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篇 名人故址

2020-9-24 20: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9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秋收起义会师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里仁学校的前身为文华书院,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胡泰阶将原址上的一处文昌宫改建为书院,因后靠文华山,故名文华书院。书院占地五千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过路亭、前门、讲堂、大成殿、状元桥、成德堂、山亭等,右为关帝庙、西斋、讲堂,左为文昌阁、东斋、魁星楼。大成殿为两层歇山顶阁楼式建筑,上层为藏书楼,处于院落中心的高台之上,且为廊院,形成书院主体。左侧建筑以大小四个天井纵横毗连组合,与中轴空间形成强烈对比。大门前以两座亭式侧门夹峙着照壁形成的空间,别具一格。建筑装饰纹样细腻,讲堂檐下的挂落、文昌祠的槅扇式屏墙尤有特色。书院的左边有一大坪。1912年文华书院改为里仁学校。胡耀邦少年时代曾在该校读过书。学校正门上有红底黑字的校名,两侧有一副对联为校长刘世道所撰,联曰:“以文会友;为国储才。”二进门联亦为刘世道所撰:“春风化雨;舜域贤关。”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爆发,按照湖南省委原来的计划,要求工农革命军下属四个团分别向长沙进攻,然后在9月16日举行暴动,夺取省城。由于敌人调集兵力加强了长沙守备,并向起义军发动反扑,工农革命各团在战斗中相继失利受挫,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各路起义部队向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进驻了里仁学校。当晚,前委在一间教室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的决定。
9月20日早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在里仁学校操场集合。毛泽东宣布中共前敌委员会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决定。他说: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起头难。……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一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随后,毛泽东和卢德铭率领工农革命军由里仁学校出发,沿罗霄山脉南段南下,向江西萍乡、莲花前进,这年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会师旧址经过多次修葺,复原陈列了毛泽东当年住房、前敌委员会会议室、会师操场、秋收起义部队伙房等遗址,再现了当年秋收起义文家家市会师的场景。里仁学校西侧与之相连的是l977年修建的会师纪念馆,里面存有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革命活动的有关文献、照片和实物。旧址门额“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为郭沫若所书。
1993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东漾水湾。锦绶堂为当地大户涂氏的庄园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左右各有两列厢房,占地面积四千平米,建筑面积二千八百平米,共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内天井十九个。大门为歇山顶封火墙,中轴线上有前院、过堂、正堂、后堂等。前院两边墙开八角门,通两侧院。过堂的屋顶高达八米,面阔五间,正堂更高,面积近三十五平米。后堂两侧为东西对称的住房。大院内又有小院,还有花园一座。院内的藻井、翘角、卷棚、过亭均饰以绘画雕塑,工艺精湛,虽经百年沧桑,色彩仍然鲜艳,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0年7月底。此前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从江西向湖南进军,7月27日以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一举攻下湖南省会长沙。7月30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它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李立三任主席(李当时不在长沙,由王首道代理),杨幼麟任副主席。8月2日下午,省会军民十万余人在长沙教育会坪举行南昌起义三周年和庆祝湖南省苏维埃成立大会。8月5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长沙反攻,红军在南门外黄土岭大量杀伤敌兵后,主动撤出长沙,转战平江浏阳,随后回到赣南。红军撤出长沙后,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移至浏阳,1931年3月驻漾水湾,以锦绶堂作为机关办公地点。这一时期,湘鄂赣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苏区扩展到平江、浏阳、醴陵、岳阳、湘阴、临湘等县,与之相邻的湖北大冶、阳新、通城、通山,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萍乡苏维埃区域连成一片。1931年8月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移驻浏阳长寿街,并于这年9月在那里召开湘鄂赣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改建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杨幼麟任主席。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锦绶堂办公近九个月。锦绶堂中至今留有一些红色遗迹,如大门两旁“工农专政,男女平权”的对联;曾作过油印室的阁楼墙上仍留下油印传单和财务账单的痕迹,弥足珍贵。
2013年,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平文化园
