分时间步行,走完全程……他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曾致信祝贺,高度称颂他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以古稀之龄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他关注祖国的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徐特立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68年徐特立以九十一岁高龄仙逝,已故楹联家伏家芬撰联赞曰: 大鹏刷翮谢溟渤; 百年树木长风烟。 徐特立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955年、1958年和1966年曾三次还乡,看望父老乡亲。2013年,徐特立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直荀故居 柳直荀故居位于长沙县高桥镇中南村方塘冲,为一土墙青瓦老式农村居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柳直荀之父柳午亭所建,有上、中、下三栋和天井,门庐上书“荒唐冲”名,自嘲为“荒唐者居荒唐屋举推翻旧政的荒唐事”之意。柳午亭撰荒唐屋联云: 洪荒宇宙; 汉唐规模。 现存中栋,门楣上额“海棠山庄”四字亦为柳直荀父亲柳午亭所书。有门联曰: 厚德载福; 和气致祥。 房屋保持原样,正中上下两间为柳午亭家教之处,左为厨房杂屋,右为住房,最侧一间为柳直荀青少年时住房。故居前有一小池塘,由山泉汇集而成,塘水清洌。塘边岩石地上有井一口,系柳午亭设计开凿而成,泉水源自石壁中,冬暖夏凉,甘甜可口。 柳午亭(1877—1957),武术家。柳午亭与杨开慧之父杨昌济、李淑一之父李肖聃为“交情三世久,春色两家分”的挚友,曾一同留学日本。1903年留学日本时,柳午亭随王润生学练“八拳”,曾击败日本柔道家吉田道次。1913年回国后,历任长沙师范、省立一中、长郡中学教师,后任湖南大学及湘雅医科大学的体育教授。从事体育和武术理论研究及实践。1916年夏,毛泽东曾专程拜访柳午亭,畅谈了体育和武术等问题,为1917年4月撰写《体育之研究》奠定了基础。 柳直荀(1898—1932),又名柳克明,柳午亭之子,李淑一之夫。1912年就读于长沙广益中学。1916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预科。先后当选为学校体育会长、学生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雅礼大学的学生参加了长沙各校学生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游行。5月27日,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湖南全省学生联合会。他当选为学联领导成员。1920年秋,毛泽东在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成为第一批入团的青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日本拒不归还租期已满的旅顺大连,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反日浪潮再次席卷湖南。他参加湖南外交后援会,组织发动群众罢工、罢课、罢市、游行示威。1924年毕业于雅礼大学教育系。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南后,他任湖南区委委员、省农民协会秘书长,致力于农民运动,1927年春代理省农协委员长,并任省工农自卫军干训队主任。 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贺龙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农工委员会委员。后赴上海找到了党组织。党中央派他作为中央特派员,赴河南、湖北、江苏等省传递指示,巡视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湖南农民革命的追述》《湖南马日事变之回忆》等文稿,这是中共党史的珍贵文献。1928年9月,任中共顺直省委秘书长,在天津法租界开设小古董店,以商人身份掩护工作。1929年冬,党中央委他以中央军委巡视员和长江局特派员身份,去鄂西革命根据地巡视工作,任湖北省委书记。1930年7月,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六军政委,红三军政治部主任。1931年5月,红三军进军鄂西北,任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书记兼房县县委书记、湘鄂西省苏维埃财政部长。鄂西北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十四个区、一百零五个乡苏维埃政府。1932年初,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他坚决支持贺龙等多数代表的意见,同“左”倾机会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遭到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被扣上“国民党改组派”的罪名遭逮捕。1932年9月中旬,在湖北监利县周老嘴被杀害,年仅三十四岁。1957年毛泽东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寄托了对杨开慧烈士和柳直荀烈士的无限哀思,李淑一即柳直荀的遗孀,词中的“柳”即指柳直荀。词曰: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2006年,柳直荀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维汉故居 李维汉故居位于长沙县高桥镇维汉村火烧坝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砖木结构,共有房屋四十间,占地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二十平方米。房屋三进,九栊十三厅,屋与屋之间有天井、回廊。故居周围群山环抱.风光秀丽。 李维汉(1896—1984),又名罗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组织工作。同年10月代表中国少年共产党回国接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1925年1月出席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后举行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还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同年7月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他是五名常委之一。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担任会议主席,和瞿秋白、苏兆征等被选举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1928年中共六大后,作为中央巡视员,视察上海工作。1929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书记。1930年9月任中共江南省委(管辖江苏、安徽、上海市、浙江等地)书记兼上海市委书记。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时被撤销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会后赴莫斯科学习。1933年回国到江西苏区,任中央组织部干事,后任部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长征中任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仍任中央组织部部长。1936年9月任中共定边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7年1月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3月任中共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不久又任中央党校代理校长、陕北公学副校长和党团书记。1939年任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他先后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均经中央讨论批准,这是中国共产党系统地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开端。1940年10月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兼任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主任。同年9月调任中共西北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1946年1月,参加政协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年底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后改任部长。1948年底至1964年,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主管党和国家的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成就卓著。 1949年10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同时,还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秘书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年5月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进行谈判,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4年11月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9年任中央统战部顾问。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他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4年8月11日在北京逝世。晚年著有《回忆与研究》。 2010年,长沙县政府对李维汉故居进行了修复,并对故居陈列进行更新。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许光达故居 许光达故居位于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南距黄兴故居1公里许,西渡浏阳河便是长沙市雨花区东山镇。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年代。房舍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有两进,共有房屋二十一间。上进倒于1954年洪水中。今存砖木房屋四间,青瓦顶,青砖勒脚,土砖白粉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 许光达(1908—1969),长沙县东山市(今属雨花区黎圫街道)人。1925年 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 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后来编入炮兵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参加了武汉卫戍司令叶挺将军领导的反击军阀夏斗寅叛军的作战。7月,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炮兵营任见习排长。8月,在江西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曾任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后在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1928年6月20日与邹靖华结婚。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先后任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参与开辟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作战。1932年春身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在苏联期间,曾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历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从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培养抗日军政干部。1941年 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后任八路军第一百二十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率三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参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涧)、宜川等战役,1949年1月,任军长,7月任第2兵团司令员,在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战役中,率部迂回敌后,断敌退路,为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继而挥师西进,攻破兰州南山敌军主阵地,抢占黄河大桥,与第十九兵团全歼城中守敌,解放兰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命组建装甲兵。1950年任装甲兵司令员,曾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上书毛泽东,请求让贤大将军衔,一时传为佳话。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著有《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等。 2005年许光达故居按原貌修复,并对外开放。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墓 谭嗣同故居原为其父谭继洵“大夫第官邸”。因谭继洵是“诰授光禄大夫兼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故名。谭嗣同青少年时代就在此宅第渡过。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浏阳市北正路(今圭斋路口),原占地一万余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今存二进,封火山墙,小青瓦。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东侧有园囿,颇具江南庭院式民宅特色。内有园圃和亭台楼阁,藻井天窗、天井栏杆、抬梁正檐、砖墙板壁、石础木柱,做工均极为精致考究,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欣赏价值。 谭嗣同的居室称“莽苍苍斋”,有联云: 家无儋后; 气雄万夫。 书斋中藏有一方浏阳特产菊花石砚,他极其喜爱,命名“菊花石秋影砚”,书斋也取名“菊秋影庐”,并自作门联云: 人在有情天,得此群山,暂舍事事, 生岂无怀世,每当九日,亦自欣欣。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早年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目睹中国的贫穷落后。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心疾首,立场改革。1895年他与唐才常在浏阳创办算学馆,提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896年写成《仁学》一书。