隆平文化园位于芙蓉区浏阳河东岸,因着和袁隆平的渊源而备受世界瞩目。隆平文化园由 “一馆三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隆平国际种业交易中心、隆平国际会展中心以及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中心)组成。隆平中央公园向世人展示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水稻文明,体现都市田园景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居住和工作于位处芙蓉区浏阳河东岸的湖南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所,五千亩杂交水稻试验田挨在袁院士宅院旁,一项项震撼世界的科研成果就在这里诞生。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说过,湖南要充分打好两张牌,一张为张家界,一张是袁隆平。袁隆平参加工作近士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1949—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还是湘西山区中湖南安江农校一名普通教师的袁隆平,在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示下,梦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达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为此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
1981年他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隆平文化园内的水稻博物馆以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以及情景的再现,展现了袁院士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他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但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六十七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七百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八百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有人说,于2006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交稻亩产一千公斤。对此,年近九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芙蓉区辖区内的浏阳河段水流平缓,两岸风光秀美,历史底蕴深厚,五代马楚时期便是“天下粮仓”——常丰仓的所在地。隆平文化园依托这千年稻脉和一湾汇聚灵气的水脉,开展全方位水体治理,建设亲水设施、开发农耕体验和娱乐体育项目,演出大型水上情景剧。营造出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的水体环境,使来园畅游的人们,可感受到这段水域灵、柔、谦下、不争的精神境界。
隆平文化园规划凸显汉文化、水文化、稻文化主线,通过建设汉韵浮雕墙、稻香游园,以及呈放铜锣戏、皮影戏等具有浏阳河特色的民间艺术品陈列馆,以‘浏水寻源、星沙古韵、稻花飘香’等主题,体现“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概念。

李富春故居
李富春故居在天心区三兴街四十号,为一栋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前后二开间。外墙砌青砖,双坡屋顶覆以小青瓦,屋内隔墙、地板、楼梯均为木质。一楼前间为铺面,门额招牌署“李福星扇店”,李福星系李富春的祖父,此屋是他在清朝末年所建。二楼、三楼为李富春及父母、家人的住房,李富春就出生在这里。原屋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被毁,1995年在原址重建,按原样复原。在故居前坪中竖有李富春半身雕像,旁边大理石碑上有江泽民题写的“李富春故居”五个金字。在故居隔壁新建纪念馆展览室,二百余件照片、实物,反映了李富春不平凡的一生和他的历史功绩。父母居室内挂畏翁谭延闿贺“曙云先生五十大庆”联,联云:
有子才如天上鹤;
知君身是后凋松。
李曙云系李富春之父,时为修业学校教师。
李富春(1900—1975),字友仁。1908年毕业于长郡中学,翌年赴法勤工俭学,入法哈佛尔塞勒得厂做工,当过火车司机。1922年6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邓小平一起主编旅欧团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次年2月,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他转为中共党员,并与周恩来一道参加总支领导工作。是年,与蔡畅结婚,两人于1925年初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同年8月,他奉调回国到达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次年7月率部参加北伐,年底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潜入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29年10月赴香港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次年6月返沪参加中央军委工作。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4年初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长征途中,他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长、中央财政经济部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职,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当选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到经济战线,先后任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和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书记处书记。
李富春是中国工业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组织编制和领导实施者之一。1952年8月,他和周恩来、陈云赴苏联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谈判协商,争取安排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工程,为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在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于1960年8月提出对经济进行“调整、巩固、提高”,周恩来总理加上“充实”二字后形成为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肯定。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新的面貌。
“文化大革命”中,他与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在不同会议上提出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干将、“黑俱乐部主任”而受到打击。他横眉冷对,不为所屈。1975年1月,李富春在北京病逝。临终时,他委托夫人蔡畅,将自己平日节约下来的十万元交了党费。
2011年,李富春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萧劲光故居
萧劲光故居位于岳麓山天马山景区赵洲港二十九号,为土木结构民宅。房舍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三百五十平方米,坐西朝东,泥土夯筑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正堂屋、退屋、两侧厢房和杂屋,计十四间。朱漆格扇雕花大门,青瓦双坡屋顶,门额上方堆绘图案装饰。横额取《易经》乾卦之意,打破横书惯例,而采取立体排列,额为:
利     元
    乾
贞     亨
门联云:
勤能补拙;
俭以养廉。
为纪念萧劲光将军,岳麓山穿石坡景区还建有萧劲光铜像。铜像建在一个小广场上,位于云麓峰东南方。铜像立在基座上,高约二米,将军目视前方,表情凝重,栩栩如生。
萧劲光(1903—1989),曾名萧立成。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红军第五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军事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筹备并出席党的洛川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总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平津战役后,任四野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渡江。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省军区司令,指挥衡宝战役。1950年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海军大将军衔。是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萧劲光两岁时,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母亲带着六个儿女,靠种地、打柴、绣花度日。他八岁入私塾读书,1917年考入长郡中学,1920年参加毛泽东创建的俄罗斯研究会,不久转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并以东方民族的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1924年春,萧劲光被派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1926年北伐中,他与师长戴岳一起,指挥第六师,于11月8日攻克南昌城。1927年1月底,参加杭州会战。攻克杭州后,于同年3月19日攻占雨花台。1927年他在汉口与朱剑凡的女儿朱仲止结婚。不久被选派赴列宁格勒,进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同年11月,朱仲止也赴莫斯科学习。
1933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组建红七军团,浏阳人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委。当时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人,竟以黎川失守和浒湾战斗失利为由,把萧劲光说成是“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而将其撤职,开除党籍,判刑五年。由于毛泽东、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的保护,关押一个月后被释放。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分。周恩来命他把守娄山关,攻占仁怀县,在赤水河上架起浮桥,为红军三渡赤水做好准备。1935年6月,萧劲光任红三军团参谋长。1935年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长,不久兼红二十九军军长。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他率部进军湖南。此时他身兼五职:十二兵团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人民军政委员会代主任、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50年1月12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
2011年,萧劲光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郭亮故居 郭亮墓
郭亮故居位于今望城区铜官镇西湖乡和平村文家坝,始建于清末。1987年迁建于原址西十余米处坡地上,陈云题写“郭亮旧居”四字。建筑面积二百八十平方米,土木结构,为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的民居建筑,坐西朝东,前依田地,后靠小山。故居内堂保存着郭亮生前使用过的家具等文物。
郭亮墓位于望城县和平村刘家坡山腰上,1928年4月自长沙归葬于此,1957年修复。其妻李灿英、胞兄砚章与之合墓,占地约一百平方米。茔地及坟堆均镶嵌铜官烧制的绿色陶质构件。呈半圆形,水泥封顶。立碑三通,碑额刻红色五星一颗。墓区两旁植常青松柏,前临池塘,后依群山,左侧有墓庐一所,右为竹林一片。佘汉武《题郭亮烈士墓》联云:
浩气壮古今,少年头掷地有声,问天下英雄有几;
丹心照日月,七尺身捐躯无悔,唯男儿作事无他。
1995年,在故居附近、郭亮墓旁建郭亮生平业绩陈列室。