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举办《湘报》,宣传变法。1898年8月被光绪皇帝召入京城,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9月25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作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谭嗣同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大无畏的气概。梁启超称他是“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不愧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 谭嗣同牺牲后,先葬于浏阳县城,光绪二十八年(1901)迁葬于距浏阳市城南八公里处的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山下有一百八十五级台阶,直达墓前。小圆扁卵石砌墓面,三面立石柱,围以青石板,墓碑上刻“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墓前有拜台,两侧立石马、石虎各二,有花岗岩华表一对,上刻对联云: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枝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民国二年(1913)族人在今城关镇才常路上建谭嗣同专祠,砖木结构,头门为牌楼式,前后二栋,中有过亭。梁启超为专祠书写了“民国先觉”的匾额;康有为赠对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乎?”均存于祠内。祠的后厅辟为陈列室,展出烈士生平业绩的图片和实物。 1996年,谭嗣同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谭嗣同墓、谭嗣同祠亦由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予倩故居 欧阳予倩故居位于浏阳县城营盘巷,即今浏阳市淮川办事处市人民医院北侧,为典型的江南院落结构。房屋砖木结构,歇山屋顶,小青瓦,有围墙与槽门,保存完好。 欧阳予倩(1889—1962),著名剧作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生、兰客,笔名春柳、桃花不疑庵主,长沙府浏阳县人。欧阳中鹄之孙。十五岁留学日本,参与“春柳”戏剧社,1907年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获极大成功。1911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社”等戏剧团体,积极倡导话剧,并写作大量剧本。同时进行改良京剧的尝试。1919年在江苏南通开办中国最早的培养京剧演员的伶工学校。1921年举办民众戏剧社,创刊《戏剧》。1926年参加“南国社”,开始从事电影工作。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抗日战争期间与田汉等人在长沙、桂林等地组织国统区抗日进步演剧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有《欧阳予倩剧作选》传世。 欧阳予倩十二岁随祖父欧阳中鹄到北京,读书,后毕业于日本成城中学。十九岁再次东渡,先后入明治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参加中华留日同学创立的新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热血》等。宣统二年(1910)回国。辛亥革命后,与留日好友陆境若等在上海共组“新剧同志会”,演出多场新戏,开中国话剧之先河。同时迷上了京剧,从名旦小喜禄专学青衣。其行径曾引起家庭反对、亲朋责难和社会非议,他却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这年冬,家里促归,临行前还在张家花园登台演出京剧《宇宙锋》。 民国二年(1913),欧阳予倩在长沙参加社会教育团,在北正街左文襄祠上演湖南第一幕新剧《家庭恩怨记》。接着又编了针砭时政的《运动力》。上演后引起当局不满,以致教育团解体。于是另组“文社”,在府学宫(今长沙市西文庙坪)继续演出,编演了红楼戏《鸳鸯剑》,自饰尤三姐,轰动一时。汤芗铭督湘,“文社”被封闭,捕杀其成员,欧阳予倩脱险回到浏阳。翌年春复去上海,在外滩办春柳剧场,演出京剧《玉堂春》、《祭塔》等,一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1922年,浏阳遭大旱,欧阳予倩先后两次率团回长沙义演救灾,桑梓之情,可昭日月。 2002年,欧阳予倩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胡耀邦故居 胡耀邦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市中和乡苍坊村。此地群山环抱,风光秀丽,背靠西岭,敏溪河穿村绕屋而过,故居为一栋普通砖木民房,有大小房屋十九间,约四百五十平方米。胡耀邦出生于侧屋内一间十多平方米的耳房里,在此度过童年。故居对面山上原有“种桃书屋”私塾一座,是胡耀邦幼年启蒙处。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故居一直为其兄及家人居住,侄孙之辈均在乡务农。故居外有围墙和槽门,槽门联道出胡氏先祖来自江西南塘,联云: 支分西岭; 业绍南塘。 原故居还有对联多副,其大门联: 祥钟淮海; 秀毓苏湖。 厅屋侧门联: 系南塘而绵氏泽; 企西岭以振家声。 耀邦原卧室联恰好映衬了胡耀邦的高尚人品,联曰: 屋矮能容月; 楼高不染尘。 胡耀邦(1915—1989),出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就读于文家市里仁学校。里仁学校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会师处。秋收起义给他以深刻影响,从此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192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任乡团支部书记、团区委委员、少共湘东南特委书记,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红小鬼”。1932年以后,在湘赣省委、中央苏区做少年儿童工作。1933年任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长兼青年部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调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任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长、宣传部长。1937年5月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一大队政委。1939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以善于做知识分子工作闻名,为加强抗战中的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贡献。1946年1月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理主任,后任晋察冀四纵队政委、三纵队政委、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华北解放战争和进军大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胡耀邦历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中共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努力发展生产,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迫害,下放干校劳动,仍坚持真理,显示出高尚品格。他曾在南阳武侯祠改写一副对联,以此言志,并与人共勉。