郭亮(1901-1928),字靖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名郭靖笳。郭亮这个名字,是他读了《三国演义》之后,仰慕诸葛亮的才智胆略,想效法诸葛亮做一番事业而给自己取的。在乡时,他为人仗义,对乡公所欺压百姓,甚感不平,曾题联为群众泄愤,联云: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1916年郭亮入长郡中学,1920年秋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这时,毛泽东在一师附小任主事。在毛泽东的帮助下,他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参加了由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发起的新民学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郭亮担任委员,分管工人运动,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从此他以全部的精力倾注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表现了杰出的领导才能与英雄胆略,为湖南工人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任全省工团联合会副总干事、总干事,中共湘区区委工农部长。多次组织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任湖南外交后援会主席等职。1926年参与组织省会各界反英讨吴行动委员会,发动驱赵运动。“马日事变”后,被推为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与柳直荀商定组织各县农军攻打长沙。
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郭亮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5月,他代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应对马日事变后长沙出现的危险局势。事变后辗转到武汉,出席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南昌起义前夕,中共中央长江局派他到贺龙部做政治工作,参与拟订武装起义的作战方案。8月任农工委员会委员,参加南昌起义军南征。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经香港到上海找到党组织,被党中央任命为湖北省委书记。1928年1月又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湘西北特委书记,旋改任湘鄂赣边特委书记。
郭亮在岳州化名李材开了家“李记煤栈”,作为特委机关,又另开一处饭铺作地下秘密交通站,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发动工农开展武装斗争。由于他的努力工作,湘鄂赣三省边界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1928年3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他在岳州被捕并连夜押往长沙。28日午夜被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湖南铲共法院”前坪。他的头颅挂在司门口示众三天三晚,又移至他的老家铜官东山寺戏台示众。牺牲时,年仅二十七岁。
1983年,郭亮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郭亮故居公布为望城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锋故居
雷锋故居位于今望城区雷锋镇(今由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区代管)雷锋村简家塘。故居原为地主谭四滚子庄屋,因雷锋祖辈租种谭家田地而住在谭家庄屋内。庄屋原有房屋两进十二间,三面环山,西面为塘。1940年12月18日至1956年11月,雷锋在此生活了十六年。1958年故居房屋因年久失修被拆,后由雷锋堂叔雷光明在原址重建了三间茅屋,土木结构。1993年修复对外开放,正房陈放雷锋祖孙三代用过的两张床、一张大柜、一张书桌和几条凳子。1968年,在故居附近建雷锋纪念馆。纪念馆参观内容主要有: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领袖名人题词碑廊、雷锋塑像广场、长沙国防教育馆、十大元帅广场等。馆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容丰富,已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夏,乡政府免费送他入学校读书。先后在东山庙小学、清水塘完小、荷叶坝完小读完高小。他放弃了去县城读中学的机会,主动留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安排到乡政府当通讯员。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推荐到县委当公务员。1957年4月加入共青团。他开始领悟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对于革命大机器的重要意义,决心自己一生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永远闪闪发光。
1957年冬,望城县委决心根治沩水,开垦团山湖,打一场水利建设的硬仗。他积极请战,参加抢险战斗。他带头捐献钱物,为水利建设添砖加瓦。他在工地板报上宣传“一滴水、一线阳光、一颗粮食、一颗螺丝钉”的作用的观点,以表达自己“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加美丽”的志愿。他刻苦钻研农机技术,驾驶拖拉机耕耘在团山湖新农场的土地上,成为望城县第一代优秀拖拉机手。1958年夏季,他主动请缨,到遥远的东北鞍山钢铁公司当一名推土机手。在鞍钢一年多时间里,他获得先进工作者、红旗手、节约标兵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达20多次。
1960年1月8日,他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某部接受人民军队熔炉的锻炼。他在当兵第一天的日记里写道:“立志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好战士,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在新兵连,他被大家称为“标准的战士”。在汽车连,他以钉子般的挤劲和钻劲,勤奋钻研业务技术,成长为一共产主义战士。他助人为乐、甘当无名英雄的品格,渗透到他生活的里里外外。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两年多的军营生活中,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获团、营嘉奖多次,还被评为艰苦奋斗的节约标兵、共青团抚顺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沈阳部队工程兵模范共青团员和模范共产党员。1961年7月当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8月15日上午,在完成部队一次运输任务中,他不幸因公殉职,为革命献出了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葬于抚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全国迅速兴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
2011年,雷锋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恬园
恬园位于长沙县捞刀河流域安沙镇和平村棠坡,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二千四百平方米,三进庭院式布局,青砖青瓦,木门木窗,为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祖父朱玉棠所建。后为朱镕基曾伯祖父朱昌琳所居。这里青山耸翠,鸟语飞旋,朱玉棠将其名为“恬园”。清道光举人吴敏树《恬园记》曰:
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省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冈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兴且停。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
1938年朱家将部分建筑改为教室,扩建完全小学,名为“时中学校”。朱镕基在此生活、学习多年。
朱昌琳侄曾孙朱镕坚撰文回忆说:
我们家的老屋,是在长沙东乡安沙棠坡。大小百余间,屋后利用一座山丘作花园。从山麓的一面,拾级而上达到山巅,又下到另一面山麓。接朱氏宗祠,沿途铺以花岗石为石级,盖成走廊,曲折迂回。每隔一二十公尺,便有一个亭阁。亭阁内布置幽雅,外遍植名贵花木,分布自然。其他空坪隙地,设有三五条花岗石花凳,或花墩,放置各色盆景,年年香色浓郁。山岭部平坦,用花岗石砌成长形或方形花台,内植有罗汉松、山茶、海棠等木本花卉。另外随山丘起伏,栽有灌木花丛,叠石成为假山。假山内有洞室,可以出入。洞内设有石桌、石凳,可供休慰。连假山一端有一带水池,上架拱形石桥,从山下仰望,疑是悬空架设,显得神奇夺目。山麓另一面的朱氏宗祠,别具一番景色,正中是祭祀神堂,是一座寺庙形建筑,琉璃碧瓦,龙凤飞檐,铁鸟传声,古色古香。堂外东西两廊,依次排列我们家当时各人的功名牌匾,朱漆金字,大小一致,肃穆庄严,神堂内两边壁上,布置从岳麓书院拓下仿制之宋朝朱熹所写之“忠、孝、廉、节”四个五尺见方大字,这是晓谕子孙作为家训…… 神堂对面是一个大厅,两侧安置有钟鼓。另外东西两厢,尚有花厅、寝室等。宗祠外面,正中为照壁,由东西辕门进入祠内,分别经泮池两边才进入内厅,极显得气派。
恬园于“文革”时被毁,只有一口古井幸完好如初。井台由四条长条麻石拼成,双眼井围由一整麻石凿成,精巧玲珑。井旁有铭:“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1854),位于棠坡祖屋进门彤坛中,有石砌围栏,井水清深甘甜。”
朱镕基高祖朱玉堂虽富甲一方,但乐善好施,乡里无不称颂。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先世落籍长沙。朱昌琳靠经营谷米起家,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后又转贩盐茶,开设乾顺泰盐号,创办朱乾升钱庄,继而投资近代工矿业,遂成清末长沙首富。他也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曾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清光绪进士黄兆枚题恬园联云:
杜陵广厦,白傅大裘,古来虚愿到今偿,公真健者;
萱圃新庄,棠坡旧里,都被先生挂名去,春在人间。
2004年,长沙县政府斥资将恬园于原址按原样修复。2005年,以“棠坡清代民居”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善化县龙喜乡,即今长沙县黄兴镇扬圫村凉塘,西距浏阳河一公里许。故居地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坐西朝东,原为一栋有五十三间房屋,聚族而居的四合大院,现存土砖青瓦平房十二间,悬山式青瓦坡屋顶,缀有悬鱼纹饰,占地面积约四千三百平方米。正门有廖承志题书“黄兴故居”门额,门额上端彩绘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吉祥图案,并书斗大“福”字,两旁有楹联:
蒙庆受福;
长乐永康。
另一联云: 
慧风和畅;
化日舒长。
上厅右边正房是其父母居室,摆雕龙琢凤中式古床。左边是黄兴卧室,置西式铜腿金属简易床。下厅正房及耳房均辟为陈列室,介绍黄兴生平事迹,黄兴手书“无我”“笃实”座右铭陈列其中。故居前有三口池塘,后接田垅,院内多植橘树。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后改名黄兴,字克强。他的父亲是前清贡生,在家设馆授徒。黄兴五岁时,其父便授以《论语》,唐宋诗文,并教以书法和对句。八岁时入本乡举人萧荣爵私塾,十一岁时改从本乡翰林周笠樵学习《春秋》《楚辞》,亦习时文诗词。十四岁时在家自修,一边参与农事,一边学习武术。十七岁时与同县枫树河廖星航之女淡如结婚。1893年,十九岁的黄兴离开故乡到长沙城中城南书院求学,二十二岁时在县考中获中。此后他去汉口两湖书院进修,被选派赴日本留学。
1903年秋回到长沙,以明德学堂体育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斗争。次年2月与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周震鳞、章士钊等创立华兴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被推为会长。为了筹措革命经费,他卖掉了凉塘的田产,举家迁居长沙城中。这年秋天组织长沙起义,因事泄遭到清廷通缉,他化装离开长沙,经上海去了日本。此后,黄兴四处奔走革命,直到1912年10月25日才从上海启程回故乡。这一天正是他的三十九岁生日,他写下《三十九岁初度》一诗:
三九年知四十非,大凤歌罢不如归。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
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
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
诗中表达了对于家山的深切怀念。12月初,他终于回到多年魂牵梦萦的凉塘,看望了乡亲父老。乡亲们成群结队地到离凉塘十五里的栗塘前去迎接他,黄兴脱下礼帽不断向乡亲们挥手招呼,并和大家一道步行回到故居。当天下午他又出席在附近鹿芝岭举行的欢迎大会并发表演说,他说:“我们要把民国建设好,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事在人为,只要四万万同胞团结一致,从兴办实业与教育入手,发展实业,自强不息,无论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要不了十年时间,国家就可以强盛起来。”黄兴在凉塘住了几天,饱览了故园风光。他热情地找乡亲拉家常、嘘寒问暖,有时聊到深更半夜。
这是黄兴最后一次回故居,几天后他前往长江中下游领导反袁斗争。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次年4月15日归葬于岳麓山。