联曰: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1977年3月胡耀邦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强调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率先提出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同年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随后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在此期间,他组织与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提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和批准的,都要改正过来。他坚决组织与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使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革命家、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表现出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勇气,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在任党中央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他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大刀阔斧,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浏阳市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了修缮,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震故居 王震故居位于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江背组的田畴之中,九曲溪绕过屋前,杨梅岭绵延而去。原故居始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布局为前后两栋,两侧辅以厢房,共计大小房屋三十二间。而真正属于王震家居住的房只有五间,其余为其叔伯父家所有。故居原为浏阳县中立局庄屋,因王震祖父租种中立局的田地而居于此,一家老小挤在庄屋里。现存王震故居为其弟王余美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改建,土木结构,小青瓦,面阔三间。 王震(1908—1993),出生于该庄屋后栋东边正房内。祖母高氏取“盘古开天”的“开”字,叫他“开伢子”。长大后祖父、外祖父又给他取学名“王开林”“王余开”“王正林”等。在长沙参加革命后,改名王震,取震慑敌之意。在以后的南征北战和南泥湾军垦与新疆屯垦戍边生涯中,又相继有“王胡子”“胡子将军”“铁将军”“老镢头将军”等绰号与尊称,以及与此有关的故事,在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广为流传。 王震六岁念私塾,十三岁辍学,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随叔父来到长沙,一边打工,一边参加革命活动。他先拉人力车,后当铁路扳道工,从此开始接触党组织。从那时起,王震利用火车站长夫和列车伙夫及工人纠察队的身份,担任地下交通员。马日事变后,先后护送过许多党员和革命群众离开长沙,其中就有当时长沙工运和妇运领袖郭亮和蔡畅等。 1928年,在护送八名党员和知识分子到岳州时,因地下组织被破坏,王震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这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和当地群众有计划地寻机在铁路沿线打击敌人,截获国民党部队运输物资。后来得到中共武汉党组织的领导,渐渐形成一支活跃的地方武装力量。 1929年冬,王震回到浏阳,在当地从事革命活动,参与组建浏阳游击队北乡第一支队,任党支部书记,后兼任政委,率部在长沙、浏阳一带打击敌人。1930年10月,他奉命率浏北一支队主力赴萍乡参与组建了湘东独立师,任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从此离开家乡,奔赴更为广阔的革命战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等。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党的十一届二、三中全会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震离乡之后,南征北战,直到l959年2月才回乡探视,住在厢房内,后多次归来均下榻于此。几十年来,他多次将个人节省的生活费资助家乡办林场及丝绸厂,建学校,自家的房屋始终未作修缮。离故居不远的马战学校,乃王震亲自创办,徐特立亲笔题写校名,此处还有一百亩由王震亲自牵头营造的板栗林。 2011年,王震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任穷故居 宋任穷故居位于浏阳市葛家乡乌石龙村,是一处普通的民居建筑。故居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面阔四间,共计大小房舍十七间。宋任穷于1909年7月出生于此,并一直在故居生活、学习与成长,直到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随部队离开家乡。故居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故拆除,2008年按原貌恢复重建,并复原了故居的基本陈列,举办了宋任穷生平事迹展览。 宋任穷(1909—2005 ),原名宋韵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1922年夏进入金江高级小学学习,接受了湖南早期共产党员陈昌、夏明翰的教育和引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担任宣传干事、连指导员、师政治委员、中央干部团政治委员、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军长、援西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代理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出任中共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党的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8年12月,宋任穷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责任心,把进一步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作为组织战线贯彻全会精神的首要和紧迫任务之一。在他的主持下,研究制定了数十个有关政策规定的文件,经党中央批准后贯彻执行。他日夜操劳,接待听取了许多受迫害干部的申诉和干部群众关于落实干部政策的意见、建议,亲自主持研究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和复查结论。到1982年底,基本上完成了“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的二百三十万名干部的复查平反工作,并对涉及一百二十多万人的历史错误结论,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复查,作了正确的处理。特别是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有专业才能的知识分子得到使用,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定团结,从组织上保证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为完成党的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2009年,宋任穷故居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5:37 , Processed in 0.0982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