1988年,黄兴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在黄兴故居后花园建成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并向社会开放。纪念馆分上、下两层,建筑气势恢宏,前坪立有巨型湖南辛亥革命人物浮雕,令人仰止。纪念馆集中展示了湘籍人士在辛亥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相关事迹。上篇介绍辛亥革命湘籍人士,包括黄兴、宋教仁、蔡锷、蒋翊武,以及刘揆一、焦达峰、谭人凤、陈天华等60多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下篇介绍湖南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进程和地位。陈列以史为纬,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雕塑、场景、多媒体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湘籍仁人志士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县原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当地人称“杨家老屋”。房舍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面垅背山,盖小青瓦,前筑有防护矮墙。上、中、下三栋房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页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踏步入过厅,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为配房和杂屋,各栋之间有小院和天井;故居西面为菜地,屋外有小塘一口,门前有大坪。外槽门悬杨昌济亲撰门联: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杨开慧(1901-1930),又名霞,字云锦,杨昌济女,毛泽东第一任夫人。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在后进东头北屋。板仓杨氏,世代书香。其父杨昌济,清末秀才,后入城南书院,1903年起先后留学日本和英国十年,成为著名伦理学家。1912年学成回国,在湖南第一师范任老师,毛泽东、蔡和森等都是他的授业弟子。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病逝于北京。有一子一女,女即杨开慧。受父亲的熏陶,杨开慧从小聪颖好学,七岁进入离板仓不远的杨公庙官立四十小学读书,后到长沙,先后入福湘女中、周南女中和岳云中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担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干事,在这期间结识了毛泽东,两人于1920年结为夫妻。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湖南最早的党员之一。此后她随毛泽东在长沙、上海、广州、武昌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叛变革命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紧急会议,决定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担任了领导湘赣边界起义的重任。他将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和岸龙送回板仓老家,便匆匆奔赴起义前线。留守老家的杨开慧在照顾毛氏三兄弟生活的同时,与家乡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一些革命工作。杨开慧对毛泽东一往情深,丈夫走后她一直牵肠挂肚,这年深秋她写了《偶感》一诗: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无爱护,是否亦清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1930年7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从江西进入湖南,并于7月27日一举攻下省会长沙。湖南省主席、军阀何键气急败坏,红军主动撤出长沙后,他于这年10月竟然指示下属将杨开慧、毛岸英母子抓捕下狱。反动派对她百般威胁利诱,要她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被她严词拒绝。敌人又对她施以重刑,她仍然不屈服。对前来探望的亲友表示:“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9日,敌人将她杀害于识字岭,年仅二十九岁。当地农民杨秀山、缪正和、缪佩秋等将她的遗体运回板仓,葬于故居旁棉花坡上。时在江西的毛泽东得悉杨开慧牺牲后,悲恸不已,对人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同时寄来银圆三十元,嘱咐亲友以杨开慧三个儿子的名义修墓立碑,并拟碑文如下:毛母杨开慧墓 民国十九年立修 毛岸英 岸青 岸龙刊
1967年对杨开慧墓进行重修,并建陵园。陵墓依山而筑,由西北向东南逐级升高,依次为花坛、墓道和墓冢,全长一百八十米,宽十八米,九十二级台阶,三层平台。墓冢为混凝土结构,面贴大理石。汉白玉墓碑上刻“杨开慧烈士之墓”,下有“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题记。墓后建大型词碑一方,上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陵墓四周由苍松翠柏环绕,幽静肃穆。1990年11月,在杨开慧逝世六十周年之际,于陵园入口处竖汉白玉烈士雕像一尊。杨开慧读小学的杨公庙学校也按原貌修复并改名开慧学校。
在离故居不远处建了一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二千平方米,一楼是杨开慧烈士生平事迹陈列,以“骄杨颂”为主题,用“五忠五好”即: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高度概括总结了杨开慧的一生。二楼则分别以“欲栽大木柱长天”和“骄杨之子”为主题,陈列了杨昌济、毛岸英、毛岸青的生平事迹。
老诗人周世钊先生生前曾作《踏莎行·瞻仰杨开慧烈士旧居感怀》一词:
石泻清泉,花开高树,少年英杰曾游处。皈依革命斗艰危,追随领袖同趋步。  心系痌瘝,身劳驰骛,松催玉碎无回顾。青山有幸住忠魂,风云万古长呵护。
1983年,杨开慧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在故居旁建大型杨开慧故居纪念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6:03 , Processed in 0.0986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